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额亦都传》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综合 2024-10-16 08:47:37

额亦都①世居长白山。幼,亲为仇家所***,匿邻村以免。年十三,手刃其仇。居数岁,太祖②行经嘉木瑚寨,与太祖语,心知非常人,遂请从。其姑止之,额亦都日:

“大丈夫生世间,能以碌碌终乎?此行听所之,誓不贻姑忧。”姑许之,遂从太祖行。太祖为族人所怼,数见侵侮,额亦都护左右,卒弭其难。

居三年,太祖起兵攻图伦城,先登;攻*克济城,掩敌无备,取之。太祖知其能,日见信任。岁丁亥八月,将兵取巴尔达城。至浑河,秋水方至,不能涉,以绳约*士,鱼贯而渡。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断矢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为所败。师还,太祖迎劳如初。界藩有科什者,以勇闻,盗九马以遁,额亦都单骑追斩之,尽返所盗马。贝挥巴颜谋逆,额亦都讨而诛其父子五人以徇。

岁庚戌,太祖命将兵千,抚渥集部,降十九人。旋乘胜取雅揽路。天命四年,明经略杨镐大举来侵,总兵杜松*自抚顺入。诸贝勒帅师出御,至太兰冈,大贝勒以太祖未至,议驻*以俟。四贝勒日:

“界藩有我筑城夫役,宜急护之!何为次,且示弱?”额亦都大言日:

“四贝勒之言是也!”师遂进。师至界藩,筑城夫役腾跃下山赴战,太祖亦至,指挥夹击,松*遂覆。

额亦都每克敌受赐,辄散给将士之有功者。太祖厚遇之,始妻以族妹,后以和硕公主降焉。额亦都次子达启,太祖育于宫中,怙宠而骄,遇诸皇子无礼,额亦都患之。一日,集诸子宴别墅,酒行,忽起,命执达启,抽刃而言日:

“天下安有父***子者?顾此子傲慢,今不治,他日必负国败门户。不从者血此刃!”众惧,缚达启,入室以被覆***之。额亦都诣太祖谢,太祖惊惋久之。

卒,年六十,太祖临哭者三。顺治十一年,世祖③命立碑旌功。

(选自《清史稿·额亦都传》,有删略)

【注】①额亦都:全名钮祜禄·额亦都,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开国名将。②太祖:即爱新觉

罗·努尔哈赤。③世祖:即爱新觉罗·福临,清*人关以后的靠前位皇帝,因年号“顺治”

又被称为顺治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断矢/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

b.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断矢/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

c.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断矢/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

d.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断矢/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世祖都是帝王的庙号之一,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大丈夫原指身高一丈的男子,本文中是作为一种敬语或谦辞使用。

c.堞是城墙上向外一侧所设的墙垛,战时可抵挡敌人的矢石攻击,从孔隙中则可对敌人射箭发*。

d.立碑之风始于汉代,是通过在碑上记载逝者的成就、功绩或历史大事,来颂扬和表彰逝者的功德、业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额亦都见识过人,与太祖交谈后,判断太祖不是等闲之人,即想追随太祖,但遭到他姑姑的反对,额亦都对姑姑讲明理由后,最终如愿以偿。

b.额亦都带兵攻打巴尔达城,行*时遇到河流涨水,他命令士兵利用绳索渡河,其后,又借助夜*的掩护,率先登城,作战十分勇敢。

c.明*入侵之时,四贝勒反对部队停下来等候太祖,额亦都支持四贝勒的意见,从而大败明*。额亦都不贪财,每次获得的赏赐,他总是散发给全体将士。

d.额亦都一生战功卓著,骁勇有谋。他对太祖忠心耿耿,死后,太祖多次到他灵前哭吊,后来,世祖亲自下令立碑表彰他的功绩。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为族人所怼,数见侵侮,额亦都护左右,卒弭其难。(5分)

(2)诸贝勒帅师出御,至太兰冈,大贝勒以太祖未至,议驻*以俟。(5分)

参考*

第2篇:清史稿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命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又言:“尚书公讷亲,综理吏、户两部,兼以出纳王言。部中议覆事件,出一言而势在必行,殆非怀谦集益之道。请加训示,俾知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两疏入,上谕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廷玉有益。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命勘海塘。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俾水有所泄。以江南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员亏帑①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上又命清察江南河工未结诸案,统勋疏言未结款一百一十一万有奇,请定限核报。又以河道总督顾琮请于祥符、荥泽诸县建坝,并浚引河,命统勋往勘。统勋议择地培堤坝,引河上无来源,中经沙地,易淤垫,当罢,上从之。

三*年十一月,卒。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驰视,已无及。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②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帑(tǎng):古代指钱财或收藏钱财的府库。②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加训示,俾知省改俾:使,让

b.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虞:忧虑

c.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饬:谨慎

d.命偕尚书策楞往按按:按照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则非大臣之度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刘统勋刚直、勤政的一组是

