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原文和翻译
《水经注》是古代*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水经注原文和翻译,一起看看吧!
【原文】
《山海经》曰:河水入渤海①,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②。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中③。余考④群书,咸⑤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⑥,沦⑦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书》⑧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⑨。谓此矣。迳积石而为*河⑩。故成公子安《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释氏《西域记》曰: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而《经》文在此,似如不比,积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注释】
①渤海:即蒲昌海,今新疆东南部的罗布泊。汉、唐时称为蒲昌海,又名盐泽。
②积石山:即今阿尼玛卿山,在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黄河绕流东南侧。
③陇西郡:秦朝所设置的三十六郡之一,王莽时期改名为厌戎。因为此郡在陇之西,故名陇西。大致在今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河关县:汉设晋废,治所不详,疑在今青海省贵德县西南。羌中:羌族人居住的地域中。
④考:考寻,考索。
⑤咸:都。
⑥重源潜发:这里是说黄河从蒲昌海潜流到积石山,又重新发源。
⑦沦:进入,流入。
⑧《洛书》:儒家关于《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据说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九畴:传说中天帝赐给大禹治理天下的九类方法。
⑨重野:地名,不详。
⑩*河:中原的河流。
成公子安: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人。西晋文学家,以赋得名。
宏壮:宏大壮阔。
尚美:比……更美。尚:通“上”,超越,超过。
峻极:高峻,高耸。
嵯峨:山高峻、耸立的样子。
似如:好像。比:合适。
【译文】
《山海经》说:黄河入渤海,又出海外,向西北流入大禹所疏导的积石山。积石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族人居住的地域中。我考证了许多书,都说河水发源于昆仑,潜流入地后重新冒出,到蒲昌又隐没了,然后再从内海中流出。所以《洛书》说:河水从昆仑发源,再从重野流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河水流经积石就成中原的河流了。所以成公子安《大河赋》说:总览百川的宏伟壮丽,没有任何河流可以比拟;在高峻的昆仑山底下潜流,又从耸立的积石山下重新发源。释氏《西域记》说:河水从蒲昌海开始,潜流于地下,向南到积石山才重新流出地面。然而《水经》把积石山放在葱岭、蒲昌海之上,这好像不合适,应在蒲昌海之下。
【评析】
《水经注》以《河水》开卷,河水指的是黄河。上古的地名比后代简单,黄河就称“河”,长江就称“江”。河流的通名早期称“水”,黄河称为“河水”,长江称为“江水”,直到《水经注》时代还是这样。到后来,“河”与“江”两个专名,也被人们当做河流的通名使用,如“永定河”“松花江”等等,现在的“黄河”,“黄”是专名,“河”是通名。“河”与“江”,原是黄河和长江的专名,后来成为一切河流的通名。
第2篇:水经注漯水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从书名来看,此书是另一种叫做《水经》的书作《注》。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水经注漯水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桑干枝水①又东流,长津委②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③,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④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⑤,潜跃其下。俯仰⑥池潭,意深鱼鸟⑦,所寡惟良木⑧耳。
【译文】
桑干支水又东流,长河巨流,连通两湖泊,东湖西浦,一水相连,潭水极清且深,早晚有凫雁在湖上浮游,青甲白鳞潜游于水下。观望池潭,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美中不足的只是缺少美木而已。
【原文】
魏天兴二年,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安昌诸殿①,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②,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③。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④。堂南对白台,台甚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秘籍,悉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⑤之官,出入所由也。其水夹御路,南流迳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粉,?曜建素,赭白绮⑥分,故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⑦,谓之戒晨鼓也。又南迳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⑧,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⑨,众彩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迳永宁七级浮图⑩西,其制甚妙,工在寡双。又南,远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公私引裂,用周园溉,长塘曲池,所在布?c,故不可得而论也。一水南迳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台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高城若丘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也。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
