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原文、译文及赏析
黍离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①黍:谷物名。离离:成排成行的样子。②稷,谷物名。③行迈:前行。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⑤噎(ye):忧闷已极而气塞,无法喘息。
译文
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苗长得绿如绣。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忧郁神恍惚。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谷扬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迷乱如酒醉。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谷已经结了籽。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郁闷气埂咽。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
赏析
请相信这不是杞人忧天。
这是一首流浪者之歌。他一边漫游,一边唱出心中的忧郁。何以忧郁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为油盐柴米一类的生活琐事而忧。
这是不是说得有点玄?不玄。我们心中的悲哀经常是说不出理由的,忧郁也无法进行理*的分析。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状态:莫名的烦恼,莫名的忧伤,莫名的悲哀,莫名的绝望。
当然,它完全可能像一根导火索,被某一具体事物所点燃,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物体。但诱因不等于忧郁和悲哀本身。更何况一个流浪漂泊者,神经随时都处于高度敏感的状备,最容易触景生情,睹物伤感,他没有明确的目的,似乎又在寻找什么;他没有归宿感,却又在冥冥之中受着什么指引。
其实,这就是人。他不仅在物质的世界中实实在在地活着,他还想要追问为什么要活着,他还要关心同物质生活并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比如太阳月亮为什么会发光,星星为什么会闪亮,天空为什么会下雨打雷闪电,为什么有人生来就是王子,有人生来就是穷光蛋。大地大海有没有尽头。一想到这些物质解答不了的问题时,就会让人悲哀感叹。
真正深刻的悲哀和忧郁,总是同上面一类的问题相联系的,并且是无法解决和永恒的。吃不饱的悲哀,穿不暖的悲哀,失去亲人的悲哀,在外服苦役的悲哀,都是有限的,短暂的,可以克服的,并且也是表层的。平氏百姓生活中的苦恼,仁人志士的慷慨激昂,商人亏本的痛苦,*家仕途受搓,也可以归入有限的、短暂的、可克服的、表层的悲哀。
少女比守财奴崇高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她会为失去爱情而在内心中哭泣,这与守财奴为金饯而哭泣不可同。
《第2篇:《原*》原文及译文赏析》
原*
韩愈
*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视其品。
孟子之言*曰:人之*善。苟子之言*曰:人之*恶。扬子之言*曰:人之*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人之*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①、嶷嶷然②。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人之*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曰:然则*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就学而易明;下之*,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曰:今之言*者异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选自《韩昌黎文集》)
【注】①岐岐:形容聪颖早慧。②嶷嶷(nì):幼小聪慧的样子。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中庸,适中
b.知其必以贿死贿:贪贿,受贿
c.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食:吃饭
d.而卒为奸卒:终于,最终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和解析】*:c解析:食,享祀,受祭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10.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之上下不可移”的一组是(3分)
①情之于*视其品②孟子之言*曰:人之*善③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④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⑤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⑥下之*,畏威而寡罪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和解析】*:c解析:①与论点无关;②孟子未区分人*的品级;③*上品不可移;④*下品不可移;⑤*上品不可移;⑥减少罪过,但仍然没有改变品级,仍然是下品。
【思路点拨】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对“*”和“情”作出明确区分,认为“*”与生俱来,而“情”则是后天与外物作用的产物:“*”和“情”都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韩愈认为人的情感表现为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个方面,下品之人对每种情感的表现要么过分,要么缺失。
c.对于孔子的*善论,荀子的*恶论,扬子(雄)的*混论,韩愈都不认同,并提出质疑和批评。
d.韩愈认为*之上品、中品和下品都不能改变,这和孔子的观点一致。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和解析】*:d解析:韩愈认为*之上品和下品不能改变,而中品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导向上品或下品。
【思路点拨】做这类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所以为*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3分)