①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②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

③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④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

⑤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

⑥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统勋受命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掌握了丰富的水利知识,为他后来出*地完成修治运河的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刘统勋敢于上书直谏,大胆提醒皇上对张廷玉和讷亲进行训示、教诲、抑制,皇上当即应允,并向朝臣宣示处理意见。

c.在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建坝一事上,刘统勋亲自前往考察,审度地势水势,建议搁置顾琮的请求,得到了皇上的批准。

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3分)

(2)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参考*

9.d(按:考察)

10.d(d项都是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词组。a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b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从”。c项①连词,表承接,“就”;②连词,表转折,“却”。)

11.c(①是刘统勋服从指派学习海塘工程,④是乾隆对讷亲的评价。)

12.b(“皇上当即应允,并向朝臣宣示处理意见”错误,皇上没有马上应允,而是过后不久把刘统勋的奏章公开,拿给朝廷重臣看。)

13.(10分)

(1)大臣责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听到别人指出缺点错误就高兴,这是古人崇尚的做法。(3分。“指摘”、“过”、“所尚”各1分)

(2)乾隆亲自参加他的丧礼,看到刘统勋家里俭省朴素的情况,替他悲伤。(3分。“丧”、“俭素”、“恸”各1分)

(3)认真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说给老百姓听(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老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着重物了。(4分。“谨庠序之教”1分,“孝悌”1分,“申”1分,“颁”1分)

参考译文

刘统勋,字延清,是山东省诸城县人,雍正二年中进士。乾隆元年,提拔他为内阁学士。命他跟从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后)特授刘统勋为督察院左都御史,他上书给乾隆帝说:“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他经历了很多事,然而他的晚年应当谨慎,(因为)别人对他的责备很多。请皇上从现在开始,三年内不要特意宣旨提拔重用他,一律停止他的擢升调动。”又上书说:“尚书讷亲统管吏部和户部,并且能够下达皇上的旨意。部中议论并答复大事,讷亲说一句话别人必须执行,几乎没有心存谦诚、集思广益的想法。请皇上给予他一定的教训,让他知道反省并改正错误。他所掌管的事务,有的可根据情况给予裁减,以免有耽误、荒废的忧虑。两个奏章呈上之后,乾隆回复他说:“朕认为张廷玉、讷亲如果擅自作威作福,刘统勋必定不敢上这样的奏章。大臣责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听到别人指出缺点错误就高兴,这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心存一些不快或嫌怨,那就没有大臣的气度了。如今一经审查评议,大家都会明白要谨慎行事,反而会对张廷玉有好处。讷亲作为尚书,遇事时固然不应不置可否、推卸责任,但是管理事务有时不得当,朕应时时对他进行教训,告诫他不要骄傲自满。至于权职过多的问题,如果确实有可以精简的,等候朕来决定。”不久乾隆就下令把刘统勋的奏章公开,拿给朝廷重臣看。

乾隆命令刘统勋勘查海塘。当时运河暴涨,刘统勋请求疏浚聊城引河,分流运河水使之流入大海。使水能够顺利排泄。因江南坝决口,命令刘统勋同尚书策楞前往视察。两人共同上书说河道官员亏空府库钱屠延误工期,乾隆下诏撤销了河道总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的职务,追究并严厉惩治每个侵吞府库钱财的官吏。乾隆又命令刘统勋彻底查办江南河工没有结款的各个案件,刘统勋上书说未结款案件有111万多起,请求规定时间进行核查上报。后又因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在祥符、荥泽诸县建筑坝堤,并开挖引河,命令刘统勋前往勘察。刘统勋议政时认为应该另选地点建筑堤坝,引河上方没有下水源流,中途又经过沙地,容易沉积,应该搁置顾琮的请求,乾隆皇帝听从了刘统勋的建议。

乾隆三*年十一月,(刘统勋)死了。这一天天刚亮,刘统勋就入朝觐见,当他乘车行至东华门外,(当)车子稍微倾斜,掀开车帷探视时,刘统勋已经双目紧闭。乾隆听说此事,(急速)差遣尚书福隆安带着*品快速前往看望救治,(但)已经来不及了。追赠刘统勋为太傅,将其牌位放入贤良祠(并赐祭葬),赐谥号“文正”。乾隆亲临他的丧礼,看到刘统勋家里俭省朴素的情况,为之感动。回宫尚未进乾清门,乾隆就忍不住涕泣,对群臣说:“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刘统勋不愧是真宰相”。

