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自岭南, 春天到来,它又长出了几枝嫩叶。 愿你多采摘它,作为佩饰, 因为这个小物件最能表达我对你的思念。
这首诗通过描写红豆,暗示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起句以红豆为引,言简意赅,却蕴含丰富想象;接着以寄语形式暗示着情感的寄托;第三句则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看似是嘱咐对方采摘红豆,实则是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则巧妙地点出主题,与首句相呼应,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调高雅,充满了思念之情,语言简练朴实,韵律优美动人,堪称绝句的上乘之作。
唐代的绝句名篇经常被谱曲,广为传唱。王维的《相思》就是其中备受喜爱的一篇。据说在天宝之乱后,知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这首歌,听者无不感动。
红豆生长于南方,结实鲜红晶莹,常用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于边境而悲伤,最终化为红豆,因此人们又称其为“相思子”。唐诗常用红豆来象征相思之情。相思不仅限于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包括朋友之间的思念,如苏李诗中“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为例证。这首诗的题目有时被称为《江上赠李龟年》,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南国”指的是红豆的产地,也是友人所在的地方。首句以“红豆生南国”开头,暗示了后文的相思之情。语言简单明了,却富有意象;接着的“春来发几枝”则是轻描淡写,寄托了深情。然而,这里询问红豆是否发芽,暗含了深刻的意味。就像王维在《杂诗》中写到“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一样,回忆着梅树,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样地,在这里红豆象征着真挚的友情。这样的描述,让人感觉到语言虽然朴实,但情感却深沉远大。
第三句紧随其后,寄托了对方“多采撷”红豆的愿望,仍然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用采摘植物来寄托思念之情,在古典诗歌中常见,如汉代古诗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为例证。表达了远方友人的珍重,言语真挚感人。这里只是对对方表示思念,而自己的思念则在言外。以这种方式传达情感,委婉动人,语言意境高超。在宋代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中,此句中的“多”字有时会被改为“休”。用“休”字来对比表达离情之苦,因为相思转为相思之苦,当然也是某种情感状态。而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情调。这首诗的情感真挚而不流于矫揉造作,与“多”字的选择密切相关,因此“多”字相较于“休”字更为合适。
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点出了“相思子”之名,又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运用了双关语的巧妙手法。“此物最相思”就好像在说:只有这颗红豆最能引起人们的喜爱,最让人难以忘怀。这也是对“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进行的补充解释。而读者可以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更多的内涵。诗人真正难以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字的使用,蕴含着极深的意义,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内涵。
整首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和青春的气息,情感虽未直接表白,但每句话都围绕着红豆展开,从而“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歌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意境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真挚的情感往往最朴素,自然而美妙。王维善于运用简洁而典型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这首诗情感真挚而深沉,在当时成为流行名歌并不奇怪。
第2篇:李白《长相思》原文及翻译
李白《长相思三首》这三首诗在内容、形式和意境上各有不同,但都深刻地表现了离人相思之苦。他以情真意切、缠绵悱恻的笔触,将离别的痛楚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感动落泪。这些诗篇意境含蓄,具有一种蕴藉的风范。
日日夜夜地思念,我思念的人在长安。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渗透了竹席格外清寒。孤灯昏暗,思念之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仰望明月长叹。亲爱之人隔在九天云端。长空一片渺茫,清水卷起万丈波澜。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难飞越重重关山。日日夜夜地思念,相思之情痛断心肝。日*将尽,花儿如含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拨凤凰柱的赵瑟停止,又拿起蜀琴*动鸳鸯弦。曲虽有意却无人传唱,但愿随春风飘向燕然。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过去的双眼生辉,如今成泪水奔流。如果不相信我曾多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美人在时,鲜花满堂;美人去后,只留下寂寞的空床。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香气虽经久不散,而人却去无回。黄叶飘舞,增添了多少相思?露水已湿透门外青苔。
【注释】 ⑴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 ⑵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栏。 ⑶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⑷渌:清澈。 ⑸关山难:关山难渡。 ⑹欲素:一作“如素”。素:洁白的绢。 ⑺赵瑟:一作弦乐器,相传古代赵国人善奏瑟。 ⑻蜀琴:一作弦乐器,古人诗中以蜀琴喻佳琴。 ⑼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此处泛指塞北。 ⑽横波:指眼波流盼生辉的样子。 ⑾卷不寝:一作“更不卷”。 ⑿闻余:一作“犹闻”。 ⒀落:一作“尽”。 ⒁湿:一作“点”。
第3篇:《相思》原文及翻译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相思》原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翻译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相思》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相思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
