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的古诗
在我们村的东头,有一口古井。井水清凉可口,村民们都喜欢到这里取水。古井就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口古井离我们家只有十几米远。每天从清晨到黄昏,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手持桶子,挑着扁担,如同一支快乐的乡间小曲。我们家门前的路常年湿漉漉的,仿佛刚经过春雨一般。
我们的邻居是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男的是位老党员,*战争时受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身材矮小瘦弱,简直可以被风吹倒。老两口只有一个在外地教书的女儿。
乡亲们看到老人们取水有困难,总会主动帮忙,有的挑一担水,有的提一桶水,确保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老两口多次表示愿意给帮助他们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但没有人接受。“日子长啊,不能总让大家白费力气。”老两口带着歉意说道。“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不曾要求过任何回报。”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
这口古井多么宝贵啊,不仅提供生命之泉,还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靠前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3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学种瓜。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
“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
“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1、2、4(1)(2)、5(1)(2)(4)。
(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5
《古诗词三首》A、B案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案
靠前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1.《独坐敬亭山》表现了李白在*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籍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2.《望洞庭》,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
3.《忆江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天江水美丽景*的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学习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学习准备】
查找诗人资料,查找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学习时间】
2课时
[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7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靠前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三、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会认12个生字。
2、学会6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诗意,感受夏天的美景。
【重难点、关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靠前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学会6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智活泼、天真可爱。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课前准备
看图说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看大家的神情,老师就知道你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2、在讲故事之前,咱们再来看一看图。
二、观察画图
1、出示教学挂图。
2、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提示:图中是谁,他在哪里干什么?他的心里会想什么呢?)
3、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那就更棒了!
三、交流故事
1、小组交流:
把你带来的精彩故事跟组员说一说。
2、各小组派代表参加全般讲故事比赛。
3、评出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故事员。
过度:大家的故事讲得真好,把这幅画说得好像动起来了,老师还要听一听课文读得怎么样?
四、朗读指导
1、指名朗读: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就怎样读。
(表扬加动作朗读的同学)
2、老师范读。
3、学生自读:
如果你喜欢老师这样读,就学着读。
4、个别读、评价。
5、男女生分别读、齐读。
五、背诵诗歌
1、个别背:
谁已经会背,自豪地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2、小组背:
哪一个小组手举得最多,就请哪一小组。
3、全班背。
六、扩展
牧童会捉到树上的蝉吗?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理由充足就行。)
七、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诗、林、童、黄、闭、立
今天,咱们要来写这几个生字。
2、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
诗: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黄:声母是“h”,不要读成“f”,而且是后鼻韵母。
3、哪些字比较难记?
黄:中间是“由”不是“田”。
4、抽读生字(打乱顺序),并口头组词。
5、指导书写:
⑴小组交流哪些字需要帮助?
⑵反馈:
重点指导:
诗:右边的第三笔是“横”最长,右下“寸”的“横”从横中线稍下方起笔,“点”写在竖中线上。
林:左边“木”做偏旁时,第四笔“捺”改为点。
童:上下结构,“立”的第五笔“横”最长,“里”的竖要在竖中线上。
八、练习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音节卡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所见》。
2、你喜欢这个男孩子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好吗?
过渡:大家也是可爱的孩子,这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
二、揭题,读题
1、板书:
小池chí
2、读题:
注意池的翘舌音。
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小池里有水,小池有花,小池有很多东西……)
三、指导看图,练习说话
1、你们真聪明!的确,小池里有很多美丽的东西。
2、出示插图。
3、大家都看到了什么?
(蜻蜓、刚长出的荷叶、树*。)
4、说话练习:
你们的眼睛真亮,看得真认真,如果能加上什么样的蜻蜓或者干什么的蜻蜓,那就太棒了,图上的其他景物也试着这样说好吗?
5、教师小结:
孩子们,你们进步了,说得太好了,老师听了好象这些景物都活了一样。
过渡: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呢?
四、学习古诗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
借助拼音把音读准。
3、同桌互读。
4、个别读:
注意纠正:
柔(róu)、*(yīn)、露(lù)
5、跟着老师读。
6、表演读:
把你喜欢的句子带上笑容,读得更美些,能够加动作的可以加上动作。
7、背诵古诗。
8、小结:
(1)全班齐读。
(2)诗中写哪个季节的景*,你是怎么知道?
(夏季,从小荷知道的)
五总结全课
1、这两节课咱们又学了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看谁读得有感情。
2、认读生字(打乱顺序)。
3、完成“我会读”:
(1)试读,忘记的问问同桌。
(2)开火车读。
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靠前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靠前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