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简介

综合 2024-10-27 00:41:25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吕氏春秋》简介,欢迎阅读。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

第2篇:《吕氏春秋》读后感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几千年来,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诚信,就是这些优良传统中的一朵奇葩。

所谓诚信,就是我国古代儒学家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信”,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翻开《吕氏春秋》,中华民族那气势恢宏、博大的文化、文明顿时涌现到你的眼前。记忆中最深刻的,便是鲁国的柳下季。

齐国攻打鲁国,索取鲁国的岑鼎。鲁*便让手下送另一只鼎给齐王。谁知齐王不信,边说:“若是柳下季认为这是岑鼎,我便接受它”。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答道:“您答应将鼎送给齐王,为的是国家,而我这里也有个国家,就是信誉,毁灭我的国家来救您的国家,这是我办不到的。”在柳下季的劝说下,鲁君将鼎送给了齐国。

柳下季的诚实,不仅挽救了自己的信誉,也保住了国家的利益。作为一个普通的臣民,为什么能坦然拒绝国君的请求,并且深受敌国国君的信任呢?这就是诚信的力量。一个诚信的人,就是一块洁白的玉,一尘不染,*清玉洁,就如水中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个诚信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行为的坦荡,灵魂的纯净。

曾子,便是这样一个灵魂纯净的人。

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缠着她要与她一起去。曾夫人连哄带骗,对儿子说:“你只要答应我呆在家里,回来我便***猪给你吃。”儿子欣然答应。曾夫人回家一看,曾子当真把家中的一头猪***掉了。妻子连忙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还当真?”不料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只会学别人的样子,以父母为榜样。如今你欺骗了孩子,明天他就会欺骗别人。”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好,要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十分美好”。缺乏诚信,欺骗一些无知的,不懂事的心灵,就是告诉他这个世界的虚伪、狡诈、毫无诚信,这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世界;是在告诉他,只有欺骗,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更好,这样,每一个人都会收获一个“言而无信”。

对于曾子来说,诚信,犹如一座高高耸立的堡垒,永远也不会崩塌,在任何时候都闪着光芒,受人敬仰。

诚信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商家的诚信,食品的安全与价格的公道你就不必担心了;饭店诚信了,“地沟油”这个词,也许就消失了;出租车司机诚信了,在陌生地带着你围着目的地兜圈子,应该不会发生了吧……

诚信,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融洽,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让每个人的灵魂更纯净,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无疑,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千年的历史,并没有让她消亡,而是让她变得更丰饶了。作为人类的荣耀,将她发扬光大,才是我们的使命。

第3篇:《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劝学

【原文】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④。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注释】

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劝,勉励。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②人亲:指父母。③师:指老师。④疾学:努力学习。疾:力。

【译文】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文】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⑤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释】

①说:说教。②兑:通“悦”,喜悦,使动用法,使人喜欢。③?(zhuì):使物下沉。④堇(jǐn):*草名,有毒,能毒死人。⑤胜:等于说有说服力。

【译文】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语就被信从,他的思想也被传论。所以上门教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请老师到家中的学生不会听教化,自卑的老师不能令学生听从,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听从老师。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传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遥远了吗?学生处在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的情况中,自己做自认为对的事,想声名显赫、身体安泰,这是怀中藏有腐臭之物却想散发芳香,是跳入水中却厌恶被弄湿一样的不可能。凡是真正说教的人,说得使人欢喜,并不是只顾说个不停。当今世上说教的人多数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是挽救溺水的人但却用石头使他下坠,是救治病人却喂他饮毒*。由此出现的必是世道更加纷乱,使不肖的君主更加迷惑的情况。所以,老师的职责在于以道理取胜,在于推行道义。遵循道理,道义确立了,地位就会得到提高,老师就会受尊重,王公大人也不敢对老师骄横看轻,上到天子拜见老师也不会羞惭。凡君主与老师相遇并能互相知遇的事,不一定能实现;但丢下道理、放下道义来要求这不一定能实现的事,又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不也是很困难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以道理取胜,推行道义为先,然后才能受到尊重。

