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廉耻 》原文及翻译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也。故士大夫之***,是谓国耻。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的**;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没有一样不会到来;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诡计耍奸巧的人,耻对他们是无用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人若不廉洁,直到违犯礼义,其根源都产生在***上。因此士大夫的***,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而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2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我考察自三代以后,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人们抛弃礼义和廉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是松柏在寒冬也不会不凋零,公鸡也不会在风雨中停止啼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国家也不是没有独见清醒的人啊!不久前读到《颜氏家训》上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书之类,教他讲鲜卑话,及学*琵琶,渐渐要他通晓,用这些来侍候公卿,处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怪异啊!倘若凭这本领做到卿相,(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在乱世中做官,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首要的大事,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好风气习俗。】
古人治*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璩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古人治*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队,一定要用礼节教化*民,用节义勉励他们,让他们懂得羞耻。人有了羞耻,从大处讲就能攻战,从小处讲就能守节了。”《尉缭子》说:“国家一定要有慈孝廉耻的习俗,才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望对答武王说:“有三种能取胜的将士,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后汉书》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首领感激他的恩德,献上二十匹马,先零族酋长又赠送他八枚金环,张奂一起收下,召唤主簿在羌族众人面前,把酒洒在地上发誓:‘即使送我的马羊群那样多,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口袋。’把金环和马全部退还。羌人*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都贪图财物,被羌人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盛行。”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败坏,有不从贪求财物开始的吗?】
【注释】①之推:即颜之推。②《诗经·小宛》。《小宛》劝导人们:“各敬尔仪,天命不又。”,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现实*的理智反思。
第2篇:顾炎武《廉耻》文言文翻译
《廉耻》出自顾炎武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顾炎武《廉耻》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吾观三代①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雕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②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③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④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⑤,或可以治国乎!
(选自《日知录集释》,略有删节)
[注]①三代:夏、商、周。②《颜氏家训》:北齐学者颜之推的著作。③《小宛》:相传是大夫遭遇乱世,兄弟相戒以图免祸的诗。④黩货:*纳贿。⑤郢书燕说:比喻牵强附会。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古人治*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队,必须教*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战,从小处讲就能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对答武王则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
杜甫诗说:“安得廉颇将,三*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以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边岸上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而无谋,先重重地贿赂了他,然后加紧赶工造成了桥,并且筑了小城防守。从此以后北方防御来寇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作将帅,便使得边关到夜间也洞开着无人防守。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或许也可以治国吧!
第3篇:《廉耻 [清]顾炎武》阅读*及翻译
廉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之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也。故士大夫之***,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h;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注释]①之推:即颜之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己有耻行:行事
b.弃礼义,捐廉耻捐:放弃
c.则可以死易生易:替换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率:带领
3.下列属于直接讨论廉耻问题的一组是(3分)
①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也。
②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③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④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⑤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义廉耻四者是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羞耻之心。
b.如果一个人没有廉耻之心,会导致失败,灾祸甚至死亡。
c.颜之推否定了齐国一士夫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反对自己的孩子去做官。
d.张奂是个廉洁的人,他把羌人的财货退还,使威望教化得到了发扬。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篇:廉耻清顾炎武阅读原文与译文
廉耻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也。故士大夫之***,是谓国耻。...
