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

综合 2023-11-21 10:19:02

《庄子》二则(精选15篇)

《庄子》二则 篇1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

  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品位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设计: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加以课外延伸。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精神家园也难免受到各方面的冲击,社会上的物欲横流,人格的扭曲,道德的沦丧------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哲学大师庄子的思想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中闪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让生命从世俗的尘网中挣脱出来,不为智累,不为情牵,不为名利搅扰,找回失落的精神,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领略他那与众不同的超脱与大智慧。

  二、作者简介:

  鲍鹏山:大学毕业后去青海工作,曾任青海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导师,现为上海电视大学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不多,好作品尤其少。自以为是称职的教师,冒名的作家。面对沪上春色,时忆塞外风光。三、关于庄子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56年),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转折时期,是各种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形成了儒、道、法、墨、名、兵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朴归真。

  总之,他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庄子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那么,庄子的文章,无疑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先河。

  《庄子》一书,通行本有内篇七章:《逍遥游》第一,《齐物论》第二,《养生主》第三,《人间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师》第六,《应帝王》第七。这七篇,思想深透,风格飘逸,而且十分连贯,认为它们是庄子自著是非常有道理的。外篇共十五篇文章,大部分非庄子手笔。但《天地》可与《应帝王》相发明,《秋水》可以补充《逍遥游》和《齐物论》,《达生》可以助人深入了解《养生主》和《大宗师》,《山木》可以引证《人间世》,《田子方》可以作《齐物论》的参考,《知北游》可以阐明《大宗师》。这六篇很可能是庄子自著,或是他的弟子整理老师著作编成的文章,但其中也有不少不经之词的掺入。

  杂篇共十一篇文章,除《让王》、《盗路》、《说剑》、《渔父》四篇外,都是非常漂亮的文章,定是庄生手笔。即使这四篇,文采斐然,也值一读,只是不合庄子思想而已。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盛饭或盛衣物的方形竹器)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yuān)鶵(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读庄子的独特感受,赞美其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

  第二部分(2--8):庄子拒楚王聘的故事,表现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

  第三部分(9--10)揭示庄子精神世界的实质——对人生的怜悯。

  四、具体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

  1、开头一段讲的是什么?

  开头一段讲了三个方面,一是《庄子》作品的意象和意蕴,二是阅读的感受,三是庄子的才智。《庄子》的意象是奇特的,“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庄子的想像世界,“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作品的意蕴,极难理解透彻,“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整段文字说的都是阅读的感受,总而言之,《庄子》是无法欣赏到位的。作品之美,让我们无所适从,无福消受;作品的意蕴,让我们感到总有不懂的地方;作品的境界,让我们感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庄子的才智是令人难以企及、难以想像的,人称“天仙才子”,作者说造化把神秀聚焦在这个哲人身上了。

  2、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

  3、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

  4、“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祟仰之情。

  (二)分析第二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说明他鄙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

  (2)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3)“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你对这句话如何解读?月亮比喻什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前一句有“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月亮是比喻心灵的,作者是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

  (三)分析第三部分: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下文说到庄子的笔锋荒唐到极致,态度偏激到极致,《庄子》中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所有这些都是“是非不管”的表现。

  看庄子拒绝权势媒聘的故事,也能明白他“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终不下手”,就是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

  2、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3、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们的;“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总结

  1、在作者看来,庄子的精神境界究竟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庄子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哲学困境”,他徘徊其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作者对庄子表示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作者对庄子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

  2、题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题目的意思是,《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作者用这样的标题,为解读庄子提供了一把钥匙:庄子为什么如此呢?应该从他的处境中寻找解释,从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五、扩展练习

  将下列新闻概括为一句话新闻(4分)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当地时间6月23日下午3时35分(北京时间6月24日凌晨4时35分),秘鲁南部地区发生里氏7.9级的强烈地震。秘鲁官方证实,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47人,此外还有550多人受伤。

  据路透社报道,秘鲁过渡政府总统帕尼亚瓜6月23日晚已经前往受灾地区视察灾情。陪同他前往的还有秘鲁国防部长、卫生部长和工业部长。

  秘鲁当选总统托莱多说,他本计划于6月24日起程前往美国,但他已经将此次访问推迟。他说,他也将前往灾区,并与帕尼亚瓜会面。

  震中位于阿雷基帕市,地震持续了60秒,并曾一度使该市的电力系统中断。该市已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阿雷基帕市被称为“白色城市”,一直以城市中殖民时期的建筑和宏伟壮观的教堂闻名。在这次地震中,很多著名殖民时期的石头建筑和教堂上的尖塔受到严重损坏。据秘鲁官方报道,仅阿雷基帕市一地已有22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秘鲁发生地震,官方证实死亡人数已升至47人。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上相关的文章《永恒的乡愁》和《庄子使我上瘾的两个理由》。

  作者邮箱:

