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相鲁文言文阅读翻译及*
【原文】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释】①晏子:晏婴,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假意。③强谏:竭力规劝。
【译文】
孔子担任鲁国宰相,景公认为这是齐国的忧患。对晏子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可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用不用忧愁。拿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孔子竭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傲而来到齐国。国君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然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被任用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忧(2)若(3)骄(4)纳
2.翻译
(1)仲尼相鲁,景公患之。
(2)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
3.引文塑造了晏子_______的*家的形象。
【参考*】
1.(1)忧患(2)你(3)认为……骄傲(4)接纳
3.足智多谋
第2篇:仲尼相鲁原文翻译
《仲尼相鲁》是选自《晏子春秋·外篇》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仲尼相鲁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仲尼相鲁
【原文】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61外篇》)
【注释】
①晏子:指晏婴,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
②*:假意。
③强谏:是指竭力规劝。
【译文】
孔子担任鲁国的宰相,景公认为这就是齐国的忧患。对晏子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可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用不用忧愁。拿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孔子竭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傲而来到齐国。国君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然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被任用齐国。孔子就窘迫。”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第3篇: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履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君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讽使就吏禄,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时高邮申屠公*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至,即遣吏以自通。君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我处士,宁与官府事!毋扰乃公为也。”君又善写梅花竹石,士大夫皆争走馆下,缣素山积。君援笔立挥,千花万蕊成于俄倾。每画竟,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为歌诗,雄浑跌宕,以古豪杰自居久之。复游金陵,诸御史虽新贵,皆加敬待。遂北上燕蓟,纵观居庸、古北之塞。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于是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日“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好事者多载酒从之。岁己亥,君方昼卧,适外寇入,君大呼曰:“我王元章也。”寇大惊,重其名,与君至天章寺,其大帅置君上坐,再拜请事。君曰:“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汝能为义,谁敢不服;汝为不义,谁则非敌?越人秉义,不可以犯,吾宁教汝与吾父兄子弟相***乎?汝能听吾,即改过以从善;不能听,即速***我。我不与若更言也。”大帅复再拜;终愿受教。明日,君疾,遂不起,数日以卒。众为之具棺服,敛之。葬山*兰亭之侧,署曰“王先生墓”云。