顾炎武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也。故士大夫之***,是谓国耻。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的**;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
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没有一样不会到来;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诡计耍奸巧的人,耻对他们是无用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人若不廉洁,直到违犯礼义,其根源都产生在***上。因此士大夫的***,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而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2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我考察自三代以后,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人们抛弃礼义和廉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是松柏在寒冬也不会不凋零,公鸡也不会在风雨中停止啼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国家也不是没有独见清醒的人啊!不久前读到《颜氏家训》上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书之类,教他讲鲜卑话,及学*琵琶,渐渐要他通晓,用这#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些来侍候公卿,处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怪异啊!倘若凭这本领做到卿相,(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在乱世中做官,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首要的大事,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好风气习俗。】古人治*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璩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古人治*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
《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队,一定要用礼节教化*民,用节义勉励他们,让他们懂得羞耻。人有了羞耻,从大处讲就能攻战,从小处讲就能守节了。”《尉缭子》说:“国家一定要有慈孝廉耻的习俗,才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望对答武王说:“有三种能取胜的将士,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后汉书》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首领感激他的恩德,献上二十匹马,先零族酋长又赠送他八枚金环,张奂一起收下,召唤主簿在羌族众人面前,把酒洒在地上发誓:‘即使送我的马羊群那样多,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口袋。’把金环和马全部退还。羌人*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都贪图财物,被羌人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盛行。”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败坏,有不从贪求财物开始的吗?】
【注释】
①之推:即颜之推。
②《诗经·小宛》。
《小宛》劝导人们:“各敬尔仪,天命不又。”,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现实*的理智反思。
【原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之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也。故士大夫之***,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h;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匚?淞榻诙仁梗?仁牵?赁??晌诶记牛?坑诤?枷戎?哪荆?晕?谒?踩饲痹刂???诤恿鳎?漳?艹伞^?酥?靥岸?弈保?群褚胖??缓蟛⒁鄢汕牛?灾?鲁鞘刂?W允撬贩接?懿幌荆?两裎?迹??刂?蚧跻病9侍*蛭?Ф?叱峭砜?5么艘庹*??檠嗨担?蚩梢灾喂?酰?/p>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日知录集释》
【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的**;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末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可谓国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队,必须教*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战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望对答武王则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因为有礼,所以列朝治*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难道还有欺凌平民、抢劫牛马,而对百姓实行残暴手段的么?”《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么!我对辽东的事件不能无感。
杜子美诗道:“安得廉颇将,三*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刈鑫淞榻诙仁故保?郧巴罗?讼朐煳诶记牛?看卧诤颖*渡鲜孪榷鸦?静模?急唤诙仁古扇税蛋档卦俗吣静模?度牒恿鳎?攀贾彰挥*斐伞M罗?肆私獾酵?靥岸?弈保?戎刂氐鼗呗噶怂??缓蠹咏舾瞎ぴ斐闪饲牛?⑶抑?诵〕欠朗亍4哟艘院笏贩椒烙?致拥恼绞戮兔煌昝涣耍?两窕钩晌?呋迹?际怯捎谕?氐奶安埔?鸬摹K?蕴安频娜俗鹘?П惚吖氐揭辜湟捕纯?盼奕朔朗亍6?谜飧龅览恚?词故芹?檠嗨凳降拇┰涓交幔?蛐硪部梢灾喂?桑。ê温?樱?/p>
【原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之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也。故士大夫之***,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h;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匚?淞榻诙仁梗?仁牵?赁??晌诶记牛?坑诤?枷戎?哪荆?晕?谒?踩饲痹刂???诤恿鳎?漳?艹伞^?酥?靥岸?弈保?群褚胖??缓蟛⒁鄢汕牛?灾?鲁鞘刂?W允撬贩接?懿幌荆?两裎?迹??刂?蚧跻病9侍*蛭?Ф?叱峭砜?5么艘庹*??檠嗨担?蚩梢灾喂?酰?/p>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日知录集释》
【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的**;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末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可谓国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队,必须教*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战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望对答武王则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因为有礼,所以列朝治*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难道还有欺凌平民、抢劫牛马,而对百姓实行残暴手段的么?”《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么!我对辽东的事件不能无感。
杜子美诗道:“安得廉颇将,三*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刈鑫淞榻诙仁故保?郧巴罗?讼朐煳诶记牛?看卧诤颖*渡鲜孪榷鸦?静模?急唤诙仁古扇税蛋档卦俗吣静模?度牒恿鳎?攀贾彰挥*斐伞M罗?肆私獾酵?靥岸?弈保?戎刂氐鼗呗噶怂??缓蠹咏舾瞎ぴ斐闪饲牛?⑶抑?诵〕欠朗亍4哟艘院笏贩椒烙?致拥恼绞戮兔煌昝涣耍?两窕钩晌?呋迹?际怯捎谕?氐奶安埔?鸬摹K?蕴安频娜俗鹘?П惚吖氐揭辜湟捕纯?盼奕朔朗亍6?谜飧龅览恚?词故芹?檠嗨凳降拇┰涓交幔?蛐硪部梢灾喂?桑。ê温?樱?/p>
第5篇:顾炎武《文章繁简》原文及翻译
文章繁简
