李商隐《蝉》诗词赏析

综合 2024-10-29 14:17:31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释: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幕梓州后期创作的作品。写于春天百花争艳之际,题为“忆梅”,寓意着诗人对过去梅花的回忆。 诗人开始时并未把思绪放在梅花上,而是表达了自己因留滞异乡而感到的苦闷。梓州离长安很远,李商隐因仕途抑塞和妻子去世而来到此地,孤身异乡,感到无助和压抑。“定定住天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里的“定定”一词,虽然俚俗,却在诗中显得雅致,突显了诗人的艺术表现力。 面对美好的春天景物,诗人渐渐感到安慰,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依恋。“依依向物华”一句,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对春天的眷恋之情。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梅花的怀念和遗憾。“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诗人在百花盛开之时,却想起了已逝去的梅花,感叹其早开早落,令人惋惜。这种对梅花的怀念,也暗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悲伤。 整首诗五言绝句,表达自然流畅,情感真挚。诗中转折曲折,但却不失统一和完整,深刻展现了诗人的心境和情感,达到了一种含蓄而深远的境界。

李商隐《晚晴》赏析2

译文

一人隐居幽居之中,俯瞰夹城,春已逝,夏日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侵袭,终于得到上天的眷顾,雨过天晴。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际高远,夕阳余晖透过窗棂冉冉而入。

越鸟的巢穴已被晒干,它们的身姿也恢复了轻盈。

赏析

细腻地描绘晚晴景物,或许并不困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尤其是不露痕迹地寄寓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更上一层楼。

首联表明作者居住僻远,俯视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此时正是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乎与题目无关,上下两句也不相连,但“俯夹城”的“深居”恰恰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可谓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融为一体——初夏凭高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甚(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府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时焕发生机,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常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之处在于,既不泛泛地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碎的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构笔墨,暗寓晚晴,并进一步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悟。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沐浴余晖而平添生机,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寄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因为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寄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由于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因为如此,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乾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寄寓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恰好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入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李商隐诗词《天涯》赏析3

李商隐的'《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这首诗抒写了身世飘零、伤春迟暮,也深寓着生不逢时的慨叹。前两句将春日将尽、好景不长的旖旎春光同远在天涯、日暮窖愁交织起来写,用“顶针”格,也含乐景写衷情之意,寥落孤寂之情宛然可见。后两句转承收合,用曲喻手法,更是哀楚动人,莺歌燕语,本是娓娓动听的,诗人由于心境孤凄,乐景写哀,移情及物,取“莺啼”与人啼的啼声作为基本相似点,进而由人啼有泪,推及“莺啼有泪”;泪如雨露,“为湿最高花”,“最高花”乃春日迟开之花。层层转折,曲尽其妙。

【李商隐诗词《天涯》赏析】相关文章:

1.《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

2.李商隐《天涯》全诗赏析

3.李商隐《蝉》诗词赏析

4.《天涯》李商隐唐诗鉴赏

5.李商隐诗词

6.关于天涯诗词

7.李商隐诗词全集

8.10首李商隐诗词

李商隐韩碑唐诗赏析4

韩碑

李商隐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豸区][豸区]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风惨澹天王旗。

?逦涔磐ㄗ餮雷Γ?遣芡饫稍乇仕妗?/p>

行*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靠前,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子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颂万过,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注释】

1、元和天子:指宪宗李纯。

2、轩:轩辕氏,即黄帝;

3、羲:伏羲氏。

4、法宫:路寝(皇帝治事之所)正殿。

5、日可麾:用《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相争,援戈挥日的典故。这里比喻胆??敢反叛作乱。麾:通挥。

6、斫:砍。

7、:李?;

8、武:韩弘之子韩公武;

9、古:李道古;

10、通:李文通。

11、无与让:即无人可及。

12、濡染:润湿。

13、?赫:声威昭著;

