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

综合 2024-10-26 01:51:0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西江月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江月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全文翻译: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对照翻译: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第2篇:西湖杂咏·春原文及翻译

《西湖杂咏·春》是元朝散曲家薛昂夫所作的一首作品。该散曲描写春日西湖的美景,人游其中就如同走在一片山水画中,让人留连忘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西湖杂咏·春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西湖杂咏·春

元代: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

叩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译文

远山一片青翠,湖面就如白娟般光洁,每走一步都都如同一幅山水画。去寻访林逋的梅花仙鹤,再去苏堤游玩。把西湖美景都游个遍。明月高高升起天*已晚,回路还远也都不去管它。向前行水和船儿啊不要转头,对着如此美景,酒可不要斟浅了。

注释

①淀:青黑*染料。

②练:白*丝娟。

③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古人用来作画,所以也指画卷。

④逋仙: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孤高自好,终生不仕,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赏梅养鹤,也不婚娶,人称他“梅妻鹤子”。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山,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归。

⑤坡仙:指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诗人。他任杭州刺史时在西湖筑堤,夹堤广植柳桃。人称苏堤。

薛昂夫

薛昂夫(1267—1359)元代散曲家。回鹘(即今***尔族)人。原名薛超吾,以靠前字为姓。先世内迁,居怀孟路(治所在今河南沁阳)。祖、父皆封覃国公。汉姓为马,又字九皋,故亦称马昂夫、马九皋。据赵孟頫《薛昂夫诗集序》(《松雪斋文集》),他曾执弟子礼于刘辰翁(1234~1297)门下,约可推知他生年约在元初至元年间。历官江西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衢州路总管等职。薛昂夫善篆书,有诗名,诗集已佚。诗作存于《皇元风雅后集》、《元诗选》等集中。

[西湖杂咏·春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第3篇:西湖七月半张岱文言文翻译

《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为大家分享了西湖七月半的言文翻译,欢迎借鉴!

西湖七月半

〔明〕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装,灯火优?荩??庀嗦遥???丛露?挡患?抡*?粗?黄湟唬?啻?嗦ィ??薰胄悖??巴???μ湓又??棺?短ǎ?笥遗瓮??碓谠孪露?挡豢丛抡*?粗?黄湟唬?啻?嗌?瑁??讼猩??痴宓统??豕芮崴浚?袢庀喾ⅲ?嘣谠孪拢?嗫丛拢???丝雌淇丛抡*?粗?黄湟唬?恢鄄怀担?簧啦秽??谱矸贡ィ?羧喝?澹?胰肴舜裕?亚臁⒍锨牛??羿*樱?凹僮恚??耷磺??乱嗫矗?丛抡咭嗫矗?豢丛抡咭嗫矗??滴抟豢凑*?粗?黄湟唬?〈?峄希?患??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选自《说库》本《陶庵梦忆》

翻译:

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带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我就看看他们。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娈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啼哭,在船台上团团而坐,左盼右顾,置身月下而事实上并不看月的人,我就看看他们。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丝竹声与歌声相互生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上衣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我就看看他们。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象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

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

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

直到月*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阅读练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娃闺秀,携及童娈娃:美女

b.竹肉相发肉:指歌喉。

c.止见篙击篙止:只

d.速舟子急放断桥速:招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一一簇拥而去

b.向之浅斟低唱者出以五类看之

c.亦不作意看月者匿影树下者亦出

d.船上人怖以关门以故二鼓以前

【小题3】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最为贬斥的一类人的一项是

a.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荩??庀嗦遥???丛露?挡患?抡摺?/p>

b.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c.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羿*樱?凹僮恚??耷磺??乱嗫矗?丛抡咭嗫矗?豢丛抡咭嗫矗??滴抟豢凑摺?/p>

d.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靠前段作者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刻画了七月半赏月的三教九流,将看月之人分成五类。

b.第二段紧承靠前段,描写俗人们赏月后匆匆回家的场面,讥笑他们看月只是凑热闹、图虚名、附庸风雅而已。

c.末段写作者独自赏月,陶醉于明月之下的自然风光里,与第二段俗人们的情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d.本文属记叙*散文。文章的主旨不在于描绘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而在于描摹世态风情,寄托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小题5】将这段文言文的一部分用斜线“/”断句。(3分)

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沁人清梦甚惬。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共8分)

①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2分)

译文:                                。

②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3分)

译文:                                。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译文:                                。

第4篇:七月原文及翻译

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一首先秦时代的华夏族民歌。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七月原文及翻译!