(选自《稗史集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当世大略 当:掌管
b.讽使就吏禄 讽:规劝
c.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 就:前往
d.我处士,宁与官府事 与:结交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冕“志行不求于俗”的一组是
①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
②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
③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④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
⑤每画竞,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
⑥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曰“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冤在乡里颇为知名,申屠?上任绍兴理官时曾经过杭州,虚心向王冕请教问题,并请求和他交往。
b.王冕擅长画梅花竹石,他的画作在当时便备受追捧;他喜欢画梅花竹石,与其高洁傲岸的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c.王冕虽有当世大略,但怀有归隐之心,在北上游历之后,选择南归,在山水之间过起了放逸自适的隐居生活。
d.在危急关头王冕自报家门而免于***身之祸,可见其名气之大;寥寥数语而让敌寇大帅心悦诚服,显示了他非凡的口才。
参考*:
8.d/与:参与。
9.c/①写其长相与才华,非“志行”;⑤作画题诗抒***怀,不是“不求于俗”。
10.a/申屠?是向王子善询问可以交往的人,非向王冕请教。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冕,字元章,是绍兴诸暨县人。他的父亲致力于农事。王冕是农家的孩子,小时候就喜欢学习,身高七尺多,容貌很雄伟,胡须长得很美,如同神人,通晓《春秋》的各种传著,曾经参加过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上,就烧掉了为应试所写的文章,更加勤阅读古代的兵法,具有管理国家的远大谋略。他戴着高檐帽,披着绿蓑衣,穿着长齿木屐,挥击着木剑,在绍兴街市上边走边唱,有时又骑着黄牛,拿着《汉书》诵读,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狂人。同乡人王止善很喜爱和看重他,为此曾去拜见他的母亲。王止善后来做了江浙检校,王冕前去拜见他,衣衫破烂,鞋子也不完好,连脚趾都踩在地上。王止善深深地怜惜他,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接受官吏的禄位。王冕笑了笑不说话,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当时高邮人申屠?刚刚担任绍兴理官,经过杭州时,向王止善询问当地值得交往的人物。王止善说:“越地有很多闻名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先辈,但我都没有机缘结交。我有一个叫王元章的同乡,他的志向和品行都不同于一般人。您如果想跟他交往,非前去拜访他不可。”申屠?到了绍兴,就派下属通报自己的姓名求见。王冕说:“我不认识申屠?,他问的是别的王先生吧。”推辞不跟申屠?见面,那个下属不停地请求。王冕呵斥他道:“我是不愿做官的读书人,难道能参与官府的事情吗!不要搅扰你家老爷办公务吧。”王冕又擅长画梅花竹石,士大夫都争相跑到他的住处,带来的细绢像山一样堆积。王冕拿起笔立即挥动,千万朵花一会儿就画好了。每次画完后,就自己在上面题诗一首,都是借助图画表达自己的内心。王冕创作诗歌,风格雄浑,跌宕起伏,他长时间把自己看作古代英雄豪杰一样的人物。后来又到南京一带游历,众御史虽然新登高位,都很尊敬地对待他。于是又北上到了燕州和蓟州一带,饱览了居庸关、古北口要塞。至正戊子年王冕回到南方,经过吴中时,对我说:“黄河将要往北流,天下即将大乱。我也要回到南方居住来实现心愿,你好好努力吧。”于是他选择会稽山一个叫九里的地方购买了一顷左右的小山,修筑了草堂,在里面读书。他穿戴着古时候的衣服帽子,有时候乘坐着一只名叫“浮萍轩”的小船,在鉴湖弯曲的水滨自我放逸,喜欢多事的人大多用船装着酒跟随着他。己亥年的一个白天,王冕正在睡觉,恰好外来的敌寇进到他屋中,王冕大声喊道:“我是王元章。”敌寇大吃一惊,敬重他的名气,于是和王冕一道来到天章寺,敌寇的大帅让王冕坐到上座,连拜两拜向他请教*事。王冕说:“现在天下大乱,你不能够站出来安抚百姓,却大肆抢掠,灭亡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你能够做符合道义的事,谁敢不归服你呢?你做不符合道义的事,那么谁不是你的敌人呢?越地的人们秉持道义,不可以侵犯,我难道会教你和我的父老兄弟相互***戮吗?如果你能够听从我的劝告,那么立即改正错误依从善道;如果不能听从我的劝告,就赶快***了我。我不再和你说话了。”大帅又连拜了两拜,始终愿意接受教诲。第二天,王冕生病了,于是不能起身,几天后就去世了。人们为他准备了棺材和寿服,将他下葬。他埋葬在山*县兰亭的旁边,墓碑上写的是“王先生墓”。