【原文】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①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②,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③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④,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⑤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注释】

①余:一说为“我”,一说为“其他的”。②曾点:字皙,曾参之父,孔子的弟子。使:派遣。③畏:通“围”。下文的“孔子畏于匡”,即“孔子围于匡”。④孔子畏于匡:孔子去卫适陈,在经过匡地时,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围困了孔子。⑤与:语气词。

【译文】

曾子说:“君子在路上,可以看出谁有父亲,谁有老师。但对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能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侍奉老师就像侍奉父母一样。曾点派遣曾参出外,过了期限曾参还没有回来,人们见了曾点都说:“不是被事情困住了吧?”曾点说:“他虽然被困住了,我还在这儿,他怎么能够受困在那儿不回来?”孔子在匡地被围困住时,颜渊落在了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被***害了。”颜渊说:“先生在这儿,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孔子就像侍奉父亲一样。古代圣贤的人,他们像这样尊重师长,所以老师竭尽才智方法来教化他们。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相关文章:

1.文言文《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

2.《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

3.高中《劝学》原文及翻译

4.劝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5.劝学原文及对照翻译

6.劝学诗原文及翻译

7.劝学原文以及翻译

8.《劝学》原文及其翻译

第4篇:《吕氏春秋》孟春纪原文

导语:吕不韦身为秦相国时召集门客撰写《吕氏春秋》,有很深的用意,实际上是吕不韦提出的一套施政大略,反映了吕不韦对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多方位体认。下面是孟春纪原文,欢迎阅读:

【孟春】

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以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孩虫、胎夭、飞鸟,无?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本生】

二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夫水之*清,土者?_之,故不得清。人之*寿,物者?_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也,非所以*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今有声於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於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必弗食。是故圣人之於声*滋味也,利於*则取之,害於*则舍之,此全*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於声*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恶得不伤?万人*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浮4酥?饺?轮?恕9蟾欢?恢?溃?首阋晕?迹?蝗缙都?F都??挛镆材眩?溆????捎桑砍鲈蛞猿担?朐蛞蚤??褚宰载????弧罢絮曛??薄7嗜夂窬疲?褚宰郧浚???弧袄贸χ?场薄C衣?┏荩?N乐?簦?褚宰岳郑???弧*バ灾??薄H?颊*?蟾恢??乱病9使胖?擞胁豢瞎蟾徽咭樱?芍厣?室玻环强湟悦?玻??涫狄病T虼寺壑?豢刹徊煲病?/p>

【重己】

三曰:??,至巧也。人不爱??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命之情也。不达乎*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椋??2豢尚校?嬉病J刮宄呤?右?ㄊ???m??灾??骋病J乐?酥鞴笕耍?尴筒恍ぃ??挥?ど?檬樱??漳嫫渖????我妫糠采??ひ玻?持?玻皇股?凰痴*??病9适ト吮叵仁视?J掖笤蚨嘁酰?ǜ咴蚨嘌簦欢嘁踉蝓辏?嘌粼蝠簟4艘跹舨皇手?家病J*氏韧醪淮Υ笫遥?晃?咛ǎ?恫恢谡洌?虏?砣取?砣仍蚶砣??砣?蚱?淮铮晃吨谡湓蛭赋洌?赋湓蛑写篦矗?写篦炊??淮铩R源顺ど?傻煤酰课粝仁ネ踔??粪笤俺匾玻?阋怨弁?托味?岩樱黄湮??姨ㄩ恳玻?阋员僭锸??岩樱黄湮?呗硪卖靡玻?阋砸萆砼?《?岩樱黄湮??臭?芬玻?阋允饰冻湫槎?岩樱黄湮???衾忠玻?阋园残宰杂槎?岩印N逭*?ネ踔??匝?砸玻?呛眉蠖?穹岩玻?诤跣砸病?/p>