七月

作者:佚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彼南亩。田?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帧R苑ピ堆铮?⒈伺?!F咴旅?v,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献?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冲冲,三之日纳于凌*。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注释 ①流:落下。火:星名,又称大火。②授衣:叫妇女缝制冬衣。③一之日: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bi)发:寒风吹起。④栗烈:寒气袭人。⑤褐(he):粗布衣服。(6)卒岁:终岁,年底.(7)于:为,修理。耜(si):古代的一种农具。(8)举趾:抬足,这里指下地种田。(9)?(ye):往田里送饭。南亩;南边的田地。(10)田?:(jun):农官。喜:请吃酒菜。(11)载阳;天气开始暖和。(12)仓庚:黄鹏。(13)懿筐:深筐。(14)遵:沿着。微行:小路。(15)蘩:白蒿。祁祁:人多的样子。(16)公子:诸侯的女儿。归:出嫁。(17)萑(huan)苇:芦苇。(18)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条:修剪。(19)斧?(qiang):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帧?20)远扬:向上长的长枝条.(21)猗(yt):攀折。女桑:嫩桑。(22)?(ju):伯劳鸟,叫声响亮。(23)绩:织麻布。(24)朱:红*。孔阳:很鲜艳。(25)秀?(yao):秀是草木结籽,?是草名。(26)蜩(tiao):蝉,知了。(27)陨:落下。?(tuo):枝叶脱落。(28)同:会合。(29)缵:继续。武功:指打猎。(30)?(zong):一岁的野猪。(31)?(jian):三岁的野猪。(32)斯螽(zhong):蚱蜢。动股:蚱蜢鸣叫时要*动腿。(33)莎鸡:纺织娘(虫名)。(34)穹室:堵塞鼠洞。(35)向:朝北的窗户。谨:用泥涂抹。(36)改岁:除岁。(37)郁:郁李。?(yu):野葡萄。(38)亨:烹。葵:滑菜。菽:豆。(39)介:求取。眉寿:长寿。(40)壶:同“瓠”,葫芦。(41)叔:抬起。苴(ju):秋麻籽,可吃。(42)茶(tu):苦菜。薪:砍柴。樗(chu):臭椿树。(43)重:晚熟作物。?(lu):早熟作物。(44)上:同“尚”。宫功;修建宫室。(45)于茅:割取茅草。(46)索?(tao):搓绳子。(47)亟:急忙。乘屋:爬上房顶去修理。(48)冲冲:用力敲*的声音.(49)凌*:*室。(50)蚤:早,一种祭祖仪式。(51)肃霜:降霜。(52)涤场:打扫场院。(53)朋酒:两壶酒。飨(xiang):用酒食招待客人。。(54)跻(ji);登上。公堂:庙堂。(55)称:举起。兕觥(sigong):古时的酒器。

译文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

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

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

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

把饭送到南边地,

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

黄鹏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

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

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

姑娘心中好伤悲,

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火星向西落,

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

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

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

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

我的红*更鲜亮,

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

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

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

猎取狐狸皮毛好,

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

继续*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

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腿叫,

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

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

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

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

岁末将过新年到,

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

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

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

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

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

采摘苦菜又砍柴,

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

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

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

庄稼刚好收拾完,

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

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

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冲冲,

正月搬进*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

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

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

宰***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

举杯共同敬主人。

齐声高呼寿无疆。

赏析 以史

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在古代诗歌中恐怕无出《七月》之右者。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稼穑不知道农民苦。一年辛苦到头,看似在为自己忙碌着,实际上多数在为他人谋幸福:打了猎,大猎物要献给王公贵族,上好的裘皮也得进贡;送到田间地头饭食也要让官员来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则连粗布短衣也没有;除了上缴赋税之外,还得服劳役,为官家筑室造屋;年终庆贺丰收之时,要祝主人万寿元疆。