第3篇:《清史稿张廷玉传》阅读*解析及翻译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

世宗即位,命与翰林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应奉几筵祭告文字,赐荫生视一品,擢礼部尚书。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偕左都御史朱轼充顺天乡试考官,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疏言:“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毗连闽、粤,无藉之徒流徙失业,入山种麻,结棚以居,号曰‘棚民’。岁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强悍者,辄出剽掠。请敕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其中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下督抚议行。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机处拟旨,亲御硃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机处,大学士必充*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十三年,世宗疾大渐,与大学士鄂尔泰等同被顾命。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高宗即位,命总理事务,予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合为三等子。乾隆元年,明史成,表进,命仍兼管翰林院事。十三年,以老病乞休。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上乃许廷玉致仕,命待来春*泮,舟行归里。

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选自《清史稿列传七十五》,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b.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c.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d.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即“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

b.乡试,又称秋闱。*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中试者称为“举人”,靠前名称“会元”,凡中试者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谥,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官死后,朝廷根据他身前事迹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总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廷玉出身显贵,仕途通达。以进士身份入仕,历任的官职都很显赫。

b.张廷玉器量纯全,颇有建树。上书建议约束江南棚民,录用其中才力出众者;*机处初设,规制皆由廷玉所定。

c.张廷玉周敏勤慎,很受皇上的倚重。康熙皇帝*政大事都倚赖他,临终时还任他为顾命大臣。

d.张廷玉历仕三朝,辅佐皇帝尽心尽力,也得到了天子的厚遇,是满清较早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中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5分)

(2)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5分)

参考*

4.d(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5.b(“会元”应改为“解元”。)

6.c(“康熙”应为“雍正”。)

7.(1)对于那些愿意读书学习的人,或力气大武艺高强的人,朝廷应该加以考察、检验,合格者予以录用,希望朝廷能够聚集百姓物力,教育训练,不要歧视他们。(“膂力”“技勇”“教训”各1分,大意正确2分。)

(2)雍正皇帝因为张廷玉器量纯正,忠心尽职,下达遗诏命令以后让他配享太庙。(“以”“抒诚”“他日”各1分,大意正确2分。)

【参考译文】

张廷玉,字衡臣,是安徽桐城人。在康熙三十九年时考中进士,后改做庶吉士。后又通过考试被授与检讨职务,入直南书房,因为服丧回家。服丧期满,升迁为太子洗马,历任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官职。

清世宗(雍正皇帝)即位,命张廷玉与翰林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应奉几筵祭告文字,赐予廕生视一品,提升为礼部尚书。雍正元年,又下诏命他入直南书房。与左都御史朱轼一起任顺天乡试考官,皇帝赞许他公正谨慎,加封他为太子太保。不久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调任到户部。他上书说:“浙江的衢州,江西的广信、赣州,临近闽、粤等地,那些流离失业没有户籍的人,进入山里种植麻,搭建草棚居住,称作‘棚民’。日子长了,(他们)繁衍的人口会一天天地多起来,(他们中)那些体格强健剥悍的人就会四处抢劫。请下诏命令督抚谨慎选择廉洁能干的州县长官,(对棚民)严加约束。那些愿意读书学习的,或力气大武艺高强的,考察清楚,检验录用,希望能聚集物力,教育训练,不要歧视他们。”朝廷下诏让督抚议定施行。

雍正八年,皇上对西北用兵,命令增设*机房隆宗门内,让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总管事务。接着改称***机处。廷玉制定规制:诸臣上奏,一般的事用疏章,从通政司上达,下放给内阁拟旨;重要的事用摺,从奏事处上达,下放给*机处拟旨,必须皇上硃笔亲自批复再下发。从此以后,内阁权移交给了*机处,大学士必须充任*机大臣,才能够参与政事,每天必须进宫面见皇上,接受旨意,商议国家大事,参与国家机密。

张廷玉做事周密敏捷勤奋谨慎,尤其为皇帝所仰仗。十三年,世宗的病情越来越重,张廷玉与大学士鄂尔泰等一同任命为顾命大臣。(雍正皇帝)因为张廷玉器量纯正,忠心尽职,就下达遗诏命令以后让他配享太庙。

高宗即位,命张廷玉总理事务,授予他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合为三等子。乾隆元年,明史编写完成,上表进献给皇帝,皇帝命令他仍然兼管翰林院的事务。乾隆十三年,因为年老多病,上书请求退休。皇帝颁发圣旨说:“爱卿受到两代皇帝的厚恩,况且尊奉先皇的遗命(你)可以配享太庙,哪有享受配享的元老之臣回家养老的呢?”张廷玉说:“宋代和明代享受配享待遇的各个大臣也有请求退休被允许的呀。况且七十岁退休,古代和现在都是一样的啊。”皇上才答应廷玉退休,命令他等到第二年春天*雪消融后,再乘船回到故乡。