(2)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3分)
(3)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和解析】*:(1)人用来表现本*的有五个方面:它们是仁、礼、信、义、智。
(2)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失掉另外两个方面。
(3)因此上品之人可教导,下品之人可约束。
【解析】(1)“所以”,用来,1分;“曰”,是,叫,1分;句意对1分。
(2)“举”,提到,1分;“遗”,遗漏,1分;句意对1分。
(3)“是故”,因此,1分;“制”,约束,1分,句意对1分。
【思路点拨】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人*,是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后天和外物接触而产生的。人*的品级有三种,人用来表现本*的有五个方面;情感的品级有三种,人用来表现情感的有七种形态。有人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回答说:人*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上品人*,就是纯粹的善罢了;中品人*,可引导它变为上品或下品;下品人*,纯粹的恶罢了。人用来表现本*的有五个方面:仁、礼、信、义、智。*为上品的人,以一德为主,兼通其它四德。*为中品的人,对某一德或是不足,或是有些违背,其它四德也混杂不纯。*为下品的人,对一德完全违背,其它四德也不合。人*对于情感的影响要看品级。情感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人用来表现情感的有七种形态:喜、怒、哀、惧、爱、恶、欲。上品的情感,对七种情感都能控制得恰当合适。中品的情感,对于七情有超出一般的情况,也有缺失的,但主观意图还是要适当合中的。下品的情感,要么没有要么过度,都是直接率*而行。情感对于人*的影响也要看品级。
孟子提出*善论,荀子提出*恶论,汉代扬雄提出*善恶相混论。那些认为人*最初善良后来变为邪恶的说法,和认为人*最初邪恶后来变为善良的说法,以及认为人*开始善恶混杂后来分辨出善良和邪恶的说法,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失掉另外两个方面。叔鱼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看见他的面貌,就知道他将来必定因为受贿而死。杨食我出生的时候,叔向的母亲听见他的哭号,就知道一定会因为他而灭掉宗族。越椒出生时,子文很伤心,知道若敖氏的祖先不再享有祭祀。人的本*果真是善良的吗?后稷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没有遭遇灾殃。后稷刚会爬行的时候,就表现出聪颖早慧的倾向。周文王在母亲怀孕期间不曾让母亲担忧;出生后,不让王傅*劳;从师学习,不惹先生烦恼。人的本*果真是邪恶的吗?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文王的儿子管叔蔡叔,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好,然而最终变成恶人。瞽瞍的儿子舜,鲧的儿子禹,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坏,然而最终成为圣人。人的本*果真是善恶相混杂吗?所以说这三个人谈论人*,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失掉另外两个方面。
有人说:这样说来,那么上品人*和下品人*,难道最终不能改变吗?回答说:上品人*,从事学习就会越发聪明;下品人*,畏惧权威就会减少罪过。因此上品可教导,下品可约束。这两种品级,就是孔子所说的不能改变。
有人又问:当今社会人们谈论人*和你的观点不同,为什么呢?回答说:今人的观点,夹杂佛家、道家的观点来谈论;夹杂佛家、道家的观点来谈论,怎么会没有不同。
《第3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赏析》
【原文】
三司使班①在翰林学士之上。旧制,权使即与正同②,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③。庆历中,叶道卿④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道卿者,降敕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⑤,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后尝有人论列⑥,结衔虽依旧,而权三司初除,?门取旨,间有叙⑦学士上者,然不为定例。
【注释】
①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三司。班:亦称“班次”,指群臣朝会时按官职爵位等排列的次序。代表官员的实际级别。
②权使即与正同:指代理*质的三司使权使公事与正式任命的三司使职任相同。宋代“权三司使”本称“三司使权使公事”,简称“权使”。
③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此句实指“三司使权使公事”的称谓,“三司使”三字在实际职务“权使公事”之上。
④叶道卿:即叶清臣(1000—1049)。字道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⑤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意指移“三司使”三字于“权”字之下,遂使“三司使权使公事”之称变而为“权三司使”。如此则使“权三司使”的地位又低于“三司使权使公事”一等。
⑥论列:指上章讨论评判。
⑦叙:指等级排列。
【译文】
三司使的级别在翰林学士之上。按旧时体制,三司使权使公事与三司使正官职任相同,所以“三司使权使公事”的结衔,“三司使”三字在“权使公事”之上。庆历年间,叶道卿为三司使权使公事,执政官有欲压制道卿的,因而在颁降任命他的敕书时,移“三司使”三字于“权”字之下而称“权三司使”,遂使权三司使的立班在翰林学士之下,并且至今沿用为定例。后来曾有人奏论此事,虽然“权三司使”的结衔未变,而权三司使新任命,?门使传达皇帝圣旨,偶尔也有列其等级在翰林学士之上的,但不是固定的成例。
《第4篇:《古离别》译文及赏析》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在江南。
注释
⑴毵(sān)毵:柳枝浓密下垂的样子。一作“鬖(sān)鬖”。
⑵不那离情酒半酣(hān):为了排遣离情而饮酒到了半醉。不那,无可奈何的意思。那,同奈。
⑶玉鞭:精美的马鞭。云外:天外。
⑷断肠:指因离愁而断肠。
译文
晴空云淡柳*青如烟,
别情难遣散饮酒丰酣。
手拿着玉鞭指向云外,
使人断肠是明媚江南。
赏析
诗的靠前、二句写眼前离别时的情景。第三、四句继而写想象中离别后对江南春景的感受。这首诗以景抒愁的寻常比拟,用优美的景*,来反衬离愁别绪,并做到了*调鲜明,*统一。
