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邕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译文】 大鹏终将随风翱翔,凭借风力直冲九霄云外。 即便风停息,大鹏亦能降临,激起江海波澜。 世人常见我言论高远,闻我豪言壮语便嗤之一笑。 孔子曾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大丈夫岂可轻视少年?【鉴赏】 大鹏在李白的诗文中常作为自我比喻的意象,既象征自由,又是不拘常规的理想和志向的象征。公元725年,青年李白游历蜀地,在江陵遇到名为司马承祯的道士,司马认为李白具有仙风道骨,可以与***游八极之表。于是,李白即刻作起《大鹏赋》,自比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振八裔,中天摧力不济。余风激万世,游扶桑挂石袂。后人传此,仲尼亡谁为出涕?”据唐代学者李华所言,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推测这首歌便是《临路歌》,可能因误写而称之为《临终歌》。可见,李白一生都以大鹏自喻。这首诗充满了直率与不谦,因此有人怀疑非李白所作,也有人坚信是李白的作品,对此的辨析见于詹?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在开元七至九年间,李邕曾任渝州刺史。当李白游历渝州向李邕请教时,由于他不拘礼节,谈论时放言高论,甚至谈及王霸之事,令李邕感到不快。史书称李邕“颇自矜”,他自视甚高,对待年轻后辈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下了这首态度强硬的《上李邕》,以示回应。 诗的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中其体型巨大“不知几千里”,“其翼若垂天之云”,一扇翅膀可扫清三千里,扶摇直上,高达九万里。大鹏鸟在庄子的哲学中象征着自由,是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怀揣着宏大的志向,自视甚高,同时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怀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便没有风助,仅凭一振翅膀,也能将江河之水一簸而干,这里对大鹏的神力进行了夸张描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了力拨苍海的大鹏形象,同时也映射了年轻诗人自我形象。 诗的后四句则是对李邕不悦态度的回应:“世人”指当时的普通人,明显包括李邕在内,因为这首诗直接写给了李邕,所以措辞相对温和,表面上只是批评了“世人”。所谓“殊调”是指与众不同的言论。李白的雄心壮志常常不被世人理解,被视为“大话”,受到冷嘲热讽。李白显然没有想到李邕这样的名士会与普通人一样,于是他引用了孔子赞赏年轻人的故事来反讽李邕。孔子被称为“宣父”,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还“诏尊孔子为宣父”。在《论语·子罕》中有:“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孔老夫子都认为年轻人值得敬畏,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聪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不应该轻视年轻人!最后两句对李邕的态度既是挖苦,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傲慢态度的回击,展现出年轻人的锐气。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声显赫的大儒,史书上记载还差一段。重新开始吧: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声显赫的大儒,史书上记载他“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知名学者,李白竟然敢直接与之抗礼,足见年轻的李白有着过人的气概和胆识。“不屈己、不干人”这种笑傲权贵、不受世俗束缚、与王侯平起平坐的态度,正是李太白真正的本*所在。
第2篇:李白古诗《上李邕》鉴赏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上李邕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⑵。
假令风歇时下来⑶,犹能簸却沧溟水⑷。
时人见我恒殊调⑸,闻余大言皆冷笑⑹。
宣父犹能畏后生⑺,丈夫未可轻年少⑻。
【注释】
⑴上:呈上。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恒:常常。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白话译文】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赏析】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jiéào],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
第3篇:《上李邕》故事赏析
《上李邕》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词名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出自李白的《上李邕》,诗句的意思是: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作品赏析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在此诗中,他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时人”.“殊调”,与后面的“大言”同义,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人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诏尊孔子为宣父”(《新唐书·礼乐志》)。丈夫,对男子尊称,此指李邕。《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又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
第4篇:《上李邕》名句赏析
《上李邕》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词名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出自李白的《上李邕》,诗句的意思是: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作品赏析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在此诗中,他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时人”.“殊调”,与后面的“大言”同义,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人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诏尊孔子为宣父”(《新唐书·礼乐志》)。丈夫,对男子尊称,此指李邕。《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又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
第5篇:李白《塞上曲》翻译及赏析
塞上曲·大汉无中策
李白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前言】
《塞上曲》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10首。诗人以汉喻唐,歌颂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借古鉴今,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侧重讲述非战的重要*,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注释】
