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舟记》的赏析

综合 2024-10-18 18:29:37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注释: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作者是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表现了这幅雕刻品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

明朝(有一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的)两旁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7-8]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是个和尚)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和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子底下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袒开胸怀,露出两乳。(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不相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7-8]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茶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容貌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7-8]

船的背面稍平,就在上面刻上文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是红*的。[7-8]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刻了箬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这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第2篇:关于《核舟记》的赏析》

魏学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相当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把雕刻在核舟上的景物如实地反映出来,使读者能领会其刻工的精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就一面说明桃核或核舟的体积之小,一面着力叙说核舟上雕刻的东西之多。试看,文章一开头就说,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记核舟的时候,就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在篇末又说,计其(指核舟)长曾不盈寸。这都是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核舟是那样小。那么,在那样小的桃核上,刻了哪些东西呢?作者不但逐一地陆续地写了出来,而且最后还加以统计,说有五个人,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还有刻的对联、题名、篆文图章,共计三十四个字。桃核是那样小,上面刻的东西是这么多;两相对比,读者已经可以推断这个核舟大概雕刻得相当不错。

但是文章如果只反映上面这一点,那就很不够。因为读者看了,或许会认为核舟上刻的东西虽多,大概都是写意的,象征*的,没有什么稀奇。所以作者在记人和器物、文字的同时,不能不着力描绘其情态、形状,以示刻工之精奇。例如,文章记船篷两旁共有八扇窗,同时写这些窗都能开能闭;右面的四扇窗,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面的四扇窗,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说字的凹处还涂了石青。对于苏东坡,则记他峨冠而多髯。对于佛印,则记他袒胸**。记念珠,则说它珠可历历数也。记舟尾居右的舟子,则记他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记居左的舟子,就记他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船头船尾那五个人,王叔远刻得栩栩如生,文章也细致地、用力地把他们描绘下来。记制作者的题名,说那些字细得像蚊子腿,可是一钩一画,极其清晰。又说,在题名之下,还刻了篆文图章,涂了红*。这样写,读者也就不难想像核舟的刻工细致精奇到何等程度了。

王叔远大概是一个富有雅趣的人。他刻大苏泛赤壁,就从《赤壁赋》中摘取山高月小等脍炙人口的警句,组成对联,刻在篷窗上。他在船背上刻制作者的姓名,在姓名之下,又刻了自己的图章,而且用篆文,涂红*。又如船窗上的字用石青,题名的字用黑,图章的字用红,这都能显示出王叔远的雅趣和他对艺术创作的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文章把这些特点都仔细地记下来,就更能使读者领会核舟具有的浓厚艺术风趣。

就文字来说,《核舟记》写得精练简洁,而对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说得清清楚楚。例如记船头、船尾五个人的位置以及他们的手足的姿势,写得多么有条有理,多么清楚。在用字造语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简直把核舟上的那几个人都写活了。《核舟记》不仅把船上的人和器物、文字的数目记下来,同时对他们的情况还作了不少的描述,可是作者所用的字,不过四百三十多个。作者把船尾上的两个舟子,刻画得十分生动,却只用了64个字,文笔何等干净利落!

《核舟记》的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第1段,先介绍和赞扬奇巧人王叔远的技艺,并说王叔远赠给他一个核舟。第2段到第5段,接着第1段的末句,记核舟本身以及舟上的全部情景。其中第2段记核舟的大小和形状,第3段记船头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个人的姿态和活动,第4段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3、4两段都以记人为主,作者写得特别用力气。第5段记王叔远在船背上所刻的题名。第6段,对核舟上所有的人和器物、文字作一番统计,再一次告诉读者,小小的核舟上,刻了这么多的东西。然后很自然地用了一句赞叹的话──嘻,技亦灵怪矣哉!结束全文。文章的层次很清楚,而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却又很紧密。各段的次序为什么这样排,它的理由相当明显。

《核舟记》作者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比较容易探索,因此也就不难学习。

课本对这篇文章已经适当地加了注释,这里再补充几条。

1、盖大苏泛赤壁云从核舟上的人和景物来看,无疑是刻的大苏泛赤壁,而且大苏也确有两游赤壁的事。可是文章为什么又不做完全肯定的语气,而说盖大苏泛赤壁云呢?(这句话约略相当于现代汉语大概是人们所说的苏东坡泛舟赤壁。)这可能是因为大苏泛舟赤壁虽然确有其事,但是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后者只是一种传说。至于王叔远用这个传说作为雕刻的题材,则完全无损于艺术品的完美。

2、左臂挂念珠倚之倚是靠着的意思。之是代词,指左膝。对这句话,有的读者也许会问:它说的是左臂靠着左膝呢,还是念珠靠着左膝呢?仔细想来,这句话如果改为现代语,就是挂着念珠的左臂,靠着左膝。所以应以前说为是,尽管事实上念珠也会靠在左膝上。

3、其船背稍夷船背一词,现行语文课本加了注解。有的旧课本把它注为船底,这大概是把背字理解为正面背面的背,认为船背就是船的背面,也就是船底,这是错误的。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滴船背,风浪打船头。(语出《舟中夜雨》。)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4、技亦灵怪矣哉古人称鬼神曰灵,称妖物曰怪。文章用灵怪二字赞扬王叔远的奇技,意思是说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技,简直不是世人所能具有的,只有鬼神妖物才能办得到。灵怪二字,含有成语鬼斧神工的意思。技亦灵怪矣哉!用现代汉语来说,大致等于技能的精湛,也真可谓鬼斧神工了啊!


