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范《山行》阅读*及赏析

综合 2024-10-20 11:48:43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wú):香草名。

1.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作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是怎样呼应题目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

1.“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目前。(3分)“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3分)

2.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2分)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3分)

二: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窈窕”一般是形容人形体美好的,在这里形容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也可以联想为:散发着清香的蘼芜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如舞姿飞扬,情态美好。)

评分标准:答出本义,得1分,答出表达效果,得1分。共2分。

2.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评分标准:结合全诗分析,得1分,答出情感,得1分。共2分。

三:

(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这道诗扣题很紧,请简要分析各句是怎样呼应题目的。

参考*

(1)诗歌借描写美好的自然山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2)首句的“*泉”写出了山高陡峭的特点,次句用“春风窈窕”衬托出山行的轻松愉快的心情,第三句用“山田”点明“山行”,最后一句用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

附加

1.绿:形容词作动词,使……绿。

2.蘼芜(míwú):.一种香草,可以做香料。古人认为服食蘼芜可以多生子,又名蕲?,江蓠,据辞书解释,苗似芎?,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

3.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作者】

姚范(1702—1771)初名兴涑,字巳铜,后字南青,号姜坞,晚号几蓬老人。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学家。姚范于乾隆年间科举进士及第,任编修。姚范人缘甚佳,平生与江若度、王洛、叶酉、方泽、刘大魁、齐召南、杭世骏、胡天游、邵齐焘、周振采等友好交往,尤其是与刘大魁交往密切,以文学思想讨论交流。他的侄子是姚鼐,姚范承方苞的论文思想主张。持论对其侄儿姚鼐的思想影响较深。姚范著有《授鹑堂诗集》七卷,《授鹑堂文集》六卷,《授鹑堂笔记》五十卷,《曝书亭诗评点》及《望溪文集评点》等。

赏析:

“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目前。“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

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一路斜阳听鹧鸪”写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第2篇:姚范《山行》阅读*及赏析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wú):香草名。

1.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作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是怎样呼应题目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

1.“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目前。(3分)“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3分)

2.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2分)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3分)

阅读练习二: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窈窕”一般是形容人形体美好的,在这里形容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也可以联想为:散发着清香的蘼芜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如舞姿飞扬,情态美好。)

评分标准:答出本义,得1分,答出表达效果,得1分。共2分。

2.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评分标准:结合全诗分析,得1分,答出情感,得1分。共2分。

阅读练习三:

(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这道诗扣题很紧,请简要分析各句是怎样呼应题目的。

参考*

(1)诗歌借描写美好的自然山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2)首句的“*泉”写出了山高陡峭的特点,次句用“春风窈窕”衬托出山行的轻松愉快的心情,第三句用“山田”点明“山行”,最后一句用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

注释:

1.绿:形容词作动词,使……绿。

2.蘼芜(míwú):.一种香草,可以做香料。古人认为服食蘼芜可以多生子,又名蕲茝,江蓠,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

3.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作者】

姚范(1702—1771)初名兴涑,字巳铜,后字南青,号姜坞,晚号几蓬老人。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学家。姚范于乾隆年间科举进士及第,任编修。姚范人缘甚佳,平生与江若度、王洛、叶酉、方泽、刘大魁、齐召南、杭世骏、胡天游、邵齐焘、周振采等友好交往,尤其是与刘大魁交往密切,以文学思想讨论交流。他的侄子是姚鼐,姚范承方苞的论文思想主张。持论对其侄儿姚鼐的思想影响较深。姚范著有《授鹑堂诗集》七卷,《授鹑堂文集》六卷,《授鹑堂笔记》五十卷,《曝书亭诗评点》及《望溪文集评点》等。

赏析:

“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目前。“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

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一路斜阳听鹧鸪”写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第3篇:《短歌行》阅读*及赏析

《短歌行》靠前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阅读*,欢迎大家参考!

短歌行

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阅读*】

1.诗中多次出现“忧”,这种“忧”是否意味着诗人对人生持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呢?(4分)

【*】从表面看,曹*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高,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国演义》中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你觉得是选“何”好还是“无”好?为什么?(4分)

【*】“何”好。“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枝可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即使投靠曹*,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些贤才可供依托的一枝。

【赏析】

《短歌行》正像曹*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当时所实行的*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前八句为靠前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靠前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

“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靠前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靠前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的其他**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第4篇:姚鼐《出池州》的阅读*及赏析

出池州

姚鼐

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

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洲。

1.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作简耍分析:(4分)

答:第三句写的是静景,池州为青山环绕春花万千。第四句是动景,诗人在微风吹拂下划一叶扁舟悠悠然出了池州。(2分)这两句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相融的美妙境界。(2分)

2.这首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诗人运用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通过描写四周环境之幽雅静谧,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安宁与平和。(2分)

赏析:

春天,诗人在微风吹拂下划一叶扁舟悠悠然出了池州。沿途满眼春花柳绿,他看到溪水清碧,沿溪桃花盛开,氤氲之气使得桃花有如香雾笼罩溪流。春天的江水刚刚穿过杨叶洲(在贵池县西北的大江中,状如杨树叶)。池州为青山环绕春花万千。在这美景相伴下诗人陶陶然乘舟出了池州。

第5篇:山行叶茵阅读*及翻译赏析

原文:

山行

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山行字词解释:暂无

山行翻译:

青山不知道我的姓名,我也不知道青山名子。飞过来的白鸟好像认识我们,对着我和青山鸣叫了两三声。

山行阅读*:暂无

山行创作背景:暂无

山行赏析:

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展示山中一幅幅绚丽景*,而是只谈了自己的一点感受,是到一座从未到过的山时所产生的特有感受:一人独行山中,左顾右盼中似觉孤凄;而空寥中突然传来几声鸟鸣,于是顿有“似曾相识”之感。从自己的感受写,避免了这类作品的“共*”,显得不落窠臼,机心独运。

二是先叙山行一阵以后的感叹:“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一脸懊恼,一路沮丧,这是“面”上之景。几只白鸟远远飞来,对山鸣叫,对人欢歌——是在宣泄深山空谷无拘无束的痛快酣畅,还是向跋涉而至的诗人表达由衷的欢迎?有了这一“点”,整首诗顿时境界全活;鸟有灵气,山有了灵*,人自然也产生了灵感。

三是似无意“着*”,但青山、白鸟的如实绘出,倒也给人独特的*调,显得素净、淡雅。特别是在绘声上颇费揣摩,作者借那婉转、悠扬、美妙动听的鸟声,给整首诗注入了“活力”,也给读者创造了咀嚼回味的空间。

个人资料:

叶茵(1199~?)南宋诗人,(生年据《己酉生日敬次靖节先生拟挽歌辞三首》、《既次韵或非之作解嘲》“衰齿逾五十”推算),字景文,笠泽(今江苏苏州)人。萧闲自放,不慕荣利,曾出仕,“十年不调”(本集卷二《参选有感》),退居邑同里镇,筑顺适堂,以杜甫诗“洗然顺所适”得名。与同时代诗人徐矶、林洪等相唱和。有《顺适堂吟稿》五卷。事见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八。

第6篇:曹植《泰山梁甫行》古诗阅读*及赏析

泰山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4分)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分)

参考*

1.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的深切同情。

作者: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赏析: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所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