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全文赏析3篇

综合 2023-11-21 12:56:02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1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2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3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3篇扩展阅读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3篇(扩展1)

——《望月怀远》赏析3篇

《望月怀远》赏析1

  《望月怀远》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注释

  ⑴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⑶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⑷末两句: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抓: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望月怀远》的诗意/《望月怀远》的意思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多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望月怀远》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虚实结合,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沉着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望月怀远》的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 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群,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望月怀远》赏析2

  《望月怀远》原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望月怀远》赏析3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重点字词解析】

  ①天涯:极远的地方。此二句意:这时远在天涯的情人,一定和我一样在望月。②情人;有情之人;遥夜:长夜。③竞夕:整夜。④此二句意指:爱月灭灯,露凉披衣,写尽无眠。怜:爱}滋:生。⑤不堪:不能;盈手:满手,意即捧。⑥梦佳期:在梦中得到相会的佳期。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竞步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A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叉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竞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竞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人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宴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诗人暗用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上,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昧不已。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3篇(扩展2)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望月有感

  唐代: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3篇(扩展3)

——观书有感朱熹-全文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全文赏析1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①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自在顺漂。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3篇(扩展4)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10篇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1

  蚕谷行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赏析

  杜甫晚年创作的这首《蚕谷行》诗汇聚了他一生许多高尚的品格,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瑰宝。

  此诗开头四句:“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十多年的战争,使得铸作生产工具的铁都感到缺乏必须用武器来改造了。全国战乱不息,农田荒芜。诗人呼吁把甲胄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作,百姓安居乐业。**有《把剑铸成犁》的现代雕塑。大诗人杜甫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用诗的形式把这种反战思想艺术地体现出来了。铜铁应当做成犁、锄,服务于和*生活,现在却做了**的武器、防身的铠甲。对这种反常现象人们已经****。一经诗人点出:甲胄应铸作农具。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物非所用!盔甲回炉铸而为犁、锄,使天下寸土皆得牛耕,才是物尽其用的人间正道。诗人没有直接痛斥战争,却用铠甲再造为犁锄的形象语言强化了反战思想。

  “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这是杜甫的理想**。这是杜甫勾画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中劳动大众的理想生活。这首诗所显示的思想、识见,即是对陶渊明《桃花源记》耕作社会理想观念的巨大超越,同时亦是对他自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给予受体者的舍己奉献天下士子观念的超越。杜甫在这首诗中,直接给出了一个万城无甲兵的和*构想,是一幅打着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国及**社会诗意安居的画图。

  此诗虽短,却是杜甫五十多年生活历练由无数血泪与伤痛凝成的最后总结,它是一颗照亮历史时空的一颗诗的钻石,是杜甫和杜诗一切闪光理念的凝缩。因此,可以说《蚕谷行》一诗标志着杜甫卓苦艰辛的圣化之路的终结,标志着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的文学和文化意义的总括。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2

  发秦州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⑵。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⑶。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⑷。

  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⑸。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虽伤旅寓远,庶遂*生游⑹。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⑺。

  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⑻。

  溪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⑼。

  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⑽。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⑾。

  中宵驱车去⑿,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⒀。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⒁。

  赏析

  《发秦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从秦州(今甘肃天水)前往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在这次行程中,杜甫按所经路线写了十二首纪行诗。这是第一首,序诗。全诗先写衣食之事,说同谷和暖,物产丰富,景物宜人,可解决衣食等问题;再追述离开秦州的原因;后写发秦州的情景。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3

  原文:

  [唐]杜甫

  幕下郎官安稳无,从来不奉一行书。

  固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疏。

  赏析:

  黄鹤编在汉州诗内

  幕下郎官安隐无?从来不奉一行书①。固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疏。

  (上二讽幕府诸公,下二讽韦十郎官。)

  ①黄希曰:唐多以朝士入州幕,故云幕下郎官。不奉书,不接来书也。王凝之《王氏女帖》:“说汝勉难安隐,深慰悬心。”【朱注】《说文》:“隐,安也。”又与稳通。《通鉴》:玄宗遣中使至范阳,禄山踞床不拜,曰:“圣人安隐。”注:隐读曰稳。又唐帖多写稳为隐,作隐正得之。《杜臆》:无字出韵,或六鱼、七虞兼用耶。汉川王大录事宅作

  【朱注】此见郭知达本,他刻皆不载。按:成都无汉川之名,当是广德**汉州作。《魏志·张鲁传》:鲁据汉中,功曹阎圃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则汉川即汉中也。朱氏谓公有《诘王录事许修草堂赀》诗,疑即其人,非也。按此诗言才名叔,盖公尊行也,后诗直云“为嗔王录事”,知其别为一人矣。

  南溪老病客①,相见下肩舆。近发看乌帽②,催莼煮白鱼。宅中*岸水③,身外满床书④。忆尔才名叔⑤,含凄意有余⑥。

  (首联自叙,下六叙王,三四见其老而好客,五六见其宅之清雅。)

  ①公《送韦司直归成都》诗:“为问南溪竹,抽梢合过墙。”知南溪即浣花溪。《晋史》:王献之乘*肩舆,径入顾辟疆园。②社诗“白益毛发古”,是明说白头,“近发看乌帽”,是暗藏白头,同一事而句法善化。③阴铿诗:“岸水带斜晖。”④庾信诗:“书卷满床头。”⑤《**传》:诸葛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⑥异乡相遇,故曰含栖。谢灵运诗:“含凄泛广川。”《滹南遗老诗话》:世所传新添杜诗四十余篇,吾舅周君卿尝辩之云:惟《瞿唐怀古》、《呀鹘行》、《惜别行》为杜无疑,自余皆非真本,盖后人依仿而作。

  朱鹤龄曰:新添诗固多赝者,然滹南之说,恐亦未然。如《别严二郎》、《客旧馆》、《呈路十九》、《遣忧》、《巴山》、《愁坐》、《陪郑公秋晚》、《放船》、《避地》等诗,皆非子美不能作。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4

  [唐]杜甫

  楼雨沾云幔,山寒著水城。径添沙面出,湍减石棱生。

  菊蕊凄疏放,松林驻远情。滂沱朱槛湿,万虑傍檐楹。

  作品赏析:

  此下五章,皆属大历**。

  楼雨沾云幔,山寒著水城。径添沙面出,湍减石稜生①。菊蕊凄疏放,松林驻远情②。滂沱朱槛湿③,万虑倚檐楹④。

  (首二,西阁雨凉。中四,皆阁中望景。三四言水,五六言山,未则对雨而寄慨也。汲径添长,而出于沙面。湍水减杀,而石稜微露。此时秋水方落,细雨甚微,故不至涨沙而激湍也。湍减石稜生,即《冬深》诗“寒水各依痕”也。陆放翁诗“水退出新滩”,亦本于此。菊逢雨打,其疏放也凄然。雨罩松青,见远情之遥驻。二句俱写雨景。远情指松,盖苍翠可爱处,宛然具有情致。驻,停驻也。)

  ①《晋史》:刘惔称桓温眼如紫石稜②丁督护诗:“深心属悲弦,深情逐流吹。”谢脁诗:”洞房凝远情”。③《诗》:“月离于毕,俾滂沱矣。”④刘孝先诗:“万虑坐相攒。”梁元帝诗:“佳气满栏楹”

  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

  《唐书》:大昌县属夔州。

  问子能来宿,今疑索故要①、匣琴虚夜夜,手板自朝朝②、金吼霜钟彻③,花催蜡炬销④、早凫江槛底,双影谩飘飖⑤。

  (上四讶明府失期,下则望其到阁也。言我曾问子,巳许来宿,今岂索我之故要而弗至耶?匣琴夜夜,欲待严至而弹。手板朝朝,明府别有迎谒矣。两句见三度意。钟起蜡残,候客将晓。凫舄飘飘,冀其早至。《杜臆》:严为明府,故末用王乔事。)

  ①《南齐·高逸传》:褚伯玉居瀑布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王僧达为吴郡,苦礼致之,伯玉不得已,停郡信宿而退。僧达答丘珍孙书曰:“褚先生从白云游矣,近故要其来此,冀慰日夜。”《韵会》:故与固,古字通用。②《晋·舆服志》:八座执笏,其余卿士但执手板。《海录》:今名刺也。【顾注】王子猷为桓温参军,以手板拄颊。《晋书》:王坦之倒执手板流汗。宋野史:欧阳公与僚属宴游,钱思公以寇莱公事讽之,永叔取手板起立。然则守令对上官必以手板,严必羁身县令,故有此语。蔡琰《胡笳》:“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梁元帝诗:“尘镜朝朝掩,寒衾夜夜空。”③《山海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宋之问诗:“禁静钟初彻”。④梁元帝诗:“蜡烛凝花影。”简文帝《烛》诗:”绿炬怀翠,朱蜡含丹。”⑤沈佺期诗:“双影未尝来。”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5