14、淳熙:淳正、光明。

15、胝:胼胝,手脚皮?肤的老茧。

16、封禅:古代帝王宣?扬功业的一种祭祀仪式。

【简析】

全诗意在叙韩愈撰写碑文的始末,竭力推崇韩碑的.典雅及其价值。情意深厚,笔力矫健。

唐宪宗时,宰相裴度兼任新义*节度使和淮西宣慰处置使,都统*队平定淮西。其时韩愈作为行*司马。淮蔡平定以后,他随裴度还朝,宪宗诏其撰写平淮西碑。韩愈以为淮西之役是裴度能坚持宪宗的主张取胜的,从整个战役看,他的作用更大些。因而在碑文中稍侧于称赞裴度的功绩。但在战斗中,先攻入蔡州擒住吴元济的,却是唐邓随节度使李?。因而引起李的不平。李妻又系宪宗姑母唐安公主之女,常出入于宫中,便向宪宗诋毁韩氏碑文的不实。于是宪宗下令磨去韩文,重命翰林学士段文昌另写。

实际上,攻破蔡州,李?确立大功,然而裴度却是整个战役的领导者,作用自然更大。况且韩碑既未抹煞李?雪夜破城的丰功,也未特别铺张裴度的伟绩,态度比较公允。李商隐极力推崇韩碑,也就是同意韩氏的观点。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以为此诗意则正正堂堂,辞则鹰扬凤翔,在尔时如景星庆云,偶然一见。同时还认为段文昌文较之韩碑,不啻虫吟草间矣。宋代陈?磨去段文,仍立韩碑,大是快事。这个意见也比较中肯。

??全诗分为五个部分。从开头到长戈利予日可麾,为靠前部分。写宪宗削平藩镇的决心和淮西藩镇长期跋扈猖獗。从帝得圣相相曰度到功无与让恩不訾,为第二部分。叙写裴度任统帅,率*平蔡的功绩。从帝曰汝度功靠前到言讫屡颔天子颐,为第三部分。叙写韩愈受命撰碑的情形。从公退斋戒坐小阁到今无其器存其辞,为第四部分。叙写撰碑、树碑、推碑的过程,并就推碑抒发感慨。从呜呼圣皇及圣相到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结束,为第五部分。赞颂宪宗、裴度的功绩和韩碑的不朽价值。

??诗叙议相兼,吸取了韩诗散文化的某些优点,在艺术风格上受到韩愈《石鼓歌》的影响。屈复《玉溪生诗意》说:生硬中饶有古意,甚似昌黎而清新过之。朱彝尊说:(句奇语重)四字,评韩文,即自评其诗,这些都颇有见地。

【李商隐韩碑唐诗赏析】相关文章:

1.《韩碑》李商隐唐诗鉴赏

2.李商隐唐诗《韩碑》原文赏析

3.李商隐《韩碑》赏析

4.李商隐《韩碑》

5.韩碑·李商隐

6.唐诗《韩碑》

7.韩碑唐诗

8.李商隐诗词《韩碑》的诗意赏析

李商隐《细雨》赏析5

《细雨》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选取雨季来临时的一幕落笔,以神奇丰富的的想象摹写了初秋蒙蒙细雨迷人的情状,意境优美,尤具韵致。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李商隐《细雨》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大和三年(829),当时作者获得了考取进士的资格,但因其没有什么背景,初试失败,同年,令狐楚为天平*节度使(治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赞赏他的文才,请他到幕府里去做巡官,一场细雨后而作此诗。

原文

细雨

帷飘白玉堂,

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

萧萧发彩凉。

译文

阵阵细雨好像是白玉堂飘下的帷帘,又像是从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竹席。当时的神女沐浴披拂着光彩照人的`秀发,就像这是气氛变得清凉的细雨。

文学赏析

这首诗笔法全属正面铺陈,不过是发挥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写得灵活而新鲜。

诗篇一上来打了两个比方蔚蓝清澈的天空好像用碧*象牙雕塑成的卧床。这里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为好像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

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画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盈灵姿。接下来,诗人再借用神话传说材料作进一步形容。楚女,《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

这里说:想象神女当时的情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传达凉意,如同作者眼前洒落的细雨。这个比喻不仅更为生动地写出了细雨的诸项特征,还特别富于韵致,引人遐想。

整首诗联想丰富,意境优美,如“帷飘”、“簟卷”的具体形象,“白玉”、“碧牙”、“发彩”的设*烘托,“萧萧”的清凉气氛,尤其是神女情态的虚拟想象,合成了一幅神奇谲幻、瑰丽多彩的画面。比较起来,于这首诗主题相似的《微雨》偏于写实作风,而此诗则更多浪漫情味,从中反映出作者咏物的多样化笔调。