【译文】
北魏天兴二年(399)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492),拆了安昌诸殿,建造了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又造了宫门外一对观阙,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两掖门,以及云龙、神虎、中华诸门,都建了楼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的东阶下有一碑,是太和年间(477—499)立的,石料是洛阳八风谷的黑石。太和殿的东北,接着紫宫寺,南面对承贤门,门的南面就是皇信堂,堂的四周,画着古代圣贤、忠臣、烈士的肖像,旁边刻有题词,这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的手笔。堂南对白台,白台非常高大宽广,台基四边都是石壁,有阁道从里面升上,国家的图书秘籍,都积聚在这下面。台西就是朱明阁,这是轮值官员出入所经之路。如浑水夹着御道,向南流经蓬台西边。北魏神瑞三年(416),又建造白楼,此楼很高,楼上又增建观榭,内外都刷上石粉,洁白照眼如挂了丝帛似的,红柱白墙,*泽鲜艳夺目,所以世人称为白楼。后来把大鼓放在楼上,清晨傍晚用千椎敲打,作为城内各门开关的讯号,称为戒晨鼓。如浑水又南流经皇舅寺西边,这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的宝塔,神像都用青石拼合而成,加以金、银、宝珠镶嵌,五彩斑斓,闪闪发光。又南流经永宁七级宝塔的西边,宝塔的规模设计都极巧妙,其精妙可说是举世无双的了。如浑水又向南,远远流出城郊,柳条荫街,杨枝拂波,公私都引用河水来灌溉四周的田园,到处长塘曲池,不可胜数。另一支水南流经白登山西边,服虔说:“白登是台名,离平城七里。”如淳说:“白登是平城旁边的高城,样子就像丘陵。”现在平城东边七十里有台,就是白登台。台南对着山冈,就是白登山。
【原文】
其水又迳宁先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柱也①。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②,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王穆罴③同拜北郊,亲所经见,柱侧悉镂云矩,上作蟠螭④,甚有形势,信为工巧,去《子丹碑》则远矣。其水又南迳平城县⑤故城东,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阳,以为恒州⑥。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三成⑦,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圆基,令互相枝梧,以版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圆制如明堂⑧,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亲降,受?灵坛⑨,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神?⑩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固,白登亦继褫矣。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架,悉结石也。装制丽质,亦尽美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祗洹舍于东皋,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所恨惟列壁合石,?而不密。庭中有《祗洹碑》,碑题大篆,非佳耳。然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相望,fǎ轮东转,兹为上矣。其水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南迳藉田及*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译文】
这支水又流经宁先宫东边,这是献文帝做太上皇时所住的宫室。宫殿东边,下面有两个大石柱,原是石虎邺城东门的石桥柱。考求柱上所刻,是后赵石虎建武年间(335—348)造,因石柱雕刻极为精妙,所以移来放在这里。我供职尚书祠部时,与宜都王穆罴同到北郊祭祀天地,亲眼看到柱侧都雕着云纹,柱上雕了蟠龙,气势恢宏,确是非常精致巧妙,但离《子丹碑》则甚远。这支水又南流经平城县故城东边,这是司州代尹的治所。迁都洛阳后改为恒州。水左边有大道坛庙,是始光二年(425)少室山的道士寇谦之建议修造的。诸岳的庙碑,大都也是他所部署设立。庙阶有三层,四周有栏槛,上层庙阶上面用木料制成圆基,使木料互相勾连支撑,再用木板铺在上面,栏槛与阶石承接转角处,也作圆形,格局好像明堂正殿,专室之中有四扇门,室内有神像宝座,座右放着玉磬。皇帝亲临时,在这灵坛上接受上天传授的神秘符?,并尊他为天师,让他宣扬道教教义,权重当时。坛东北面,旧有静轮官,北魏神?四年(431)建造,也是汉时的柏梁台之类。台榭高大,矗立云间,像要使它在上面可以迎接霄外仙客,在下面能与尘寰的扰攘相隔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拆毁了此宫。世上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的,白登台也荡然无存了。水右边有三层宝塔,佛像和佛座,都用石块雕砌。制作装饰的富丽,也可算是尽善尽美的了。东郭外,太和年间(477—499)宦官宕昌公钳耳庆时,在东边山冈上建立了佛寺,椽瓦梁栋、台壁栏阶以及佛像、佛座以至床帐,都用青石雕制。格局气魄极为可观,只是四壁用大石拼合,尚嫌粗陋,不够紧密。庭中有《祗洹碑》,用大篆题额,也写得不好。但在京城里,佛法盛行,宝塔高耸对峙,佛教东传到*,这样的建筑也可说是上流的了。如浑水从北苑向南流出,经京城内,河边两岸在太和十年(486)用石块砌筑,两岸河塘之上,杂树绿荫交错,城南有两座石桥,横架在水上。又南流经天子亲耕的籍田及*圃西边、明堂东边。明堂上圆下方,四周有十二堂九室,但不建双重的屋角。室外的柱内,藻井之下,装着机械转轮,装饰着淡青*的碧玉,仰看如天空一样,画着北道的星宿,每月随北斗所指的时日与天象相应而旋转,就像真的天宇一样,这是与古来相异的地方。又在明堂上加建灵台,在下面引水环绕,建成太学,水边用石块砌成池塘,格局都按照古制,这些都是太和年间(477—499)建造的。