  [唐]杜甫

  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

  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

  作品赏析:

  【鹤注】此亦夔州西阁作,故云江喧楼迥。诗成后,拈垂白二字为题,非专咏垂白也。《汉书·杜周传》:“老姊垂白。”注,“白发下垂也。”

  垂白冯唐老①,清秋宋玉悲。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②。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③。

  (此章乃老去悲秋之意,下六,申言其悲。少睡移时,忧在国家也。醉千日,付之不知。未七哀,伤心更多矣。《杜臆》:公年老为郎,有似冯唐。当秋而悲,复如宋玉。少睡无聊,故起立移时。多难身何补、作愤语,无家病不辞,作苦语。

  【赵注】公妻孥在蜀,而云无家,盖以故乡为家也。)

  ①《汉书》: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文帝辇过唐曰:“父老何自为郎?”②庾信诗:“高花出迥楼。”③《魏都赋》:“醇酎中山,沈湎千日。”《*》:狄希,中山人,能造千日酒,饮之,一醉千日。《七哀》诗,见十六卷。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6

  原文

  诏发西山将,秋屯陇右兵。凄凉馀部曲,燀赫旧家声。

  雕鹗乘时去,骅骝顾主鸣。艰难须上策,容易即前程。

  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松悲天水冷,沙乱雪山清。

  和虏犹怀惠,防边不敢惊。古来于异域,镇静示专征。

  燕蓟奔封豕,周秦触骇鲸。中原何惨黩,馀孽尚纵横。

  箭入昭阳殿,笳吟细柳营。内人红袖泣,王子白衣行。

  宸极祅星动,园陵杀气*。空馀金碗出,无复穗帷轻。

  毁庙天飞雨,焚宫火彻明。罘罳朝共落,棆桷夜同倾。

  三月师逾整,群胡势就烹。疮痍亲接战,勇决冠垂成。

  妙誉期元宰,殊恩且列卿。几时回节钺,戮力扫欃枪。

  圭窦三千士,云梯七十城。耻非齐说客,只似鲁诸生。

  通籍微班忝,周行独坐荣。随肩趋漏刻,短发寄簪缨。

  径欲依刘表,还疑厌祢衡。渐衰那此别,忍泪独含情。

  废邑狐狸语,空村虎豹争。人频坠涂炭,公岂忘精诚。

  元帅调新律,前军压旧京。安边仍扈从,莫作后功名。

  作品赏析

  【鹤注】《旧史》言:至德初,英又迁陇右节度使,兼御史中丞,不言兼太仆卿。《新史》言:禄山乱,拜秦州都督、陇右采访使,至德二载,加陇右节度使,不言兼御史中丞与太仆卿。此题曰: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可补二史之阙。当是至德二载秋八月作。

  诏发山西将①,秋屯陇右兵②。凄凉余部曲③,燀赫旧家声④。雕鹗乘时去,骅骝顾主鸣。艰难须上策⑤,容易即前程⑥。斜日当轩盖⑦,高风卷旆旌⑧。松悲天水冷⑨,沙乱雪山清⑩。和虏犹怀惠(11),防边讵敢惊。古来于异域(12),镇静示专征(13)。

  (首叙郭镇陇右,上下八句分截。诏发二句,扼题。凄凉二句,言将门宿望。雕鹗四句,言郭公忠勇。斜日四句,记秋陇时景,与前程相应。和虏四句,语屯兵方略,与上策相应。【朱注】吐蕃和好,久怀旧恩,故防边之法,不在惊扰,自古御戎,惟于镇静之中,默寓专征之意。)

  ①【钱笺】《赵充国传赞》: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天水、陇西、安定、北地皆为山西。英乂瓜州长乐人,故曰山西将。②《唐六典》:陇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境,东接秦川,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沙漠。③鲍照《东武吟》:“将军既即世,部曲亦空存。”④【朱注】《旧唐书》:英乂,知运之季子,知运为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大使,自居西陲,甚为蛮夷所惮,开元九年卒于军。至德初,肃宗兴师朔野,英乂继其父节度陇右,故有部曲家声之句。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⑤《诗》:“天步艰难。”汉贾让《治河奏议》:“今行上策。”⑥《前汉书》:杨恽曰:“事何容易。”《*》:上马赴前程。⑦范云诗:“轩盖照虚落。”⑧曹植诗:“高风吹我躯。”师氏注:“高风,八月风也。”诗:“悠悠旆旌。”⑨《唐书》:天宝**,改秦州为在水郡。洙曰:天水郡,汉武元鼎三年置。⑩《后汉·明帝纪》:祁连山即天山,一名雪山,今名析罗汉山,在伊州北。(11)【钱笺】吐蕃使来请讨贼,既而侵廓岷等州,又请和。《左传》:魏绛和戎。(12)蔡琰《茄曲》:“异域殊风。”(13)《晋书·谢安传》:每镇以和静。桓温《荐谯秀表》:“足以镇静颓风。”《古史》:纣赐西伯弓矢,得专征代。陈子良诗:“受赈事专征。”

  燕蓟奔封豕①,周秦触骇鲸②。中原何..黩③,遗孽尚纵横④。箭入昭阳殿⑤,前吹细柳营⑥。内人红袖泣⑦,王子白衣行⑧。哀极妖星动⑨,园陵杀气*⑩。空余金碗出(11),无复繐帷轻(12)。毁庙天飞雨(13),焚宫火彻明(14)。罘罳朝共落(15),棆桷夜同倾(16)。

  (此伤禄山之乱,亦在八句分截。燕蓟,谓陷河北。周秦,谓破两都。遗孽,指安庆绪。箭入四句,贼至而奔散也。宸极四句,言惊扰陵寝。毁庙四句,言烧焚宫庙。贼将安忠顺等入长安,未尝有发园陵焚宫殿事。当时烧左藏大盈者,乱民也,其公卿坟墓,亦必有乘乱发掘者,故此诗概及之。)

  ①《左传》:“吴为封象长蛇,荐食上国。”洙曰:豕善突,故喻禄山。②陈琳檄:“若骇鲸之触网。”言其易决也。③《英华辩证》:庾信《哀江南赋》:“茫茫惨黩。”杜诗:“中原何惨黩。”据陆机《汉功臣赞》“上惨下黩”,并当作..。④《史记》:“群盗纵横。”⑤昭阳殿,见《哀江头》注。⑥《括地志》:细柳仓,在雍州威阳县西南二十里,周亚夫屯兵处。⑦崔令钦《教坊记》:唐**入宜春院,谓之内人。《子夜四时歌》:“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⑧【远注】白衣行,改微服也。秦王苻坚黜贾雍,以白衣领职可见。⑨《虞翻别传》:“仰瞻宸极。”徐孝穆书:“齐圣广渊,体自宸极。”《汉·天文志》:袄星不出五年,其下有军。杜审言诗:“云净妖星落。”(10)《光武纪》:赤眉发掘园陵。注:“园谓山坟。”谢朓诗:“杀气盛凉飘。”(11)金碗,用《*》卢充幽婚事。沈炯表:“甲帐珠帘,一朝零落;茂陵玉碗,早出人间。”(12)《邺宫故事》:魏武遗令,西陵施六尺床,张繐帷。《说文》:“繐,细疏布也。”(13)《旧唐书》:东都太庙九室神主,共二十六座。禄山取太庙为军营,神主弃街巷。(14)《史记》:项羽入咸阳,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15)【钱笺】唐苏鹗《演义》云:罘罳,织丝为之,轻疏浮虚,象罗网交文之状,盖宫殿檐户之间。杜诗:“罘罳朝共落。”鹗说是也。(16)《尔雅注》:“棆,木名,楩属,似豫章。”《说文》:“屋椽,周谓之榱,鲁谓之桷。”《左传注》:“桷。椽也。”

  三月师逾整,群胡势就烹。疮痍亲接战①,勇决冠垂成②。妙誉期元宰③,殊恩且列卿④。几时回节钺⑤,戮力扫橇枪⑥。

  (此望郭回京,与上段相承。言破贼之势,指日可成,今暂住陇右,终当归歼巨寇也。【卢注】至德二载,肃宗至凤翔、陇右、河西、安西、西域兵皆会。时王思礼军武功,王难得军西原,郭英义军东原。是“三月师逾整,群凶势就烹”也。安守忠寇武功,英义战不利,流矢贯颐而走,是“疮瘦亲接战,勇决冠垂成”也。)

