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 长恨歌》读后感

综合 2024-10-27 21:41:55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这首先要说上海滩,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会靠前个想起张爱玲.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女作家堪与张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张的,从张的文字中总会读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给我一种隐晦、枯燥、烦闷之感.<长恨歌>里我读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发生在深深的弄堂里,发生在影子里,见不得人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灯红酒绿与纸迷金醉里,活在飘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瑶就是在这个世界出场的,学生时代有两个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因为男人,因为事故.吴佩珍离开的莫名其妙,蒋丽莉却又走的太狠.当王琦瑶被程先生推上杂志封面,就注定了王的悲剧、自己的悲剧.竞选上海小姐,满足了她的虚荣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从此开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后,程先生是再明白不过了.遇见李主任是必然的,社会使然.王选择李主任既是主动也是被动的,李主任毕竟有那么多另女人心动的东西,而王更是要强要虚荣的,更重要的是她内心深处的寂寞与空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之间是有爱的,那窗口的无数个等待,那远处一次次的鸣笛声,那一个人的爱丝丽公寓,苍老了王琦瑶的青春,冷却了王琦瑶的爱.李主任终归是死了,空了王琦瑶,仿佛整个上海只剩王一个,从此连等待都没有了.这也本是李主任要给的结局,他给不了她足够的幸福,他有政务,他有家,他们永远都不可能有果.­

离开了上海,邬桥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时的王琦瑶应该是安静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画,还有个可爱的阿二...如果王就将此生付在此间,也许没有长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后她不属于邬桥,她已经是上海的一部分了,迟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头,我能想象到王琦瑶苍桑与无助的样子.到这里我已经读不下去了,我不知道这个女人还会有怎样的不幸.终于她还是跟康明逊睡在一张床上,她甚至没对他报多少幻想了,谁会娶自己这样一个女人呢?唯有长恨,唯有长恨.怀孕了,这个该死的逃开了,嫁祸给可怜的萨莎,那些个黑暗的日夜,那些个空房里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过说对自己好的男人都哪里去了!也许,男人的本质就是负心.在某一个时刻,王琦瑶心里是有恨的,但无论怎样,无奈有之,叹息最多.时过境迁,唯有叹息一点.­

后来,程先生,这个最痴心人的出现,带给了她多少鲜活的成份呢.长恨,唯有长恨,还是长恨.许多年有意无意的错过,误会了痴心人儿许多许多,看看落满尘埃的相机,剥落陈旧的墙壁,曾经的王琦瑶、过去的程先生都已经不在,不再回来.这算不算一对苦命人?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长恨啊,唯有长恨!­

时隔多日,重续此篇,让人厌恶,也正应了<长恨歌>的后半部分.专业评论家说王琦瑶死的唐突,我个人觉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写过多,阿二的结局也少了交代.贯穿故事始终的唯有王琦瑶,唯有老上海.­

王安忆的《长恨歌》1000字读后感2

有人这样说过,二十世纪写作中文的,有三位女*不得不提:张爱玲、王安忆和安妮宝贝。张爱玲是读过的,安妮也略晓一二,但将这三个人放在一起,总觉得似乎还是有些不妥。开始读王安忆的一些散文和短篇,就觉得这人写东西极其细腻,一读便知是个女人。即使写大历史也是用***的笔触,将那血腥味、*烟味、浓烈得化不开的*情结都融在细细的、实实在在的文字里。

读《长恨歌》前几部分时,有一种错觉:这是小说吗?莫不是散文吧。很少能在一部并非巨著的长篇里,看到作者对弄堂、流言甚至鸽子着如此之多的笔墨。但读后才体悟到,唯其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上海这个繁华之地,才能见识它的宽厚与封闭、高傲和孤独,才能循到王琦瑶们的生活轨迹。难怪她毫不吝惜地占用篇幅去写一件衣服的一针一线。

这部书是写给上海的,写给一个女人或千千万万个女人的。从闺房中普普通通的弄堂女儿,到名噪上海的“沪上淑媛”,再到令人艳羡的三小姐,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如果这样理所当然下去,恐怕就要与张恨水之流的鸳鸯戏文无异了。但命运不会如此地善意,他不会去同情一个不得不让人怜惜的`女子,只会毫无偏颇地执行既定的规则。