二十年三月.张廷玉去世,皇帝诏命依然遵照世宗的遗诏,(让他)配享太庙,谥号文和。到清朝结束,*大臣中,享受配享太庙待遇的,只有张廷玉一人。

第4篇:《宋史彭乘传》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彭乘字利建,益州华阳人。少以好学称州里,进士及第。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乘独西望,怅然曰:“亲老矣,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翌日,奏乞侍养。居数日,授汉阳*判官,遂得请以归。久之,有荐其文行者,召试,为馆阁校勘。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

天禧初,用寇准荐,为馆阁校勘,改天平*节度推官。预校正《南史》、《北史》、《隋书》,改秘书省著作佐郎,迁本省丞、集贤校理。恳求便亲,得知普州,蜀人得守乡郡自乘始。普人鲜知学,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服除,知荆门*,改太常博士。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出知安州,徙提点京西刑狱,改夔州路转运使。会土贼田忠霸诱下溪州蛮将内寇,乘适按郡至境,大集边吏,勒兵下山以备贼,贼遁去。因遣人间之,其党斩忠霸,夷其家。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累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领吏部流内铨、三班院,为群牧使。既病,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卒,赐白金三百两。御史知杂何郯论请赠官,不许,诏一子给奉终丧。

初,修起居注缺中书舍人,而乘在选中,帝指乘曰:“此老儒也,雅有恬退名,无以易之。”及召见,谕曰:“卿先朝旧臣,久补外,而未尝自言。”对曰:“臣生孤远,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帝颇嘉之。乘质重寡言,*纯孝,不喜事生业。聚书万馀卷,皆手自刊校,蜀中所传书,多出于乘。晚岁,历典赞命,而文辞少工云。(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以好学称州里 称:扬名

b.乘适按郡至境适:适逢

c.因遣人间之间:离间

d.无以易之易:改变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明彭乘”雅有恬退名”的一组是()(3分)

①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

②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

③恳求便亲,得知普州

④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

⑤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

⑥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乘担任汉阳*判官很长时间以后,有人举荐他言行出众,召入考试,得任馆阁校勘,他坚决拒绝,要求回家乡。

b.彭乘有一段时期在京城任职,他恳求朝廷给予方便,以照顾父母,于是得任普州知州,蜀人担任故乡长官就是从他开始的。

c.当地贼人田忠霸勾结下溪州蛮将大肆入侵,彭乘大规模地召集边境官吏,率领*队下山迎头痛击敌人,取得胜利。

d.彭乘收集了一万多卷图书,都亲自刊校,蜀中所流传的书,许多都出于彭乘(之手)。晚年,掌管朝廷文诰,但文辞不够精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3分)

(2)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4分)

(3)乘质重寡言,*纯孝,不喜事生业。(3分)

参考*

4.d

5.b

6.c

7.(1)曾和同年考上进士的人一起登上相国寺楼阁,同行者都眺望家乡,显出做官的快乐。

(2)彭乘的父亲去世,下葬后,有甘露降落在墓柏上,人们认为这是彭乘的孝心感动天地(的结果)

(3)彭乘厚道庄重少言寡语,生*质朴有孝道,不喜欢置产业。

4:

试题分析:此类试题应将实词放入原文句子中理解,从而确定词义。原文“无以易之”应译为“没有人可以替换他。”易:替代

5:

试题分析:④兴办教育,突出彭乘办实事,⑤为皇帝赐医赐*,不能表现彭乘“恬退”。

6:

试题分析:“大肆入侵”“迎头痛击敌人,取得胜利”于文不符。

【参考译文】

彭乘字利建,益州华阳人。年少时因为爱好学习在州里扬名,(后来)考中进士。曾和同年考上进士的人一起登上相国寺楼阁,同行者都眺望家乡,显出做官的快乐,唯有彭乘西眺,若有所失地说:”父母年纪大了,我怎能放弃对父母早晚的侍奉,而(只)考虑自己的荣耀呢!”第二天,奏请朝廷允许(他)回家侍养父母。过了几天,任命(他为)汉阳*判官,于是得以实现回乡的愿望。很长时间之后,有人举荐他言行出众,召入考试,任馆阁校勘。他坚决拒绝,要求回家乡,后来又就任了凤州团练推官。

天禧初年,因为寇准的推荐,(彭乘)任馆阁校勘,改任天平*节度推官。参与校正《南史》《北史》《隋书》,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升任本省丞、集贤校理。他恳求(朝廷)给予方便以照顾父母,得任普州知州。蜀人能够担任故乡的长官就是从彭乘开始的。普州人很少懂得学习,彭乘就为他们兴办学校,召集他们的子弟作为学生进行教育。彭乘的父亲去世,下葬后,有甘露降落在墓柏上,人们认为这是彭乘的孝心感动天地(的结果)。服丧期满,任荆门*,改任太常博士。(后被)召回朝廷,同判尚书刑部,又出任安州知州,调任提点京西刑狱,改任夔州路转运使。恰逢当地贼人田忠霸勾结下溪州蛮将向内地进犯,彭乘正好巡视州县来到此县境内,大规模地召集边境官吏,率领*队下山防备,贼人逃离。(彭乘)于是派人进行离间,贼人斩了田忠霸,***了他全家。(之后彭乘又被)召入任修起居注,提升为知制诰,多次升职为工部郎中,进翰林为学士,统领吏部流内铨、三班院,做群牧使。生病后,仁宗命令太医诊治,赏赐宫内的珍贵*物。(彭乘)去世,赐白金三百两。御史知杂何郯论请为彭乘赠官,朝廷没有允许,诏令彭乘的一个儿子给奉服丧。