  ①梁简文帝诗:“潜师夜接战。”②庾信《*邺表》:“天策勇决。”③《北山移文》:“驰妙誉于浙右。”元宰,上相也。《晋书·王导传》:“实赖元宰,固怀匪石之心。”④潘岳《马沂督诔》:“明明天子,旌以殊恩。”【朱注】《唐志》:御史中丞二人,正四品下。太仆寺卿一人,从三品。中丞兼卿,所以为加恩。杨恽《报孙会宗书》:“位在列卿。”⑤《晋书》,汉魏故事,遣将出征,符节郎授节钺于明堂。⑥《商书》:“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尔雅》:“彗星为欃枪。”谢瞻诗:“鸿门销薄蚀,垓下陨欃枪。”注:“亦谓之孛,言其形字丰似扫彗。”

  圭窦三千士①,云梯七十城②。耻非齐说客③,只似鲁诸生④。通籍微班忝⑤,周行独坐荣⑥。随肩趋漏刻⑦,短发寄簪缨⑧。径欲依刘表⑨,还疑厌祢衡⑩。渐衰那此别(11),忍泪独含情(12)。

  (此送郭而叙交情也。圭窦诸生,不如下齐说客,此自谦之词。公除拾遗,故曰微班。郭为中丞,故曰独坐。随肩短发,叹年老得官。《社臆》:观刘表、称衡语,则郭亦非可依者,后果镇蜀而为崔吁所杀。)

  ①《记》:“儒有革门圭窦。”注:“门旁窬穿墙为窦,如圭。”《家语》:“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②《墨子》:庄王令公输作云梯以攻宋。《汉书》:郦食其说田广罢历下守备,冯轼下齐七十余城。【朱注】时贼尚据长安,故用下城事。③《后汉书》:光武答马援曰:“非刺客,乃说客也。”④《前汉书》:叔孙通曰:“臣愿征鲁诸生,共起朝仪。”⑤通籍,注见六卷。微班,下位也。⑥《诗笺》:周行,周之列位也。梁武帝诏:“方当置诸周行,饰以青紫。”《后汉书》:宣秉拜御史中丞,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专席而坐,京师号三独坐。⑦《记》:五年以长,则肩随之。⑧《左传》:“其发短而心甚长。”陈后主诗:“进退簪缨移。”⑨《魏志》:王粲,字仲宣,山阳人。献帝西迁,粲从至长安。以**扰乱,乃之荆州,依刘表。⑩祢衡,见二卷。(11)庾信诗:“故人伤此别。”(12)王粲诗:“含情欲待谁。”

  废邑狐狸语,空村虎豹争①。人频坠涂炭②,公岂忘精诚③。元帅调新律④,前军压旧京⑤。安边仍扈从⑥,莫作后功名⑦。

  (终以恢复之事望诸郭卿,与第三段相应。狐狸虎豹,指当时附贼为盗者。元帅,指广*王。前军,指李嗣业。扈从,应上回节钺。功名。应上扫欃枪。此章前二段各十六句,三五段各八句,第四段十二句。)

  ①沈炯诗:“空村余拱木,废邑有颓城。”傅玄《放歌行》:“但见狐狸迹,虎豹自成群。”②《商书》:“民坠涂炭。”《史记·龟筴传》:涂,叶读杜。“周流天下,还复其所。上至苍天,下薄泥涂。”③前汉邹阳书:“精诚变天地。”④后汉陶谦书:“谨同心腹,委之元帅。”《易》:“师出以律。”庾信赋:“玉律调钟。”《左传》:赵衰举郤縠为元帅。⑤前将军,见《汉·李广传》。《唐书》:李嗣业至凤翔,上谒,肃宗喜曰:“卿至,贤于数万众。”以为前军,收长安。陶潜诗:“生*去旧京。”⑥《晁错传》:安边境,立功名。《司马相如传》:“扈从横行,出于四校之中。”⑦邹君倩《遗公孙弘书》:“勉作功名,以俟嘉誉。”【远注】后功名,即《孟子》后名实之意。王嗣奭曰:此诗本送郭之陇右,而语意轻外重内,其于陇右,但以怀惠镇静勗之。未几,吐蕃果遣使来,并请讨贼,盖有先见矣。至于中原惨黩,余孽纵横,亶亶而谈、有人臣所不忍言者,正以激感中丞,使知急也。后云:“几时回节钺。”又云:“安边仍扈从。”盖深以讨贼大事,望之英乂矣。

  《随笔》云: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覆极言,而在当时亦不以为罪。如白乐天《长恨歌》、讽谏诸章,无微之《连昌宫辞》,始末皆为明皇而发。杜子美尤多、如《兵军行》、前后《出塞》、《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哀王孙》、《哀江头》、《丽人行》、《公孙舞剑器行》:终篇皆是。其他波及者,如“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是时妃嫔戮,连为粪土丛”,“内人红袖泣,王子白衣行”,“毁庙天飞雨,焚宫火彻明”,“御气云楼敞,含风彩仗高”,“仙人张内乐,王母献宫桃”,“固无牵白马,几至著青衣”,“夺马悲公主,登车泣贵嫔”,“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儿”,“斗鸡初赐锦,舞马更登床”,“殿瓦鸳鸯拆,宫帘翡翠虚”,七言如“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天子不在咸阳宫,得不哀痛尘再蒙”,如此之类,不能悉书。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7

  [唐]杜甫

  此堂存古制,城上俯江郊。落构垂云雨,荒阶蔓草茅。

  柱穿蜂溜蜜,栈缺燕添巢。坐接春杯气,心伤艳蕊梢。

  英灵如过隙,宴衎愿投胶。莫问东流水,生涯未即抛。

  作品赏析:

  鹤注编在大历**春晚作。原注:“越公,杨素也,有堂在城上,画像尚存。”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白帝城东南斗上二百七十步,得白帝庙。又有越公堂,在庙南而少西,随越公素所建,奇构隆敞,内无撑柱,夐视中脊,邈不可度,五逾甲子,无土木之隙,见其人之瑰杰也。【朱注】诗言柱穿、栈缺,而记云“无土木之隙”,疑记语未足信。

  此堂存古制,城上俯江郊①。落构垂云雨,荒阶蔓草茅。柱穿蜂溜蜜,栈缺燕添巢②。

  (上咏越公堂景。落构,屋檐颓落。垂云雨,言其高。蔓草茅,言其荒。蜂溜蜜,春气融。燕添巢,新入堂也。)

  ①鲍照诗:“江郊霭微明。”②朱注:“阁木曰栈。

  坐接春杯气,心伤艳蕊梢。英灵如过隙①,宴衎愿投胶②。莫问东流水,生涯未即抛。

  (下咏陪宴情事。艳蕊易谢,起英灵过隙。宴衎投胶,当及春欢饮。生涯未抛,不能舍夔州而东下也。此章,上下各六句。)

  ①《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②《诗》:“嘉宾式燕以衎。”古乐府:“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8

  [唐]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作品赏析:

  此亦西阁所作。谢灵运诗,“放舟候月圆。”

  孤月当楼满①,寒江动夜扉②。委波金不定③,照席绮逾依④。未缺空山静⑤,高悬列宿稀⑥。故园松桂发⑦,万里共清辉⑧。

  (此章,月下思乡。上六景,下二情。满言月圆,动言月影。委波,申动扉。照席,申当楼。未缺高悬,申月圆之状。未想故园秋景也。《杜臆》:江月倒影,水摇而阁上之扉为动,大是画意。月注波中,金光摇而不定;月临席上,绮文依而愈妍。将金波、绮席拆开颠倒,赵汸谓诗家用古语之法。)

  ①梁武帝诗:“慅慅孤月帷。”②何逊诗:“寒江复寂寥。”庾肩吾诗:“高楼开夜扉。”③《月赋》:“委照而吴业昌。”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④《六韬》:“纣时以绮为席。”邹阳《酒赋》:“绡绮为席。”⑤《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陶弘景诗:“空山霜满高烟*。”⑥《淮南子》:“高悬大镜。”《月赋》:“列宿掩缛,长河韬映。”⑦何逊诗:“独守故园秋。”《杜臆》:松桂发,犹言松菊犹存。张正见诗:“松桂此真风。”⑧傅玄诗:“皎皎濯清辉。”《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结联本之。”胡应麟曰:杜有太巧类初唐者,如“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有太纤近晚唐者,如“雨深荒院菊,霜倒半池莲”。

  胡夏客曰:未缺句,不如摩诘“空山月色深”。高悬句,本孟德“月明星稀”来。今按:三四出胜於对,五六对胜於出。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9

  [唐]杜甫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作品赏析:

  【鹤注】据郑虔死于广德二年,则梁氏编在大历**为是。

  席谦不见近弹棋①,毕耀仍传旧小诗②。玉局他年无限事③,白杨今日几人悲④?