一个女人,经历了两个时代,在不同的人生无奈地周旋几个男人之间。而她的悲哀在于,她永远是时尚的、不俗的、惹人怜惜的,然后结局便可想而知。阿二、萨沙、毛毛娘舅成了没有结局的结局,再也找寻不来;为她从一而终的程先生死去时不知是否带着一丝牵挂;而她临死看到的几十年前在片场的情景,仿佛是上天的先知先觉,抑或缘定因果。

尤其让我动容的,是王琦瑶四人约定的聚餐。这让我想起《红楼梦》。有人说小资情调太浓了,而恰恰是这以不稳定为大背景的温馨,更为不久的落幕抹上一*难以逃过的*冷。无声无响,却让人窒息。张爱玲的《金锁记》或《半生缘》也会出现类似的场景,却不会让我联想到宝玉和他的姐姐妹妹们。

从头至尾,王琦瑶都没有老去。我们依稀看到,她依然穿着*丹士林蓝的旗袍,默默地半倚在半新的沙发上,微卷的额发间露出满是落寞的眼神。用一个不算做传奇的传奇,讲述着她自己的故事,关于女人的,关于上海、繁华和命运的。

尘埃落定,繁华不老。

【王安忆的《长恨歌》1000字读后感】相关文章:

1.王安忆的长恨歌

2.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有感

3.王安忆的长恨歌读后感7篇

4.王安忆的长恨歌读后感

5.王安忆的《长恨歌》内容简介

6.浅谈王安忆的《长恨歌》

7.长恨歌中王安忆的暧昧

8.命运捉弄的悲歌-浅谈王安忆的《长恨歌》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范文800字3

这恨是老电影一样的旧,是有质感的,能顺藤摸瓜的恨;王安忆用一支绚烂的笔,把一个女子四十年的故事写成一首长恨的歌。这歌,也是偃息了霓虹的夜上海,淡淡的,水岔开似的流。这是一个大手笔,而王安忆倾力塑造的都是些些小小的人物,要用一个个点标记出上海这张斑斓图纸的布局美,着实是不易的,而王安忆轻松的做到了,甚至,有点玩味的味道了。她在淋漓尽致的给“王琦瑶”*清玉骨的同时,把一座孤独的城,一段熨去颜*的历史,浓缩的不露声*,却荡气回肠。

剖析王安忆的笔法,我臆想她该是水样的女子,明眸启齿间,便觉流萤回雪,这样的女子,在她笔下的方块字,是带着江南的香味的',读起来,特别有韵律。她善用排比,也喜欢长短句的结合,因此,每每读的不是诗,但总有诗的淡淡气息。白白的一句话,在她的精心修饰下,就成了潺潺一流水,渺渺一束烟,郁郁一朵花,丝丝一树柳,可读*极强。她像瓷器家,在窑洞里烧自己的青花瓷,摸上去,如同押韵的月光,干净,直抵你心,优美,拂动一切的芳草连天,几乎,可以入梦了。

长恨歌》是王安忆烧制的艺术,提名为浅浅的印象美。说它浅浅,那是因为它的文字轻盈,不是浓稠的云劈头盖脸的拥着你,仿佛是披在你鼻翼的一层氧气;说它具有印象美,是王安忆下笔从不写尽万物,她只聪明的揭示你一点点,剩下的,就需读者的想象,她把一个山坡的鲜花剪下一个残缺的角,送给你,待你自己体会个中的情意。当然,我从中读出了迤逦的味道,左右逢源的文字,顺畅的把故事娓娓道来,写了山,写了水,写了上海,写了上海的变迁。

王琦瑶这类女子,总是叫人怜惜的。她娴静温柔,知书达理,凡是总留有余地,仿佛,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花瓶一样的,是叫人捧在手心里的月牙泉,是写在纸上的无悔的诗,她有她花开一样的美丽,也有她花落一样的安静。我感觉,她是生错了年代的千年前的那一叹,她本该有她的金风玉露,她有她的未来向她招摇,可是不,她生在了沪上,偏逢在时代的分水岭,那么*暗的关系网硬生生地把她捆着,那么多诱人的华丽的把她熏着,将她推入了畸形的地步,乃至后来,她已不再是多少年前,仿佛看透了一切的那个王琦瑶了。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范文800字】相关文章:

1.《长恨歌》王安忆

2.王安忆长恨歌

3.长恨歌王安忆

4.王安忆长恨歌

5.王安忆《长恨歌》

6.长恨歌(王安忆)

