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吃害虫》教学反思范文

综合 2024-10-21 23:20:45

《数学课程标准》呼唤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只有“活起来”的数学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儿童主体*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使儿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所以在计算教学中,不仅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较早的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领域目标,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目标。

充满*氛围的课堂,能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己去领悟。在教学中,我既鼓励学生*思考、积极竞争,又让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注意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实践。

1、创设情境,激趣引新。新教材重视问题的探索*,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等,正符合小学生好奇、好思、喜新的心理特点。为使课堂教学之始学生的学习心理能达到优秀状态,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利用“青蛙吃害虫”的童话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在加减法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探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

2、动手*作,互动交流,探索新知。数学中动手*作是体现小学生思维特点的有效方法。动手*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作,真正放手让学生*作,把*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新知识在学生*作过程中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拨计数器、摆小棒开展*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学习过程,这样做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又有助于发展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使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3、应用拓展,发展能力。《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通过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学习了计算方法之后,我注意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让学生帮“向阳小学一(1)班的同学”解决困难。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椅子这么少哪里够啊,还差12把椅子呢。”有的说“可以去借12把来,这样就够了。”还有的说“再去借椅子,会不会来不及看电影啊?还不如把这4排椅子排紧一点,一排多挤3个,不就行了。”“也可以后面的同学坐着,再一人多抱一个。”……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不但增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更高潮,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事实*,只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应用。

总之,新教材的实施应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发展中的人,一个充满情趣的人和一个完整的人。只有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有新思路、新视角、新突破,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充满创造活力。只有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才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课堂教学才真正体现出其育人的本质和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范文2

《青蛙看海》是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并且能够分角*朗读课文。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时候我想创设的就是一个轻松,愉快的童话氛围。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读通课文,读出感情,还能在读中领会课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角*的朗读和表演。并能从青蛙、松鼠、苍鹰身上学会一些可贵的品质。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串讲的形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感受到青蛙所面临的困境也能体会出青蛙为了看见大海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在靠前部分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体会到青蛙想看大海这个愿望的迫切和看大海的艰难。苍鹰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引导者,是它给青蛙指明了道路。也是苍鹰让青蛙明白了现实情况的艰难,从迫切的失望变成了失望的情绪。在教这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和观察理解到整个情绪转化的过程,明白青蛙看海是一件很难完成的心愿。为后来的看到大海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一个部分里青蛙遇见了松鼠。而松鼠就是青蛙理想的实践者。是它带领青蛙最终登上山顶,也可以说没有松鼠的鼓励和帮助,青蛙是不可能看见大海的。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松鼠的四次说话内容,反复阅读感悟松鼠的语言,从而让松鼠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慢慢根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朗读课文。孩子们在朗读中对松鼠如何激发青蛙的自信,如何言传身教地引导、如何保护青蛙登山的热情,有了深刻的体验。并紧扣课文在最后提问“小松鼠”“你为什么觉得青蛙一定能看见大海?”。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青蛙登上山顶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跟着我一起学小青蛙一级一级条台阶的环节。在跳的过程中让“小青蛙”体会到累和艰辛,坚定他们绝不放弃的信心。当他们最后看到大海的时候,通过读和看让孩子们体会到实现理想的快乐并能对大海说几句赞美的话。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的遗憾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弥补。比如:让孩子学小青蛙跳的时候,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但是孩子并没有完全真正理解到小青蛙的艰难,而只停留在了单纯的跳的层面上。应该在跳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再让孩子感受一下山的高,体会一到脚下的一小步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跳过一座大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能体会到小青蛙坚持不懈的努力。另外就是个别的细节和提问的方式上还需要更加完善,一个问题换一个问问题的方式,找一个合适的契机来问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学完这一课更应该让孩子懂的就是要学会青蛙的这种不怕困难的品质。而我们老师不正如带领青蛙登上山顶的这只松鼠吗?只有通过我们正确的引导和不断的鼓励,每个孩子才会实现理想,到达成功的彼岸。

《小青蛙》的教学反思范文3

课文有两个自然段,靠前段是说小青蛙一会儿在水中游泳,一会儿在田里跳来跳去。第二段是说小青蛙白天忙着捉害虫,夜里呱呱地叫着,唱着。根据智力落后学生学习能力较差,过多的内容学生接受不了并容易导致信息的堆积和干扰。所以我在讲析时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分段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课文。下面重点讲讲第二课时,课文第二段的讲解和分析中课堂的几点做法和理论依据。

一、教学活动中注重置学生于课文情境中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小青蛙》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景体验感受。利用多媒体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的形式,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了解小青蛙的特点及生活习*,为学生理解课***了两好的铺垫。同时,利用flas*再现了小青蛙在水中和田里两个家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情景中去感悟和体会小青蛙的自由和快乐,再让学生带着自由快乐的心情进入到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进行表演加深快乐体验,把学生的这种快乐自由的体验和心情推向高潮,然后再一次让学生朗读文本,这时学生的朗读进入了更深的层次。这种情境体验和感悟到的比老师单纯的口头讲解带给学生的更深刻更具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更全面和到位。

二、注重趣味*和个体差异*

要我学和我要学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小青蛙》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达到后者的心理需求。所以整堂课以“趣”字贯穿始终。先以请客人的形式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在摘下生字果的游戏中复习生字词,变枯燥的生字复习为生动活泼的摘果子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识字学词,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然后激趣读文,深入文本体验快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向学生抛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们有几个家?小青蛙有几个家?在哪里?

(2)小青蛙在家里会干什么等问题来激起学生主动读文的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个体。特别是智力落后孩子,因其智力水平不同,干预训练介入的早晚等等,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也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缺陷,多元智能理论提倡教学的多样化原则、人人成功原则、个*化原则,让智障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可以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自信激发学习的主动*和积极*。在课堂当中进行学科整合,让学生“多种才艺话理解”:唱歌、读课文、画画、学青蛙叫或青蛙跳等,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一种来送给小青蛙,发挥所长进行个别指导。

三、注重学法的指导和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为了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注重的是学法的指导。智障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目的*都比较差,我让学生带着:“小青蛙有几个家?”等问题读课文,在文中找*,教他们要学会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读课文,同时读的时候找出每句话的重点字词如“两个、游来游去、跳来跳去”等等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重点,并通过课文配的插图或课件来帮助学习理解课文,教给他们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反思中改进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文本挖截的深度不够,拓展不够,如重点词语“游来游去”可以让学生模仿次形式说词语,同时朗读的量不够,可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作为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把握毕竟比较粗浅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