  (【原注】“道士席谦,吴人,善弹棋。毕耀,善为小诗。”此谓席存而毕殁也。近不见,言人存地隔。旧仍传,言诗在人亡。席尚存,故望其玉局降仙。毕已殁,故伤其白杨拱墓。两句分顶,下章亦然,毕曜仅传小诗,而前此称为“才大今诗伯”,《杜臆》讥其不相蒙,良是。大约赠人之词,不无过誉,殁后乃用直笔耳。)

  ①《**杂记》:刘向作弹棋以献。《梁冀传》:冀善弹棋、格五。注:《艺经》:旧弹棋两人对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更相弹也,其局以石为之。《古今诗话》:弹棋有谱一卷,唐贤所为,其局方五尺,中心高如盖,其颠为小壶,四角微起。李义山诗:“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谓其中尊也。白乐天诗:“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谓持角长斜,一发过半局,谱中具有此法。柳子厚亦用***棋者,即此戏也,今人罕为之矣。②乾元间,毕曜除监察御史,未几以酷毒流贬黔中,其殁当在此时。姜宸英曰:《酷吏敬羽传》:羽与毛若虚、裴异、毕曜同时,皆暴忍,时称毛、敬、裴、毕。未几,昇、曜流黔中。曜,正肃宗时人。又《乔琳传》:曜曾为郭子仪*。③黄希曰:张道陵修道既成,老子降于成都,地涌出一玉局,高丈余,老君升座授道毕,老君已回,玉局消散。④古诗:“萧萧白杨树,松柏夹广路。”陶潜《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吴论据“不见”、“仍传”四字,遂云席殁、毕存。今按:《梓州》诗云“高门蓟子过”,是与席相见时;此云“不见近弹棋”,公独往夔州矣。向在长安,赠毕曜诗云“流传江鲍体”,是*日作诗;此云“仍传旧小诗”,是死后诗传也。若云毕尚存,则当云新诗,不当云旧矣。或据《*》“南谷山中,,有白玉棋局”,引以证弹棋,非也。若依此,则下句白杨,何独不承小诗乎?又卢注引《隋书》白杨何妥,以证毕曜未亡,使事隐僻。“萧萧自杨树”,自当以古诗为据耳。

  其二

  郑公粉绘随长夜①,曹霸丹青已白头②。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原注:“高士荣阳郑虔,善画山水。曹霸,善画马。”此谓郑殁而曹存也。郑虔既亡,世更无山水之奇。曹霸虽存,人谁识骅骝之价乎?一伤之,一惜之也。或云:得虔之图,几今天下山水无色。得霸之马,能使人间骅骝减价。乃极赞其笔墨之神妙,亦通。又一说:何曾有,谓世不收藏。不解重,谓人弗珍惜。意义似浅。)

  ①《抱朴子》:粉绘表形著图。李陵诗:“严父辞长夜,慈母去**。”②左思《吴都赋》:“丹青图其珍珠。”《容斋续笔》:子美存殁绝句,每篇一存一殁,盖席谦、曹霸存,毕曜、郑虔殁也。鲁直《荆江亭即事二首》,其一云:“闭门觅句陈无已,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味,西风吹泪古藤州。”乃用此体,时少游殁,而无已存也。

  钱塘瞿佑《归田诗话》云:山谷此诗,喻二人才思迟速之异也。后山诗,如“坏墙得雨蜗成字,古屋无人燕作家”,寥落之状可想。淮海诗,如“翡翠侧身窥绿酒,蜻蜒偷眼避红妆”,艳冶之情可见。二人他作,亦多类此。后山为秘书正字,宿斋宫,骤寒,或送绵半臂,却之不服,竟感疾而终。淮海谪藤州,以玉盂汲水,笑视而卒。二人于临终,屯泰不同又如此,信乎各有造物也。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10

  [唐]杜甫

  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

  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

  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

  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

  注释:

  作品赏析:

  不见旻公三十年①,封书寄与泪潺湲②。旧来好事今能否③,老去新诗谁与传④?棋局动随幽涧竹⑤,袈裟忆上泛湖船⑥。问君话我为官在⑦,头白昏昏只醉眠。

  (前六怀旻上人,末二自叙近况。旧事尚能,新诗孰传,是思其现在。棋局随涧,袈裟泛湖,是忆其从前。四句包尽三十年来前后情景。末则因许寄旻,嘱以书中未尽之意。【鹤注】公进《大礼赋表》云:“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其客游吴越在开元十九年,公方二十岁,至乾元**,相距止二十七年。曰三十年者,亦约略之词。【朱瀚注】旻居幽涧,公携棋局以相随。公在湖船,旻著袈裟而同泛。此叙交谊之亲切。)

  ①《诗》:“自我不见。”陶潜诗:“一去三十年。”②《齐国策》:齐王封书谢孟尝君。《楚辞》:“横流涕兮潺湲。”③《周礼·天官》:“内小臣,后有好事于四方,则使往。有好令于卿大夫,则亦如之。”好读本音。《扬雄传》:“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好读去声。④陶潜诗:“乃赋新诗。”谁传,谓谁传于我。⑤曹植《王仲宣诔》:“棋局逞巧,博弈惟贤。”《江赋》:“幽涧积岨。”⑥《法苑珠林》:袈裟为福田之服。《华严经》:著袈裟者,舍离三毒也。《陀罗尼经》袈裟者,秦言染衣也。⑦《杜臆》作问君,谓旻公问而许话也,此见因许之意。黄生曰:旻善吟善弈,而喜与文士游,其好事可知,七是旻喜杜之得官,八是杜答旻以潦倒。旧作闻言,亦通。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3篇(扩展5)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0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

  [唐]杜甫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作品赏析:

  【鹤注】许即任城许主簿。当是开元****至兖州,与许游南池时相先后。今诗云“东岳云峰起”,则是在兖州甚明。鲁訔年谱引公酹文云:“二十九年,在洛之首阳祭远祖。”则至兖在二十九年之前。梁权道编在天宝十三载,非。盖是年公在长安矣。走邀,遣人持诗往邀也。

  东岳云峰起①,溶溶满太虚②。震雷翻幕燕③,骤雨落河鱼④。座对贤人酒⑤,门听**车⑥。相邀愧泥泞⑦,骑马到阶除⑧。

  (单复注:上四对雨,五六书怀,七八走邀主簿。)

  ①“东岳”二句,即《公羊传》“泰山之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意。《说苑》:泰山,东岳也。谢道韫侍:“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庾肩吾诗:“雨足飞春殿,云峰入夏池。”②《楚辞》:“云溶溶兮雨溟溟。”《内经》:“太虚廖廓。”③《国语》:“震雷出滞。”《左传》:吴公子札聘于上国,宿于戚,闻孙林父击钟,曰:“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上。”严有翼曰:幕非巢燕之所,此言其至危。潘岳《西征赋》:“危素卵之累壳,甚立燕之幕巢。”丘希范书:“将军鱼游鼎沸之中,燕巢飞幕之上。”盖用此意。邢劭《春宴》诗:“檐喧巢幕燕,池跃戏莲鱼。”谢瞻《九日》诗:“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却是误用其文。杜诗“震雷翻幕燕”,则仍合本意矣。④《老子》:“骤雨不终日。”《始皇本纪》:“八年,河鱼大上。”注:“谓河水溢,鱼大上*地。”《杜诗博议》:《汝南先贤传》:“葛玄书符着水中,大雨淹注。复书符投雨中,须臾落大鱼数百头。”暗使此事。全大镛注:明万历丁酉,楚墩子湖忽龙起,是日雨如倾,鱼从云中散落百里,家家得鱼。慈水姜氏曰:“骤雨落河鱼”与“细雨鱼儿出”照看自明。雨细则鱼浮而上淰,雨骤则鱼落而潜伏也。⑤《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⑥《陈*传》:*家负郭窃巷,以席为门,然门外多**车辙。⑦《吴都赋》:“流汗霡霂,而中逵泥泞。”⑧襄阳儿童诗:“时时能骑马。”《景福殿赋》:“阶除连延。”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2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释:

  【1】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2】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梧:一作“桐”。

  【3】炬:一作“烛”。

  【4】“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整夜。

  【5】自语:自言自语。

  【6】中天:半空之中。

  【7】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8】关塞:边关;边塞。

  【9】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10】伶俜:流离失所。

  【11】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12】“强移”句:用《庄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强移:勉强移就。

  【13】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韵译】:

  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疏寒;

  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

  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

  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

  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评析】:

  这首诗是依人作客,抒写旅愁,有一种百无聊赖之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名抒情。首联写独宿江城,环境清寒;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颈联写战乱未息,处世艰难;末联写漂泊十年,如今暂且栖安。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

  评析:

  代宗广德二年(764)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做这么个参谋,每天天刚亮就得上班,直到夜晚才能下班。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下班后来不及回家,只好长期住在府内。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所谓“宿府”,就是留宿幕府的意思。因为别人都回家了,所以他常常是“独宿”。

  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诚如方东树所指出:“景中有情,**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令人叹服。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而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她呢?!”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者,战乱侵寻也。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啊!