《庄子》二则 篇2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浑沌(hún dùn) 凿(záo) 渻(shěng) 倏(shū) 恃(shì)2.形近字┏沌(dùn)浑沌 ┏恃(shì)有恃无恐┗炖(dùn)炖熟 ┗峙(zhì)对峙3.多音字┏(yìng)答应 ┏(shèng)旺盛应┫ 盛┫┗(yīng)应该 ┗(chéng)盛饭4.词语解释【浑 沌】神话传说中管理中央的大帝,面孔浑圆,无耳目口鼻。古人把天地未开辟前的状态也称之为浑沌。【 时 】常常,时常。【 谋 】谋划,商量。【 德 】恩情。【七 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以 视、听、食、息】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斗 鸡】使公鸡相斗的一种游戏。【 已 】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方虚骄而恃气】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方,正;恃,凭着,依靠。【犹应向影】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犹,仍然;应,作出反应;影,影子,指的鸡走近来。【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疾视,怒目而视。【无 变】没有反应。【 德 】精神。【 异 】别的。【 应 】应战。【反 走】转身逃跑。5.文学常识填空(1)《浑沌之死》选自____,古人把____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____和____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_______。(2)《呆若木鸡》选自_____,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______。(3)人皆有七窍,______,此独无有,尝试凿之。(4)望之,____,_____,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参考答案】(1)《庄子•应帝王》 天地未开辟前 倏 忽 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索。(2)《庄子•达生》 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3)以视、听、食、息(4)似木鸡矣 其德全矣二、课文复习1.作者回顾【明确】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2.题目解说【明确】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称之为“奇书”。这类书的思想非正非邪,文笔非庄非谐;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却闪耀着文采精华;是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却又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辨。这类书是作者的智慧与性灵的凝结,也是作者的谐趣与幽默的外化,更是作者超凡脱俗、逸世独立的人格与思想的展现。这类“奇书”之中,有一部最美妙、最有趣、最具有灵性的作品,它就是《庄子》。作为一个灵心慧性的智者,庄子的思想对人世极富有启发意义。《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受破坏而死亡。《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3.《浑沌之死》如何理解?【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4.《呆若木鸡》如何理解?【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5.结构分析【明确】(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2)结构图 ┏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浑沌之死 ┫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 好心办坏事 ┗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 ┏开端 → 为王养斗鸡 ┃ ┏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呆若木鸡 ┫发展 → ┫ 疾视而盛气 ┣ 精神内敛 ┃ ┗ 鸡虽有鸣,已无变 ┛ ┗结局 → 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6.翻译 《浑沌之死》【明确】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呆若木鸡》【明确】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三、深入探究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2. 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4.写作特点分析(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四、课内阅读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1.给下列生字注音。倏( ) 浑沌( )( ) 凿( ) 2.解释下列词语。时相与:______ 窍:_______ 以:_____3.翻译下列句子。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译:4. 倏与忽欲以什么方式报答“浑沌之德”?5.这则寓言故事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倏(shū) 浑沌(hún)(dùn) 凿(záo) 2.经常一起 洞 用来 3.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4.为浑沌凿七窍5.人聪明尽开,反而使天性尽散,人应该保持本性。

《庄子》二则 篇3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课 题《庄子》故事两则授课时间3

  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学习目标2: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学习目标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难点: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学案: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了解文章来源。⑴、《〈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 ,“鸱”比喻 ,“腐鼠”比喻 。

  二.基础积累1、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惠子相( )梁,庄子往( )见之。或( )谓惠子曰:“庄子来,欲( )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 )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 )南海,而飞于( )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 )不食,非醴(lǐ)泉( )不饮。于是( )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é)?(1)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 ),是( )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 )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庄子曰:“请( )其(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2、找出文中重点句子并翻译。(1)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é)?(5)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6)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8)“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三.课文理解:

  1、阅读《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思考: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人生态度?(4)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3、课外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秋水时至: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东面而视: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吾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3、翻译句子“我之谓也”译为 : 4、本选段主旨为:

  四、我存在的疑问: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完成学案。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 导入激趣: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实词翻译(4分)

  惠子相梁( ) 非梧桐不止( )

  于是鸱得腐鼠( )非练实不食( )

  或谓惠子曰( )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3、虚词理解(3分)找出与例句中画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南方有鸟,名为鹓鶵子知之乎?a辍耕之垄上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4、句子翻译(4分)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 ? )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质疑点拨

  1、学生表情朗读课文《惠子相梁》,思考: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庄子和惠子是个怎样的人?

  (2)文中的的鹓鶵、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庄子用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3)文中“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为什么要用三个“非……不……”可以改为“止梧桐,食练食、饮醴泉”吗?

  三、当堂训练:资料助读

  (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郢:yǐng,古地名)人垩(垩:è,白石灰)幔(同“漫”,玷污)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斫:zhuó,砍削)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尝试:照着试一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质:可译为搭挡)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二)、庄子钓于濮(pú )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请他做官,“焉”:到那里),曰:“愿以境内(国内的事务)累(劳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用丝绸裹)笥(sì用竹箱装)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显示尊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tú泥泞 )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四、一课一得:

  谈谈你本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预习检测:1、解释加点的词。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 ),是( )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 )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庄子曰:“请( )其(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2、翻译句子。(1)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3、找学生翻译全文。二、质疑点拨。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人生态度?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人生态度?《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三、当堂训练:(一)、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秋水时至: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东面而视: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吾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3、翻译句子“我之谓也”译为 : 4、本选段主旨为:

  四、一课一得

  谈谈你本文学习的收获。

  我的成功之处: 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浓厚兴趣。同时,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轻松解决文言问题。

《庄子》二则 篇4

  教学目标:

  1、 言:梳理庄、惠辩论的过程及其逻辑。

  2、 意:理解庄子的思想。

  一、情境导入,板书课题

  二、一读课文,读准读通

  1、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自己不确定的字音和停顿。

  2、 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字音和停顿。

  3、 齐读课文。

  三、二读课文,读懂故事

  1、 学生演绎对话。

  2、 梳理庄子、惠子二人的辩论过程。

  四、三读课文,读懂庄子

  1、 品“庄子之知”,理解庄子“物我齐一”的思想。

  2、 品“鱼之乐”,理解庄子“发展自然本性”“自由”的思想。

  五、 再读对话,课堂总结

《庄子》二则 篇5

  《<庄子>故事两则》课堂实录

  执教者:毓君

  班级:盐外初三(5)班

  记录:铁皮鼓

  导入:略

  学生读。

  毓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学生一读)

  学生二:她读错了两个字:夫 吓

  毓君:是吓还是吓?这个字的意味比较丰富,如果读作吓,意思就比较单一了。但是最后一个字我听得比较清楚,邪,应该读几声。相当于耶。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读

  毓君:文章中有两个字我要说一下,一个是或,一个是国。这两个字书上都没有给出注释。也就是说凭我们的文言文知识应该掌握,那么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呢?

  学生三:或是有人的意思。

  毓君:对,我们以前学过,有人的意思。有人就对惠子说。第二个是国。关于这个国前面讲过多次,要结合语言环境还考虑。国破山河在,国是什么意思?