第4篇:阅读*及原文翻译阅读*及原文翻译
光颜,字光远。葛旃少教以骑射,每叹其天资票健,己所不逮。长从河东*为裨将,讨李怀光、杨惠琳,战有功。从高崇文平剑南,数搴旗蹈*,出入若神,益知名。进兼御史大夫,历代、?扯?荽淌贰?p>
元和九年讨蔡,以陈州刺史充忠武*都知兵马使。始逾月,擢本*节度使,诏以其*当一面,光颜乃壁?匏?C髂辏?笃圃羰鼻?3酰?舫垦蛊溆?哉螅?诓坏贸觯?庋栈倨湔ぃ???锿蝗朐糁校?赐?辉伲?谑豆庋眨?讣?渖砣玮?W永柯眵壁晌奚钊耄?庋胀θ羞持??谑鞘空?埽?裟死1薄5贝耸保?钫虮?凡淌?嗤停?喙瞬豢锨埃?拦庋障劝茉簟J迹?岫刃?恐罹??刮?茏谘裕骸肮庋沼露?澹?亓⒐Α!?/p>
十二年四月,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郾守将邓怀金大恐,其令董昌龄因是劝怀金降,且来请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有如不战而屈,且赤族。请公攻城,我举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光颜许之。贼已北,昌龄奉伪印,怀金率诸将素服开门待。
都统韩弘素蹇纵,*挟贼自重,且恶光颜忠力,思有以挠蔑之。乃饬名姝,教歌舞、六博,襦褐珠?,举止光丽,费百巨万,遣使以遗光颜,曰:“公以君暴露于外,恭进侍者,慰君征行之勤。”光颜约旦日纳焉。乃大合将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惊视。光颜徐曰:“我去室家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为乐?为我谢公,天子于光颜恩厚,誓不与贼同生!”指心曰:“虽死不贰。”因呜咽泣下,将卒数万皆感激流涕,乃厚赂使者还之,于是士气益励。
光颜*忠义,善抚士,其下乐为用。许师劲悍,常为诸*锋,故数立勋。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所不逮
逮:赶得上
b.光颜乃壁?匏?/p>
壁:构筑营垒
c.相顾不肯前
顾:照顾
d.贼已北
北:败走、败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长从河东*为裨将
*,水为之,而寒于水
b.光颜勇而义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c.天子于光颜恩厚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d.乃厚赂使者还之
臣乃敢上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李光颜勇猛、善用计谋的一组是
①数搴旗蹈*
②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
③光颜挺刃叱之
④悉画雷公符、斗星
⑤誓不与贼同生
⑥其下乐为用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颜天资敏捷矫健,平定剑南时多次拔取敌旗,攻取敌营,出入神速,名声很响,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刺史等。
b.*蔡州时,敌*用阵势压制住李光颜的阵营,李光颜只身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营,往返冲突,于是全*士气大振,击溃了敌*。
c.李光颜命人在缴获的铠甲上全都画上雷公符、斗星,写上“破城北*”,使郾城守将邓怀金非常恐惧,最终不战而降。
d.都统韩弘诚心诚意地进献一些美女慰劳李光颜的部队,李光颜却借机激励部队的士气,并让使者将这些美女带回去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猬。
②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为乐?
参考*
9.c(顾:观望)
10.c(c项,介词,对;a项,动词,担任/动词,成为,形成;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项,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11.b(⑤只是表明了李光颜的决心,⑥表明李光颜善于安抚士兵,士兵乐为其用)
12.d(“诚心诚意地进献”有误,都统韩弘是因为厌恶李光颜忠勇有力,想用美人计来瓦解李李光颜*队的斗志,不料被李光颜识破)
13.①(李光颜)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之中,往返多次,敌人认识光颜,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射往他的身上。(“将”“反”“矢”“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但是战士们都舍弃妻子儿女,冒着刺*冲***,我怎么能独自以女*为乐?(“然”“妻子”“蹈”“奈何”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李光颜,字光远。葛旃小时候把骑射技术教给他,常常赞叹他的天资敏捷矫健,自己赶不上他。长大后李光颜跟从河东*担任副将,*李怀光、杨惠琳,立下战功。跟从高崇文平定剑南,多次拔取敌旗,踏平敌*,出入神速,名声更响。被提拔兼任御史大夫,历任代、?扯?荽淌贰?/p>