  “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怎能不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还是没法子回到洛阳啊!

  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怎能用两句诗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给读者留下了结合诗人的经历去驰骋想象的空间。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这就会联想到《庄子·***》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自己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为什么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呢?用“强移”二字,表明自己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自我解嘲。看看这一夜徘徊徬徨、辗转反侧的景况,能算是“安”吗?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乾元二年(759),他就弃官不作,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虽然并非出于自愿,但为了“酬知己”,还是写了《东西两川说》,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感到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在《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里诉说了自己的苦况之后,就请求严武把他从“龟触网”、“鸟窥笼”的困境中**出来。读到那首的结句“时放倚梧桐”,再回头来读这首的“清秋幕府井梧寒”,就会有更多的体会。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为“倚”草堂的“梧桐”,比较“安”,也不那么“寒”。

  【鹤注】此广德二年在幕府作。

  清秋幕府井梧寒①,独宿江城蜡炬残②。永夜角声悲自语③,中天月色好谁看④。风尘荏苒音书绝⑤,关塞萧条行路难⑥。已忍伶俜十年事⑦,强移栖息一枝安⑧。

  (此秋夜宿府而有感也。上四叙景,下四言情。首句点府,次句点宿。角声惨栗,悲哉自语,月色分明,好与谁看,此独宿凄凉之况也。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此独宿伤感之意也。玩“强移”二字,盖不得已而暂依幕下耳。按《杜臆》,悲自语,好谁看,下三字边读。悲字、好字,作活字用。测旨将角声悲、月色好连读于下两字,未妥。朱瀚曰:一枝应井梧,栖息应独宿,格意精妍。)

  ①殷仲文诗:“独有清秋日。”《汉书》:李广幕府省文书。庾肩吾诗:②《诗》:“敦彼独宿。”③王延诗:“霏云承永夜。”胡夏客曰:角本列宿,故借角声对月色,殊巧。庾信诗:“地迥角声长。”④梁武帝诗:“秋月出中天。”何逊诗:“月色临窗树。”⑤《诗》:“荏苒柔木。”

  【邵注】荏苒,侵寻也。张华诗:“荏苒日月。”庾信诗:“音书两俱绝。”⑥关塞,注别见。曹植诗:“中野何萧条。”蔡琰《笳曲》:“关山修阻兮行路难。”⑦古《猛虎行》:“伶俜到他乡。”《易》:“十年乃字。”邵宝云:自禄山初反,至此为十年。顾注谓自乾元初弃官至广德二年为七年,其云十年者,举成数言耳。两说不同,今从前说。⑧宋武帝教:“栖息阊阎,怀宝待耀。”左思诗:“巢林栖一枝。”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3

  [唐]杜甫

  青溪合冥莫,神物有显晦。龙依积水蟠,窟压万丈内。

  跼步凌垠堮,侧身下烟霭。前临洪涛宽,却立苍石大。

  山色一径尽,崖绝两壁对。削成根虚无,倒影垂澹瀩。

  黑如湾澴底,清见光炯碎。孤云倒来深,飞鸟不在外。

  高萝成帷幄,寒木累旌旆。远川曲通流,嵌窦潜泄濑。

  造幽无人境,发兴自我辈。告归遗恨多,将老斯游最。

  闭藏修鳞蛰,出入巨石碍。何事暑天过,快意风雨会。

  原注:

  同谷县作。

  《方舆胜览》:万丈潭,在同谷县东南七里,俗传有龙自潭飞出。梦弼曰:同谷有凤凰潭,一名万丈潭,盖两山危立,其下泓澄万丈。《杜臆》:同谷有龙峡,峡傍有潭,其深莫测,曰万丈潭。

  青溪含冥寞①,神物有显晦②。龙依积水蟠③,窟压万丈内④。

  (领起全局。《杜臆》:青溪与神物,合而成其神异,起语大有力量。龙承神物,窟承青溪。)

  ①《世说》:谢益寿曰:“青溪之曲,复何穷尽。”庾信诗:“冥寞尔游岱。”②《易》:“天生神物。”③《荀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④潘岳《梅赋》:“悬水万丈。”

  跼踢步凌垠堮①,侧身下烟霭。前临洪涛宽②,却立苍石大。山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削成根虚无③,倒影垂澹濧④。

  (下两条,申言青溪含冥漠。此自山上而及潭中也。曰跼、曰侧、曰前、曰却、历尽高下前后矣。一径,路之狭。两壁,岩之峭。削成,壁深入。倒影,山下照。)

  ①《淮南子》:“出于无垠堮之门。”许慎注:“垠堮,端崖也。”②《洛阳伽蓝记》:洛水《永桥铭》:“前临少室,却负太行。”此“前”“却”二字所本。《杜臆》:前临洪涛,指嘉陵江,盖同谷之东河南河,俱入龙峡而注于嘉陵江也。东河源出秦州南,南河源出清渠堡南。《海赋》:“洪涛澜汗,万里无际。”③《山海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相如《子虚赋》:“乘虚无。”④《汉·郊祀志》:“登遐倒影。”晋庐山道人《游石门诗序》:“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郑曰:澹瀩,犹澹沲也。《集韵》作■,水带沙往来貌。《广韵》:“濧,清也,濡也。”【吴注】《天台赋序》:“或倒影于重溟。”

  黑知湾澴底①,清见光炯碎。孤云到来深②,飞鸟不在外③。高萝成帷幄④,寒木垒旌筛⑤。远川曲通流,嵌窦潜泄濑。

  (此自潭中而及四傍也。黑,言渊底。清,言波面。云鸟,形容潭之深广。萝结若帷,木摇如旆,曲通来水,潜泄去流,此潭外周围之景。《杜臆》:孤云二句,形容虚明空洞,无底无边之神妙。胡夏客曰:上句人犹能作,下句造语更奇)。

  ①《玉篇》:“澴,聚流也。”②陶潜诗:“孤云独无依。”③阮籍诗:“飞鸟鸣相过。”④陆机诗:“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⑤康协《终南行》:“枫丹杉碧,垒旌立旆。”

  造幽无人境①,发兴自我辈②。告归遗恨多,将老斯游最。闭藏修鳞蛰③,出入巨石碍④。何当炎天过⑤,快意风云会。

  (末叹游潭之胜,回应神物有显晦。《杜臆》:幽造发兴,此地灵人杰,遭遇之奇,可一而不可再者,故此游足敌穷途遗恨。【朱注】方冬龙蛰,未能劈石而出,还思暑天过此,观其腾跃于风云之会耳。此章,首段四句起,下三段各八句。)

  ①《天台赋》:“卒践无人之境。”②《世说》:范荣期云:“应是我辈语。”③《淮南子》:“冬万物闭藏。”④《水经注》:“巨石临危。”徐陵诗:“石碍波前响。”⑤颜延之诗:“炎天方埃郁。”周珽曰:通篇摩写山水,极其幽隐奇怪,令人不觉兴逸心怡。

  杨德周曰:山水间诗,最忌庸腐答应,试看杜公《青阳峡》《万丈潭》《飞仙阁》《龙门阁》诸篇,幽灵危险,直令气浮者沉,心浅者深,刻划之中,元气浑沦,窈冥之内,光怪迸发。初学更宜于此缎炼揣摩,庶能自拔泥滓。

  昆山王履曰:昌黎《南山》诗,二百四句,铺叙详,文采赡,议者谓其似《上林》《子虚》赋,才力小者不能到。然窃观“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西南雄太白,突直莫间簉。藩都酬德运,分宅占丁戊。逍遥越坤位,诋讦陷乾窦。昆明大池北,去觌偶晴昼。前寻径杜墅,坌蔽毕原陋。初从蓝田入,顾盼劳颈脰”等十余句,凡大山皆可当,不独终南也。况又每有梗韵生意,使文辞牵缀,而义理不得通畅,恐非终南本色耳。文章纵不宜规规传神写照,亦岂宜泛然驾虚立空。驾虚立空以夸其多,虽多亦奚以为?少陵则不然,其自秦入蜀诗二十余篇,皆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是故高出人表,而不失乎文章之所以然。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4