  学生:国家。

  毓君:去国怀乡。

  学生:国都。

  毓君:固国不以山川之险。

  学生:国防。

  毓君: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学生四:我觉得应该是国都。

  毓君:为什么?这个国,我们根据语境来判断。在国都中。在梁国国都中守了三天三夜。下面我们请同学把故事讲一下,先简单地复述一下。

  范婷婷: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拜见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了,想代替你,于是惠子很惊恐,在国都中搜寻了三天三夜,庄子去拜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你知道吗?它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歇息,不是竹子不吃,不是甘水不喝,在这时猫头鹰仰视它说,吓,事到如今,你想用梁国来吓我吗?

  毓君:刚才我们让同学复述了一下,他基本上是翻译了一遍。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讲这个句子。庄子去见惠子,因为惠子要去搜捕他。庄子应该是生气的。他见了惠子应该比较生气,甚矣,汝之不义!但是他有没有?

  学生:没有。

  毓君:他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五:希望惠子不要利欲熏心,要讲义气,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友情。

  学生六:是为了告诉他,自己对宰相的位置没有什么兴趣。把惠子比作,

  毓君:她就说得比较全面,庄子用了几个比喻,要弄清楚他的用意,就必须搞清楚这几个比喻。鹓,鸱,腐鼠。一个比喻庄子,一个比喻惠子,一个比作功名利禄。庄子骂惠子了没有?

  学生:骂了。

  毓君:讽刺也是一种骂。仰而视之的主语是谁?

  学生七:鸱。

  毓君:是鸱还是鹓?

  学生:鸱。

  毓君:谁仰而视之?应该是鸱。庄子用这个故事做了一个比喻,既表明了自己的志趣,又讽刺了惠子的追求功名利禄。假如你是惠子,你觉得他听了以后会有什么反应?

  学生八:我觉得他可能比较愧疚。

  学生九:我还是觉得比较愧疚。

  学生十:我觉得他应该非常气愤。因为我觉得他是那种贪慕权位的人,不大可能被感动。

  学生一:我觉得在这里惠子并没有表现出来。他应该是很气愤的,又羞愧又气愤。气愤是因为生气,羞愧是因为自己误解了庄子。

  毓君:关于庄子与惠子到底是怎样回事,我们今天早上给大家发了一份材料。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二:一个人没有了最好的最强的对手,就觉得没有意义了。

  毓君:武林顶尖高手都很寂寞,就像独狐求败。伯牙和钟子期就是如此。cctv中有一个幸运52,里面有一个游戏叫做你比我猜,我们就看那个节目,有的人一比后面的人就一下子能够猜到。为什么?心灵当中有默契。庄子讲这个故事是说,在惠子死后,庄子送丧,路过惠子的坟墓,庄子回头给他的学生讲这个故事。你觉得庄子对惠子是怎样的态度?

  学生三:一方面是敬佩,然后是惋惜。

  毓君:看了同学们理解这个没问题,庄子内心实际上慨叹,他的对手去世了。所以说庄子在慨叹自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在庄子这本书当中大多是以一种诙谐幽默的面目出现,像这样的篇目很少。我们有一个词叫契友。什么叫契友,就是他们之间能够进行交流。有人说惠子后来会把庄子杀掉。尽管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但他要加害于庄子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说这一篇是庄子的学生杜撰出来的。刚才我们说到了惠子与庄子的关系,是好朋友,但是很有趣。虽然感情很好。一般说我跟你说,就是说我们的兴趣爱好都彼此接近,但是庄子与惠子的基本观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两个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抬杠。接下来我们看第二则故事。

  学生读。

  毓君:最后一个句子不要做过多的停留。要连读。我们给大家一点时间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翻译上比较简单,另外,如果实在看不懂的同学请看一下资料二。

  学生默读。

  毓君:这个故事如果读得不太懂也没有关系。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我们把辩论放在资料二中。这场辩论谁占了上锋?

  学生四:惠子占了上锋。

  毓君:为什么?

  学生四:庄子强词夺理。

  学生五:庄子占了上锋。

  毓君:为什么?

  学生五:因为庄子说了以后惠子就没有说。

  毓君:刚才这个同学说庄子占了上锋。她从形式上判断。你们觉得呢?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锋。如果从逻辑上看,谁占了上锋?

  学生六:我觉得惠子占了上锋。我觉得惠子的逻辑才是正确的。

  学生七:我觉得庄子占了上锋。

  毓君:这个时候我要提醒一下,我们要关注一下这个字,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惠子那里,这个叫怎么?在庄子那里变成了哪里。庄子最后说了那句话,这时候庄子对“安”的理解,他把他理解为哪里。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桥上知道的。很明显,庄子在这儿偷换了概念。他*偷换概念取得了胜利。这里涉及到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大家一定能够听懂,庄子*偷换概念取得了上锋。我们本来关注的焦点是人和鱼之间的信息如何传递。但在庄子那里变成了人是从哪里获得鱼的信息的。

  不过,我们先把这场千古争辩放一放,来关注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学生八: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毓君: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大哲学家的心都是相通的。我们要用这样的眼光去观照现实世界。最后,我想把顾城的诗篡改一下,送给大家,作为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结束:庄子给了我们明亮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诗意。

《庄子》二则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整体感悟

  1.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2)结构图

  ┏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

  浑沌之死 ┫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 好心办坏事

  ┗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

  ┏开端 → 为王养斗鸡                

  ┃     ┏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

  呆若木鸡 ┫发展 → ┫ 疾视而盛气        ┣ 精神内敛 

  ┃     ┗ 鸡虽有鸣,已无变     ┛

  ┗结局 → 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2. .《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3.《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三、问题探究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 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4.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课文翻译

  《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 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

  五、小结(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庄子》二则 篇7

  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的翅膀》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庄子的翅膀》阅读原文:

  ①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②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③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④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⑤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⑥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⑦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⑧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⑨沉重是自找的。

