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门山的诗句

综合 2024-10-21 14:06:46

1、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雪。

2、登天门兮坐盘石之嶙峋,前?y?y兮未半,下漠漠兮无垠。

3、纷窈窕兮岩倚披以鹏翅,洞胶葛兮峰棱层以龙鳞。

4、两山夹沧江,豁尔开天门。须臾轻舟远,想象孤屿存。

5、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6、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

7、松移岫转,左变而右易。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

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见羽人。

10、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11、重曰,天门兮穹崇,回合兮攒丛,松万接兮柱日。

第2篇:有关描写天门山的诗句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雪。

登天门兮坐盘石之嶙峋,前?Y?Y兮未半,下漠漠兮无垠。

纷窈窕兮岩倚披以鹏翅,洞胶葛兮峰棱层以龙鳞。

两山夹沧江,豁尔开天门。须臾轻舟远,想象孤屿存。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

松移岫转,左变而右易。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见羽人。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重曰,天门兮穹崇,回合兮攒丛,松万接兮柱日。

第3篇:古诗望天门山诗句意思

导语:古诗望天门山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古诗望天门山诗句意思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的意思:

1、浩荡的楚江水冲过天门山奔腾而去。

2、碧绿的楚江水向东流去,经过两山之间狭窄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3、天门山在两岸相对立的雄姿,扑进眼帘。

4、诗人乘坐的孤零零的一只小船正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荡而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艺术特*】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第4篇:望天门山古诗的名句

导语:《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的名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品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靠前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古诗的名句]相关文章:

第5篇:望天门山的古诗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望天门山的古诗,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望天门山的古诗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的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李白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李白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靠前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李白的淋漓兴会。李白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李白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李白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李白的*,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的同时突出了李白的自我形象。

[望天门山的古诗]相关文章:

第6篇:描写天门山古诗句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雪。

登天门兮坐盘石之嶙峋,前?Y?Y兮未半,下漠漠兮无垠。

纷窈窕兮岩倚披以鹏翅,洞胶葛兮峰棱层以龙鳞。

两山夹沧江,豁尔开天门。须臾轻舟远,想象孤屿存。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

松移岫转,左变而右易。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见羽人。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重曰,天门兮穹崇,回合兮攒丛,松万接兮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