  [唐]杜甫

  复道收京邑,兼闻杀犬戎。衣冠却扈从,车驾已还宫。

  克复成如此,安危在数公。莫令回首地,恸哭起悲风。

  作品赏析:

  《唐书》:广德**十月,郭子仪复京师,车驾至自陕州。按公在梓州,至次年而始闻其信,此当是广德二年春作。

  复道收京邑①,兼闻杀犬戎。衣冠却扈从②,车驾已还宫。克复诚如此,安危在数公③。莫令回首地④,恸哭起悲风⑤。

  (上四收京而喜,下乃事后之忧。两次收京,故云复道。子仪力战能杀吐蕃也。《杜臆》:衣冠自然扈从,用一却字,有不满诸巨意。*日谄谀依阿,有变则奔亡坐视,及至收京,却来扈从,而车驾则已还宫矣,此辈何益成败之数耶。克复之功,全在数公,朝廷当信任以图久安,无使京华之地。再哭乱离也。未几,仆固怀恩引回纥、吐番入寇,京师震骇,公之先见明矣。)

  ①陆机诗:“从子京邑。”②《世说》:王弘之曰:“风马不接,无缘扈从。”③安危,犹荀子言安国之危。数公,谓郭子仪、马璘等。④回首,回望长安也。⑤魏文帝赋:“悲风肃其夜起。”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5

  [唐]杜甫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作品赏析:

  原注:汉州城西北角官池作。官池,即房公湖。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①。引颈嗔船逼②,无行乱眼多。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上二对酒观鹅。嗔船乱眼,切舟前。翅开力小,切小鹅。末二,深致爱惜之意。旧本俱作新鹅,朱氏独作鹅黄,不协歌韵。卢注谓讽董廷兰辈,非也,公于房相,从无讥刺语。

  ①《方舆胜览》:鹅黄乃汉州酒名,蜀中**及者。卢照邻诗:“鹅黄粉白车中出。”裴庆余诗:“满额鹅黄金缕衣。”皆言淡黄色也。杜诗则言酒色。东坡诗:”小舟浮鸭绿,大杓泻鹅黄。”陆放翁诗:“两川名酝避鹅黄。”此皆用公语耳。②【希注】鹅一名舒雁,王羲之爱其宛颈,宛颈而宿,鹅之常性,今云引颈,则鹅嗔怒时也。③庾信诗,“云光偏乱眼。”杜诗有用俗字而反趣者,始鹅儿、雁儿,本谚语也,一经韵手点染,便成佳句。如“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雁儿争水马,燕子逐樯乌”是也。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6

  [唐]杜甫

  改席台能迥,留门月复光。云行遗暑湿,山谷进风凉。

  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

  作品赏析:

  此与上章同时之作,初宴南楼,后移台上也。

  改席台能迥①,留门月复光②。云霄遗暑湿,山谷进风凉。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③。何须把官烛④,似恼鬓毛苍。

  (此台上夜饮而作也。上*月之佳,下四衰老之感。近云纳风,台上高旷也。酒杯乐舞,席间供设也。把烛句,又与月光相应,此只随意说来,而脉理清析如此。

  ①谢脁诗:“台迥月难中。”②萧琮诗:“重门月已映。”即所谓“留门月复光”也。旧云留住城门者,非是。主将燕客不待留门,且言留城门而月复光,岂有此句法乎。③薛道衡诗:“陶然寄一杯。”老去二句,即所谓“老畏歌声继,愁随舞曲长”也。《诗》:“屡舞傞傞。”④谢承《后汉书》:巴祗为扬州刺史,与客坐阁下,不燃官烛。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7

  [唐]杜甫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

  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作品赏析:

  此及下章,大抵皆上宝间作,姑依蔡氏附在上元二年之春。黄鹤编在宝应**,亦无确据。

  落日在帘钩①,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②,樵爨倚滩舟③。啅雀争枝坠④,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愁⑤。

  (此咏春日暮景。春事幽,领起中四。芳菲、樵爨,溪前幽事。啅雀、飞虫,堂前幽事。皆承落日言。

  【赵汸注】首句天然晚景,得句在此,故以命题。《社臆》:公见此幽事,情与景会,不自知其乐之所自,而归功于酒曰:是谁造汝,一酌而千忧俱散乎?然亦由胸无宿物,故能对景忘忧耳。)

  ①庾信诗:“帘钩银蒜条。”②《楚辞》:“芳菲满堂。”庾信诗:“园苑足芳菲。”③《史记》:樵苏后爨。赵曰:樵爨之舟,倚滩而泊。④

  【张远注】北齐张子信,善风角。奚永落与子信坐,鹊鸣庭树,斗而坠,子信曰:“有口舌事,虽敕唤亦不可往。”是夜瑯琊王五使召,辞之,诘朝难作。⑤东方朔曰:“积忧者得酒而解。”谢茂秦曰:五律首句用韵,宜突然而起,如“落日在帘钩”是也。

  赵汸曰:唐诗“斗雀翻檐散,惊蝉出树飞”,宋梅圣俞诗“悬虫低复上,斗雀堕还飞”,俱本此诗。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8

  [唐]杜甫

  春来常早起,幽事颇相关。帖石防隤岸,开林出远山。

  一丘藏曲折,缓步有跻攀。童仆来城市,瓶中得酒还。

  作品赏析:

  依旧次在上元二年。《内经》:早卧早起。

  春来常早起,幽事颇相关。帖石防隤岸①,开林出远山②。一丘藏曲折③缓步有跻攀④。童仆来城市,瓶中得酒还。

  (惟幽事关心,故春常早起。次联,幽事之在外者。三联,幽事之在内者。童仆携酒,可以遂此幽兴矣。吴论:江岸将聵,故贴石以防之。远山蒙翳,故林以出之。)。

  ①隤,下坠也。②***诗:“云散远山空。”③一丘,指草堂。班固书:“严子栖迟一丘之中,不易其乐。”张缵启:“至于一丘一壑,自谓出处无辨。”王褒《四子讲德论》:“曲折不失节。”④《战国策》“缓步以当车。”方虚谷曰:杜此等诗,乃晚唐之祖。千锻百炼,似此者极多。尾句别换意,亦晚唐所必然者。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9

  [唐]杜甫

  春来常早起,幽事颇相关。帖石防隤岸,开林出远山。

  一丘藏曲折,缓步有跻攀。童仆来城市,瓶中得酒还。

  作品赏析:

  依旧次在上元二年。《内经》:早卧早起。

  春来常早起,幽事颇相关。帖石防隤岸①,开林出远山②。一丘藏曲折③缓步有跻攀④。童仆来城市,瓶中得酒还。

  (惟幽事关心,故春常早起。次联,幽事之在外者。三联,幽事之在内者。童仆携酒,可以遂此幽兴矣。吴论:江岸将聵,故贴石以防之。远山蒙翳,故林以出之。)。

  ①隤,下坠也。②***诗:“云散远山空。”③一丘,指草堂。班固书:“严子栖迟一丘之中,不易其乐。”张缵启:“至于一丘一壑,自谓出处无辨。”王褒《四子讲德论》:“曲折不失节。”④《战国策》“缓步以当车。”方虚谷曰:杜此等诗,乃晚唐之祖。千锻百炼,似此者极多。尾句别换意,亦晚唐所必然者。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0

  [唐]杜甫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

  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作品赏析:

  此及下章,大抵皆上宝间作,姑依蔡氏附在上元二年之春。黄鹤编在宝应**,亦无确据。

  落日在帘钩①,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②,樵爨倚滩舟③。啅雀争枝坠④,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愁⑤。

  (此咏春日暮景。春事幽,领起中四。芳菲、樵爨,溪前幽事。啅雀、飞虫,堂前幽事。皆承落日言。

  【赵汸注】首句天然晚景,得句在此,故以命题。《社臆》:公见此幽事,情与景会,不自知其乐之所自,而归功于酒曰:是谁造汝,一酌而千忧俱散乎?然亦由胸无宿物,故能对景忘忧耳。)

  ①庾信诗:“帘钩银蒜条。”②《楚辞》:“芳菲满堂。”庾信诗:“园苑足芳菲。”③《史记》:樵苏后爨。赵曰:樵爨之舟,倚滩而泊。④

  【张远注】北齐张子信,善风角。奚永落与子信坐,鹊鸣庭树,斗而坠,子信曰:“有口舌事,虽敕唤亦不可往。”是夜瑯琊王五使召,辞之,诘朝难作。⑤东方朔曰:“积忧者得酒而解。”谢茂秦曰:五律首句用韵,宜突然而起,如“落日在帘钩”是也。

