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拜月习俗介绍

综合 2024-10-26 21:25:22

中秋节拜“月娘”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传统的三大(春节、端阳节、中秋节)之一,除了吃月饼,还有一个中秋节拜“月娘”的习俗。在鄂西北十堰山区,有这样几种拜“月娘”习俗:

庆团圆:就是中秋节这天晚饭后不久,圆月初升,妇女们设桌于门前或大埕中,有联户合拜的,有自家自拜的。她们用红纸剪出各式各样吉祥图案,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点上红烛,焚上高香。拜月娘时,青年女子求配好夫婿;新婚妇女求早得贵子、丈夫宠爱;中老年妇女祈求家庭和睦、老少安康。大家往往拜到月上中天才结束。

拜健康:传说中,月神是儿童的守护神。所以,每年在这个时候,有小孩的家里在中秋节都会准备供品来祭祀月神。祈求月神***孩子身体健康、平安快乐!而祭祀月神的供品都要是圆形的。供品祭祀完毕后,再依照家中人数等比例分吃,不可以零零落落、忽大忽小,这是象征“全家团圆”的意思。

吃月饼、石榴、红枣、葡萄、板栗。中秋节前后正是这些水果的盛产期。月饼和石榴可说是中秋节最喜爱的食物。月饼的种类繁多,各地的口味也不尽相同。有蛋黄酥、绿豆凸、*糖、等,因皮薄、馅多、口味变化多端,加上饼面上有漂亮的浮印图腾,十分气派,是多数人送礼的选择。

第2篇:中秋节民间拜月习俗介绍

民间拜月

早在古代,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与神话*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第3篇:赏月拜月中秋传统习俗

中秋节又称月节、追月节、拜月节、玩月节。从唐代中叶开始,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成为时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妇孺成诵。他的《把酒问月》,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白兔捣*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了人生的感悟。

明清时期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注入更多月神的神*意义和现实社会的伦理意义。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秋天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明清时期,祭月、拜月成为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种月饼较其他月饼为“圆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在明代,*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捣*。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长,画像金碧辉煌,非常精致。当时,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来的供品。

明清以后,*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黄沙土做玉兔,装饰以五彩颜*。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20世纪初,民间索*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第4篇:中秋习俗-赏月拜月

中秋节又称月节、追月节、拜月节、玩月节。从唐代中叶开始,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成为时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妇孺成诵。他的《把酒问月》,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白兔捣*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了人生的感悟。

明清时期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注入更多月神的神*意义和现实社会的伦理意义。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秋天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明清时期,祭月、拜月成为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种月饼较其他月饼为“圆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在明代,*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捣*。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长,画像金碧辉煌,非常精致。当时,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来的供品。

明清以后,*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黄沙土做玉兔,装饰以五彩颜*。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20世纪初,民间索*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第5篇:中秋节民间拜月习俗

早在古代,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与神话*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第6篇:中秋节拜月习俗的来源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娘娘,便向***求得一包不死*。据说,服下此*,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第7篇:中秋节拜月的来历习俗

中秋拜月的习俗,追本溯源,是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礼俗演化而来的。关于中秋节拜月的来历你知道哪些呢?小编为您整理了中秋节拜月的来历,欢迎阅读!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早在古代,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与神话*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娘娘,便向***求得一包不死*。据说,服下此*,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一齐响应,起义*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四——玉兔捣*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称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长生不老。

关于玉兔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3位***,化身为3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济他们,但兔子没有食物,它却告诉老人说:“你们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深为感动,于是把兔子的魂灵送到了广寒宫,便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为百姓捣制长生不老*。

还有一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们有4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有一天,***召见雄兔,它踏着祥云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嫦娥无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一定非常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女儿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宝贝女儿,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独吗?孩子们,我们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让最小的女儿送去到月宫陪伴嫦娥去了!

中秋节在神州大地,五湖四海,影子遍地开花,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也有众多不同的习俗,下面就着重介绍两个习俗,赏月,吃月饼。

中秋赏月

我们家那里的传统是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最亮的时候,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放上一盘月饼,一盘葡萄,还有其他一些水果点心,点上三炉香,那种明月与月饼相互应找的场景,那种月下院子里弥散的焚香的味道,那种八月十五月圆夜院子里的清凉以及一家人共同品尝月饼的说说笑笑,深深的刻在记忆里,是在外的游子,永远不会忘却的。

吃月饼

月饼,有团圆之意,早在明朝,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就提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与家人在团圆之夜,一起品尝可口的月饼,是在外漂泊一年的游子心灵最好的抚慰。月饼也是一种思念的寄托,中秋之时向亲人馈赠月饼,也是一种表达思念的方式。

明清之前月饼一般都是家庭自制,到明清之后,逐渐出现了一些小作坊,专门制作月饼,随着文人们不断对月饼赋予更深刻的含义,月饼的形状也越来月圆,形状外观越来越考究,取吉祥、团圆之意,并且也出现了将一些富有寓意的图案印刻在月饼上的做法。

月饼的品类也越来越多,由最初的糖面组合,逐渐增添门类,可谓万紫千红。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提到:“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品类众多了。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第8篇:中秋节拜月的风俗故事介绍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九日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今天早上,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姥姥家过中秋。回家的路上,我们去了超市买了月饼。哇!这么多月饼呀!月饼的形式多样,有大有小、花纹不一、形状各异,真漂亮!妈妈问我:“你还知道月饼以前叫什么吗?”“是……是胡饼吧?”我说,妈妈接着说:“对!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是看书知道的。”,“真棒!”妈妈说。

我看的书上面是这样写的: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下面,就让我来将讲一个故事吧: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娘娘,便向***求得一包不死*。据说,服下此*,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第9篇:七夕习俗之拜魁星介绍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靠前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了。岂料竟被鳖鱼

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