元和九年*蔡州,李光颜以陈州刺史的身份充任忠武*都知兵马使。刚刚过了一个月,就被提升为本*节度使,皇帝诏令用他的部队独当一面,李光颜便在?匏?构筑营垒。第二年,在时曲大败敌*。起初,敌*凌晨逼近李光颜的*营列阵,部队不能冲出去,李光颜就毁掉营垒的栅栏,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之中,往返多次,敌人认识光颜,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射往他的身上。他的儿子拉住他的马缰绳劝他不要深入敌阵,李光颜拔出大*叱退他,于是士卒争相奋战,敌*才溃败了。在这时候,各路藩镇的部队驻兵包围蔡州十多处,都互相观望不肯向前,只有李光颜先打败敌*。当初,裴度宣谕抚慰各路藩镇的部队,回朝后,对宪宗说:“李光颜勇敢而且忠义,一定会建立功勋。”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李光颜在郾城击败敌*,打死十分之三的敌*,统计他们的铠甲共有三万,全部画上雷公符、斗星,并且题字说:“破城北*。”郾城守将邓怀金非常恐惧,郾城县令董昌龄趁着这种形势劝邓怀金投降,并且来到李光颜处请求说:“城中士兵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抵押在贼人手里,如有不经战斗就投降的,将诛灭全族。请您攻打城池,我举火把请求援助,援兵到了,您打败他们,我就把城池献出来。”李光颜答应了他。贼兵败逃后,董昌龄奉献伪县印玺,邓怀金率领所有将领穿着平时的衣服打开城门等候。
都统韩弘平素傲慢骄纵,私下挟持叛贼,自显威风,并厌恶李光颜对朝廷忠心尽力,想方设法枉曲、毁坏李光颜的名声。于是修饰美女,教会她们歌舞、弈棋等技能,并精心打扮,使她们举止光鲜靓丽,耗资百万,派使者把她们送给李光颜,说:“李公为了君王而在野外风餐露宿,我恭敬地进献一些侍奉的人,慰劳您征战的辛苦。”李光颜约使者第二天早晨收纳侍奉的人。李光颜于是*将校,大摆酒宴,引领使者带着侍奉的美女进来,一个个曼妙清秀,举止优雅,全*将士吃惊地注视着。李光颜慢慢地说:“我离开家已久,是为国家分忧,实在没有什么用来报答皇上的大恩大德。但是战士们都舍弃妻子儿女,冒着刺*冲***,我怎么能独自以女*为乐?替我感谢韩公:天子对我李光颜恩德厚重,我发誓不和贼兵同生!”指着心脏说:“即使死了也忠贞不贰。”于是呜咽泪下,几万将士都感激流涕,于是厚赏使者,让他们返回,于是李光颜部队士气更加高涨。
李光颜秉*忠义,善于安抚士兵,他的部下都乐意被他任用。许州*队强劲勇悍,常常担任各路*队的先锋,所以多次建立功勋。
第5篇:《宋史许仲宣传》阅读*及原文翻译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佑中,登进士第,时年*。周显德初,解褐授济*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诏知永兴*府事。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大将孙全兴等失律,仲宣因奏罢其兵。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仲宣复上章待罪,帝嘉之。
八年,仲宣为左谏议大夫。未几,召还,以本官权度支。仲宣*宽恕,倜傥不检,有心计。初,为济*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尝从征江南,都部署曹彬令取陶器数万,给士卒为灯具。仲宣已预料置,奉之如其数。其才干类此。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b.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c.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于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d.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佑,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赐绯,赐给绯*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仲宣才貌兼备,历仕数朝。后汉时年仅*岁的他就进士及第;后周时历任数职;宋朝初年赴朝廷听候调遣,受到太祖赏识,被提拔任用。
b.许仲宣精明强于,政绩斐然。征伐并门和江南时,他负责钱财和粮食供应,能保障*需;曹彬需要数万陶器给士兵做灯具,他能预先料到,按数交付。
c.许仲宣审时度势,决策果断。征讨交州,形势不利,他上奏请求罢兵;未得到朝廷答复就分驻*队,打开国库赏赐士卒,并起草文书晓谕交州。