  赵汸曰:唐诗“斗雀翻檐散,惊蝉出树飞”,宋梅圣俞诗“悬虫低复上,斗雀堕还飞”,俱本此诗。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3篇(扩展6)

——诗经全文及赏析 (菁选3篇)

诗经全文及赏析1

  诗经雨雪霏霏

  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久战归乡的征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解释

  单字解释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雨(yù):雨为动词,雨雪指下雪像下雨一样,形容雪很大。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句子解释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久战归乡的征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时间内,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想象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寓意

  联想寓意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夫妻忠诚,恋人坦荡。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精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手法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诗经全文及赏析2

  【全】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

  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犹炽烈。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

  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gu,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启处:犹言启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騤(kui,阳*):雄强,威武。

  腓(fei,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迟迟:迟缓。

  【赏析】:

  《采薇》描述久戍在外的士卒在回家的途中的情景。诗人一开始就交待了回家的时节,正是岁暮,而从与玁狁作战的战场上归来,又是何等的有幸。自然会在战后的归途中回忆当时戍边作战的艰苦,忍饥挨饿,不遑启处,战事频繁,形势危急。抚今追昔,诗人借景写情,感时伤事,表现深沉的行役之思,而诗人善于以物写时令,以柳代春,以雪代冬,而且以薇菜的“作”、“柔”、“刚”交待时节的变化,叙述战时的生活,又隐寓戍边之久远。尤其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更增强了哀乐的情感表达,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末尾与首间照应,使通结构完整,严谨**,又见出诗人构思的精巧。

诗经全文及赏析3

  诗经雨雪霏霏

  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久战归乡的征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解释

  单字解释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雨(yù):雨为动词,雨雪指下雪像下雨一样,形容雪很大。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句子解释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久战归乡的征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时间内,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想象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寓意

  联想寓意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夫妻忠诚,恋人坦荡。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精神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手法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3篇(扩展7)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注释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刘建勋)

  【简析】:

  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沈熙乾)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作者:张九龄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创作背景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的张九龄遭**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就写于开元***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3篇(扩展8)

——李白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菁选3篇)

李白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

  [唐]李白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帷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注释:

  【1】“独漉”四句:《独漉篇》古辞:“独漉独漉,水深泥浊。泥浊尚可,水深杀我。”李诗拟之,喻安禄山所**下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漉:使水干涸之意。独漉:亦为地名。此乃双关语也。

  【2】“越鸟”四句:陈沆《诗比兴笺》云:“越鸟四句言(李)希言等处在南来,而璐兵亦欲北度。中道相逢,本非仇敌,纵弯弓射杀之,亦止自伤其类,无济于我。”

  【3】“落叶”四句:言自己无所依托,飘零之苦。

  【4】“罗帷”四句:以明月之磊落光明,以自喻心迹也。帏:帐子。

  【5】舒卷:屈伸开合,形容帷帘掀动的样子。

  【6】“雄剑”二句:以雄剑挂壁闲置,以喻己之不为所用也。《太*御览》:“颛顼高阳氏有画影腾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

  【7】断犀象:言剑之利也。《文选》曹植《七启》:“步光之剑,华藻繁缛,陆断犀象,未足称隽。”李周翰注:“言剑之利也,犀象之兽,其皮坚。”

  【8】**:指安禄山之乱。

  【9】“神鹰”四句:《太*广记》卷四六〇引《幽明录》:“楚文王好猎,有人献一鹰,王见其殊常,故为猎于云梦之泽。毛群羽族,争噬共搏,此鹰瞪目,远瞻云际。俄有一物,鲜白不辨,共鹰竦翮而升,矗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洒如雨。良久有一大鸟堕地而死。度其两翅广数十里,喙边有黄。众莫能知。时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鹏雏也。’文王乃厚赏之。”

  【10】梦泽:古泽薮名,亦与云泽合称云梦泽。

  【11】鸱鸢:指凡鸟。

  作品赏析:

  《独漉篇》原为乐府“拂舞歌”五曲之一,古辞以“刀鸣削中,倚床无施。父仇不报,欲活何为”,抒写了污浊之世为父复仇的儿女之愤。

  “独漉水中泥”,“独漉”在今河北,传说它遄急浚深、浊流滚滚,即使在月明之夜,也吞没过许多行人。此诗首解先以憎恶的辞色,述说它“水浊不见月”的污浊,第三句“不见月尚可”,又在复沓中递进一层,揭出它“水深行人没”的**。这“独漉”水大抵只是一种象征:诗人所愤切斥责的,其实就是占据了长安,并将“河北”诸郡以污浊之水吞没的安禄山叛军。他们正如肆虐河北的独漉水一样,暗了天月,吞噬了无数生灵。

  接着由纷乱的时局,转写诗人客中飘泊、报国无门的孤愤。当中原深受罹乱时,诗人正孤身一人,飘泊在东南。眼看着“越鸟南来”、“胡雁北渡?”,诗人心中不胜悲哀:那鸟雁飞归的北方,正是河山拱卫的京师所在。而今陷于叛军的铁蹄之下,自己却只能避难客中,这实在是最令诗人痛苦的。“我欲弯弓向天射”一句,就是在这痛苦心境中激发的“射天”奇思。它与“拨剑四顾心茫然”一样,表达了一种无可发泄的苦闷。但弯弓射天,又怕误伤了空中的鸟、雁,徒然使它们中道折翮、失却归路,这真叫人左右为难。眼望月下的树影,偶有落叶在风中飘坠,诗人不禁一声长叹:“客无所托,悲与此同”——他正如这风中落叶一样,飘荡无主。

  自“罗帷舒卷”以下,诗境陡转:四野万籁俱寂,诗人却还独伫空堂,他究竟在等待着谁?门边的罗帷忽然飘拂起来,仿佛有人正披帷而入。诗人惊喜中转身,才发现来客只有清风。随着罗帷之开,月光便无声“直入”,正如豪爽的友人,未打招呼便闯了进来——然而它只是月光的“无心”造访,根本无深意可解。这四句从清风、明月的入室,表现诗人似有所待的心境,思致妙绝。而且以动写静,愈加将诗人客中无伴的寂寞,衬托得孤寂冷落。

  诗人所期待的,就是参与*叛、为国雪耻之用。

  “龙泉雄剑”此刻就挂在壁间。它如同古帝颛顼的“曳影之剑”一样,当“四方有兵”之际,便震响“龙虎之吟”,意欲腾空飞击。令人伤怀的是,它却至今未有一吐巨芒、断其犀、象之试。这雄剑的`命运,正是诗人自身报国无门的写照。国之壮士,岂忍看着它空鸣壁间、“锈涩苔生”一股怫郁之气在诗人胸中盘旋,终于在笔下化为雄剑突发的啸吟:“**未雪,何由成名?”笔带愤色,却又格调雄迈,显示的正是李白悲慨豪放的本色。此诗末解,就于宝剑的啸吟声中,突然翻出了“神鹰”击空的雄奇虚境。据《幽明录》记,楚文王得一神鹰,带到云梦泽打猎。此鹰对攻击凶猛的鸱、鸢毫无兴趣,而竟去攻击九天巨鹏并将之击落。此诗结句所展示的,就是这神鹰击天的奇壮一幕。而决心为国雪耻的诗人,在天之东南发出了挟带着无限自信和豪情的声音:“为君一击,鹏搏九天!”这声音应和着挂壁雄剑的“龙吟”之音,响彻了南*。它预告着诗人飘泊生涯的终止——他将以“鹏搏九天”之志,慨然从军,投入*治“独漉”、驱除叛军的时代风云之中。

  此诗共分六节(乐曲的章节),初读起来似乎“解各一意”、互不相属,其实却是“峰断云连”、浑然一体。从时局的**,引出客中飘泊的悲愤;从独伫空堂的期待,写到雄剑挂壁的啸吟;最后壮心难抑、磅礴直上,化出神鹰击天的奇景。其诗情先借助五、七言长句盘旋、摩荡,然后在劲健有力的四言短句中排宕而出。诗虽作于诗人五十六岁的晚年,而奇幻峥嵘之思、雄迈悲慨之气,就是与壮年时代的名作《行路难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亦更见其深沉而一无逊色之憾。

李白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2

  [唐]李白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帷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注释:

  【1】“独漉”四句:《独漉篇》古辞:“独漉独漉,水深泥浊。泥浊尚可,水深杀我。”李诗拟之,喻安禄山所**下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漉:使水干涸之意。独漉:亦为地名。此乃双关语也。

  【2】“越鸟”四句:陈沆《诗比兴笺》云:“越鸟四句言(李)希言等处在南来,而璐兵亦欲北度。中道相逢,本非仇敌,纵弯弓射杀之,亦止自伤其类,无济于我。”