大汉句:谓中原汉族*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大汉:汉朝,实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界既完,*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已逼近长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皆至,*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颉利请和,引兵而退。见《旧唐书·突厌传》。此即写此事。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史记·匈奴传》:汉使骠骑将*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正义曰:《括地志》云: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
萧条:平静之意。班固《封燕支山铭》:“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瀚海句:全句意谓匈奴被平息。以翰海风平浪静喻边地太平。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史记·匈奴传》:汉骠骑将*之出代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获敌人首级)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骠骑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翻译】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将士们受命西征,大*横行于*山之侧。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回渡黄河,凯旋收兵。从此休兵,胡*民都乐其太平。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赏析】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战将西征,横行*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借用汉使骠骑将*的典故,写汉*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溢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第6篇:春夜宴桃李园序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春夜宴桃李园序>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白。其诗词全文如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光*者,百代之过客②。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③?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④。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⑤。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⑥。群季俊秀,皆为惠连⑦;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⑧。幽赏末已,高谈转清⑨。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⑩。不有佳作,何伸雅怀11?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2。
[注释]
①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者:用在主语后面,表示语音及语气上的停顿。逆旅:旅馆。逆,迎,迎止宾客的地方。
②过客,过路的旅客。
③而:连接上文,表示顺承关系。浮生:谓世事无定,人生短促。这是旧时对人生的消极看法。汉贾谊<鹏鸟赋>:“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 几何:多少。
④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秉,执。<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良:实在,的确。以:原因,道理。也:表示肯定语气。
⑤阳春:温暖的春天。烟景:春天的美好景*。大块:大自然。<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期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清人俞樾认为“大块”就是地。见<诸子评议>卷一。文章:错综美丽的*彩或花纹。这里指锦绣般的自然景物。
⑥芳园:即花园。序:欢舒,畅谈。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⑦群季:诸弟。古人兄弟按年龄排列,称伯、仲、叔、季。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陈郡阳夏人。谢灵运的族弟,当时人称他们为“大小谢”。作者借以赞誉诸弟的才华。
⑧吾人:即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咏歌:吟诗,做诗。康乐:即谢灵运。他在晋时袭封康乐公,所以称谢康乐。他是南朝宋的著名诗人,善于描绘自然景*,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这里是作者借以自愧。独惭:犹言自愧。
⑨幽:沉静,安闲。清:清雅。
⑩琼筵:比喻珍美的筵席。南朝齐谢眺<始出尚书省>诗:“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坐花:坐在花间。飞:形容不断举杯喝酒。羽觞:古代喝酒用的两边有耳的杯子。醉月:即醉于月下,中间省去介词“于”。上一句的“坐花”结构相同。
11伸:抒发。雅怀:高雅的情怀。
12依:按照,根据 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的杯数。晋朝富豪石崇家有金谷园。石崇常在园中同宾客饮宴,即席赋诗,不会做的要罚酒三杯。石崇<金谷诗序>中有“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的句子。
[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灯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他的道理啊!何况温暖和煦的春天以如烟的秀美景*来召唤我们,充满美妙声*的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我们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静静地欣赏这春夜幽雅的景*的情趣未了,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如果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有诗赋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鉴赏]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记叙了诗人在春意融融的月夜,与弟兄们聚会于桃李芬芳的名园的盛况。文章虽短,写出了赏美景,叙天伦,清言高论,饮酒赋诗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的豪情雅兴,也夹杂着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思想。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诗人的一个“召”,一个“假”,描绘出一种慷慨博大的胸怀。大自然的给予是慷慨的,诗人与兄弟们的诗赋是出口成章。恰逢这阳春烟景,才俊聚集,诗酒文章,赏花醉月。何等豪迈潇洒?这也许正是诗人总使后人望尘莫及之处。
李白虽然享尽荣华,但他的人生经历锻造出他对人生更真切的感悟。“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光*中匆匆而过的是人,无论贫富贵贱,谁都不能幸免。一个“浮”,道出了人生中意想不到的劫数。人活着是没有根基的,彼此归宿一样,只是早晚之分而已。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敏锐而悲切。所以“为欢几何?”于是便有他的诗文“行乐须及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潇洒之句。他要用自己的不羁来装点自己人生。豪放地饮酒赋诗,大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