d.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掌管县印时,发现县印丢失,他从容处置,不仅逮捕县府所有小吏,而且把县令及自己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最终找到了县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
(2)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参考*
4.(3分)b
5.(3分)d(“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解说有误)
6.(3分)d(“他逮捕县府所有小吏”理解有误)
7.(10分)
(1)(5分)许仲宣估量北海这个地方的山川地势、土地广袤可以立为州郡,于是画图上呈皇帝,就升任潍州知州。(译出大意给2分;“度”“形势”“因”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译出大意给2分;“窃取”“封识”“授”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后汉乾佑年间,进士及第,当时*岁。后周显德初年,初人仕授官为济*主簿,考官员外郎张义推荐他担任淄州团练判官。宋朝初年,许仲宣赶赴朝廷听候调遣,皇帝在便殿召见他询问对答。许仲宣气概容貌雄伟,太祖喜欢他。提拔为太子中允,领受诏命为北海知*。许仲宣估量这个地方的山川地势、土地广袤可以立为州郡,于是画图上呈皇帝,就升任潍州知州。起初,议论设立牧马监,下令许仲宣出行视察各州,获得很多好地。跟随征伐并门,掌管出纳,四十多州的钱财和粮食全部能够调集。皇帝更加知道他能干。开宝四年,主管荆南转运事。等到征伐江南,又兼南面随*运事,*队几十万,供应不缺。南唐平定,靠运输粮饷的功劳升任刑部郎中。受职入朝谢恩时,召他升殿奖励表彰,赐给绯*的官服。九年,下诏主管永兴*府事。太宗继位,许仲宣升为兵部郎中.乘坐驿马召赴朝廷,赐金紫。授官西川转运使,恰值西南夷入侵掠夺边境,许仲宣亲自到大度河,以叛逆和归顺的利害相告,以威力和福运宣示,夷人全部归服。
适逢言事官说,江南用兵时,许仲宣吞没国家钱财,因此召回朝廷,下令御史台搜集全部财务会计簿查对,总共几年才完毕,许仲宣没有欺骗和隐瞒。改任广南转运使,正值征伐交州,其地炎热有瘴气,士卒死的达到十分之二三,大将孙全兴等人行*无纪律,许仲宣因此上奏朝廷,请求罢兵。不等朝廷答复,就把*队分驻各州,打开国库赏赐士卒,草拟文书告谕交州。交州就表示投降归附,派遣使臣献纳贡品。许仲宣又上疏待降罪,皇帝嘉奖了他。太平兴国八年,许仲宣任左谏议大夫。不久,召回,以本官暂时代理度支一职。许仲宣*情宽厚仁恕,倜傥而不约束白己的言行,有心计。当初,任济*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县令养宠妾,与妻室争宠,县令不能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第二天**公事,打开印匣,则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果然在县令住房的烟囱中找到。县令听到这件事,仓皇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他曾经跟随征伐江南,都部署曹彬下令取来陶器几万件,给士兵做灯具。许仲宣预先料到准备好,按数交给他。他的才干就像这样。淳化元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第6篇:宋史·颜师鲁传阅读*及原文翻译
颜师鲁,字几圣,漳州龙溪人。绍兴中,擢进士第,历知莆田、福清县。尝决水利滞讼。岁大侵,发廪劝分有方而不遏籴价,船粟毕凑,市籴更平。郑伯熊为常平使,荐于朝,帅陈俊卿尤器重之。
寻改使浙西。役法敝甚细民至以鸡豚*榻折产力遇役辄破家师鲁下教属邑预正流水籍稽其役之序宽比限免代输咸便安之。盐课岁百钜万,本钱久不给,亭灶私鬻,禁不可止,刑辟日繁。师鲁撙帑[注]缗,尽偿宿负,戒官吏毋侵移。上谓执政曰:“儒生能办事如此!”予职直秘阁。农民有垦旷土成田未及受租者,奸豪多为己利,师鲁奏:“但当正其租赋,不应绳以盗种法,失劭农重本意。”奏可,遂着为令。
为国子祭酒。初,上谕执政择老成端重者表率太学,故有是命。首奏:“宜讲明理学,严禁穿凿,俾廉耻兴而风俗厚。”师鲁学行素孚规约,率以身先,与诸生言,孜孜以治己立诚为本,艺尤异者必加奖劝,由是人知饬励。上闻之喜曰:“颜师鲁到学未久,规矩甚肃。”
诏充遗留礼信使。初,遗留使至金,必令簪花听乐。师鲁言:“国势今非昔比,金人或强臣非礼,誓以死守。”沿途宴设,力请彻乐。至燕山,复辞簪花执射。时孝宗以孝闻,师鲁据经陈谊,反复慷慨,故金终不能夺。
除吏部尚书兼侍讲,屡抗章请老,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泉州。在泉因任,凡阅三年,专以恤民宽属邑为政,始至即捐舶货,诸商贾胡尤服其清。以绍熙四年卒于家,年七十五。
师鲁自幼庄重若*,孝友天至。初为番禺簿,丧父以归,扶柩航海,水程数千里,甫三日登于岸,而飓风大作,人以为孝感。
(选自《宋史·颜师鲁传》,有删改)
[注]撙:节制。帑(tǎng):财物。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决水利滞讼
滞:积压
b.师鲁撙帑缗,尽偿宿负
宿:停留
c.俾廉耻兴而风俗厚