当初,修起居注缺中书舍人,彭乘在候选人当中,皇帝指着彭乘说:”这是位老儒生,很有淡泊谦虚的名声,没有人可以替换他。”等到召见时,皇帝告知说:”你是先朝旧臣,一直在外地任职,却从来没有自己申述。”(彭乘)回答说:”臣本出生在偏远的地方,知道自己的能力,怎敢有过分的希望呢。”皇帝很赞许他。彭乘厚道庄重少言寡语,生*质朴有孝道,不喜欢置产业。收集了一万多卷图书,都亲自刊校,蜀中所流传的书,许多都出于彭乘(之手)。到了晚年,掌管朝廷文诰,但文辞不够精巧。

第5篇:《宋史郑清之传》阅读*解析及翻译

郑清之,字德源,又字文叔。少从楼昉学,能文,楼钥亟加称赏。嘉泰二年,入太学。十年,登进士第,调峡州教授。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且曰:“他日愿以二子相累。”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曰:“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后多赖其用。

理宗即帝位,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帝问外人因阁子库进丝履有谤议,清之言:“禁中服用颇事新洁者。”帝曰:“故事,月进鞋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清之奏:“孝宗继高宗,故俭德易章,陛下继宁考[注],故俭德难著。宁考自奉如寒士,衣领重浣,革舄[注]屡补,今欲俭德著闻,须过于宁考方可。”帝嘉纳。

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核其犯科者追理,罣[注]误者悉蠲[注]之,全活甚众。沿江算舟之赋素重,清之次第停罢,如池之雁义有**场之目,其钱分隶诸司,清之奏罢其并缘渔取者,盖数倍公家之入,合分隶者从朝廷偿之。报下,清之方与客饮,举杯曰:“今日饮此酒殊快!”

十一月丁酉,退朝感寒疾,危甚,犹以未得雪为忧。俄大雪,起曰:“百官贺雪,上必甚喜。”命掬雪床前观之。累奏乞罢政,不允,奏不已,拜太傅、保宁*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进封齐国公致仕。卒,遗表闻,帝震悼,辍朝三日,特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赐谥忠定。

清之不好立异,汤巾尝论事侵清之,及清之再相,巾求去,清之曰:“己欲作君子,使谁为小人。”力挽留之。徐清叟尝论列清之,乃引之共政。赵葵视师年余,乞罢,上未有以处之,清之曰:“非使作相不足以酬劳,陛下岂以臣故耶?臣必不因葵来遽引退,臣愿为左,使葵居右。”上讫从之,然葵竟不果来。

(选自《宋史郑清之传》,有删改)

【注】[宁考]即亡父。

[舄]xì①鞋;②同“潟”;③姓。

[罣]guà同“挂”。

[蠲]juān

①除去,免除;②显示,昭明;③古同“涓”,清洁;④古代称一种多足虫。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b.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c.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d.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唐代改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丁酉,古时计时方法。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至今仍在沿用。文中“丁酉”是指这年的十一月为丁酉月。

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书记和司令职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郑清之从小就能写文章,受到楼钥赏识。调任峡州教授之后,向统帅赵方汇报事情,赵方置办酒席款待他,并准备将儿子托付给他。

b.嘉泰年间,郑清之被授予诸王宫大小教授之职,升为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崇政殿说书,后来向皇上建议要俭以养德,崇尚简朴之风,受到皇上的嘉许。

c.郑清之依法处理了盐商违法之事后,并依次废去长江沿岸很重的船税,还建议朝廷补偿归属各衙门的钱,获得了朝廷同意。

d.郑清之不喜欢树立异己。他先后挽留汤巾、徐清叟这些与他有矛盾的人一起共事,并向皇上建议赵葵担任宰相。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月进鞋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5分)

(2)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核其犯科者追理。(5分)

参考*

4、d

5、c

6、b

7.(1)按旧例,每月进贡鞋子数双,朕***坏是不换的,为什么会招致谤议呢?(“故事”“易”“何由”“致”各1分,句意1分)

(2)各路盐额亏损,负责这件事的人都倾家荡产来偿还亏损的盐数,郑清之核实了那些违犯盐法的人加以追究处治。(“诸”“执其事者”“破家”“犯科”各1分,句意1分)

