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29句集锦

综合 2023-12-27 10:12:27

2、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日日在酒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

3、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4、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5、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6、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7、故事背景: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8、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9、(解读)?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10、  ?感悟: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简单的,也是轻快的,洒脱的。(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

11、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2、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13、  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14、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15、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扩展资料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6、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17、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18、(解读)?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19、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20、做儿子的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无法指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可以奉迎他的错误呢!

21、(原创连载)巩义考察记康百万庄园的“留余”文化

22、1527年,王阳明遵照圣旨,拖着病躯到广西戡乱。从浙江余姚到广西梧州,走了差不多五个月,而正常速度只需要三个月就能抵达。为什么那么慢?这其中的一部分是王阳明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一直患有肺疾,常年咳嗽,由于当时明朝盛行道术,所以王阳明多年来都是靠术士方药来缓解病痛,这些药里含有的铅汞等重金属严重摧毁了他的身体健康,加上一路来沿途跋涉,气候恶劣,路途辛苦,他又不幸患上了痢疾和脚疾,因此拖慢了行程。

23、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4、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25、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6、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27、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28、昨天我把玉穿在衣服里。大家都说很光荣。我可以脱衣服睡觉了。我只是个穷人。我到底加了什么?故荣辱不在人之手,人之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