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平凡、单调、周而复始的劳作之中默默地度过。其实,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活着,活下去,吃饱穿暖就行。他们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怀着这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繁衍生息。

他们既不会像不愁衣食住行的富家子弟那样觉得生活空虚,也不会像文人雅士们对花赏月,一高谈阔论,伤感流泪,更不会像哲人们去思索什么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一类对他们来说不着边际的问题。实在,单纯,质朴,就是他们的特点。活着就是一切,就是最高的要求。对他们来说,生活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活着。

因此,自然而然地,食为天,成了他们的生活信条。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他们的生活埋想。春种秋收,日出而作,***而息,成了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

这样的生活体验,触及到了最底层、最真实、最不允许有异想天开的层面。它实际得没有任何浪漫*彩,平淡得难以激起哪怕是小小的波澜,忙碌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时候,辛苦得几乎直不抠。瞧瞧他们满是皱纹的古铜*的脸,层层茧疤布满的粗糙的双手,狗偻着的腰,趾头裂开的双足,青筋突露的手臂,这些足以表明无情的岁月在肉体上留下的印痕。

自给自足,与世无争,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田园牧歌,全都是一些局外人的想象。生命的基本欲求如此严峻地横亘在面前,迫使人必须放弃一切幻想,凭着自己的力量去同命运竞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锄禾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这样的现实,怎么会不使人非常实际起来?况且,天灾人祸的忧患,像随时都可能出现的乌云,笼罩在农民们的心头。一旦遇上,情形就更遭。

这就是咱们的父老乡亲。倘若真的生活在他们中间,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绝对不会无病呻吟,风花雪月,哥呀妹呀,声*犬马,挥霍无度。

第5篇:西湖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今属湖北*)人。“*派”主帅,“*派”创始人。下面是西湖记二则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山是青黑*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刚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跟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跟山光笼罩的傍晚。今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更是奇特的景观。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功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原文“绿烟”的“烟”有比喻义,唐温庭筠有句云:“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可证。故译文如此。),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跟器乐声,年轻的妇女们汗流如雨,衣著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盛”,有热烈意,极言来者之众,这里用意译。),比堤边的草还要多,真是美丽、妖艳极了。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水被染成绿*,暮烟凝聚在山间(原句是“对文”,“工”“妙”同义,只好把它们合二而一,用“佳景”作意译并移入下句充当主语。),这两种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跟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跟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跟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这些俗人听呢!

第6篇:初至西湖记原文及翻译

初至西湖记作者袁宏道,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m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初至西湖记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译文

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叔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在归宿途中,草草领略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篑的*,到十九日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

赏析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今属湖北*)人。“*派”主帅,“*派”创始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灵,不拘格套”的*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三袁”。

你在元宵夜的人丛里千百度地寻觅意中佳人时,可还能留意远近的凤箫声动、笑语盈盈?你终于在万头簇动中望见她的依稀俏影时,可还能斜视道旁的宝马雕车、鹅儿雪柳?袁中郎为了辞官上西湖,一年里两回杜门不视事,辞呈上了七回,称病足有六月,直到最后挂印封库,不辞而别,才好容易得到罢官的允准。如今他终于望见了天堂杭州的大门,那高耸的保?m塔,便是意中佳人头上的玉簪螺髻,一望见它,眼里能不只剩塔尖的步步移近?有情之痴,终属中郎,你看这初入杭州的一笔,才点到武林门,即飞掠往昭庆寺,道中杂碎,纤毫不及,便可知他那时实实在在是魂魄丧失、心无旁念,直待到了下榻地——亲近在佳人身边,才算回过魂来。世间文人若无这段痴情,倒全似桐城姚老先儿《登泰山记》悠悠然地左顾右盼、细大不捐,则后世人到何处去感受那文笔的飞动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