文言文翻译

郑燮,字德源,又字文叔。少年时跟从楼昉学习,能写文章,楼钥十分赞赏他。嘉泰二年(1202),他进入太学。嘉定十年,考中进士,调为峡州教授。统帅赵方处事认真、严肃、庄重,不轻易许诺什么,郑清之去他那儿汇报事情,他给郑清之置办酒席,让他的儿子赵范、赵葵出来拜见,赵方拉着郑清之没进行答拜的礼仪,并说:“他日希望能照顾我的两个儿子。”湖北茶商群集暴横,郑清之向总领何炳建议说:“这些人很精悍,应该把他们编入*籍,紧急时可使用。”何炳马上下达招募他们的命令,来的人很多,号称“茶商*”,后来多次依赖这支*队。

理宗即位后,郑清之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升为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皇上询问外人为什么对阁子库进丝鞋有谤议,郑清之说:“宫中穿的用的都十分讲究新的、干净的。”皇上说:“按旧例,每月进贡鞋子数双,朕***坏是不换的,为什么会招致谤议呢?”郑清之奏说:“孝宗继高宗之后,所以节俭的美德容易表现出来,陛下继宁宗之后,所以节俭的美德难显现出来。宁宗自己的日常供养就如同寒士,衣服多次洗涤,多次补衣服鞋子,现在想使节俭的美德显著,必须超过宁宗才行。”理宗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各路盐额亏损,负责这件事的人都倾家荡产来偿还亏损的盐数,郑清之核实了那些违犯盐法的人加以追究处治,受牵连的人都被免去了罪责,使很多人得以活命。长江沿岸的船税一向很重,郑清之一项一项地废去,如池州的雁义有**场这样的税目,这部分钱分别归属各衙门,郑清之上奏请求废除它并追究那些从中渔利的人,他们的收入是公家的好几倍,那些分别归属各衙门的钱由朝廷补偿。(皇上同意了郑清之的请求,)消息传下来,郑清之正与客人饮酒,他举杯说“:今天饮这个酒特别痛快。”

十一月十二日,退朝后郑清之得了寒病,病势很重,他仍然因为天没下雪而担忧。不久天降大雪,他起身说:“百官庆贺下雪,皇上一定十分高兴。”他命令人把雪捧到床前观看。郑清之多次上奏请求辞官,皇上不许,他不停地上奏,皇上授予他太傅、保宁*节度使充任醴泉观使,他被加封为齐国公后退休。郑清之去世,遗表送到朝廷,皇上十分震惊,追悼他,停止朝政三天,特赠给他尚书令的官职,追封他为魏郡王,赐给他的谥号是“忠定”。

第6篇:《宋史安*传》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安*,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岁旱,民艰食,*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延*议。*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盖*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安相公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奏:“臣不辞老以报国。”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下令诸*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几,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节制,师次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既而攻巩不克,乃已。*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又凿石徙溪寻:不久

b、松夜延*议延:拖延

c、阳与而*图之*:暗中

d、师次于巩次:驻扎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下/令诸*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b、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下令诸*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c、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下/令诸*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d、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下令诸*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恪尽职守,体恤百姓。他在隆庆府任职时,郡中发大水,他禀告上司,打开粮仓救济;他任大安*知*,曾用自家粮食救济遭旱灾的百姓。

b、安*敢于和叛逆之人作斗争。他对宣抚使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后来吴曦叛国投敌,并封安*官职,安*机智地与吴曦周旋,最终铲除了吴曦。

c、安*很有威望,平定叛贼有功。叛贼张福等人作乱,官员和叛贼都认为只有安*才能平定叛乱,朝廷起用安*,他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人。

d、安*竭诚为国效力。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自己的建议;他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两天表示哀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大水,*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5分)

(2)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遗时相书。(5分)

参考*

10、(3分)b(延:邀请。)

11、(3分)d(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下令诸*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12、(3分)a、(“曾用自家粮食救济遭旱灾的百姓”与原文不符,应是用自家的财产购买救济遭旱灾的百姓。)

13、(10分)

(1)(5分)郡中发大水,安*禀告守臣张鼎,发放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重点词“白”“发”“振”各得1分,句意通畅得2分。发:打开,发放。振:通“赈”,赈济。)

(2)(5分)当时边境沿线的关口全部被金兵毁坏,安*写信给当时的宰相。(重点词“悉”“遗”各得1分,被动句得1分,句意通畅得2分。)

【参考译文】

安*,字子文,广安人。淳熙年间考中进士,调任大足县主簿。任隆庆府通判,嘉泰三年,郡中发大水,安*禀告守臣张鼎,发放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不久又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从此没有水灾。任大安*知*,发生旱灾,百姓吃饭困难,安*用自家财产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来救济。事情报告皇帝后,下诏增加一级官阶。