[《相思》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第4篇:相见欢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相见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1.初二杜甫诗三首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2.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3.初三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的课文翻译以及赏析
4.九年级语文隆中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5.九年级语文陈涉世家的原文翻译以及解释
第5篇:思旧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思旧赋》是魏晋时期文学家向秀创作的一篇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思旧赋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原文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译文
《我和诗经》中感叹周朝覆亡的诗歌。其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2.殷墟:殷都旧址,在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麦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史记.宋微子世家》云:“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踪猢o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翻译:后来,箕子朝拜周王,经过故都殷墟,感伤于宫室毁坏坍塌、高粱丛生,箕子十分悲痛,想大哭一场又不行;想小声哭泣,又感到近于女人的*格,于是作出《麦秀》一诗,诗中说:“麦芒一点点生长啊,禾苗绿油油。那个混小子啊,不和我友好!”所谓混小子,就是纣王。殷的百姓看到这首诗,都为之泣下。
后常以箕子的《麦秀》为感叹家国破亡之痛的典实。
23.惟:思念。古昔:指上文的周商旧事。怀今:指有感于古人事而怀念嵇康和吕安。
24.焉如:何往。
25.受罪:受(因罪所加的)刑罚。
26.“叹黄犬”句:《史记·李斯列传》有云:“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翻译:二世二年(前208)七月,李斯被判处五种刑罚,最后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从狱中被押解出来时,跟他的次子走在一起。他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上蔡东门外去打兔子,可哪里还有机会啊!”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吟:叹息。
27.辞:诀别。
28.运遇:命运遭遇。领会:对于命运的领悟和理解。
29.余命:剩下的生命。寸*:极短的时光,指临刑前的片刻。此二句指嵇康领悟了自己的命运,把死前的残生寄托在了*琴的片刻时间。嵇康临刑前详情:《晋书·列传十九·嵇康传》云: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翻译:嵇康将在东市受刑,有三千名太学生想拜嵇康为老师,他没有答应,而是看了看太阳的影子,要了琴来*,说:“从前袁孝尼想拜我为师,学习《广陵散》曲,我都严守秘密(没有教他),这首《广陵散》,从今以后就断绝了啊!”
30.鸣笛:指序中所说的邻人之笛。
31.寻:继续
32.驾:马车。言:语气助词。将迈:将要出发。
33.援:提。翰:笔。写心:描述自己的心境。
赏析
这篇赋体文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诗*境界,去创化一种本然,去拓展一种空谷传响、长啸久绝。作者这样写嵇康惨遭***害时戏剧*的动人表现,目的是歌颂亡友的德才和风度。
“主文”虚实相间,借景抒情,凄楚悲怆,涵咏不尽。“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此处用“济”、“经”、“瞻”、“息”、“践”、“历”等动词,一方面把作者自己的举步维艰的处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方面又是通过特定时间的特定景物移情抒怀。鲁迅说,向秀写《思旧赋》是“为了忘却的记念”。向秀绕一大段远路到山阳去,是为了凭吊昔日好友,而凭吊又是为了告别。这是因为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而当年,他与嵇康曾沿着这条路,往返于山阳与洛阳,寒风凛冽,往事如烟……如今好朋友嵇康曾经存在的地方,已物是人非。“叹《黍离》”、“悲《麦秀》”、“栋宇存”而“形神逝”。故居、情景仍然是日落、音声如昔,但自嵇康死后,他的妻儿已迁居他乡,此处只留下了一座空宅。虽然栋宇还没有毁坏,而主人已经形神俱逝。远远望去,犹如荒冢一样凄凉。这些现实与往事,无不勾起向秀的极大伤感。此刻,向秀想起历史上李斯被腰斩的冤案:李斯临刑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对儿子关于黄犬的一段临别谈话,读之令人鼻*,这是血泪的怨愤控诉。向秀用此隐喻和类比,为嵇康鸣不平,故又忆及“顾日影而*琴”之事。忽然,远处传来了嘹亮而断续的笛声,原来是陌生的邻人吹起了一首伤感的曲子,在这寒冷的黄昏,更是沁人肺腑的凄凉。于是,“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与开头“序”中描写的嵇康的身影与音乐联系在一起遥相呼应,同时也形成了情景交融的移情手法。鲁迅曾经说过:“青年时期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了。”原来,“吟罢低眉无写处”的心境多么与之相似。有人也曾评说,“向秀作思旧赋,家国万端,生机变乱,不可胜说。然而郁结者,欲说还休,休又难止”。也许这就是抒情小赋动人心弦之处——“短歌微言不能长”(曹丕《燕歌行》)最好的诠释吧。
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也有应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总之,《思旧赋》以含蓄的笔法,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意。用简短的笔墨,隐晦曲折的表达自己哀伤激愤之情。尤其是“山阳邻笛”的典故,哀怨愤懑,情辞隽远,已经成为后世文学审美的意象之一。
第6篇:长相思·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相思·其一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①秋啼金井阑②,微霜凄凄簟*寒③。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①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②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③簟*寒:指竹席的凉意。
【简析】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其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或以为此诗别有寄托,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的怀念。喻守真以为“不能说他别有寄托,完全咏的‘长相思’本意”,此说有其道理。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