【原文】
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①矣。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桑河②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
【译文】
从这里以下也通称于延水了。水边有桑林,所以时人亦称这条河为?桑河。这是因为北方少有桑树,看见这里有,就用它来命名了。
第3篇:《水经注·漯水》原文及翻译
桑干枝水又①东流,长津委②水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③水,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④水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⑤水,潜跃其下。俯仰⑥水池潭,意深鱼鸟⑦水,所寡惟良木⑧水耳。
【注】
①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②委:弯曲,曲折。③浦(pǔ):湖泊。④凫(fú):野鸭。⑤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素:白*。⑥俯仰:代指“观望”。⑦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⑧寡:少。良木:美木。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桑干枝水又东流()水至清深()
16.短文描绘了两湖什么样的景*?(2分)
参考*
15.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至:极
16.短文描绘两湖水面开阔,水极清澈,鱼鸟繁多的景象。
注释
①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发源于山西省朔州市南,至应县西北入桑干河。
②委:弯曲,曲折。
③浦(pǔ):这里指湖泊。
④凫(fú):野鸭。
⑤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素:白*。
⑥俯仰:本指低头和抬头,这里代指“观望”。
⑦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
⑧寡:少。良木:美木。
参考译文
桑干支水又东流,长河巨流,连通两湖泊,东湖西浦,一水相连,潭水极清且深,早晚有凫雁在湖上浮游,青甲白鳞潜游于水下。观望池潭,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美中不足的只是缺少美木而已。
第4篇:水经注三峡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三峡是初中所学的一篇文言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水经注三峡原文及翻译吧!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乘船)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第5篇:《水经》原文和译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包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迫缰庸牟痪?V廴舜*帧P於?熘??蛏较陆允??粒?恢?淝成睿?⒉ㄈ胙桑???炫榷??艘病V刍刂亮缴郊洌??敫劭冢?写笫?敝辛鳎?勺?偃耍?罩卸?嗲希?敕缢?嗤掏拢?懈u坎镗?之声,与向之噌?普呦嘤Γ?缋肿餮伞R蛐ξ铰踉唬骸叭晔吨?酰苦峥谡*?芫巴踔?奚湟玻?u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频南焐??侵芫巴跷奚渲拥纳?簦桓u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第6篇:水经注河水文言文翻译
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当是另外一部,是无名氏所为,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水经注河水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水经注·卷三
作者:郦道元
水经注卷三河水
【原文】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①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②,尽若虎马之状③,粲然成著④,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注释】
①北地:古郡名,相当于今陕西省铜川市濯州区、富平县地。
②自然:天然。文:纹理,花纹。
③状:形状。
④粲(càn)然:鲜明的样子。成著:形成。
【译文】
大河又东北流经石崖山西边,距离石崖山北地有五百里,山上石头有天然花纹,都像虎、马的形状,非常鲜明,好像画的一样,所以也叫做画石山。
【原文】
始皇三十三年,起自临洮①,东暨辽海②,西并③*山,筑长城及开南越④地,昼警夜作⑤,民劳怨苦,故杨泉⑥《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⑦筑长城,死者相属⑧,民歌曰:生男慎勿举⑨,生女哺用铺⑩,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冤痛如此矣。蒙恬临死曰:夫起临洮,属辽东,城堑万余里,不能不绝地脉,此固当死也。