开禧二年,程松担任四川宣抚使,吴曦做他的副职。程松晚上邀请安*商议。安*向程松说吴曦一定会贻误国事,程松没有明白(安*的意思)。因为安*曾经是吴曦父亲的门客,一向了解吴曦。开禧三年正月甲午日,吴曦冒称伪号建置百官,向金国称臣,任命安*担任丞相长史、代理行都省事。事态已经严重,安*不能脱身,考虑到白白送死没有好处,表面上参与暗地里却在谋划。于是和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谋划除掉吴曦。安*派弟弟安焕去联络各位将领,相互击掌约定。于是传达文告到各道,安居如前。吴曦僭位共四十一天。三月戊寅日,陈述吴曦反叛的原因以及假托圣命平定叛贼乘便奖赏有功人员的情况,自我*劾等待治罪,用盒子装着吴曦的首级和吴曦接受的金国人的诏书、金印以及隐藏的庚牌交给驿使。

当时正在议和,只有安*告诫整顿将士,以攻为守,威名声望很显著。当时边境沿线的关口全部被金兵毁坏,安*写信给当时的宰相,说:“现在在关外广泛交结义士,按月供给粮食,让他们各自保住田地房屋,等到事情平定,就把他们编入*籍并鼓励他们耕种,或许可以保持长久。”

叛贼张福、莫简作乱。贼兵从阆州赶往遂宁,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灭绝的。安*想亲自带着十万缗钱去益昌招募士兵。魏了翁写信给宰相,认为安*不起用,那么贼兵不能马上平定,蜀地不能安定,即使叛贼也说:“必须安相公做宣抚,事情才能平定。”朝廷下诏起用安*担任四川宣抚使,准予方便适宜地行事。安*上奏说:“我不辞年老以报效国家。”到达遂宁,贼兵依然在普州的茗山依仗(险峻)固守。安*下令各*合围,断绝他们砍柴取水的道路以使他们陷入困境。没过多久,俘虏了张福等十七人。

在这以前,夏国人来朝请求派*队合力攻打金国人,安*一边上奏一边行动,分别派遣将士去秦、巩、凤翔,委派丁?~指挥,部队驻扎在巩地。夏国人由枢密使子宁众带兵二十多万,约定夏*队在野外作战,宋*队攻打城池。不久进攻巩地失败,于是休兵。安*去世,报丧给皇帝,停止上朝两天。

第7篇:清史稿·循吏传阅读*及原文翻译

姚文燮,安徽桐城人。顺治十六年进士,授福建建宁府推官。建宁俗号犷悍,以睚眦仇***者案山积,文燮片言立剖,未数月囹圄为空。有方秘者,***方飞熊,前令已谳定大辟。文燮鞫得飞熊初为盗,尝***秘一家,既就抚,秘乃乘间复仇,不可与***平人等,秘得活。大吏谓文燮明允,凡疑狱辄委决之。有武弁被***,株连众,文燮仅坐数人罪。大吏骇曰:“此叛案,何遽轻率?”文燮曰:“某所据初报文及盗供也。”盖乡民逐盗,弁适遇之,为盗所***而盗逸,营中执为民叛***弁。文燮检得初报文,而盗亦获,自供***弁,故得其情。

时耿氏建藩,其下多怙势虐民,贷民钱而夺其妻女。文燮悉使讦发,为捐募代偿,赎归百数。奉檄主丈田事建宁环郡皆山民依山凿田每陡峻不能施弓绳文燮授吏勾股法计田广狭增减为亩区画悉当。值边海修战船,或拟按户口出钱,文燮上陈疾苦,筹款以代,民乃安。秩满,报最。康熙六年,诏裁各府推官,去职。

八年,改直隶雄县知县。浑河泛溢,浸城,文燮修城筑堤,造桥利涉者。邑贡狐皮为民累,条上其弊,获免。地近京畿,膏腴多圈占为旗产,文燮为民争之。旗人请于户部,遣司官至,牵绳量地,绳所及,民不得有。文燮拔*断绳,司官见其刚直,词稍逊。未几,有旨退地还民。团练屯丁,以资守望,盗贼屏迹。

