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五年级数学评课稿

综合 2024-10-23 06:49:57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课改就是改课,是关乎学生成长、关乎家庭幸福、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大事,这样说似乎并不为过。课改既然这么重要,那就应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对于先学后教和以学定教,我举双手赞成。但是,如果慌不择路、盲目追风,或者牵强附会地生出一个什么教学模式来强令所有学科的所有内容生搬硬套,难免会弄出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的笑话来。笔者对此现状实不敢恭维。就像穿衣戴帽一样,总不能要求男女老少、高低胖瘦、不同气质、不同角*的人们都穿上同样尺寸的衣服,戴上同样大小的帽子吧?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自己创出的方法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为此,一年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小学高段数学课改的体会,对小学数学的课改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尝试,摸索出一个适合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和本人特点的教学模式来,并取名;三试;教学模式。

现以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例谈如下:

一、生成问题,尝试解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呈现靠前幅积木图,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生:这是一个长方体,每排有4个方块,每层有3排,一共有2层。我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个方块。

师:那就请大家先想一想到底该怎么算?

学生搭积木,*思考,手脑并用,显得既积极又热情。教师巡视学情,从中发现问题与多样化解法。

学生在组内相互交流时,学困生可以请教他人,初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读书发现,尝试讲解

富兰克林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这时,教师请学生认真看书学习。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发现与收获,准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同时鼓励多样化解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生1:我认为可以横着把这个大长方体切成3片,每片有4;2=8(个)方块,3片就有8;3=24(个)方块,列式为4;2;3=24(个)。

生2:我的方法是把大长方体竖着切成4片,每片有3;2=6(个)方块,4片就有6;4=24(个)方块,列式为3;2;4=24(个)。

生3:我把大长方体平切成2层,每层有4;3=12(个)方块,2层就有12;2=24(个)方块,列式为4;3;2=24(个)。

教师引导学生对每种解法做出肯定*评价,并且引生得出: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教师呈现第二幅积木图,引生发现这是一个正方体,长宽高都有4个方块,不论怎么切都是4;4;4=64(个)方块。由此得出: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教师呈现第三幅积木图,引生进行比较与计算,由此发现:长(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三、达标测评,尝试运用

学以致用,人尽皆知。数学的价值就在于运用。

现在可以请学生*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课后练一练中的全部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全班交流,充分讲解自己的思考方法,探索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和深刻*,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数学的价值。

口比手快脑更快。;三试;教学模式省去了满屋子的小黑板,减少了无效的重复展示,首脑并用,求真务实。原本要用两课时才能完成的长(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内容,这次只用了一课时就全部完成,可谓高效低耗了,而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加预习,不留作业,人人能讲,铭刻在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先学后教是理念而不是枷锁。课改需要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能够创出适合自己的模式,做起来才会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事半而功倍

五年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2

在本节课中,刘老师把我县的课改理念的精髓组织化学习,可以说演绎得趋于完美。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三维目标确立的恰到好处,落实得非常到位。

刘老师本节课流程的设计,既突出了本节课梳理、复习、巩固的课型特点。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框架。三维目标抓得准,,并且通过教师关键处的点拨、有效地组织教学、恰到好处的点评,使目标落实的到位,学生学习效果好。

二、组织化学习贯穿全课始终,有效地突出了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的核心理念。

首先,课堂伊始,小组合作完成题目,就充分体现了学有组织的设计理念;其次,又通过小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汇报,教师有针对*的强调、点拨与点评,实现了组织人人学,形成了全员共同学习、探究的热潮。最后,又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全程都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带来的快乐和精神享受。

三、教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都恰到好处。

可以说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组织者这一定位,被刘老师演绎的很到位。她的点拨之处恰在学生的迷茫之时,不懂之处,一语中的,使学生如沐春风,幡然醒悟。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并且,组织语言的逻辑*强,循循善诱,语言简练。讲解具有针对*。表达准确,思维严谨,使学生享受了一次严谨思维训练的洗礼。