《第3篇:核舟记原文和翻译赏析》

核舟记〔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黑。又用上一颗篆字*,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


《第4篇:关于魏学《核舟记》的文言文赏析》

魏学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相当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把雕刻在核舟上的景物如实地反映出来,使读者能领会其刻工的精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就一面说明桃核或核舟的体积之小,一面着力叙说核舟上雕刻的东西之多。试看,文章一开头就说,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记核舟的时候,就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在篇末又说,“计其(指核舟)长曾不盈寸”。这都是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核舟是那样小。那么,在那样小的桃核上,刻了哪些东西呢?作者不但逐一地陆续地写了出来,而且最后还加以统计,说有五个人,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还有刻的对联、题名、篆文图章,共计三十四个字。桃核是那样小,上面刻的东西是这么多;两相对比,读者已经可以推断这个核舟大概雕刻得相当不错。

但是文章如果只反映上面这一点,那就很不够。因为读者看了,或许会认为核舟上刻的东西虽多,大概都是写意的,象征*的,没有什么稀奇。所以作者在记人和器物、文字的同时,不能不着力描绘其情态、形状,以示刻工之精奇。例如,文章记船篷两旁共有八扇窗,同时写这些窗都能开能闭;右面的四扇窗,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面的四扇窗,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说字的凹处还涂了石青。对于苏东坡,则记他“峨冠而多髯”。对于佛印,则记他“袒胸**”。记念珠,则说它“珠可历历数也”。记舟尾居右的舟子,则记他“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记居左的舟子,就记他“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船头船尾那五个人,王叔远刻得栩栩如生,文章也细致地、用力地把他们描绘下来。记制作者的题名,说那些字细得像蚊子腿,可是一钩一画,极其清晰。又说,在题名之下,还刻了篆文图章,涂了红*。这样写,读者也就不难想像核舟的刻工细致精奇到何等程度了。

王叔远大概是一个富有雅趣的人。他刻“大苏泛赤壁”,就从《赤壁赋》中摘取“山高月小”等脍炙人口的警句,组成对联,刻在篷窗上。他在船背上刻制作者的姓名,在姓名之下,又刻了自己的图章,而且用篆文,涂红*。又如船窗上的字用石青,题名的字用黑,图章的字用红,这都能显示出王叔远的雅趣和他对艺术创作的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文章把这些特点都仔细地记下来,就更能使读者领会核舟具有的浓厚艺术风趣。

就文字来说,《核舟记》写得精练简洁,而对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说得清清楚楚。例如记船头、船尾五个人的位置以及他们的手足的姿势,写得多么有条有理,多么清楚。在用字造语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简直把核舟上的那几个人都写活了。《核舟记》不仅把船上的人和器物、文字的数目记下来,同时对他们的情况还作了不少的描述,可是作者所用的字,不过四百三十多个。作者把船尾上的两个舟子,刻画得十分生动,却只用了64个字,文笔何等干净利落!

《核舟记》的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第1段,先介绍和赞扬奇巧人王叔远的技艺,并说王叔远赠给他一个核舟。第2段到第5段,接着第1段的末句,记核舟本身以及舟上的全部情景。其中第2段记核舟的大小和形状,第3段记船头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个人的姿态和活动,第4段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3、4两段都以记人为主,作者写得特别用力气。第5段记王叔远在船背上所刻的题名。第6段,对核舟上所有的人和器物、文字作一番统计,再一次告诉读者,小小的核舟上,刻了这么多的东西。然后很自然地用了一句赞叹的话──“嘻,技亦灵怪矣哉!”结束全文。文章的层次很清楚,而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却又很紧密。各段的次序为什么这样排,它的理由相当明显。

《核舟记》作者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比较容易探索,因此也就不难学习。

课本对这篇文章已经适当地加了注释,这里再补充几条。

1、盖大苏泛赤壁云从核舟上的人和景物来看,无疑是刻的“大苏泛赤壁”,而且大苏也确有两游赤壁的事。可是文章为什么又不做完全肯定的语气,而说“盖大苏泛赤壁云”呢?(这句话约略相当于现代汉语“大概是人们所说的苏东坡泛舟赤壁”。)这可能是因为大苏泛舟赤壁虽然确有其事,但是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后者只是一种传说。至于王叔远用这个传说作为雕刻的题材,则完全无损于艺术品的完美。

2、左臂挂念珠倚之“倚”是靠着的意思。“之”是代词,指“左膝”。对这句话,有的读者也许会问:它说的是“左臂靠着左膝”呢,还是“念珠靠着左膝”呢?仔细想来,这句话如果改为现代语,就是“挂着念珠的左臂,靠着左膝”。所以应以前说为是,尽管事实上念珠也会靠在左膝上。

