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学生*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第2篇:解比例的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质。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方法。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学习探索:你会用什么方法呢?(要根据比例的基本*质来解。)
1、教学例2。出示例2:解比例3:8=15:x。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3x=815。问:这变成了什么?(方程。)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3x前加上:解:)问:怎样解这个方程?教师适当补充(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作一个因数,因为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和解题的技巧:板书;x=x=40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3。出示例3:解比例=提问: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能,根据比例的基本*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4.5x=90.8问: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三)系列训练:
1、做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练习一的第4、5题。
(1)做第4题的第(6)题时,要提醒学生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做。做完后,选二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求解的。
(2)第5题。
3、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9*题和思考题傲第8*题的第(1)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比例的基本*质是: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世可以推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3:8=15:4040:15=8:33:15=8:4040:8=15:3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15:3=40:88:40=3:1515:40=3:88:3=40:15
(四)布置作业:完成p5第6、7题。板书设计:解比例例2:解比例3:8=15:x。例3:解比例=解:3x=815解:4.5x=90.8x=x=1.6x=40
第3篇: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相关文章:
第4篇:解比例教案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不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2.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的比.
2.和的比等于和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布置作业
第5篇:《比和比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4,练习十七第2、4----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任务
出示课题
二、正、反比例的意义
1、例4: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正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
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两种量的积一定。
2、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k(一定)成正比例
y=k(一定)成反比例
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四、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2、举例:修一条公路,全长12km,开工3天修了1.5km。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A.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
B.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写出等量关系式
C.设未知数X,列出比例式
D.解比例并检验
五、知识应用
*完成练习十七第2、4----7题。
六、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二)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B.判断两种量成时难免比例;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C.设未知数X;
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
E.解比例、检验。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正、反比例的意义及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第6篇:《比例尺》教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问题。
南湖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50m,宽30m。把这块草坪按一定的比缩小,画出的平面图长5cm,宽3cm,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学生自由作答)
2.导入。
1∶1000就是上面这幅图的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比例尺的知识。
⊙回顾与整理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2.求一幅图的比例尺,通常需要注意什么?
(1)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一定要相同。
(2)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3.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1)数值比例尺。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在图上用有数量的线段来表示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如
)。这种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如何相互改写?
例如:
表示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离10m,10m=1000cm,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1000。
5.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典型例题解析
课件出示典型例题。
在比例尺为
的图纸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15cm,甲、乙两地实际相距()km。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相互改写的掌握情况。
先把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即=,然后根据数值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解答方法一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所以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15÷=7500000(cm)=75(km)
方法二因为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5km,所以图上距离15cm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5个5km。
15×5=75(km)
方法三因为同一幅图的比例尺是固定的,所以可以根据比例尺一定来列比例解答。
解:设甲、乙两地实际相距xcm。
=
x=7500000
7500000cm=75km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题。
在比例尺为的图纸上,画一个边长为4cm的正方形草坪,草坪的实际周长是多少?实际面积是多少?
2.小组合作,讨论解法。
3.汇报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
预设
生1:要想求出草坪的实际周长,应先求出草坪的实际边长。
4÷=20000(cm)
20000cm=200m
200×4=800(m)
生2:要想求出草坪的实际面积,可以先求出草坪的图上面积,然后再除以比例尺。
4×4÷=80000(cm2)
80000cm2=8m2
生3:要想求出草坪的实际面积,应先求出草坪的实际边长,再求实际面积。
4÷=20000(cm)20000cm=200m200×200=40000(m2)
4.观察比较。
同样是求草坪的实际面积,得到的结果为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