四、巧用实物演示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无论是测量土豆的体积的实践*作,还是最后一题的求表面积的变化,都能通过教具、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悟到解题的思路。这样的教学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思考,化难为易,润物无声,从而巧妙地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五、习题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我发现每道题都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有坡度,又符合不同学生的口味。特别是最后一题,刘老师能举一反三、扩展延伸。通过不断地变换条件,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像这样的训练,既能有效地推进学生思维训练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解题技巧的提升,可以说是一举数得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节不管多么完美的课,也会有他的遗憾之处。刘老师的课也不例外。在本节课中,刘老师尽管没有做到人人组织学的这个高度,这与我县的课改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于我乡的学情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来说,能够做到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已经是实属不易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改示范课。同时,我也会把自己学到的精华,运用到我的教学之中去,让组织化学习的教学之花在我们的课堂中美丽绽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范文3

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实际*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潘老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鼓动学生大胆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与底面积有关然后是带领学生再次验证猜测,最后大家自己得出结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潘老师在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老师能够灵活地转换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令我为之感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1.长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评课稿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范文

5.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6.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7.《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8.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范文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4

由于要上六数教研组的公开课,又要与区级的“几何直观教学”研究专题相对应,所以我选择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小学数学教学网”找到了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执教的这一课的教学视频,趁着双休日在家好好地揣摩了一下,现对这节课谈几点体会:

1.切一个土豆,理清三个概念。

面、棱和顶点,这三个概念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关键*的作用。课堂上,如果仅仅是让学生面对现成的教具或学具,学生得到的经验是肤浅的、模糊的。吴老师通过切土豆,让学生感悟到了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靠前*切下去,学生感受到面是平平的,而切之前土豆的面是凹凸不平的,数学上的“面”有别于生活中的“面”;第二*切下去,增加了一个面,两个面相交形成了棱,立体图形中的棱不同于平面图形中的边;第三*切下去,还多了一个“角”。一个普普通通的土豆,在吴老师的引导下,面、棱、顶点被一个个神奇地创造出来。

2.独具匠心,探究“棱”的特征。

长方体特征的认知难点在于棱的特征的认识。吴老师独具匠心引导学生探究“棱”的特征。先让学生动手*作搭框架,发现颜*相同的棱长度就相等;再通过直觉判断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明白从一个角度看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9条棱,从而认识直观图;最后通过逐次擦去棱,在想象长方体的过程中感知长方体的大小是由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决定的,长、宽、高的认识水到渠成。

吴老师没有让学生根据现成的长方体物体总结棱的特征,而是让学生在动手*作、直觉判断、变式呈现中发现棱的特征,认识长、宽、高,然后由棱及面,发现面的特征,体现了由“线——面——体”螺旋上升的认识。

3.简约的练习设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练习时,吴老师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箱长、宽、高的数据,说一说知道了*箱的哪些信息的'练习,让学生寻求脑中*箱的表象与三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再通过看到一些长、宽、高的数据猜猜是什么物体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长宽高的数据构建出一个整体的长方体模型,然后与选项比对,从而确定*;也有学生先在脑海里再现出三个选项的简约表象,再与长宽高的数据比对。

吴老师这样的练习设计,看似简约,但我相信长方体最终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的一定是一个既清晰又简约的形象。

所以,在参考了众多教学设计的前提下,我对吴老师的这节课是大为叹服,教学视频我是看了N次,最后,我觉得这节课我完全可以模仿着在我们班“仿上”一遍!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相关文章: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评课稿

3.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4.《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5.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范文

6.五年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7.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的评课稿

8.长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范文5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基本图形,所以新授课也好,练习课也罢,都是数学教师们熟悉的平淡无奇的内容,上过这一内容的老师很多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老套、机械,难以上出新意。听了这次观摩,我有幸欣赏到了刘老师执教的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收获良多。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出浓厚的课改气息,上出新意。

一、教学要具备勇气。

曾经有很多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也聆听过很多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但是思前想后,就是想不出有哪位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教师上过哪一节练习课给我们看。课改行进到今天,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解决公开课与家常课的“两张脸”现象。一位朋友曾这样调侃听到的“教学展示课”:如果真去学习他们的上法,恐怕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就要考砸了。如此可见一些公开课表面的浮华是多么地背离随堂教学的实际。