【贵公】

四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国也,有不闻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而虫出於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去私】

五曰: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於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伤人也。夫禁***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第5篇:《吕氏春秋·仲春纪》原文

导语:《吕氏春秋》可谓最早透露了这种统治思想结构的萌芽,对后世具有某种启迪之功。下面是仲春纪原文,欢迎阅读:

【仲春】

一曰: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太?,其神包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始雨水,桃李华,苍庚鸣,鹰化为鸠。天子居青阳太庙,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安萌牙,养幼少,存诸孤;择元日,命人社;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无肆掠,止狱讼。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衤某。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授以弓矢,于高衤某之前。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开户始出,先雷三日,奋铎以令于兆民曰:“雷且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桶,正权概。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必备。无作大事,以妨农功。是月也,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天子乃献羔开*,先荐寝庙。上丁,命乐正入舞舍采,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亲往视之。中丁,又命乐正入学习乐。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

【贵生】

二曰:圣人深虑天下,莫贵於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於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於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尧以天下让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於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越人三世***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缪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世之人主多以富贵骄得道之人,其不相知,岂不悲哉?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为也?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於此,以随侯之珠*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於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故雷则掩耳,电则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

【情欲】

三曰: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其於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谤,又树大雠;意气易动,跷然不固;矜势好智,胸中欺诈;德义之缓,邪利之急。身以困穷,虽後悔之,尚将奚及?巧佞之近,端直之远,国家大危,悔前之过,犹不可反。闻言而惊,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乱难时至。以此君人,为身大忧。耳不乐声,目不乐*,口不甘味,与死无择。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秋早寒则冬必暖矣,春多雨则夏必旱矣。天地不能两,而况於人类乎?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尊,酌者众则速尽。万物之酌大贵之生者众矣。故大贵之生常速尽。非徒万物酌之也,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功虽成乎外,而生亏乎内。耳不可以听,目不可以视,口不可以食,胸中大扰,妄言想见,临死之上,颠倒惊惧,不知所为。用心如此,岂不悲哉?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孙叔敖之遇荆庄王为幸。自有道者论之则不然,此荆国之幸。荆庄王好周游田猎,驰骋弋射,欢乐无遗,尽傅其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於孙叔敖。孙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为故,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後世。

【当染】

四曰: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亦变,五入而以为五*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於许由、伯阳,禹染於皋陶、伯益,汤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於干辛、岐踵戎,殷纣染於崇侯、恶来,周厉王染於虢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於虢公鼓、祭公敦。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j。举天下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公染於管仲、鲍叔,晋文公染於咎犯、郄偃,荆庄王染於孙叔敖、沈尹蒸,吴王阖庐染於伍员、文之仪,越王句践染於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於後世。范吉射染於张柳朔、王生,中行寅染於黄籍秦、高强,吴王夫差染於王孙雄、太宰?海?遣??眷吨*?⒄盼洌?猩缴腥眷段阂濉?獬ぃ?慰低跞眷短器薄⑻锊坏?。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皆残亡,身或死辱,宗庙不血食,绝其後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可羞人,必称此六君者。凡为君,非为君而因荣也,非为君而因安也,以为行理也。行理生於当染。故古之善为君者,劳於论人而佚於官事,得其经也。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国愈危,身愈辱,不知要故也。不知要故,则所染不当;所染不当,理奚由至?六君者是已。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所染不当也。存亡故不独是也,帝王亦然。非独国有染也。孔子学於老聃、孟苏、夔靖叔。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鲁,墨子学焉。此二士者,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士也。皆死久矣,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王公大人从而显之;有爱子弟者,随而学焉,无时乏绝。子贡、子夏、曾子学於孔子,田子方学於子贡,段干木学於子夏,吴起学於曾子;禽滑?学於墨子,许犯学於禽滑?,田系学於许犯。孔墨之後学显荣於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皆所染者得当也。