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有春*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压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刻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三句用“更”字一转,用一“指”字,写出临别时的杨鞭指点动作,使这幅图画更加栩栩如生。四句用“断肠春*在江南”七字,作进一层的抒写,将要云的江南,春天来得更早,春*也就更加动人,它带给行人的不是欢乐,而是更多的因春*而触动的离愁。写到这里,诗意也就自然突现出来了。
这首诗*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第5篇:《古离别》的译文及赏析》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
断肠春*在江南。
注释
⑴毵(sān)毵:柳枝浓密下垂的样子。一作“鬖(sān)鬖”。
⑵不那离情酒半酣(hān):为了排遣离情而饮酒到了半醉。不那,无可奈何的意思。那,同奈。
⑶玉鞭:精美的马鞭。云外:天外。
⑷断肠:指因离愁而断肠。
译文
晴空云淡柳*青如烟,
别情难遣散饮酒丰酣。
手拿着玉鞭指向云外,
使人断肠是明媚江南。
赏析
《古别离》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靠前、二句写眼前离别时的情景。第三、四句继而写想象中离别后对江南春景的感受。这首诗以景抒愁的寻常比拟,用优美的景*,来反衬离愁别绪,并做到了*调鲜明,*统一。
用美丽的景*与欢快的感情互相衬托,互相点染,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韦庄这首诗却不同,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有春*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压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刻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三句用“更”字一转,用一“指”字,写出临别时的杨鞭指点动作,使这幅图画更加栩栩如生。四句用“断肠春*在江南”七字,作进一层的抒写,将要云的江南,春天来得更早,春*也就更加动人,它带给行人的不是欢乐,而是更多的因春*而触动的离愁。写到这里,诗意也就自然突现出来了。
全诗*调鲜明,音节*,语言流畅华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晚唐写景伤别的作品中是较好的一篇。
《第6篇:《**》原文赏析及译文》
原文
京中有善**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桶中声,一齐奏发,众妙毕备。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小儿亦渐欲睡。夫?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丈夫说着梦话,开头不怎么答应她,妇女把他摇个不停,于是两人的说话声逐渐间隔混杂,床又从中发出“戛戛”的响声。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叫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丈夫起来小便,妇女也抱着孩子起来小便。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床发出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小便解入瓶中的声音,解入桶中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注音
少(shǎo)顷犬吠(fèi)呓(yì)语夫叱(chì)大儿声觉(jué)
夫?(hōu)声起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几(jī)欲先走
注释
京:国都,京城。
善:擅长,善于。
会:适逢,正赶上。
宴:举行宴会。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
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而已:罢了。
团坐:围绕而坐。
少顷:一会儿。
下:拍。
哗:喧哗。
但闻:只听见。但:只。闻:听见。
然:...的样子。
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座位。
犬吠:狗叫(声)
遥:远远地。
惊觉欠伸:惊醒后打哈欠,伸懒腰。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呓语:说梦话。
既而:不久,紧接着。
啼:大声哭。
抚:抚摸,安慰。
乳:喂奶。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当是时:在这时候。
叱:大声呵斥。
一时:同时
齐发:一齐出现。
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
伸颈:伸长脖子。
侧目:斜眼旁视,伸颈、侧目都是形容听得入神。
默叹:默默地赞叹。
以为:认为。
妙绝:奇妙极了。
未几:不多久。
?(hōu):打鼾,打呼噜。
微闻:隐约地听到。
作作索索:拟声词,老鼠活动的声音。
盆器:指盆一类的盛物的器皿。
倾侧:倾斜翻倒。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
正坐:端正坐的姿势。
俄而:一会儿。
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
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
火爆声: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
齐作:一齐出现。
曳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形容声音之杂。
虽: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名:说出。
于:在。
是:这。
变*:面*改变。
离席:离开座位。
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
出:露出。
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打战。
几:几乎。
先走:抢先逃跑。
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都没有了。
撤屏:撤去屏风。
一词多义
1.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
3.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
4.妙:众妙毕备(妙处)以为妙绝(好)