名家评价

《唐音*签》:赵氏《万首绝句》误改为“发影”。着“彩”字方是瑶姬,着“影”字公然一婆矣。

《李义山诗集辑评》:朱彝尊曰:以发状而之细。纪昀曰:佳在浑成。

《玉溪生诗意》:细雨如发,因帐飘箪卷而怀当时之楚女,意自有托也。

《玉溪生诗说》:对照下笔,小诗之极有致者。

《选玉溪生诗补说》:此悲秋之意也……诗意甚曲。

【李商隐《细雨》赏析】相关文章:

1.李商隐《细雨》原文赏析

2.《细雨》李商隐赏析

3.李商隐《细雨》翻译赏析

4.《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李商隐翻译赏析

5.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赏析

6.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7.朱自清《细雨》赏析

8.《石榴》李商隐赏析

李商隐无题字词赏析6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以下是“李商隐无题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解

1、东风句:指相别时为幕春时节。

2、丝:与“思”谐音。

3、应觉:也是设想之词。

4、月光寒:指夜渐深。

5、蓬莱:蓬莱山,指仙境。

译文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赏析

就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李商隐无题字词赏析】相关文章:

1.关于李商隐无题赏析

2.关于无题李商隐赏析

3.李商隐《无题》赏析

4.李商隐无题颔联赏析

5.赏析《无题》李商隐

6.李商隐无题赏析

7.李商隐无题赏析

8.李商隐-《无题》赏析

李商隐《嫦娥》赏析7

导语:《嫦娥》是李商隐创作的诗歌,语言含蕴,情调感伤。下面是《嫦娥》诗歌赏析,欢迎参考!

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送给后羿的不死*,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李商隐《嫦娥》赏析】相关文章:

1.《嫦娥》李商隐赏析

2.嫦娥李商隐赏析

3.《嫦娥》李商隐

4.嫦娥李商隐

5.李商隐《嫦娥》

6.嫦娥李商隐

7.李商隐嫦娥

8.李商隐嫦娥

李商隐古诗蝉赏析8

诗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本来居高是难以饱腹的,虽然哀鸣不已,仍是徒劳无益,得不到任何同情。作者是咏蝉也是自况。

清施补华《岘?蛩凳?七:“《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而比兴不同如此。”《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四引清纪昀云:“起二句,意在笔先,前四句写蝉,即自喻。”

【全诗】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

此诗借咏蝉以抒写作者自己的遭遇和怀抱。起二句写蝉居高饮露,难以饱腹,有恨而费声,亦为徒劳。这同时也是写作者自己清高贫困,有恨而发为歌吟,也徒然无用。第三、四句进一步写蝉的哀苦。以树之无情作反衬,更见蝉之有情和凄苦。同样,这两句也是以蝉自喻,写作者苦苦陈情于当权者,而听者却无动于衷。第五、六句明写作者自己。诗人官职卑微,游宦幕府,流转各地,如同漂浮的木偶(梗,桃梗,即桃木木偶),因而不能不产生思乡之情。陶渊明《归去来辞》说:“田园将芜胡不归?”而商隐之故园杂草已满,更应归去。最后两句合写蝉与我。“君”指蝉,它的困境和恨声提醒诗人想到自己的遭遇:诗人自己也是举家清苦的。

此诗系咏物诗。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咏物与抒怀相结合,不脱不粘。诗的前四句写居高食露、树丛悲鸣,切合蝉的特点;但声中含恨,怨树无情,分明又有人的感情,蝉人难分,融为一体。第五、六句写人,但又是由蝉引起,人的遭遇与蝉有相似之处。最末二句双写蝉人,互相结合。故咏物切合于物,又不粘滞于物,写人抒怀不沾滞于物,但又不完全脱离于物,不落痕迹,因而是最上乘的写法。写蝉或隐或显,写蝉写人或分或合,错综变化,细腻传神。

李商隐《蝉》诗词赏析9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①。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②。

薄宦③梗犹泛④,故园芜已平⑤。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①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②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③薄宦:官卑职微。

④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⑤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简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