【功名】

五曰: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犹表之与影,若呼之与响。善钓者,出鱼乎十仞之下,饵香也;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弓良也;善为君者,***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黄,蚋聚之,有*;徒水则必不可。以狸致鼠,以*致蝇,虽工,不能。以茹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纣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罚虽重,刑虽严,何益?大寒既致,民暖是利;大热在上,民清是走。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取则行钧也。欲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异也。行不异乱,虽信令,民犹无走。民无走,则王者废矣,暴君幸矣,民绝望矣。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有贤主,不可而不此事。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尽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贤名之。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领之死争其上之过,而不能与之贤名。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

第6篇:《吕氏春秋》的读后感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杂家学说的代表作,相传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编纂而成,含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采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经济、哲学、道德、*事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同时保存了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及农业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当然《吕氏春秋》还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再详细的阐述了,我今天就我所读的其中一部分的感触来说一说。

《吕氏春秋·论人》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其实之弥远。意思是说为君之道要简约无为,君王的*守在自身,首要的是返回到对自己的要求,然后才要求别人。他对别人的所求越深远,别人就越疏远他;他对人的要求越强烈,他失去的就越多。修养自身首先应回到自身,修己身,而不强求别人,是作为君子的首要条件,推己及人,世上的君子会越来越多。同样的道理,放到飞速发展的今天,也非常有用,在开放的现代环境中,我们讲究求同存异,也同样要求我们作为新生代中坚力量,要修养自身*守,对自己有要求,有原则,对他人要少要求,少索取,要宽容他人。凡事少推卸责任,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做人要有严于律己的毅力,亦要有容人之量。

第7篇: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原文】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

【译文】

利不可两得,忠不可兼备。不抛弃小利,大利就不能得到,不抛弃小忠,大忠就不能实现。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小忠,是大忠的祸害。圣人抛弃小的,选取大的。

从前荆龚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楚*失败了,龚王受了伤。当初,战斗即将开始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找水喝,童仆阳谷拿着黍子酿的酒送给他。司马子反接过来喝了下去。司马子反为人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甜美,喝起来口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战斗停下来以后,荆龚王想重新作战要商讨对策。派人去叫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心痛没有去。龚王乘车前去看望他,进入*帐中,闻到酒味就回去了。荆龚王说:“今天的战斗,能依靠的就是司马了。可是司马又醉成这样,他这是忘记了楚国的社稷,不担忧我们大家啊。”于是收兵离去,并斩***司马子反,将他暴尸示众。童仆阳谷献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认为这是忠心,却恰好害了子反。所以说:小忠,是大忠的祸害。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用垂棘产的美玉和屈邑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贿赂虞公,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要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啊。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啊。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把路借给了晋国。荀息(带兵)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禀报。晋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牙齿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中山诸国有个??繇(qiúyóu)国,智伯想攻占它,却(苦于)没有(带兵进攻)的道路。就给??繇国铸造了一个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大钟送给他们的国君。??繇的国君就想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赤章蔓枝劝谏说:“智伯为人贪婪而且不守信用,一定是他想攻打我们但是没有进*的道路,所以铸造了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来送给您。您于是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如果这样)智伯的*队必定跟随着到来。”??繇国君不听,过了一会,赤章蔓枝再次劝谏。??繇国君说:“大国跟我们交好,你却拒绝人家,这不吉祥,你不要再说了。”赤章蔓枝说:“做臣子的对国君不忠诚坚贞,是罪过;忠诚而坚贞却不被采纳,脱身远离国君就可以了。”于是,他砍掉车轴两端(表示与??繇国君断绝关系)就走了,到了卫国七天,??繇国就灭亡了。

