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塞下曲》译文及全诗赏析

综合 2024-10-17 15:28:04

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赏析 这首边塞小,写一位将*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靠前,这样可以表现将*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卢纶《塞下曲》译文及全诗赏析2

塞下曲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词语解释】

1.塞下曲:古时的一种*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jì):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像弓一样弯曲的**。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译文】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

敌*偷偷地逃跑了。

将*发现敌*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上落满了雪花。

【赏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发现敌*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是在“大雪满弓*”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写我*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

塞下曲卢纶翻译赏析3

塞下曲①

【唐】卢纶

月黑②雁飞高,

单于③夜遁④逃。

欲将⑤轻骑⑥逐⑦,

大雪满弓*。

【注释】

①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歌。

②月黑:没有月光。

③单于:匈奴君主的称号。

④遁:逃走。

⑤将:率领。

⑥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⑦逐:追赶。

【大意】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他们,大雪纷飞落满身上的弓*。

【赏析】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溃逃,将*在“大雪满弓*”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出击。一“逃”一“逐”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表现出诗歌的意蕴悠长。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4

塞下曲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

将*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

箭头深深*巨大石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靠前,这样可以表现将*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卢纶《塞下曲》的赏析5

唐代的边塞诗,写出了西北边地的辽远和荒凉,抒发的是豪迈苍凉的情调。诗人感叹大自然的高旷,也讴歌戍边的将士英勇。李益,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翰,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此刻,涌现在我脑际的,是王昌龄的《出塞》,也是写边关将士兵,和卢纶的《塞下曲》异曲同工:“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寒。城头鼓铁声犹振,匣里金*血未干”。也想起了李白的《塞下曲》:“将*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唐代的这类诗歌,充满了传奇*彩和英雄气概,有阳刚之气。这些诗的出现,使唐诗的风格和境界更为恢弘阔大。

在五言古诗中,我以为卢纶的《塞下曲》属于明珠中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被*人诵读,是有道理的。

卢纶的《塞下曲》原有七首,是内容相关联的组诗,描述了一个*事行动的过程,写得有声有*,其中有些情景和场面,有惊心动魄的效果。《唐诗三百首》中,选了其中四首:

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蟊弧。*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其四:野幕敞琼宴,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卢纶的这组诗,在唐诗中是很独特的一例,以简洁写意的手法叙事,靠前首写誓师出征,第二首写将*的神勇,第三首写敌*的溃败,第四首是凯旋庆功。其中最出名、也是写得最出*的,是第二和第三首。第二首描述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典出司马迁《史记·李将*列传》:“广拙猎,见草石中,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一天夜晚,李广在草原打猎,远远地看到一头猛虎隐没在草丛中,于是张弓怒射。次日天亮时,人们发现,那头猛虎,其实是一块巨石,昨夜李广的射虎之箭命中目标,箭镞竟深嵌入石。如此的精准和膂力,如果上阵***敌,威力可以想见。此诗没有直接写战事,但巧妙生动地写出了将*的神勇。这位汉代飞将*,常常出现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山”,写的就是李广。第四首“月黑雁飞高”,流传最广,短短二十个字,画面动静相交,神秘诡异,隐藏着丰富的意象,为读者提供了可以产生无数联想的空间。月黑之夜,汉*奇袭敌营,大获全胜,敌*溃败逃窜,汉*在风雪中乘胜追击。黑夜,飞雁,奔马和骑士,飞雪和*弓,这些意象构织成的情境,可以供小说家的笔墨衍生成情节跌宕惊险的故事。

卢纶《塞下曲·其四》翻译赏析6

【诗人简介】

卢纶:(739?-799?),字允言,祖籍范阳(今*西南),后迁居蒲(今山西永济)。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奉亲避居鄱阳。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又受宰相王缙赏识,奏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德宗朝为昭应令,又赴河中节度使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应酬赠答之作,但所作边塞诗却苍老遒劲,气势雄浑,体现盛唐之馀绪。

塞下曲·其四  卢纶

野幕蔽琼筵,

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①动山川。

【注释】

①雷鼓:旧时也以祀天神之八面鼓解。实即擂鼓。

【简析】

第四首写凯旋归营,设宴劳*的欢乐场面。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组诗,*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阅读*附翻译赏析7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题目:

(1)《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答]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2)诗中写将*雪夜率*追敌的壮举,突出了将****敌卫国的精神。诗一开始用月黑之夜大雁被惊高飞,来衬托敌*溃败夜逃的情景;三四句写将*率领轻骑冒雪追敌,“大雪满弓*”这一细节,既写出了环境的极度恶劣,更突出了将*的英勇刚毅。

(3)填空:这首诗从题材分,应属于__________,一二句所描写的环境和事件是_________。(要求概括准确、描写生动)

(4)研读三四句,分析“逐”和“满”两个词的妙处。

*

(1)边塞诗。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单于的*队准备乘夜*逃跑,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意对即可)

(2)逐:追逐,指边防守*准备追击逃跑的单于部队。满:大雪突降,刹那间落满了弓*。两个动词,前一个写边防将士的警惕与果敢,后一个写环境的恶劣,两相映衬,表现守边将士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意对即可)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742年-756年)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776年(大历十一年)元载被***,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

赏析:

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诗的大意: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偷偷地逃跑了。将*发现敌*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上落满了雪花。前两句写敌*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后两句写将*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发现敌*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发现敌*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溃逃,将*在“大雪满弓*”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的阅读*及赏析8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1:“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靠前,这样可以表现将*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