5.指: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指出)
6.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停止)率爱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7备:众妙毕备(具备)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8.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发出)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
野芳发而幽香(开放)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头发)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句意:全场静悄悄的。)
古今异义
1。会,古:适逢今:会议
2。但,古:只今:转折连词,但是
3。稍,古:渐渐今:稍微
4。间,古:夹杂今:事物两端之间
5。股,古:大腿今:量词
6。走,古:跑今:行走
7。是,古:这,那今:判断动词
8.虽,古:即使今:虽然
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者(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句意: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的人。)
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句意: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
3、会宾客大宴(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句意: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
4、遥闻深巷中犬吠(遥:形容词活用为状语,远远地。)
5、妇抚儿乳(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
6、妇手拍儿声(手: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
7、众妙毕备(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
特殊句式
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宾语前置句:“会大宴宾客”句意: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
时间量词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赏析
靠前部分
(靠前段),交代**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者”开篇,介绍**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者”的技艺之“善”擅长。“会宾客大宴”,点明**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
(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靠前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表演的由衷赞叹。
**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表演达到靠前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
(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第7篇:《祖逖》原文及译文赏析》
【原文】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第8篇:李勉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勉传
①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
②至德初,从至灵武,拜监察御史。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对日:“某被胁制守官,非逆者。”勉乃哀之,上言日:“元恶未殄,遭点污者半天下,皆欲澡心归化。若尽***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
③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啐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勉询将吏日:“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不辜乎!”即停诏拘啐,飞表上闻,啐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谒见,面陈王啐无罪,政事条举,尽力吏也。肃宗嘉其守正,乃除太常少卿。王啐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对称知人。
④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
⑤大历四年,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番禺贼帅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阻洞为乱,前后累岁,陷没十余州。勉至,遣将李观与容州刺史王翎并力招讨,悉斩之,五岭平。前后西域舶泛海至者岁才四五,勉*廉洁,舶来都不检阅,故末年至者四十余。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饰。及代归,至石门停舟,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
(节选自《|日庸书李勉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2)肃宗遽令奔骑宥释()
(3)乃除太常少卿()(4)会李辅国宠任()
1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5分)
勉询将吏日:“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不辜乎!”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为权幸所诬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勉不为之屈如今人方为*俎,我为鱼肉
