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理解“搏击、战栗”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我能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课件使用: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导入。
在黄土高原,有个地方叫做安塞,那里的腰鼓天下闻名。这节课就让我们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带生字的词语,学习课后生字(从字音到字形),并完成课后描红练习。
2、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惊心动魄叹为观止戛然而止大起大落
3、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默读课文,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5、我了解课文大意。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写的一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读文后,我读出了一个()的安塞腰鼓。
三、展示交流。
1、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多种形式的朗读。
4、理清文章层次。
5、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四、达标检测。
《两导两练》“初读点拨”1、3、4题,“达标检测”1、2题。
五、拓展延伸。
课后通读课文。
一、目标展示
1、朗读文章,来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2、美读课文,欣赏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精读文章,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整体感知
1、听老师泛读课文,大家可以跟读,把握字词读音,体会重音、停顿、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高低、情感的把握等。
2、完成下列字的注音:
咝溜溜()晦暗()羁绊()戛然而止()
2、请你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用这样一个句式:好一个安塞腰鼓!(横线上可填写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本文中的。)
三、合作探究
1、分组朗读,进行进行内容探究,美点追踪。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例如: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和表演的节奏美与诗意美。
齐读第六段
师示范将刚才读的内容改写成另外一种文学样式——诗歌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仿照上面形式,自己加工另外的内容。小组内讨论,班内展示。
3、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反复朗读品味,小组交流,向全班展示。(可从
词、句式、修辞、写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入手。
4、你认为本文旨在表现什么?
四、小结
五、作业
1、准备好下节课的朗读比赛
2、请同学们课下借阅主题阅读丛书(2),了解我国异彩纷呈的地方艺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骆驼寻宝记》导学案2
骆驼寻宝记
备课时间.3.22执教时间.3.23~24教案总序号:21、22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3.尝试学习创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故事。
4.掌握续写的写作要领,学会续写作文。
重点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1.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2.理解童话是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的儿童文学样式。
3.童话中形象的塑造。
靠前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
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靠前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靠前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导学案3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寻觅“悲剧”细节。
2、理解悲剧“伟大”的精髓,感悟主人公的高尚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2.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一
1、走近作品: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0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靠前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雪之中。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学生活动二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解词:
拽()癫狂()凛冽()吞噬()羸弱()告罄()
毛骨悚然()怏怏不乐()姗姗来迟()忧心忡忡()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学生活动三
1、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2)理清故事情节:(奔向南极点)----()-----()
课内探究案
速读文章----寻觅悲剧
概括精彩的故事,说说最让你激动不已的细节。
精读段落------理解悲剧
仔细阅读6、7、9、10、11、12、13、14段,讨论悲剧“伟大”的内涵
诵读文段------欣赏悲剧
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
1、们的悲剧就是失败,但在你的心目中是()的失败,说出你的理由
2、读了本文之后,深深被斯科特的无私诚信等精神所感染,请拿起你的笔谱一曲《英雄赞歌》或者为他写感动世界人物的颁奖词。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老师课堂导学4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成段的抒情议论,只将浓郁的感情熔铸在娓娓动人的叙述之中,将老师的美德寓于素淡平实的描写之中,唯其无华,更见情意的真挚;唯其质朴,更显亲切感人。另外,作者还以儿童的目光观察事物,以儿童的心理评判事物,用儿童的语言叙述事物,虽显稚嫩,但真实可信。比如“排解***”一事,蔡老师在“我”心灵痛苦时写了一封信安慰“我”,“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里用“慈爱”“公平”是可以的,用“伟大”则显得大词小用,而这却是具有儿童特点的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真挚的感情,这比用*的心理去评价老师的写法更加亲切,更能顺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3把握重点:
合理的选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也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本文以人物为中心,以深情为线索组织事例,寓情于事,以事传情。开篇靠前句揭示主旨,点明作者的情——“使我最难忘”,叙写的人——蔡芸芝先生。紧接着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例如假打真爱,扮女跳舞,观蜂,排解***等,事事紧扣“难忘”。其材料安排由略到详(前五件事略,后两件事详),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也越来越浓、越来越深。其次,全文紧扣“我”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是“我的老师”的“我”。此外,由于是儿时的回忆,作者以儿童的口吻记叙全文,选取了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成全文。如“扮女跳舞”“排解***”等。
4攻克难点:
作者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这是本课的难点,在学习中应仔细体会。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些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情、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无声胜有声,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5质询疑点:
作者在第九节开头这样写道:“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为什么前头说是“小事”,后面又讲“占据”过我的心灵?“占据”是强行占有的意思,对一件小事“却占据过我的心灵”该怎样理解?
所谓“小事”,指的是孩子们之间常常有的一些***,在老师或别的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小事,可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来看,却是一次不寻常的遭遇:父亲背井离乡,生死不明;母亲抑郁忧伤,时刻牵挂;那些不大懂事的同学还时常对“我”幸灾乐祸,使“我”更感孤独悲伤。在这最困难的时候,蔡老师理解“我”的心情,细致地处理了问题,批评了小“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蔡老师如此同情、关怀和爱护一个处于困境的学生,使“我”那弱小的心灵充满对她的感激和爱,所以把这看作“占据心灵”的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母亲、纸船》导学案5
学习内容
《母亲》和《纸船》
学习目标
1、能够熟读成诵两首诗;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3、体味两首诗包含的情感;
4、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两首诗包含的情感;
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导学过程
感悟
一、导学:
1、导入。
2、简介作者。
3、检查预习情况。
有感情朗读两首诗。
二、自学:
1、朗读《母亲》,体会感情。
﹙1﹚诗中“天上的风雨”指什么?“心中的风雨”是指哪些人生体验?
﹙2﹚诗人巧妙地借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童稚时期的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朗读《纸船》,体会感情。
(1)“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中“从不肯”“总是”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深情?
(2)纸船不会飘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3)揭示全诗主题的诗句是:
(4)迁移思考:你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馈:
1、两首诗都写的是母爱,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怎样的区别?
2、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老师导学案6
第二课时
1、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2、体会文章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思想。
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⒉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⒊在讨论分析中合作学习,促使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
1、快速抢答:本文围绕老师写了哪几件事?
2、理出本文的感情线索:“我”的蔡老师。
1、你认为文中的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文章感情的表达蕴含在平实的字里行间,细读课文,结合括号里的提示,体会作者的情感。
(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2)、“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当“我”遭到其他孩子的奚落时,蔡老师给“我”写了一封“劝慰信”。信中写了些什么呢?请你根据上下文展开联想,补写出这封信的内容。
提示:一定要以蔡老师的口吻来写,可别掉了“你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这句话。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2)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2、本文共写了七件事:a.假怒b.教舞c.观察蜜蜂d.教读诗e.处理***f.看写字g.梦中寻师。
其中,表现老师对学生的温柔、慈爱的是_____________;写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依恋的是_____________;写得详细的是_____________。
3.蔡老师的*格特点可用“_____________”来概括,文中“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蔡老师对学生感情的根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