  ⑩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⑾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庄子的翅膀》阅读题目:

  12.结合文意,说说题目“庄子的翅膀”的含义及表达效果。(3分)

  13.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写庄子生活的时代?(3分)

  14.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重是自找的”?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3分)

  15.有人认为结尾段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情绪。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看法。(3分)

  《庄子的翅膀》阅读答案:

  12. “庄子的翅膀”指庄子彻底拒绝名与利的诱惑(2分)追求崇尚自由(1分)的思想(1分)。作者用比喻手法,使题目有吸引力,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庄子思想的特点。(2分)

  13.与我们生活的时代作对比,突出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2分)结构:为下文写庄子的翅膀做铺垫,以突出庄子的翅膀是被时代逼出来的。(2分)

  14.(1)我们不像庄子懂得在名利上舍弃。(2分)(见第⑤段)

  (2)我们生活的时代让人被金钱和无尽的欲望所束缚。(2分)(见第⑧段)

  (3)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内心。(2分)(见第⑩段)

  15. 从表层意义上看,确实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情绪,但观全文,它实际上是愤激之词,无奈之语。(2分)此文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庄子的 仰慕和崇敬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理想人生状态的渴望和向往。(主旨2分)所以说作者既渴望拥有庄子轻盈的翅膀,但又因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于是有了这样的感慨。(2分)

《庄子》二则 篇8

  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们的东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庄子的草帽》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庄子的草帽》阅读原文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那顶草帽有多种用途,既可戴在头上遮太阳,又可拿在手里扇风,也可垫在屁股下面坐在路边的土坎上。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惠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庄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惠子看了庄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庄子有些神秘地笑了笑,带着几分滑稽。

  这是几句很普通的话,但这些话让再往后的人们觉得奇怪和新鲜。奇怪和新鲜的东西总能引动人们的好奇心,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哲理或艺术。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的,重要的、核心的、真正有益于后人们的东西,总被淘汰、遗忘或是销毁,而将一些鸡毛蒜皮留下,并且充作神圣的经典。譬如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们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让庄子弄糊涂了。但他这个人们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震,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黏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

  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以前观鱼、做梦的再往后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仿佛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再往后的变种!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用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他的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让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

  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仿佛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们的东西。再往后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往往爱犯这类的错误,往往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

  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

  ---《庄子的草帽》

《庄子的草帽》阅读题目

  14.钱钟书先生说:“史家追述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本文开篇以目击现场的方式再现了濠上观鱼的情景,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15.本文多次提到庄子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阅读全文,说说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6分)

  16.结合原文内容,理解主旨,揣摩句意。(6分)

  (1)“蒲草帽”在本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分)

  (2)“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本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17.时下,很多人在忙碌之余投身自然,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你认为他们与庄子的悠闲散淡是否相同?结合作者对庄子的理解,作简要分析。(6分)

《庄子的草帽》阅读答案

  14.①这种方式将读者引入到庄子与惠子的对话现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分)②引出下文对草帽内涵的理解。(2分)

  15.庄子戴着青色的、蒲草编织的草帽;(2分)庄子与惠子在濠上观鱼;(2分)庄子在草地上自由地睡觉、自由地做梦。(2分)

  16.(1)象征了庄子悠闲散淡、梦幻多思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庄子自由精神的内核。(2分)

  (2)比喻。(2分)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庄子思想的本质特点,生动地体现了庄子思想的生命力,并揭示了它是孕育自由精神的温床。(2分)

  17.外在的表现方式有相似之处,但实质是不同的。(2分)现在人们亲近自然是为了休闲,是把它作为一种放松身心的手段;(2分)而庄子的悠闲散淡体现了他对有乡野和民间特质的自由思想的追求,是种生命状态,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格写照,是庄子自由灵魂的外化。(2分)(意思对即可)

《庄子》二则 篇9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惠子相梁

  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这则故事很富有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故事发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气氛骤然紧张。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庄子是不是要破口大骂呢?不是。他远远地从奇鸟讲起,直到最后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的故事是在骂他。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以为庄子像他—样,贪图高官厚位,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关于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个故事可从正面给本文的故事以补充。其三,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以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尤其是写鸱卫护“腐鼠”的丑态,更是传神。刘凤苞说:“一赫(即“吓”)字,且护且拒。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真传神之极笔。结句径以赫字坐梁相,看得自己身份绝高。孰为腐鼠?孰为?可想见其胸中寄托。惠子非真有此事,特庄子寓言以醒世耳。”(《南华雪心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二、问题研究

  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并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庄子狠狠地奚落了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可见两人是可以言谈往还的朋友。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练习说明

  一、朗读课文,注意表达人物的语气,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讲故事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

  1.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1.相,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国,国都,京城。

  3.止,停止,这里是栖息的意思。

  4.安,疑问代词,怎么。

  三、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

  教学建议

  《庄子》一书的思想和艺术都极具特色,中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困难。本文编入节选自《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教学时,可以从有助于理解本文着眼,简略介绍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若能从《庄子》中举出一些实例进行说明,效果会更好。

  有关资料

  一、译文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二、契友惠施(陈鼓应)

  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倚树而吟,据槁梧而暝”),这种态度庄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惠子之据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一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你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秋水》)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齐物论》上,批评他说:“并不是别人非明白不可的,而要强加于人,所以惠子就终身偏蔽于‘坚白论’”(“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另外《秋水》篇记载: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庄子去看他,谣言说庄子是来代替惠子的相位。惠子心里着慌,便派人在国内搜索了庄子三天三夜。后来庄子去见惠子,对他讲了一个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猫头鹰得着臭老鼠而自以为美。这故事恐怕是他的学生假托的,不过庄子与惠子,在现实生活上确实有很大的距离;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这对于“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当然是很鄙视的。据说惠子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淮南子·齐俗训》)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选自《庄子浅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三、庄子及其哲学(孙以楷)

  我们还应当进一步探索庄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哲学思想?又应当怎样予以正确地评价?