【注释】
①临洮:秦长城的西端,治今甘肃省岷县。
②暨:到。辽海:即辽东,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秦长城的东端。
③并:挨着、依傍。
④南越:古国名,在今湖南省南部、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
⑤昼警夜作:白天警戒,夜晚劳作。警:警戒。作:劳作。
⑥杨泉:晋朝人,字德渊,杂采秦汉诸子之说为《物理论》。
⑦蒙恬:秦始皇时的大将。秦并天下,秦始皇派遣蒙恬修筑万里长城。
⑧属(zhǔ):连接、绵延。
⑨举:养育、养活。
⑩铺(bù):可以用来喂养孩子的糖。
支拄(zhǔ):支撑。
堑(qiàn):挖壕沟。
【译文】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起于临洮,东到辽海,西依着*山,建造了万里长城;又开发南越,日夜劳作苦干,百姓困乏怨苦,所以杨泉《物理记》说:秦始皇派蒙恬筑长城,死尸相互连接,绵延不断。民谣唱道: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百姓的痛若怨恨竟到了这种地步。蒙恬临死时说:从临洮开始,一直绵延到辽东,筑城掘壕一万多里,不能不把地脉弄断了,所以我本来就该死的。
【原文】
《东观记》①曰:郭伋,字细侯,为并州牧,前在州,素②有恩德,老小相携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③,数百小儿各骑竹马迎拜④,伋问:儿曹何自⑤远来?曰:闻使君⑥到,喜,故⑦迎。伋谢而发去,诸儿复送郭⑧外。问:使君何日还⑨?伋计日告之。及还,先期⑩一日,念小儿,即止野亭,须期至乃往。
【注释】
①《东观记》:即《太观汉记》,太汉官修的本朝纪传体史书,已亡佚。今本是后人辑佚之本,残缺甚多。
②素:平时。
③行部:巡行所管辖区域,考核政绩。美稷:汉县,属西河郡,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纳林村古城。
④竹马:儿童游戏时当做马骑的竹竿。迎拜:迎接礼拜。
⑤儿曹:儿辈。何自:为什么。
⑥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⑦故:特地。
⑧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加的一道城墙。
⑨还(huán):回来。
⑩期:约定。
野亭:野外供人休息的亭子。
【译文】
《东观记》说:郭伋,字细侯,担任并州牧,以前在并州时,平时对百姓颇有恩德,老老少少在路上相携送迎,巡视到西河美稷,有几百个小孩骑着竹马来迎接礼拜,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大老远地跑来?小孩们答道:听说使君到来,十分高兴,特地来迎接。郭伋道谢后让他们回去,众小孩又送他到城外,问:使君哪一天回来?郭伋计算了一下日期,就告诉他们。回来时,比约定的日期早了一天,想到对小孩们说的话,就停在野亭,等到约定时间才前往。
【原文】
赫连龙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①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蒸土加功②。雉堞③虽久,崇墉④若新。
【注释】
①将作大匠:官名,执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梁公叱干阿利:阿利,是赫连勃勃的臣子。梁公:是赫连勃勃建大夏国后给阿利的封号。叱干:复姓。
②蒸土:把土加热。加功:施工。
③雉堞:城上的女墙。雉:古代计量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堞:城上的矮墙。
④崇墉:高耸的城墙。墉:城墙。
【译文】
赫连龙升七年(431),在这支水的北面,黑水的南边,派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名叫统万城。施工时泥土都蒸过。女墙虽然很长久了,但高耸的城墙却仍和新的一样。
【原文】
故言高奴县①有洧水,肥可然②,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称酒泉③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④,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⑤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⑥,然⑦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⑧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
【注释】
①高奴县:古县名,秦置,治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北延河北岸。
②肥:油脂,这里指石油。然:同“燃”,燃烧。
③《博物志》:西晋张华所著。酒泉:古郡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省酒泉市。
④筥(jǔ):圆形的竹筐。
⑤著:放置。
⑥凝膏(ɡāo):凝固的油脂。膏:油脂。
⑦然:后来写作“燃”,燃烧。
⑧膏(ɡào):加油脂使润滑。水碓(duì):东汉时期发明的利用水力冲击木轮舂米的器械。
⑨所在:到处,处处。
【译文】
所以说高奴县有洧水,油脂可以燃烧,水上有油脂,可以捞取使用。《博物志》说:酒泉延寿县南山有泉水流出,大如竹筐,注入地上成为沟,水中有油脂好像肉汁,取来放在容器里,开始时呈黄*,后来变成黑*,好像凝固的油脂,点着了非常明亮,简直和油脂没有两样,拿来润滑车具以及水碓缸效果极好,当地人称为石漆。水中油脂也是处处存在,不仅仅是高奴县的洧水中才有。
【评析】
这一篇有《经》文十四条,郦道元按《经》文作《注》,内容主要是现在称为“河套”的部分,但也写及从“河套”南流,即今陕西和山西两省间的河段,属于黄河的中游。最后写到上郡高奴县。上郡是秦所置的郡,位于今陕北榆林一带。高奴县也是秦代所置,属于上郡,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一带。所以《注》文所知,大概属于今山、陕两省间的黄河北段。
[水经注河水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