俾:使
d.故金终不能夺
夺:改变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役法敝甚/细民至以鸡豚*榻折产力/遇役辄破家/师鲁下教属邑/预正流水籍/稽其役之序/宽比限/免代输/咸便安之
b.役法敝甚细民/至以鸡豚*榻折产力/遇役辄破家/师鲁下教属邑/预正流水籍/稽其役之序/宽比限/免代输/咸便安之
c.役法敝甚/细民至以鸡豚*榻折产力/遇役辄破家/师鲁下教属邑预正/流水籍稽其役之序/宽比限/免代输/咸便安之
d.役法敝甚细民/至以鸡豚*榻折产力/遇役辄破家/师鲁下教属邑/预正流水籍稽其/役之序宽比限/免代输/咸便安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师鲁关心民生,体恤百姓。年成大荒,他开仓放粮,想办法稳定粮价,得到上司赏识;他在泉州任职三年,施政以爱民宽容为原则,得到商人胡人的敬服。
b.颜师鲁为政有方,老成持重。他出使浙西,办事能力强,得到皇帝的称赞;农民开垦荒地,租税被坏人豪强侵占,他上奏提出建议,得到朝廷肯定,并写成法令。
c.颜师鲁忠于国家,刚正守节。起初,宋朝的使者到金国被侮辱,颜师鲁担任遗留礼信使时表示自己会用死来守节,他践行自己的诺言,并宣扬孝道,令金国佩服。
d.颜师鲁有孝心。他从小就端庄严肃像个成年人,天生有孝心。他的父亲去世,他携带灵柩从海上回家,刚上岸就刮起猛风,人们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到了上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当正其租赋,不应绳以盗种法,失劭农重本意。(5分)
(2)师鲁学行素孚规约,率以身先,与诸生言,孜孜以治己立诚为本。(5分)
参考*
4.(b宿:旧的)
5.a(原文标点为“役法敝甚,细民至以鸡豚*榻折产力,遇役辄破家。师鲁下教属邑,预正流水籍,稽其役之序,宽比限,免代输,咸便安之”)
6.c(“令金国佩服”于文无据)
7.(1)只应当纠正他们租税的收取,不应当用盗种土地法制裁,(这样做)就失去鼓励农耕的本意。(得分点:但、正、绳、以、劭)
(2)颜师鲁的学问品行一向合乎规定,总是以身作则,和学生们谈话,勤勉不懈地拿管好自己树立诚信为根本。(得分点:素、孚、率、身先、孜孜)
参考译文:
颜师鲁,字几圣,漳州龙溪人。绍兴年间,考取进士被提拔,历任莆田、福清知县。曾经判决水利方面积压的案件。年成遭大饥荒,打开仓库劝导人们有无相济很得法而不去压制粮食的价格,船运来的粮食都集中到这里,市场买粮食的价格又平稳下来。郑伯熊担任常平使,把他推荐给朝廷,守帅陈俊卿特别看重他。
不久改任出使浙西。差役法有很多弊病,老百姓甚至把鸡、猪、坛罐、床折算成产业人力,遇到差役就毁灭全家。颜师鲁教导属下各县,修正流水册,考证差役的次序,放宽追缴的期限,免去代输,(百姓)都认为便利而安定下来。盐税每年有一百万之多,本钱很久不能供给,一亭一灶私自售卖的,禁令下了不能止住,判刑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颜师鲁节省开支,全部偿还了旧债,告诫官吏不得侵占挪用。皇上对执政大臣说:“读书人这样能办事!”给他直秘阁的官职。农民有开垦荒地变成耕田没来得及交租的,坏人豪强多半据为已有而收利,颜师鲁上奏:“只应当纠正他们租税的收取,不应当用盗种土地法制裁,(这样做)就失去鼓励农耕的本意。”奏章得到肯定,于是写成法令。
担任国子祭酒。当初,皇上告知执政选择老成持重的人到太学作为表率,所以有这个任命。颜师鲁首先上奏:“应当讲清楚理学的道理,严禁穿凿附会,使廉洁知耻的作风兴起而风俗淳厚。”颜师鲁的学问品行一向合乎规定,总是以身作则,和学生们谈话,勤勉不懈地拿管好自己树立诚信为根本,成绩非常突出的一定给予奖励,因此人人懂得约束奋进。皇上听了高兴地说:“颜师鲁到学校不久,纪律很整肃。”
朝廷下诏(颜师鲁)担当遗留礼信使。当初,遗留使到达金国,(金国)必定要命令(宋朝使者)戴花听音乐。颜师鲁说:“国家的力量现在不能和过去比,金国人可能强迫我不守礼节,(我)发誓用死来守节。”沿途设宴招待,极力请求撤去音乐。到达燕山,又谢绝戴花宴射。当时孝宗皇帝因孝闻名,颜师鲁根据经书陈述道理,反复慷慨陈词,因此金国人始终不能改变(他的主意)。
授任吏部尚书兼侍讲,多次上奏章请求告老退休,凭着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泉州知州。在泉州任上,共经历三年,一心用爱护百姓宽容属下各县作为政事的原则,刚到任就免除舶来货物的(税),那些商人胡人特别敬服他的清廉。在绍熙四年在家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颜师鲁从小就端庄严肃好像成年人,孝顺友爱是他的天*。当初担任为番禺县主簿,父亲去世回家,携带灵柩在海上航行,水路几千里,过了三天刚登上岸,就刮起了猛烈的飓风,人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
第7篇:《国语鲁语》阅读*及原文翻译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国语·鲁语》)
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②妾:指婢女。
(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乎!