  【3】“落叶”四句:言自己无所依托,飘零之苦。

  【4】“罗帷”四句:以明月之磊落光明,以自喻心迹也。帏:帐子。

  【5】舒卷:屈伸开合,形容帷帘掀动的样子。

  【6】“雄剑”二句:以雄剑挂壁闲置,以喻己之不为所用也。《太*御览》:“颛顼高阳氏有画影腾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

  【7】断犀象:言剑之利也。《文选》曹植《七启》:“步光之剑,华藻繁缛,陆断犀象,未足称隽。”李周翰注:“言剑之利也,犀象之兽,其皮坚。”

  【8】**:指安禄山之乱。

  【9】“神鹰”四句:《太*广记》卷四六〇引《幽明录》:“楚文王好猎,有人献一鹰,王见其殊常,故为猎于云梦之泽。毛群羽族,争噬共搏,此鹰瞪目,远瞻云际。俄有一物,鲜白不辨,共鹰竦翮而升,矗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洒如雨。良久有一大鸟堕地而死。度其两翅广数十里,喙边有黄。众莫能知。时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鹏雏也。’文王乃厚赏之。”

  【10】梦泽:古泽薮名,亦与云泽合称云梦泽。

  【11】鸱鸢:指凡鸟。

  作品赏析:

  《独漉篇》原为乐府“拂舞歌”五曲之一,古辞以“刀鸣削中,倚床无施。父仇不报,欲活何为”,抒写了污浊之世为父复仇的儿女之愤。

  “独漉水中泥”,“独漉”在今河北,传说它遄急浚深、浊流滚滚,即使在月明之夜,也吞没过许多行人。此诗首解先以憎恶的辞色,述说它“水浊不见月”的污浊,第三句“不见月尚可”,又在复沓中递进一层,揭出它“水深行人没”的**。这“独漉”水大抵只是一种象征:诗人所愤切斥责的,其实就是占据了长安,并将“河北”诸郡以污浊之水吞没的安禄山叛军。他们正如肆虐河北的独漉水一样,暗了天月,吞噬了无数生灵。

  接着由纷乱的时局,转写诗人客中飘泊、报国无门的孤愤。当中原深受罹乱时,诗人正孤身一人,飘泊在东南。眼看着“越鸟南来”、“胡雁北渡?”,诗人心中不胜悲哀:那鸟雁飞归的北方,正是河山拱卫的京师所在。而今陷于叛军的铁蹄之下,自己却只能避难客中,这实在是最令诗人痛苦的。“我欲弯弓向天射”一句,就是在这痛苦心境中激发的“射天”奇思。它与“拨剑四顾心茫然”一样,表达了一种无可发泄的苦闷。但弯弓射天,又怕误伤了空中的鸟、雁,徒然使它们中道折翮、失却归路,这真叫人左右为难。眼望月下的树影,偶有落叶在风中飘坠,诗人不禁一声长叹:“客无所托,悲与此同”——他正如这风中落叶一样,飘荡无主。

  自“罗帷舒卷”以下,诗境陡转:四野万籁俱寂,诗人却还独伫空堂,他究竟在等待着谁?门边的罗帷忽然飘拂起来,仿佛有人正披帷而入。诗人惊喜中转身,才发现来客只有清风。随着罗帷之开,月光便无声“直入”,正如豪爽的友人,未打招呼便闯了进来——然而它只是月光的“无心”造访,根本无深意可解。这四句从清风、明月的入室,表现诗人似有所待的心境,思致妙绝。而且以动写静,愈加将诗人客中无伴的寂寞,衬托得孤寂冷落。

  诗人所期待的,就是参与*叛、为国雪耻之用。

  “龙泉雄剑”此刻就挂在壁间。它如同古帝颛顼的“曳影之剑”一样,当“四方有兵”之际,便震响“龙虎之吟”,意欲腾空飞击。令人伤怀的是,它却至今未有一吐巨芒、断其犀、象之试。这雄剑的命运,正是诗人自身报国无门的写照。国之壮士,岂忍看着它空鸣壁间、“锈涩苔生”一股怫郁之气在诗人胸中盘旋,终于在笔下化为雄剑突发的啸吟:“**未雪,何由成名?”笔带愤色,却又格调雄迈,显示的正是李白悲慨豪放的本色。此诗末解,就于宝剑的啸吟声中,突然翻出了“神鹰”击空的雄奇虚境。据《幽明录》记,楚文王得一神鹰,带到云梦泽打猎。此鹰对攻击凶猛的鸱、鸢毫无兴趣,而竟去攻击九天巨鹏并将之击落。此诗结句所展示的,就是这神鹰击天的奇壮一幕。而决心为国雪耻的诗人,在天之东南发出了挟带着无限自信和豪情的声音:“为君一击,鹏搏九天!”这声音应和着挂壁雄剑的“龙吟”之音,响彻了南*。它预告着诗人飘泊生涯的终止——他将以“鹏搏九天”之志,慨然从军,投入*治“独漉”、驱除叛军的时代风云之中。

  此诗共分六节(乐曲的章节),初读起来似乎“解各一意”、互不相属,其实却是“峰断云连”、浑然一体。从时局的**,引出客中飘泊的悲愤;从独伫空堂的期待,写到雄剑挂壁的啸吟;最后壮心难抑、磅礴直上,化出神鹰击天的'奇景。其诗情先借助五、七言长句盘旋、摩荡,然后在劲健有力的四言短句中排宕而出。诗虽作于诗人五十六岁的晚年,而奇幻峥嵘之思、雄迈悲慨之气,就是与壮年时代的名作《行路难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亦更见其深沉而一无逊色之憾。

李白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3

  [唐]李白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注释:

  【1】沐芳:《楚辞·渔父》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又《云中君》篇:“浴兰汤兮沐芳。”

  【2】弹冠:弹去帽上的灰尘。

  【3】振衣:抖去衣上的尘土。

  【4】藏晖:掩其锋芒。谓藏敛晖光,犹言“韬光”也。

  【5】沧浪:即汉水。《渔父》篇:“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作品赏析: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句,诗人反用《楚辞·渔父》之意,告诫世人不要如屈原那般的明辨是非、宁死不折的积极入世态度。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句,直接表达观点,明喻人生在世的处事方式,就应当如渔父那般不问是非、明哲保身的消极出世态度。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句,用形象表达观点,透露出****才是真正的处世态度,愿意追随渔夫的思想和行迹,隐居江湖,不露才华。

  诗人虽没有直接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却反用《楚辞·渔父》,别具匠心地设置一个对立面,使得诗意内涵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实则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以渔父“混世”的反语来激励屈原,亦是暗喻自己,从而造成更强烈的对比,间接赞扬了屈原的崇高精神,也贬抑了渔父的消极态度,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呈现出诗人对同流合污者的憎恶与痛恨,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处事的鲜明独特认识与理解,字里行间透露其**失意后的激愤无奈心情。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3篇(扩展9)

——月夜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月夜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分散:一作“羁旅”。

  【8】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9】长:一直,老是。

  【10】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11】况乃:何况是。

  【12】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还没有治*。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

  离,历尽**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

  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简析】: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洛阳,山东、河**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鹤注】诗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当是乾元二年秦州作。是年九月,史思明陷东京及齐、汝、郑、滑四州,宜戍鼓之未休。二弟,一在许,一在齐,皆在河南,故忆之。

  戍鼓断人行①,边秋一雁声②。露从今夜白③,月是故乡明④。有弟皆分散⑤,无家问死生⑥。寄书长不达⑦,况乃未休兵⑧。

  (上四月夜之景,下四忆弟之情。故乡句,对月思家,乃上下关纽。《杜臆》:闻雁声而思弟,乃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节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也。公携家至秦,而云无家者,弟兄离散,东都无家也。【周注】伤心折肠之语,令人读不能终篇。)

  ①庾信诗:“戍楼鸣夕鼓。”刘孝绰诗:“隔山闻戍鼓。”《汉书》:赤眉烧长安宫室,城中无人行。②张正见诗:“对月想边秋。”又:“终无一雁带书飞。”③《月令》:“仲秋之月白露降。”薛道衡诗:“今夜寒车出。”④苏武诗:“故乡梦中近。”⑤《左传》:“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陶潜诗:“分散逐风转。”⑥《诗》:“乐子之无家。”又:“死生契阔。”⑦魏文帝诗:“寄书浮云往不还。”陆机诗:“音书长不达。”⑧《史记》:莫如按甲休兵。王彦辅曰:子美善用故事及常语,多颠倒用之,语峻而体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