c.王啐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d.投之江中今日之事何如
20。结合文意,判断③④两段画线句中两个“竟”的表意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3分)
21。联系全文,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李勉的主要品质。(3分)
参考*
17。(4分)(1)资助,助(2)立即,急速(3)授官职(4)适逢,恰巧,正好
18。(5分)李勉对众将吏说:“圣上正依靠地方官作为民众的父母,怎能因为诬陷中伤的
言语而***无罪的人呢!”(关键词:方、藉、牧宰、以、谮言。句式:岂……乎)
19.(3分)c(介词)
20。(3分)不同。靠前个“竟”是“竟然”的意思,是意料之外,因为用了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而”字。第二个“竟’’是“最终”的意思,是意料之中,因为前文有“不为之屈”,是因果必然。
21.(3分)善良仁厚、知人善任、正直不阿、果敢勇猛、廉洁自律(要求:四字短语、任选三个、角度不同)
参考译文
李勉,字玄卿,是郑王李元懿的曾孙。
至德初年,随肃宗到灵武,拜官监察御史。当时关东献上俘虏百余名,诏书命一并处以斩首。有一个囚犯仰天长叹。李勉过去问他,他回答说:“我被威胁不得不在那里任官,不是反叛者。”李勉于是哀怜他,上言说:“首恶尚未灭绝,受玷污为这官的人居天下之半。他们都想洗心归化。如果将他们***尽,就等于是驱赶天下人去资助凶人奸逆了。”肃宗急命驰马前往宽释,于是每天都有归化者前来。
李勉因为他的旧吏前密县县尉王(啐)勤勉干练,让他代任南郑县令。不久有诏书命将王(啐)处死。李勉询问原因,才知是被权贵们诬陷。李勉对众将吏说:“圣上正依靠地方官作为民众的父母,怎能因为有人说坏话而***无罪的人呢!”于是停止实行诏令,同时拘禁王(啐),迅速递表奏给肃宗。王(啐)于是得到宽宥,然而李勉竟然受到执政者的非难,催促入朝担任大理少卿。谒见肃宗时,李勉当面陈述王(啐)无罪,说他处理政事很有条理,是个尽力的官吏。肃宗嘉许他的恪守正道,于是授官太常少卿。王(啐)后来、因有推究演绎的才能,拜官大理评事、龙门县令,最终享有能吏的名声。当时人称赞李勉有知人之明。
肃宗将重用李勉,适逢李辅国受宠任,他想让李勉降低礼节面见自己。李勉不为他屈服,结果被李辅国排抑。
大历四年,授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广州盗贼首领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依据山洞为乱。前后数年,攻陷十余州。李勉到任,派遣大将李观与容州刺史王翻合力征讨,全都斩***,五岭平定。在这前后西域泛海而来的船舶一年才四五艘,由于李勉*情廉洁,有船舶来全都不检查,因此到他在任的后几年,一年来船四十余艘。在任数年,没有增加车服与用具。到离任返京,在石门停船,将家人贮藏的南货犀角象牙等财物尽数搜出,投进江中。
二:
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幼勤经史,长而沉雅清峻,宗于虚玄,以近属陪位,累授开封尉。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勉与联尉卢成轨等,并有擒奸?`伏之名。
至德初,从至灵武。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对曰:“某被胁制守官,非逆者。”勉乃哀之,上言曰:“元恶未殄,遭点污者半天下,皆欲澡心归化。若尽***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
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勉询将吏曰:“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不辜乎!”即停诏拘??,飞表上闻,??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谒见,面陈王??无罪,政事条举,尽力吏也。肃宗嘉其守正,乃除太常少卿。王??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
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以杞邪佞蠹政,贬未塞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他日,上谓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何不知!卿知其状乎?”对曰:“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累表辞位,遂罢知政事,加太子太保。贞元四年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三一)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资:资助
b.俾摄南郑令摄:代理
c.乃除太常少卿除:解除
d.时人多其正直多:称赞
12.下列各组句加点的字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勉乃哀之,上言曰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岂以谮言而***不辜乎
常以身翼蔽沛公
d.??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充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a.(勉)即停诏拘??,飞表上闻
b.(勉)政事条举,尽力吏也
c.终有能名,时称(勉)知人
d.遂授(杞)澧州别驾
14.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李勉言行正直的一组是
①若尽***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
②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
③谒见,面陈王??无罪
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
⑤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
⑥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勉是郑王李元懿的曾孙,在开封任职时,和同任县尉的卢成轨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发恶事的名声。
李勉认为把叛*俘虏一概处死,不利于国家剿除元凶,劝肃宗网开一面,给那些洗心革面、愿意归顺的人一条生路。
李勉为受诬陷的王??辩诬,使他免除了死罪,后来王??还凭着自己的才能一再迁升,有很好的官声。
李勉不愿曲意迎合权臣李辅国,受到他的压制;又因为他坚持正义,贬了卢杞的官,被皇帝疏远,于是多次上表辞职。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