昌国君率领五国的*队来攻打齐国。齐国派触子为将,在济水边迎击各诸侯国的*队。齐王想开战,派人到触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责他说:“不开战,我一定灭掉你的族类,挖掉你的祖坟!”触子感到很痛苦,想让齐*战败,于是跟各诸侯国的*队开战。双方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金要齐*撤退。齐*败逃,诸侯*追击齐*。触子趁机凭靠一辆兵车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听不到他的音讯。(齐*另一位将领)达子又率领残兵驻扎在秦周,没有东西赏赐士卒,就派人向齐王请求金钱,齐王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这些残存下来愚弱无能的家伙,怎么能给你们金钱?”齐*与燕国人交战,被打得大败,达子战死了,齐王逃到了莒。燕国人追赶败逃的齐兵进入齐国国都,你争我夺抢了很多金钱。这是贪图小利因而丧失了大利啊!

第8篇:吕氏春秋原文翻译

导语:吕氏春秋的文言文翻译是很多学生都是头疼的一项习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吕氏春秋原文翻译,欢迎借鉴!

原文: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3】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注释:

【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

【2】驵(zǎng),市场经纪人。

【3】齿:排列。

译文: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人眼睛能看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使人的嘴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人嘴能说话还不如口里有病说不出话;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人心能认知还不如狂乱(无知)。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叫作善于学习。

子张是鲁国的鄙俗小人,颜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盗,(他们)向孔子学习。段干木是晋国的市场经纪人,向子夏学习。高何、县子石,是齐国的凶恶残暴的人,在乡里受指责,向墨子学习。索卢参是东方闻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学习。这六个人,是(该受到)刑罚、处死、侮辱的人。如今,(他们)不仅免于受到刑罚、处死、侮辱,(还)从此成为天下知名的人,终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听从(老师的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称这种行为为“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称这种行为为“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会接纳他们,君子不会和(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是大义;学习,是大智慧。大义没有比使他人获得利益(更)大的,使人获得利益没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大智慧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修养身心没有比学习(更)大的。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作儿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拥有最有利形势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称赞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赞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喜好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这些吧!”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当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第9篇: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吕氏春秋》虽然主要探讨选贤任能、治国安邦的*、经济问题,但其中有不少篇章如《尽数》、《重己》、《贵生》、《情欲》、《达郁》等专门讨论有关养生的内容,其养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特*。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

(1);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2),此官之所自立也

(3);立官者以全生也

(4)。今世之惑主

(5),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谓立之矣

(6)。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注释)

(1)樱:触犯,戾。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是说能够保养天所创造的生物而不是去触犯它(生物),这样的人称他为天子。

(2)全天:指保全生命;故:事。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是说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以顺应天*而为其事的。

(3)此官之所自立也:是说这也是他能自立为天子的原因。官:官吏之官;自:从也。

(4)立官者以全生也:生,指生命。本句意谓:能够立而为官的人,是重视全生的。

(5)惑主:指糊涂的君主。

(6)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是说虽多立官职,然而不听使令,反致亡国而伤己之生命。

(7)则亦失所为修之矣:高诱注曰:“若秦筑长城以备患。不知长城之所以自亡也,亦失其所谓修兵之法也。”

(按语)

本段原文节选自《本生》篇,所谓本生,即把保全生命作为根本。认为外物既可以养生,又可以伤生,而保全生命的办法在于重生轻物,不应当本末倒置。此篇是吕不韦“取利舍害”思想集中体现的篇章,只有从观念上分清外物与生命孰轻孰重,这样在行动上就能做到“利于*则取之,害于*则舍之。”

(原文)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1),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目蔑)(2)为聋;处目则为挶(3)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4);处腹则为张为府(5);处足则为瘘为蹶。

轻水(6)所多秃与瘿人,重水(7)所多尰与蹶人(8),甘水(9)所多好与美人,辛水(10)所多疽与痤人(11),苦水(12)所多尫与伛人(13)。

——《吕氏春秋·尽数》

(注释)