  我认为,应当从庄子所处的时代,他的政治倾向、生活态度、阶级出身和其思想渊源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剖析。

  先看庄子所处的时代。庄子的生卒年,历史无明文记载,据马叙伦先生《庄子年表》的考证,是生于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卒于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与孟子同时。庄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极其动乱的战国之世的中期,是战争最为频仍而统治者又最为骄横的时代,其时思想界又混乱不堪,儒、墨二家既各行其是,又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再加上公孙龙等的诡辩,愈益使人迷乱而莫知所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家乡宋国的情况。宋国为殷微子封地,是一个腐朽的领主制国家,庄子的大半生处于宋王偃时期,而宋王偃又是战国有名的暴君,最为荒淫无道,残杀成性。在他攻袭、撵走其兄剔成自立为君之后,对外与齐、楚、魏三国为敌,对内沉迷酒色,不纳忠言,群臣有敢于劝谏的往往被他射死,他还经常用箭射一个悬挂着的盛血的皮囊,以流血为乐,名曰“射天”,诸侯皆以桀、纣目之,最后激起各国的公愤。齐国联合魏、楚二国攻杀了宋王偃,灭亡了宋国。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当然不会不对庄子的思想产生较大的影响,何况还有其他的种种因素呢。

  其次,看看庄子的政治倾向、生活态度及其阶级出身。关于庄子的政治倾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他对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污浊寄予了很大的愤慨,已见前面对庄子处世哲学的分析。(二)他除了一度做过漆园吏这个小官以外,对宋国领主统治集团是抱着反对与仇视的态度的,他把宋国的黑暗政治比作甚于“九重之渊”,把宋王偃比作甚于凶猛的“骊龙”,他还讽喻那些“昏上乱相”的当权者和迎合统治者的谄佞之徒曹商之流。(三)他攻击儒、墨,批评当世宿学。(四)后来他也不愿出仕,不愿做大官,毅然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厚币重聘,宁可“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而不愿受统治者的羁束。王先谦说庄子“辩多而情激,岂真忘是非哉”,这话基本上是对的。庄子讲要忘记是非,实际上嫉恶如仇,大是大非分得极其清楚,观点也很明确,不过出之以轻松的笔墨,于平淡中抒其激情而已。庄子事实上是一个富有正义感,既不屈从统治者而又穷得有志气的风骨凛然的清介之士。关于庄子的生活态度,固然有消极悲观的一面,但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他不仅以愤世嫉邪的心情和嬉笑怒骂的态度去评论现实,而且他的不少寓言如《不龟手之药》《庖丁解牛》《支离疏忘形》等所描写刻画的都是劳动人民的形象,这就说明他对劳动比较熟悉,对人民也有一定的感情,否则怎么能写出这些通过劳动生活阐发哲理的作品出来。荀子认为庄子“猾稽乱俗”,不正好证明他关心人民的事情吗?也正是由于庄子这种态度的影响,他的后学才能写出在封建社会中绝无仅有的通过寓言以批判统治阶级、颂扬农奴起义的《箧》《盗跖》等著名篇章来。关于庄子的阶级出身,史书亦无明文记载,《史记》和《庄子》外、杂篇所录只有以下几条:“周尝为蒙漆园吏”;“庄周家贫,往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钓于濮水”;“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而过魏王”;“处穷闾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外、杂篇虽系庄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史料价值不高,但这些有关庄子生活的资料却应是基本可信的,因为这是在写他们的老师,他们这一学派的创始人,至多有所夸张,而不可能过于失真。从这些简略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只是一个做过小官吏、家境贫困的穷知识分子,毫无其他之可言。

  再次,看看庄子的思想渊源。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司马迁曾指出,“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庄子的学识也极渊博,“于学无所不”,因此,《老子》只类似一首长篇哲理诗,而庄子的文章则是洋洋洒洒的哲学长篇,已然形成专题论文的风格了。

  总括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下面几点看法:

  (一)庄子是一个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的知识分子。

  (二)庄子服膺老子学说,继承与发展了老子关于“天道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他不赞成儒、墨二家,尤其与儒家的仁义学说格格不入;他也知道儒、墨大行其道而终于无所施其伎,而他自己仕途既不得意,不为王公大人所重,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新路子。于是,只好一方面隐居不仕,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关闭在自己的“自由”的小天地里,另一方面著书立说,培养学生,阐述哲理,发挥老子的“无为”之道来奉劝君主少做一点坏事,人民少惹一点是非。

  (三)庄子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他的哲学思想是作为一个因愤慨之极由积极用世而走向消极应世之心理转变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特性所使然的:正是由于他不是领主贵族,生活比较清贫,所以能够接触下层,深入实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有深刻的观察和体会;正是由于他最终走向消极,所以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而其核心则主要是讲人在乱世中怎样才能全身保性,不为物累;也正是由于他原有用世之志,后来也是愤慨已极,无可奈何,所以在谈哲理时常常流露愤世嫉邪之议,抨击社会的污浊和统治者的罪行,来寄托、抒写他的心声,而形成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林云铭说:“庄子似个绝不近情的人,任他贤圣帝王,矢口便骂,眼大如许;又似个最近情的人,世间里巷、家庭之常,工技屠宰之术,离合悲欢之态,笔笔写出,心细如许。”胡文英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还不失为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见解。

  (选自《庄子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有删节。

  原文题目为“试论庄子哲学的基本倾向及其积极因素”)

  ※版权归本站或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欣赏,任何人不得私自转载!※

《庄子》二则 篇10

  庄子的文章,机敏、幽默、诙谐,想象力很强,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庄子故事两则》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庄子故事两则》阅读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出自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出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故事两则》阅读题目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惠子相梁( )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 ) 非醴泉不饮( ) 于是鸱得腐鼠( )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 游于濠梁( ) 鲦鱼出游从容( )

  2、《〈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3、《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 ,“鸱”比喻 ,“腐鼠”比喻 。