“真的很佩服刘延革老师的勇气和智慧!她敢在这样的大会上上练习课,还能上得如此精彩!”这是一位听课者发出的感慨,也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如果说以前对练习课的教学深感头痛的话,那么在聆听了刘老师的教学风采之后,我不仅从心里发出一种感慨,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如此精彩。

“家常课”、“公开课”本就为一家,我们要有一种挑战的勇气,挑战练习课、挑战家常课,以此拉近“家常课”与“公开课”的距离,用研究公开课的心态去研究家常课,用随堂课的基础*、扎实*来衡量公开课,两者相辅相成,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的主阵地。

二、教师要善“啃题目”。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怎么列式?为什么除以12?知道棱长又可以求什么?”这是本堂课的靠前道练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在做这道题目时需要回忆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及棱长总和的计算公式,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掌握的是正方体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不正是本课需要学生达到的目标之一吗?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刘老师的课堂提问,巧妙地将正方体的知识复习融入一道简单的练习之中,看似平常却极不平常,以一题而复习一片,以一斑而窥全豹,那是大师的艺术,是无痕的教学。反思我自已的练习课教学,难免出现一些单纯的做一做、说一说,略微上升一些美其名曰“小组交流”,脱离了具体的问题情境,知识的复习似乎还是空中楼阁的二次构建,这样笨拙的设计怎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又怎能高效得了?

三、数学要充盈想象。

数学是思维的体*,数学需要想象,没有想象的数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如果有想象的陪伴,学生将不再变得孤单。这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可以说处处流淌着想象的思潮,时时营造着学生主体想象的家园。你瞧,刘老师从教学正方体到教学长方体的过渡语:“将这个长方体长高,长高到10分米,你还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吗?”从特殊长方体到一般长方体的过渡语是:“如果再将这个长方体长高到20分米,长胖到10分米,它又变成了什么图形?”“如果要给这种形状的长方体柜子刷漆,你能求出刷漆的面积吗?”一句话,又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带到了更为真实的生活情景中。

除此之外,在给柜子刷漆的问题上,学生的算法交流更是一种想象力、理解力的高密度的训练。在一节练习课上,学生能够如此积极主动地进行想象与思维,学习的效果还能不高吗?

四、课堂要展现真实。

1、真实生成。“你能到前面来讲给大家听吗?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的语言在大师们的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去掉语法结构上的规则,这些话留下的不仅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现状,真实的知识生成过程,更有对学生的主体认可和浓浓的人*关怀。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去捕捉学生思维中随时产生的`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去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前涌动。综观刘老师的课,没有知识的生拉硬拽,只有知识的真实生成,而这种真实生成的课堂带来的将是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能力的真实提升。

2、真实媒体。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出现给数学教学提供了异常广阔的背景,课改之初,多媒体就曾像一股旋风般向课堂席卷而来。现在,多媒体的使用渐渐降温,大家又开始追求一种更加简约的课堂。可敬的是,刘延革老师没有在用不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问题上追随“流行风”,而是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且用出了“数学味”,用出了“实效*”。

请看,这边鼠标轻轻一点,大屏幕上原来的正方体慢慢长高,然后拉长,渐变成为一个长方体。第二次,一个个长8分米、宽6分米、高2.5分米的长方体木块依次叠放,出现在长20分米、宽10分米、高6分米的长方体柜子之中,学生们清晰地看到了空隙部分已经无法再容下这样的小木块了。再换一种摆法,空隙更小,放得木块更多。学生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之下感*地理解了优秀的摆放方案。

在刘老师的这个数学课件中,没有纷繁复杂的构成,没有*彩绚丽的视觉冲击,有的只是白*的屏幕、黑*的线条,有的只是可以变化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所组成纯粹的数学世界。在这么大的活动中这样利用多媒体给数学教学服务,是否会给我们一些思考呢?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研员,刘延革老师告诉我们的不仅是她对课改的深刻领悟,对数学教学的深入思考,还有在岁月打磨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教学机智。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想象的家园,这只是本人从刘老师的这堂课中收获到的一点小小的感触。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评课稿

3.五年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4.长方体体积评课稿

5.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6.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7.《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8.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