3、其船背稍夷“船背”一词,现行语文课本加了注解。有的旧课本把它注为“船底”,这大概是把“背”字理解为“正面”“背面”的“背”,认为“船背”就是船的“背面”,也就是“船底”,这是错误的。“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语出《舟中夜雨》。)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4、技亦灵怪矣哉古人称鬼神曰“灵”,称妖物曰“怪”。文章用“灵怪”二字赞扬王叔远的奇技,意思是说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技,简直不是世人所能具有的,只有鬼神妖物才能办得到。“灵怪”二字,含有成语“鬼斧神工”的意思。“技亦灵怪矣哉!”用现代汉语来说,大致等于“技能的精湛,也真可谓‘鬼斧神工’了啊!”


《第5篇:《核舟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导语:核舟记讲述一个有特殊技艺的人王叔远。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核舟记》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学习!

《核舟记》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注释

奇:奇特。

曰:叫。

以:用。

径:直径。

之:的。

为:做,这里指雕刻。

罔:无,没有。

因:依据。

势:样子。

象:模似,仿照。

具:具有。

情:神情。

各:各自。

态:姿态。

尝:曾经。

贻:赠。

余:我。

盖:大概,原来是。

泛:泛舟。

云:句尾语气词,无意。

约:大约。

有奇(jī):有,念yòu,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奇,零数。

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

敞:宽敞。

为:是。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覆:覆盖。

之:代词,代指“船舱”。

开:开设。

启:打开。

而:表修饰。

相望:左右相对。

焉:语气词。

之:代窗。

则:就。

徐:缓缓地。

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

糁:涂染,名作动。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而:表并列,并且。

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居:位于。

为:是。

阅:阅读,看。

执卷端:拿着画卷的右端。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

抚:轻按。

卷末:画卷的左端。

如:好像

语:说话。

现:露出。

侧:侧转。

其:他们的。

比:靠近。

绝:极,非常。

类:像。

矫:举。

属(zhǔ):相类似。

诎:同"屈",弯曲。

而:表并列,并且。

倚:倚靠。

之:代左脚。

可:可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状:的样子。

其:那。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

衡:通“横”,与纵相对。

攀:扳。

若:好像。

视:目光。

端:正。

容:神情。

寂:平静

若:好像。

然:的样子。

其:那。

夷:平

题:题写。

其:船的背面,船底。

曰:刻。

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钩画:笔画。

了了:清楚明白。

其:代字。

墨:黑。

用:刻着。

篆章:篆字图章。

丹:朱红*。

通:总。

为:刻。

并:和。

有:同“又”,连接零数和整数。

而:表转折。

计:计算。

曾:尚,还。(读“zēng”,见古文字典)

盈:满。

简:通“拣”,挑选。

修狭:长而窄。

为:做,这里指雕刻。

之:代“核舟”。

以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苏,苏轼。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为“大苏”、“小苏”。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第6篇:核舟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关于核舟记原文及翻译赏析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核舟记原文及翻译赏析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注释

奇:奇特。

曰:叫。

以:用。

径:直径。

之:的。

为:做,这里指雕刻。

罔:无,没有。

因:依据。

势:样子。

象:模似,仿照。

具:具有。

情:神情。

各:各自。

态:姿态。

尝:曾经。

贻:赠。

余:我。

盖:大概,原来是。

泛:泛舟。

云:句尾语气词,无意。

约:大约。

有奇(jī):有,念yòu,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奇,零数。

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

敞:宽敞。

为:是。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覆:覆盖。

之:代词,代指“船舱”。

开:开设。

启:打开。

而:表修饰。

相望:左右相对。

焉:语气词。

之:代窗。

则:就。

徐:缓缓地。

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

糁:涂染,名作动。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而:表并列,并且。

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居:位于。

为:是。

阅:阅读,看。

执卷端:拿着画卷的右端。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

抚:轻按。

卷末:画卷的左端。

如:好像

语:说话。

现:露出。

侧:侧转。

其:他们的。

比:靠近。

绝:极,非常。

类:像。

矫:举。

属(zhǔ):相类似。

诎:同"屈",弯曲。

而:表并列,并且。

倚:倚靠。

之:代左脚。

可:可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状:的样子。

其:那。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

衡:通“横”,与纵相对。

攀:扳。

若:好像。

视:目光。

端:正。

容:神情。

寂:平静

若:好像。

然:的样子。

其:那。

夷:平

题:题写。

其:船的背面,船底。

曰:刻。

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钩画:笔画。

了了:清楚明白。

其:代字。

墨:黑。

用:刻着。

篆章:篆字图章。

丹:朱红*。

通:总。

为:刻。

并:和。

有:同“又”,连接零数和整数。

而:表转折。

计:计算。

曾:尚,还。(读“zēng”,见古文字典)

盈:满。

简:通“拣”,挑选。

修狭:长而窄。

为:做,这里指雕刻。

之:代“核舟”。

以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苏,苏轼。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为“大苏”、“小苏”。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