  4、一词多义。

  ①于: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夫鹓鶵发于南海( )

  而飞于北海(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②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我知之濠上也( )

  5、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惠子相梁( ) 或谓惠子日( ) 夫鹓鶵发于南海( ) 非梧桐不止( ) 非醴泉不饮( ) 于是鸱得腐鼠( )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是鱼之乐也( ) 安知鱼之乐(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6、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7、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8、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

《庄子故事两则》阅读答案

  1、xiàng yuān chú lǐ chī hè háo tiáo

  2、《庄子 秋水》 战国 道

  3、志向高洁之士(文章中喻庄子) 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 功名利禄

  4、①于 :在 ;从 ;到 ;在

  ②之:他(指惠子) ;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鱼之来)。

  5、做宰相;有人 ;发语词,用于句首;栖息;

  甘泉,甜美的泉水;在这时;邪通耶,吧;

  这;怎么;完全,确定是。

  6、(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7、言之有理即可。

  8、宽对即可。

  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庄子》二则 篇11

  《庄子·秋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秋水》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庄子· 徐无鬼》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庄子· 秋水》《庄子· 徐无鬼》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庄子· 秋水》《庄子· 徐无鬼》阅读原文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子· 秋水》 )

  【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4)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 徐无鬼》

  【注释】 (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2)具茨:山名 (3)涂:同“途”,路。(4)奚:何,什么。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秋水时至 (时: ) (2)河伯始旋其面目(旋: )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见: ) (4)小童辞(辞: )

  1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之谓失其本心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B .顺流而东行 向为身死而不受

  C.河伯始旋其面目 其害真不知马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焉

《庄子· 秋水》《庄子· 徐无鬼》阅读题目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4分)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1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2分)

《庄子· 秋水》《庄子· 徐无鬼》阅读答案

  11 、( 1 )按时(2 )穷尽,尽(3 )拜见,拜访(4 )谢绝

  12 、D

  13、 ( 1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 2 )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14.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庄子》二则 篇12

  设计者:金老师

  一、知识点类型分析

  能够通过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思想。

  这一知识点是使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二、教学设计

  文章思路:读庄子的特殊感受赞庄子的清洁精神析庄子的哲学困境

  教学思路:

  (一)由题目导入

  1、当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们会有什么选择呢?请大家说说。

  学生1:投江,如屈原。

  学生2:归隐,如陶潜。

  学生3:冒险,如拿破仑,项羽。

  老师:这所谓的无路与有路是针对这个人本人而言的。

  2、那么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告诉我们什么?请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学生1:有隐士风度。

  学生2:不屈从权势。

  学生3:自由地活着。

  (二)理解作者怎样赞庄子的“清洁精神”

  1、这篇哲学随笔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具体材料只有一个,你们能找到吗?

  学生1:有,是“庄子钓鱼的故事”。

  学生2:是“乌龟的故事”。

  2、那么先请一同学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略。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累、顾、曳。

  3、如果现在我们给这个故事一个题目,哪个比较好?

  学生:“乌龟的选择”比较好。

  4、作者紧接着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解读,大家读一读第3、5、7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庄子的做法的?请把相关句子划出来,再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

  先请同桌相互交流,看看同桌划出的和自己是不是一样。

  请同学发言,也可以同桌推荐。

  学生1:“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这句话,我认为“不经意”说明他一点不在乎,是一种条件反射,本能的反应。他老早已经想清楚了,对人生的真谛已经彻悟了。

  学生2:他是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做出这种选择的。这可以从这句话里看出来: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所以我很佩服他。

  学生3:“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里“威福”和“闲福”进行了对比,说明官僚们不理解庄子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像庄子那样享受“闲福”的;“闲福”也反映了庄子是以享受的态度来面对他选择的人生的。刚才同学说了,他在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选择的,他却以享受的态度面对,说明他享受到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快乐。

  学生4:这说明庄子拥有别人没有的“超凡绝俗的大智慧”,这种精神是“清洁的精神”。说“清洁”,也就是很干净,很高洁。他拒绝了权势的诱惑,洁身自好,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学生5:把庄子比做“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很美。说他是树,是因为高大,独立。说心灵是月亮,月亮皎洁,说明灵魂高洁,说明精神世界纯洁。庄子看守这这样的精神世界,说明他孤独地坚持守住这样一片天地。

  学生6:作者对庄子评价很高,他说这是“不可企及的妩媚”,也就是根本无法超越的审美的世界。

  5、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在自由的精神生活与权力之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看守着纯净的心灵,作者把这种精神称做“清洁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老师:为什么我们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不会迷失自我?那是因为有几位像庄子那样的哲学大师,他们的智慧、人格的光芒,一直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这是对庄子精神的高度赞美。

  (三)探究作者怎样分析庄子精神世界的实质

  1、庄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请大家从下文两段里找找原因。

  学生1:对人类的怜悯。

  学生2:作者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那是跟他生存的时代有关系的。

  2、让我们来看看庄子所处的时代。读第10段。找出反映时代的词。、

  学生:荒唐与罪恶,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天下污浊,无赖,无理,无情,无聊,无所顾忌,无所关爱,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

  3、庄子面对的人世,是“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这样的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清的,但是庄子能看到人民的灾难,战争的残酷,那是因为什么原因?

  学生1:因为庄子在冷眼旁观。

  学生2:因为庄子同情百姓的疾苦,庄子对人类有着怜悯。

  老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第9段以及胡文英的评论。说说你们的理解。

  学生:庄子的表面看起来是“无情而坚强”,“眼极冷”的,那时因为他内心“最多情”,“心肠极热”。

  老师:庄子内心对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有着理想和期待,可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人像个人那样活着,所以庄子只能以拒绝入世来拒绝“污浊”。通过对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我们可以悟到庄子对社会的批判、对世俗的绝弃和反叛、对自由的追求,都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对生命的热爱。

  学生:老师,我不懂这句话: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老师:我给大家提供几则资料。你们说伯乐是谁?