(2)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
(1)婢女***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4分)
(2)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4分)
参考译文
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第8篇:文言文阅读*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如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使别将骑,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连大克荻,北州略定。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当。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机并关中,而方自事山东,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注:①更始立,指刘玄登基。②明公,指刘秀。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虽都关西都:建都b.莫如延揽英雄延;邀请
c.匡等莫能当当:占据d.欲乘机并关中并;兼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邓禹有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③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④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⑤连大克获,北州略定。⑥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④⑤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禹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在长安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光武帝刘秀,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b.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却想办法追随光武帝。
c.见到光武帝后,邓禹陈述了自己的志向,分析了当下形势,并向光武帝进言献策,光武帝非常高兴。
d.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5分)
(2)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5分)
参考*:
4、c当,抵挡。
5、d(①是写邓禹追随刘秀。③写的是邓禹对刘秀的认识.)
6、d“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错。
7、(1)、(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但、加、效、垂”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但”译为“只、只是”“加”译为“施加、散布、广布”“效”译为“为尽力、尽力、出力”等“垂”灵活译为“留下、流传”“垂功名于竹帛”灵活译为“名垂青史”也可以)
(2)(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访、举、当、知”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访”可译为“询问、咨询”等有“问”含义的词均可给分;“举”可译为“推举、举荐、推荐、荐举”等;“当”可译为“相当、相配、相抵、相称、符合”等;“知”可译为“了解、知晓、明了”等,“任使”译为动词凡是把“使”译为名词的扣一分)
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背诵《诗经》,到长安跟人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几年后返回家乡。
等到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等听说光武帝镇守河北,立即驱马向北渡过黄河,在邺县追上光武帝。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光武帝说:“假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邓禹说:“(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光武帝笑了,于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谈。邓禹提议说:“刘玄虽然建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青犊*之类,动辄有上万人,三辅也自立名号,常常聚集兵力。明公虽然有建藩镇,辅助刘玄的功劳,但我还是怕您没有什么更大成就。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命。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间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让身边的人称邓禹为邓将*。邓禹常住在光武帝住处,一起商定计策。
等到王郎起兵,光武帝从蓟县到达信都,派邓禹募集奔命兵,共得到几千人,命令邓禹亲自率领这支队伍,另行攻取乐阳。(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派他另外率领部队,和盖延等人在清阳攻打铜马*。连连大捷,北州大致平定。等赤眉*向西进入函谷关,刘玄派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刘均以及各路将领,分别据守河东、弘农以抵挡赤眉*。赤眉*各部大举会集,王匡等人不能抵挡。光武帝算计赤眉*一定会攻破长安,想乘这个机会兼并关中,但他自己正进攻山东,不知该把这个任务托给谁,因为邓禹沉稳有度量,所以把西讨的计划交给他。