(1)蝼(lou楼):蝼蛄,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比喻为虫蛀。

(2)挶(ju局):耳闭塞失聪之疾。

(3)(目蔑)(mi,蔑):眼病,目不明。

(4)鼽(qiu囚)窒:鼻塞。

(5)为张为府:张,指张开,引申为扩张,即腹胀。府,指腹部跳动。

(6)轻水:指雨露等质轻之水。

(7)重水:指井水、泉水等质重之水。

(8)尰(zhong踵)蹶:足肿曰尰,足不能行走曰蹶。

(9)甘水:指山溪、清泉之水。

(10)辛水:指酒泉之水。

(11)疽:痈疽。痤,疖子。

(12)苦水:指盐碱地之水。

(13)尫(wang汪):胸部突起之病。伛:伛楼,驼背。

(按语)

本段原文论述了郁则为病。动可延寿的重要观点,认为“郁”是万病之源,只有“达郁”(排除壅塞,使其通达)才能延年益寿。此外,原文还告诉我们,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原文】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

【译文】

利不可两得,忠不可兼备。不抛弃小利,大利就不能得到,不抛弃小忠,大忠就不能实现。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小忠,是大忠的祸害。圣人抛弃小的,选取大的。

从前荆龚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楚*失败了,龚王受了伤。当初,战斗即将开始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找水喝,童仆阳谷拿着黍子酿的酒送给他。司马子反接过来喝了下去。司马子反为人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甜美,喝起来口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战斗停下来以后,荆龚王想重新作战要商讨对策。派人去叫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心痛没有去。龚王乘车前去看望他,进入*帐中,闻到酒味就回去了。荆龚王说:“今天的战斗,能依靠的就是司马了。可是司马又醉成这样,他这是忘记了楚国的社稷,不担忧我们大家啊。”于是收兵离去,并斩***司马子反,将他暴尸示众。童仆阳谷献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认为这是忠心,却恰好害了子反。所以说:小忠,是大忠的祸害。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用垂棘产的美玉和屈邑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贿赂虞公,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要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啊。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啊。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把路借给了晋国。荀息(带兵)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禀报。晋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牙齿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中山诸国有个厹繇(qiúyóu)国,智伯想攻占它,却(苦于)没有(带兵进攻)的道路。就给厹繇国铸造了一个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大钟送给他们的国君。厹繇的国君就想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赤章蔓枝劝谏说:“智伯为人贪婪而且不守信用,一定是他想攻打我们但是没有进*的道路,所以铸造了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来送给您。您于是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如果这样)智伯的*队必定跟随着到来。”厹繇国君不听,过了一会,赤章蔓枝再次劝谏。厹繇国君说:“大国跟我们交好,你却拒绝人家,这不吉祥,你不要再说了。”赤章蔓枝说:“做臣子的对国君不忠诚坚贞,是罪过;忠诚而坚贞却不被采纳,脱身远离国君就可以了。”于是,他砍掉车轴两端(表示与厹繇国君断绝关系)就走了,到了卫国七天,厹繇国就灭亡了。

昌国君率领五国的*队来攻打齐国。齐国派触子为将,在济水边迎击各诸侯国的*队。齐王想开战,派人到触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责他说:“不开战,我一定灭掉你的族类,挖掉你的祖坟!”触子感到很痛苦,想让齐*战败,于是跟各诸侯国的*队开战。双方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金要齐*撤退。齐*败逃,诸侯*追击齐*。触子趁机凭靠一辆兵车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听不到他的音讯。(齐*另一位将领)达子又率领残兵驻扎在秦周,没有东西赏赐士卒,就派人向齐王请求金钱,齐王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这些残存下来愚弱无能的家伙,怎么能给你们金钱?”齐*与燕国人交战,被打得大败,达子战死了,齐王逃到了莒。燕国人追赶败逃的齐兵进入齐国国都,你争我夺抢了很多金钱。这是贪图小利因而丧失了大利啊!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