  学生:是家喻户晓的相马大师。

  老师:对。但是庄子认为,他是残害马的罪魁祸首。

  学生先沉默了一会,接着就明白了:因为他不让马过自由的生活。

  学生(蔡侠):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见每匹年轻的马都向往自己能“建立功业”。而正是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挖掘了潜在的人才,才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英雄。一些有才能的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才能的高低是其中的原因,但才能的施展需要有人挖掘,这些挖掘的人便是一个个伯乐。

  老师:不错,你的说法代表社会普遍的看法,人一定有有所作为,需要伯乐。你看庄子是不是就是跟你唱反调?再说说一段更令大家吃惊的话。儒家推崇圣、勇、义、智、仁,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不进室就知道室内有没有东西,是圣;入室一马当先,是勇;退出时先人后己,是义;预测是否成功,是智;分赃公平,是仁。合情合理到践踏了神圣的道德教条。

  学生大笑,在笑中他们明白了:表面上看,他的语言形式是荒唐、偏激的,其实这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人类对生命的热爱。有心人能悟到满纸荒唐言后的一把辛酸泪。

  4、对这样的《庄子》,作者说“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这三个词顺序能否换?

  学生:不能,反映从惊到敬到爱的心理过程。一开始,他和别人一样,听到庄子的言论觉得很吃惊,但是当他理解了庄子的满纸荒唐言中含着一把辛酸泪之后,对庄子产生了热爱之情。

  (四)感受作者读庄子之后的特别感受

  1、作者对庄子是推崇备至。他认为庄子哲学是一种美。他在第一段谈了自己阅读庄子的特别的感受。让我们来读读第一段。你觉得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

  学生1:“无所适从”是手足无措,十分崇拜。

  学生2:“拨弄”说明自己被彻底征服了,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学生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实在不能用言语表达。

  老师:我补充一段话。这原是说人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美得让人无法言表。

  学生4:还有,他说,庄子的境界我们无法懂得,还用了评价孔子的话来赞叹庄子。

  2、我们能从中了解是《庄子》的特点让作者如此心醉?你能联系学过的文章谈谈吗?

  学生:想象力丰富,说“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像《逍遥游》中讲那大鹏有多大飞得多高。

  老师: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

  (五)思考题意

  1、这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可是同学们,这篇文章仅仅是解读《庄子》的心得吗?

  学生:不是。题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意思是说,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庄子对我们有帮助。

  老师:不错。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作者用这样的标题,为解读庄子提供了一把钥匙:从历史背景和心灵世界中寻找解释。二是含蓄地告诉人们物欲横流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的今天,应该学习庄子。

  2、不过,这篇文章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希望你们课外再去读《读本》上的两篇文章以及其他资料,拥有自己对《庄子》的理解。

  三、教学板书

  赞庄子的清洁精神:自由权力

  析庄子的哲学困境:热肠冷眼

  读庄子的特殊感受:惊敬爱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这个贴子最后由湖畔初阳在 2004/08/02 05:25pm 第 1 次编辑]

  初阳评金老师的课例:

  这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阅读课,对观点的把握,对语言的品味,对庄子的解读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它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其课堂教学水平可能位于我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思路之清晰、语言之干净、认识之深刻令初阳叹为观止。

  可是,我不喜欢。因为我感觉到在课堂上师生只是就文本论文本,就语言谈语言,没有触发学生对于历史和生活的独特的感悟,没有在理解庄子的基础上认同或者反对的激情,没有因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产生的激烈的碰撞。另外,也许是嫉妒,学生说的都太好了,太对了,我感觉不到认识上或情感上的变化。学一篇课文,作为学习者,如果只有回答,没有疑惑,只有表达,没有领悟,那么这样的学习应该也是有缺憾的。

  “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一说非常有趣,学生听了大笑,我也大笑,请问它在《庄子》中的出处。

  编辑 删除 2004/08/02 05:24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792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盗亦有道”的出处我找到了!

  初听这话,就觉得它应该是盗跖说的,于是我就在《庄子。盗跖》篇中查找,遍寻不着,但觉得庄子文章实在精妙,值得一读再读。于是,我痛下决心,多读它几篇,终于在《月去箧》篇中找到。原文为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译文: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

  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断章取义地初读,觉得非常荒谬可笑;联系庄子和盗跖生平,在语境中一读再读,便笑不出来了。不得不承认,成大事者,其理一也。盗跖其人,与圣人比绝不逊色,难怪孔子在他的雄辩面前落荒而逃了。

  于是想,怎么理解庄子其人,怎么理解鲍氏其文,仅仅死抠文句,其得便有限,如果联系《庄子》一书的名句,那么学生必然对鲍文中的难句有自己的领悟。

  编辑 删除 2004/08/03 07:18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039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6 楼]

  联系《庄子》读李泽厚的《美学三书》,觉得收获更大。下面摘录《庄子》中我喜欢的句子以飨网友。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祛箧》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你唯独不知道盛德的时代吗?……在那个时代,人民用结绳来记事,有甜美的饮食,好看的衣服,欢快的习俗,安适的居所,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到,人民从生直到死也互不往来。像那样的时代,就是治理得最好的了。)

  12、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13、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14、庄子曰:“虎狼,仁也。”……“至仁无亲。”《天运》

  15、老子曰:“……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生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天运》

  (名誉,是众人公用之物,不可以多索取。仁义,为先王暂住之所,只可以停留一宿,不可以久居。把仁义昭示于人,会招致众多责难。……以富有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俸禄;以名声显赫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名誉。贪恋权势的人,不能把权力让给他人。)

  16、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17、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1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19、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为追求物欲而丧失自我,为趋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作本末倒置之人。)

  20、孔子曰:“……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21、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22、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23、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24、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相互容纳与相互遗弃相差甚远,而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美如甜酒。君子淡漠而相亲,小人甘美而易断绝。)

  25、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26、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2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2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29、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30、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

  31、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遗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就遗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忘了语言。我到哪里去寻找遗忘语言的人来和他交谈呢!