[清]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病。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子曰:“辞达而已矣。”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妻疑而?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自然,()有意于繁简,()失之矣。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④。”《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上。”
注: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②圉圉,受困无力。③洋洋,欢乐。④前,旧,均指《旧唐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惩:劝戒制止
b.有馈生鱼于郑子产馈:赠送
c.校人烹之,反命曰反:反而
d.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郁:晦*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c解析:“反”,通“返”,“回去”的意思。
【思路点拨】判定通假字,一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二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①同音字、形近字多采用所通假字的声旁。“列缺霹雳”,“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直”通“值”。“将*禽*,宜在今日”,“禽”通“擒”。②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多采用共同声符。“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③音同、形不同。“手裁举”,“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若不出()自然,()有意于繁简,()失之矣。
a.于而则b.而于则
c.因之而d.乎则者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虚词“于”“而”“则”的用法,“而”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于”常做介词使用。1.在,从,到;2.“在……方面”“从……中”;3.由于;4.向,对,对于;5.被;6.与,跟,同;7.比。“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反而”;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b.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c.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d.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知识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b解析:抓住“此”“若”“则”等词来断句。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头段提出了全文的观点,并例举了《史记》《新唐书》等来*。
b.作者认为言辞以达意为主,没有必要空泛地讨论语言的繁与简的问题,否则,好文章就不会出现了。
c.文章在第三段中以齐*与校人的话为例,将《孟子》与《新唐书》的写法作了对比,意在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
d.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新唐书》所谓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其实不是优点而恰恰是缺点。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c解析:“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错误,对比的用意是引出“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的观点。
【思路点拨】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①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②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上。③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的两个漂亮的*歼灭战,要最终选出正确*,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④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⑤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4分)
译文:
(2)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3分)
译文:
(3)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3分)
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1)《新唐书》的简,不是史事上简,而是行文上简,这就是它出现弊病的原因。(2)问和他一道吃喝的人,他说全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但不曾有显达的人来我们家。(3)这里必须把话重复才能把人的情态和事的细节完全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处所在。解析:(1)“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病”是“弊病”的意思,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2)“富贵”是“富裕高贵的人”的意思,“显”是“显达”的意思,各1分,句意1分。(3)“重叠”是“重复”的意思,“乃尽”是“完全地表现出来”的意思,各1分,句意1分。
【思路点拨】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①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②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③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④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⑤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韩愈作《樊宗师墓铭》写道:“古人写文章必定自己遣词造句,后来(文章)水平低不能自己创作的人就去剽窃盗用他人的。后人总是向前人公开抄袭搬用,从汉朝到现在都是这样。”这很准确地说中了现在文人的毛病。至于宗师的文章,在劝诫制止当时人的过失时自己却也犯了过失。写作文章必须作注写清一些必要的内容,这情况在秦汉以前还是做得很好的;至于现在的人写作文章却没有作注以致读者无法理解,这样的话是因求简而得繁,两方面都有失误。孔子说:“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可以了。”言辞注重的在于表达意思,不必评说它是繁还是简。(如果)对言辞繁简的评说兴盛了,好文章也就消失了。《史记》中纷繁详细的描写必定胜过《汉书》简陋单薄的叙述。《新唐书》的简,不是史事上简,而是行文上简,这就是它出现弊病的原因。
“时子通过陈子把(齐王说的话)转告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齐国一个人,在家里有一妻一妾。她们的丈夫出门,必定是喝足了酒、吃饱了肉之后才回家。他妻子问与他一道吃喝的是什么人,他说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足饭饱后回来;问和他一道吃喝的人,他说全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但不曾有显达的人来我们家,我打算悄悄地查看他到什么地方去。’”“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派管理池塘的人把鱼养在池塘里。管池塘的人却把鱼烹煮了,回来向子产汇报说:‘刚放它时,死气沉沉的,过了一会,就欢乐起来,悠然地游往水深处而消逝了。’子产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管池塘的人出来后,对人说:‘谁说子产很聪明?我已经把鱼煮熟吃了,可他还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这里必须把话重复才能把人的情态和事的细节完全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处所在。假使(把《孟子》的故事)写进(文字俭省的)《新唐书》,对“齐人”这个故事,必定(概括地)写成“他的妻子怀疑他,就悄悄地查看他”;对“子产”这个故事,必定(概括地)写成“小吏退出后嘲笑子产”。(只概括成)两句话罢了。所以,言辞注重的在于表达清楚意思,注重的不在于简洁。
刘器之说:“《新唐书》叙述事情喜好言辞简略,所以它叙述的事情大多晦*不明晰,这是写作史书的弊病。况且写作文章,哪里存在刻意去追求繁复或简洁的做法呢?古人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认为写文章,就如同风从水面上吹过,自然而然地形成波纹;如果不是自然地形成,而是有意地追求繁复或简洁,那么就会出现弊病了。当时(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说:“《新唐书》所叙的事情比起《旧唐书》有所增加,而它的文字却比《旧唐书》简略。”《新唐书》比不上古人史书的原因,它的病根正在这两句话上。