显宗登位,因为邓禹是先帝的大功臣,拜他为太傅,上朝见驾可以面向东方,很受皇帝的尊重和宠爱。过了一年多,卧病在家,显宗好几次亲自登门慰问,把他的两个儿子提拔做郎官。永平元年(58),邓禹年五十七岁去世。谥号元侯。
第9篇:循吏传阅读*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靠前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胸臆约①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②,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粱肉③。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存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④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节选自《汉书》)
注:①约:屈。②周稷之业:司农掌管百谷,故称周稷之业。③粱肉:精美的食物。④?:干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廉平不苛苛:苛刻。
b、存问耆老孤寡存:看望,问候
c、亦安所施施:给予恩惠。
d、贡存贤士大夫贡:推荐,选举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朱邑廉平不苛的一组是()(3分)
①存问耆老孤寡②未尝笞辱人③朝廷敬焉
④居处俭节⑤禄赐以共九族乡党⑥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邑,是庐江郡舒州人。年轻的时候做过舒州桐乡县的啬夫官,廉洁公平不苛刻,关心年老孤寡的人,他管辖区域中的吏民都很爱戴尊敬他。
b、胶东郡相张敞认为只要才智出众,不必再用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的朱邑推荐也能施展其才能。
c、皇帝在朱邑死后,赏赐给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是因为对朱邑的居处俭节、家亡余财的同情。
d、朱邑认为在他死后他的子孙供奉祭祀他比不上桐乡县的百姓,所以让他的儿子把他葬在桐乡县。
7、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粱肉。(5分)
(2)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5分)
*:
4、c(c施:施展)
5、b(①说的是爱民。③⑥不是直接表现。)
6、b(张敞认为只要才智出众,不必再用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的朱邑推荐也能施展其才能的说法与原文的内容相悖,张敞写信的目的是让朱邑及时举荐有才能的人,不能等人才有名望之后再推荐。)
7、(1)您以清正廉明之德,掌管司农大业,就像饥饿的人认为粗劣的食物好吃,丰收之年认为美食佳肴是多余的一样。(甘、余要翻译成意动,各1分。穰岁:丰收之年,1分。句子通顺2分。)
(2)朱邑身为列卿,平常生活节俭,而将俸禄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正确翻译居处、共、亡各1分。句子通顺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朱邑,字仲卿,是庐江郡舒州人。朱邑年轻时担任舒州桐乡县的啬夫官,廉洁公平不苛刻,做事本着对人慈爱和有利的原则,从来不曾抽打侮辱他人,(而是)慰问老年孤寡的人,对待他们有恩德,(所以)他所辖区域内的吏民都非常爱戴他尊敬他。朱邑后来被提升担任太守卒史,因贤能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被举荐做大司农丞,后升任北海太守,凭政绩品行靠前入朝担任大司农。他为人淳厚,对老朋友忠诚,但他秉*公正,不能用私心和他打交道。皇上器重他,朝廷内尊敬他。
这时张敞为胶东郡相,他给朱邑的信中说:贤明的君主内心里学习远古的圣君,广招贤人,这实在是忠臣为国尽职尽力的时候。适逢我远守政务繁忙的郡国,就像马被驾驭一样为法度所约束,胸怀短狭,原本没什么奇才。即使有,又在什么地方施展呢?您以清正廉明之德,掌管司农大业,就像饥饿的人认为粗劣的食物好吃,丰收之年认为美食佳肴是多余的一样。为什么呢?这是有与没有的情势不同的结果。过去陈平虽然贤能,但需要有魏倩的推荐然后才能进入朝廷;韩信虽然有奇才,但要依赖萧何然后才能被皇上信任。按先例各个朝代举荐当时的英俊之才,假若一定是伊尹、吕望这样的人后才能推荐他,那么这个人不依靠您就能自己显露其才了。朱邑对张敞的话很有感慨,努力向朝廷举荐贤人;有很多人得到过他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平常生活节俭,而将俸禄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神爵元年(前61年),朱邑死。皇上怜惜,下诏称赞他说: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缩减自己的饭食以示节约,在外面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自己也不接受别人送的礼物,称得上是贤人君子。现在遭到凶难,我非常同情他,特赐给他的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他的父亲。
起初朱邑患病将死的时候,叮嘱他的儿子说;我原来担任桐乡官吏的时候,那里的百姓爱戴我,一定要将我埋葬在桐乡。我的后世子孙祭祀我,将比不上桐乡的百姓。等到朱邑死后,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在桐乡西面的城外,百姓果然共同为朱邑修建坟茔,建立词堂,每年祭祀,到现在没有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