《庄子》二则 篇13

  游黄河

  庄子的《逍遥游》用大开大合的写法,形成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但更重要的是庄子在文中表现出了严密的逻辑性,层层深入,从而阐明自己的一种人生哲学。即让自己的 思想从传统的惯性和封闭的偏见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一个广漠无际的逍遥境界,遂成其人格独往独来,其思维超拔脱俗,其文汪洋恣肆,其境波谲云诡,其色斑斓瑰异,其味淡荡隽永的千古绝唱。其实《逍遥游》的整篇文章就是用形象的比喻,大胆的夸张,由浅入深,对三种不同境界的人的剖析。

  作者在全文中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即作者提出的第三种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对人生的看法。为了让读者弄清第三种境界的人,庄子在文中具体地分析了前两种境界的人 。这就让读者更清楚的认识到庄子说的第三种境界的人和前两种人是绝然不同的,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种境界的人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第二种境界的人是象宋荣子和列子这类人。宋荣子和列子和第一种人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他们还是有所待的,他们不是庄子说的第三种境界的人 。由此可见,前篇文章就是围绕第三种境界的人来写的。

  那么前面写大鹏写蜩鸠写大和小的关系,是为了更好的形象说明后面的第三种境界的人的。蜩与学鸠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它们可以飞起,但它们飞不高,也不想飞高,不愿飞高,“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不是很好的 证明吗?其实这与庄子所说的第一种境界的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不是很相吻合吗?这些小虫乃至这种人在认识上不正是像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样的吗 ?而鲲鹏展翅九万里,相对于蜩与学鸠虽然是有区别但是它们也是有所待的,而庄子写鲲鹏其实是 为了阐明宋荣子和列子的。在有些人眼里 宋荣子和列子可以说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宋荣子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列子是“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但是他们象鲲鹏一样都是有所待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列子是“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他们并非真正的逍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逍遥呢?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是作者就水到渠成地推出第三种境界的人,作者的思想就很自然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们感受到飘乎物我之外,定乎荣辱之外,无己、无功、无名的真正的逍遥。

  全文层层推进,先从鲲鹏蜩与学鸠这些物说起从而说到人 ,先是从第一种在现实社会中的有一定作为的人说起再推及到超然物外之人,那么庄子很自然地描述了真正超然物外之人。当然笔者觉得庄子所说的第三种人其实只是理想之人,包括庄子自己也并没有作到。在庄子借粮中,庄周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年底时借给他,庄周很是生气,忿然作色,你想庄周能逍遥吗?所以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逍遥也只是对一种理想化社会的追求。

  总之,前文我认为就是俩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为下文的人作形象的说明。第二部分具体地写出 了三种不同境界的人,从文章中间的一个“故”字 就可以看出来。

《庄子》二则 篇14

  庄子二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寓意,体会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学性及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混沌之死》,学生划分朗读节奏,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结合书下提示和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并将疑难之处作好记号。

  3、释疑解惑。

  4、齐读课文,背诵。

  三、分析课文,体会文章主题。

  1、结合学生阅读,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体会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3、了解文章的寓言

  A、学生讨论。

  B、教师明确: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因此要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

  C、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 感受:

  教师示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境界。

  四、学生背诵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呆若木鸡

  一、导入新课

  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生活经历可谓是贫穷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无为,尊重生命自然状态的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

  二、学生 阅读课文。思考:

  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B、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主要得益于什么?

  三、分析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节奏。

  2、学生讨论上述问题。

  3、教师归纳:

  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四个阶段:恃气--------犹应--------疾视-------无变

  B、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四、了解寓意:

  1、学生齐读后,,谈谈读了这则寓言后自己总结的寓意:

  明确:本文意在提醒人们,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威自怒,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就能百战不怠。

  2、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例如:遇事沉着冷静,原都是要经过训练和磨练的。只有真正沉着冷静的人,才能处变不乱,取得重要的胜利。经过严格训练和生活磨练的人,其所具有的气质,确实能令人望而生畏。

  3、成语意思的变化。

  明确:文中的“呆若木鸡”指养到家的斗鸡看似木鸡,实则大智若愚。这个词语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五)交流寓言

  1、学生将搜集的庄子寓言整理成故事后,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

  2、教师或学生总结庄子寓言的内容和影响。

  3、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混沌之死

  原因   经过   结果   寓意

  倏忽报德 日凿一孔 混沌死  顺其自然

  斗鸡

  呆          恃气

  若          犹应

  木          疾视

  鸡          无变

  (修炼内功,百战不殆)

《庄子》二则 篇15

  精妙教案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本人主页地址: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

  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品位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庄子的《逍遥游》,谁来说说庄子的思想及《庄子》书的特点?

  明确: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文势汪洋肆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

  二、 阅读课文

  自由朗读。

  1、 体味语言美

  2、 思考:(1)练习二;(2)梳理思路;(3)作者是就庄子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吗?是不是有别的意图?

  三、 研究课文

  (一) 课文语言

  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优美?

  明确:由学生自由讨论。但是要突出课文第7段有关“月亮”的语句,这是诗的语言,意象鲜明,内涵丰富。

  (二) 文章中心

  思考:作者所揭示的庄子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完成练习二1-2题。

  明确:鄙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不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不让内心受到干扰摇动,保持着一种天崩地裂也不能打破的意识上的独立性,坚决不与权势者同流合污。

  (三) 写作意图

  思考:我说,本文是作者有感而发,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作者特别肯定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歌颂他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看守心灵月亮”的“孤独”,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为什么?标题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无路可走”,“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怎么样?这难道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吗?

  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好在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没有完全丢失,就是因为有庄子这样的几位哲学大师,他们的思想、精神、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越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

  找回失落的精神,使之更完美!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吧!

  四、 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上相关的文章《永恒的乡愁》和《庄子使我上瘾的两个理由》。

  地址:(225235)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设计:张广祥

  欢迎登录本人主页:

  欢迎对本教案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