②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
参考*
11.c
12.a
13.b
14.c
15.d
16.①肃宗立刻命人驰马前往宽释,从此每天都有归顺者前来。
②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为人奸邪,唯独陛下您不知道,这正是因为他奸邪啊。
参考译文
李勉,字玄卿,是郑王李元懿的曾孙。李勉幼年勤读经史,长大后沉静文雅、清正严峻,崇尚虚玄之学。凭借皇亲的身份陪位典礼,历任至开封县尉。当时天下太平已久,况且汴州是水陆交通的汇合处,城里居民多成分杂,被认为难以治理。李勉与同任县尉的卢成轨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发恶事的名声。
至德初年,随肃宗到灵武。当时关东献上俘虏百余名,皇帝下诏一同斩首。有一个囚犯仰天长叹,李勉过去问他,他回答说:“我是被胁迫在那里作官的,不是反叛者。”李勉于是很同情他,对皇上说:“叛乱的元凶还没有消灭,天下的官员有一半陷入贼手被迫当了伪官,他们都想洗心革面,归顺朝廷。如果将他们***尽,就等于是驱赶天下人去资助凶恶的叛逆了。”肃宗立刻命人驰马前往宽释,从此每天都有归顺者前来。
李勉因为他的旧吏前密县县尉王??勤勉干练,让他代任南郑县令。不久有诏书命将王??处死。李勉询问原因,才知他是被权贵们诬陷。李勉对众将吏说:“圣上正依靠地方官作为民众的父母,怎能因为有人说坏话而***无罪的人呢!”于是停止实行诏令,同时拘禁王??,急速上表给皇帝,王??于是得到赦免,然而李勉竟然受到执政者的非难,被催促入朝担任大理少卿。谒见肃宗时,李勉当面陈述王??无罪,说他处理政事很有条理,是个能够尽力办事的官吏。肃宗嘉许他的恪守正道,于是任命他为太常少卿。王??后来凭着推理选择的才能,被任命为大理评事、龙门县令,最终享有能吏的名声。当时人称赞李勉有知人之明。
肃宗要重用李勉。正赶上李辅国受宠信,他想让李勉降低身份对自己行礼。李勉不向他屈服,结果被李辅国压制。卢杞从新州员外司马被提升为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认为卢杞奸邪败政,贬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责,扣住表章,停止执行诏书,就给了卢杞一个澧州别驾的官。一日,皇上对李勉说:“众人都说卢杞是奸邪小人,朕怎么不知道!你知道他的罪状吗?”李勉回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为人奸邪,唯独陛下您不知道,这正是因为他奸邪啊。”当时人称赞他的正直,然而他从此被皇帝疏远。屡次上表辞去职位,于是(皇帝)免去了他宰相的实缺,又加封给他太子太保的荣誉衔。贞元四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第9篇:《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
六国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3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韩、魏塞秦之冲()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3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3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3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35.翻译下列语句(2分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参考*
31.(1)阻碍(2)挺身而出(3)看重(4)抵御
32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是指暗地里。选b
33.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选c
34.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选a
35.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二:
1.下列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私下责备排斥困乏b.私下责怪排斥困窘
c.偷偷的过失排除困惑d.谦词不译责怪摈弃困乏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a.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b.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c.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d.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亲魏以摈奉”
b.苏辙所说的“天下之势”是“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与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
参考*
1.b
2.c
3.a(其原因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贩约,以自相屠灭”。
4.(1)(秦人)越过韩国魏国进攻别国的团都,燕固、赵固往前面抵抗,韩国、魏国在后面追击,这是危险的方法。
(2)韩、魏是其它诸侯国的屏障,使得秦国能够在它们中间进出,这哪里楚懂得天下的形势呢?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箍的限光太短浅了,而目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既是危险的事。越过韩国魏国进攻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韩国、魏国在后面追击,这是危险的方法。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魏是其它诸侯固的屏障,却使得秦国能够在它们中间进出,这哪里(难道)是懂得(明了)天下的形势呢?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秦国。秦*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末,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象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秦国的大*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