7.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写作特*

8.王安忆长恨歌书评

9.王安忆《长恨歌》赏析

《王安忆读书笔记》读后感4

《王安忆读书笔记》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架上很久了,一直没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当天妈妈把书交到我手上时说了句:“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今天拿来翻翻,才发现此书果真如“内容简介”说的一样:王安忆读书视角独特,感觉细腻,语言朴实有张力……

王安忆说:“阅读的靠前要素是信赖。”我想,这真是说到我们的心坎上了,我们这些少年人,心灵如同一张干净的白纸,容易相信任何事情,书就充当“心灵导师”这个角*,用文字来填补我们心灵的空虚。王安忆认为,这个时期对少年人来讲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非常容易受书的影响,而且正处于精神世界的最初的建设时期,所以,如果我们在这个时期幸运地遇上了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将受益无穷!老师和家长鼓励我们多看世界名著,不无道理。我们信赖书,所以我们把书比作人生的导师;我们信赖书,所以我们把书中的精华摘抄在本子上以激励自己;我们信赖书,所以我们把书作为礼物送给朋友……

王安忆接着指出:当我们逐渐长大,就会对书出现理*的信赖。因为那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已不仅来自于阅读,更多的是来自直接的经验。但我们仍然以信赖的态度阅读,同时我们已学会判断哪些书是好书了,所以,我们与书是平等的关系,书是我们的朋友。“在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已经形成的中年阶段(PS我对此不以未然),阅读可为我们做出补充和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至于晚年,王安忆认为“晚年的阅读信赖,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到我们老了,经历已可以与书本相比,所以,我们应该可以用宽容的心来阅读别人的经历,真挚地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这时候,我们和书融为一体,我们就在阅读自己。

而此刻,我们正急急需要培养自己善于辨别的能力,多读好书,多学习一些让我们终身受益的知识!

王安忆桃之夭夭读后感5

文/雷佳

当代作家王安忆的作品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长恨歌>了,然而我却更喜欢她的长篇小说<桃之夭夭>。书名使我很容易地联想到了<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来,我被书中那个温暖坚强的女子感动了。

全书共分五章,每一章都引用了一句古诗,如“梨花一枝春带雨”“新剥珍珠豆蔻仁”读起来颇有安意如的感觉。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生命形式宛如桃花的女子郁晓秋从出生、成长、恋爱到中年不顾周围冷眼,像野草一样用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灼灼其华。

先说她的母亲,全书用了一章来介绍,她是一个滑稽演员,嫁给了那个梨花影中的清秀少年郁子涵。由于好吃引起的挪用公款,郁子涵被判刑了十年,两人离婚。半年之后招人非议地生下了私生女儿郁晓秋。

在家里,母亲对她非打则骂,同父异母的哥姐对她特别冷淡。因为身体发育早,很小就凸现出女人的味道,加上身世离奇,很多男孩子给他起外号“猫眼”“西施”。在学校的时候,男生呢,明明受了她吸引,因为世俗偏见却要做得像鄙夷她;女生呢,想做她那样做不成,就改成不屑为伍。她那充满青春气息的美丽和刺眼的“不安分”引来了周围人的排斥。

*期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她被下放到农村,在一群哭得东倒西歪的女生中间,只有她不哭。在这时,她也遇到了懂她欣赏她的何民伟。回城之后,她的爱情并不顺利,一系列的阻挠,何民伟的变心以及听信那些身世和***传言,然后就分手了。在这样的感情变故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她的失落,而不是绝望。

哥哥入狱,姐姐难产,母亲精神也垮了下来,婴儿需要照顾,这个家也依赖她。她每一步都那么踏实,带给人灼灼的温暖。()后来家里安排她嫁给姐夫,从没有爱情基础到相濡以沫,那是怎样一条艰难而又纯净的人生道路啊!

就像小说结尾写的那样:“就像花,尽力绽开后,花瓣落下,结成果子。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流于平常,内部则在充满,充满,充满,再以种另外的肉眼不可见的形式,向外散布,惠及她的周围。”这不正是<诗经>中所赞扬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吗?我想这大概也是王安忆给小说命名<桃之夭夭>的原因吧。小说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独特、坚强的女子形象,虽然她从小就没目睹过什么幸福,但是这并不妨碍她欢欢喜喜地长大,不管出身如何,周围怎样,她总能活出自己的样子来。喜欢这样一个女子,面对命运可悲的安排,坦然的生活下去,也许这便是生命真正意义上的“灼灼其华”了吧。王安忆优美的文字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带给人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