第6篇:顾炎武《日知录》阅读*及原文翻译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①,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①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②两序,非体也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用排除法。①只是介绍《会试录》《乡试录》写序文的格式,不是作者的观点。④叙述写序文的变化情况,指出写序文的人借别人的著作得以流传后世。排除①④即可选出正确选项c。
*:c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解析:杜牧认为为别人写序的人,必是后世宗师。自己水平有限,离后世宗师的标准很远,所以不能写序。这是杜牧自谦推托之辞,但并不是d项所说一给别人写序就成为后世的宗师。所以d项错。
*:d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2)今与足下开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也。(3分)
参考*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自审”是宾语前置,要翻译成“考虑(或审视)自己”。“让”意为“推让”。
(2)“足下”是敬称,译为“您”。“并”译为“共同、一起”。
(3)“汲”的本义是从井里打水,取水。而“汲汲”则专门形容急切的样子,表示急于得到的意思。例如《汉书·扬雄传》中,就有“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句子。“不吾知”是一宾语前置句,要调整为“不知吾”译为“不知道我”。
【参考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的官员在书的前面写序,副主考在书的后面写序,这是职责所确定的。凡是书也都如同这样。再比如说开国之初时府、州、县志写成,一定推选那个地方德高望重并且有文化的人给它作序,如果不这样就选择府、州、县那些地方的官员写序。请人作序的人一定找对恰当的作序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实在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这做官的人如果他的文章很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就可以不必谦让给当地的文人;乡里的德高望重的人如果他的文章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官员就不敢作序了。如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可以自己作序,不让给官员与乡人了:这样做,也是所说的职责。因此,书的序一般只有一篇。如果另有启发,就可以写成后序,也有的人只记录成书时间,并没有序言。现在却已有两篇序言,还要增加到三篇、四篇甚至更多的。两篇序言,已经不是正常的格式,再没有找对合适的写序人,确实是不应该的。世上有些君子学问不高却喜欢滥发议论。
凡是书的内容有所启发,作序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很大的启发,只是记录写书的时间就可以了。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给别人作序。
唐代杜牧《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为文章作序的人,都是后人学习敬仰的楷模。现在我和您同样生活在今世,想为您没有写完的文章作序,本来就是不可以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所谓的序,就是用来叙述作书的主要意图,始于子夏为《诗》作序。其后刘向把校勘书籍作为自己的职业,每编成一部书就写一篇序,文辞非常优美,典雅不俗。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认为自己不出名,向皇甫谧求写一篇序。从这之后,撰写文章的人大多向他人请托写序来使自己的名声和文章流传,这些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啊!等到文章流传久了,那些收藏的刻本,有的模糊不可辨,就有人完善并重新刻印,又有人重新为它写序,这时的序应该用来告诉人们重刻的目的。可是,现在的一些作序者,不是胡乱评论过去一些贤人,就是过分地称颂或搬弄是非,多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这都不是我所追求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第7篇:《顾炎武手不释卷》原文阅读*及翻译
顾炎武手不释卷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译文】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要许多马和骡子随行,用来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解释】
(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旅行。先生,指顾炎武。
(2)厄塞:险要的地方。
(3)曲折:详细情况。
(4)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5)坊肆:坊:街肆:商店、店、客店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6)对勘:核对校正。
(7)径行:直接行走。
(8)诸经注释: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
(9)熟:仔细认真。
【阅读训练】
1、解释:(1)以:;(2)询:;(3)或:;(4)发:;(5)足:;(6)诸:
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
1、解释:(1)用;(2)询问;(3)有的;(4)打开;(5)值得;(6)各种
2、翻译:(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第8篇:《廉耻 [清]顾炎武》语文阅读题
廉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之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也。故士大夫之***,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注释]①之推:即颜之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己有耻 行:行事
b.弃礼义,捐廉耻 捐:放弃
c.则可以死易生 易:替换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率:带领
3.下列属于直接讨论“廉耻”问题的一组是(3分)
①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也。
②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③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④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⑤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义廉耻”四者是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羞耻之心。
b.如果一个人没有廉耻之心,会导致失败,灾祸甚至死亡。
c.颜之推否定了齐国一士夫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反对自己的孩子去做官。
d.张奂是个廉洁的人,他把羌人的财货退还,使威望教化得到了发扬。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篇:《顾炎武手不释卷》文言文及翻译
《顾炎武手不释卷》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下面是《顾炎武手不释卷》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翻译: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注释:
(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指顾炎武。凡,凡是。
(2)以:用。
(3)自随:宾语前置,随自。跟随自己。
(4)厄塞:险要关门。
(5)即呼老兵退卒:即,就
(6)询:询问。
(7)曲折:详细情况。
(8)或:有的(时候)。
(9)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10)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11)发:打开。
(12)对勘:核对校正。
(13)径行:任意而行。
(14)无足:不值得。
(15)诸:众,各。
(16)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17)熟:认真仔细。
(18)复:再次。
[《顾炎武手不释卷》文言文及翻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