擢云南开化府同知。吴三桂叛,文燮陷贼中。密与建义将*林兴珠有约,为贼所觉,被系,乘隙遁,谒安亲王岳乐*中。王以闻,召至京,赐对,询*事甚悉。滇寇平,乃乞养归。

(节选自《清史稿·循吏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吏谓文燮明允

公平

b.文燮仅坐数人罪

定罪

c.为盗所***而盗逸

逃跑

d.司官见其刚直,词稍逊

谦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有方秘者,***方飞熊

②文燮修城筑堤,造桥利涉者

b.①以睚眦仇***者案山积

②团练屯丁,以资守望

c.①不可与***平人等

②密与建义将*林兴珠有约

d.①既就抚,秘乃乘间复仇

②筹款以代,民乃安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3分)

a.膏腴多圈占为旗产。

b.营中执为民叛***弁。

c.为贼所觉。

d.滇寇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文燮善于断案,使原判***的方秘得以活命,使株连多人的“叛案”真相大白,得到上级赞许,有重大案件就让他裁决。

b.姚文燮关心民生,出面募捐,替百姓赎回被迫抵债的妻女上百人。任期到了,政绩被评为上等。康熙六年被裁去推官职务。

c.在雄县知县任上,姚文燮为民争地,将户部官员圈地的绳子砍断。还训练各村壮丁,用来守望,使盗贼隐藏行迹,不敢露面。

d.在云南为官时,姚文燮被吴三桂叛*扣押,他乘机逃脱,去拜见安亲王岳乐,又被召到京城,向皇帝介绍关于*事的情况。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奉檄主丈田事建宁环郡皆山民依山凿田每陡峻不能施弓绳文燮授吏勾股法计田广狭增减为亩区画悉当。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文燮片言立剖,未数月囹圄为空。(3分)

②邑贡狐皮为民累,条上其弊,获免。(3分)

参考*

5.d(退让)

6.c(与:介词,同,跟;a者:助词,表提示、停顿/代词,……的人;

b以:介词,因为/连词,来;d乃:于是,就/才)

7.b(其余三项为被动句)

8.a(“重大案件”应是“疑难案件”)

9.⑴奉檄主丈田事/建宁环郡皆山/民依山凿田/每陡峻/不能施弓绳/文燮授吏勾股法/(此处可断可不断)计田广狭/增减为亩/区画悉当。

⑵①姚文燮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案件,没几个月监狱就空了。(“剖”1分,句意2分)

②雄县要向朝廷进贡狐皮,成为百姓的负担,姚文燮向上分项陈述其中弊病,终于免除进贡。(“累”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姚文燮是安徽桐城人。顺治十六年考中进士,任命为福建建宁府推官。建宁民俗素称凶悍蛮横,因为小小的仇恨而***人的案件累积如山,姚文燮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案件,没几个月监狱就空了。有一个叫方秘的犯人,罪名是***死方飞熊,先前长官已经判定(他)***。姚文燮经过审问,得知方飞熊先前是强盗,曾经***害方秘一家,方飞熊被招抚之后,方秘就乘机复仇,这样就不可以跟***平常人(案件)一样处理,方秘得以活命。上级官员认为姚文燮贤明公正,凡是疑案总是交付他裁决。有一个低级武官被***,株连很多人,姚文燮只是判几个人的罪。上级官员很吃惊,说:“这是叛乱的案件,为什么就这样轻率判决?”姚文燮说:“我依据的是先前审判的文书以及盗贼的供词。”原来是乡民追赶强盗,那武官刚好遇到,武官被强盗***害,盗贼逃跑了,*营中的人坚持认为是老百姓叛乱而***害武官。姚文燮查到先前审判的文书,盗贼也抓到了,自己供认***害那武官,所以姚文燮了解到实情。

当时耿氏建立藩国,他的下属多倚仗权势残害百姓,利用借钱而抢夺百姓的妻子女儿。姚文燮让百姓都来揭发,替他们募捐代为偿还债务,赎还的有上百人。姚文燮奉命主持丈量田亩的事务,建宁四周都是山,百姓依山造田,常常地势陡峭险峻,不能使用丈量的工具。姚文燮给有关官员传授勾股的方法,计量田地的宽狭,或增或减,成为整亩,处置都很恰当。遇到滨海地区修造战船,有人打算按户口征收钱银,姚文燮上书陈说百姓疾苦,自己设法弄到款项来代替,百姓才得到安宁。任期到了,姚文燮的政绩被评为上等。康熙六年,皇帝下令裁掉各府的推官,姚文燮失去职务。

康熙八年,姚文燮改任直隶雄县知县。浑河泛溢,淹没城池,姚文燮修建城墙堤防,造桥方便经过的人。雄县要向朝廷进贡狐皮,成为百姓的负担,姚文燮向上分项陈述其中弊病,终于免除进贡。该县接近京城,肥沃的土地多被圈占为旗人财产,姚文燮替百姓争夺土地。旗人向户部请求,上级派遣有关官员到来,牵绳子丈量土地,绳子量到的地方,百姓不能够占有。姚文燮拔出*砍断绳子,有关官员看到他刚强正直,言词稍为退让。不久,皇帝下旨把土地退还百姓。姚文燮还组织训练各村壮丁,用来作为看守?望,盗贼隐藏行迹,不敢露面。

姚文燮被提拔为云南开化府同知。吴三桂发动叛乱,姚文燮陷身在叛*中。秘密跟建义将*林兴珠有所约定,被叛*发觉,遭到拘捕,乘叛*不备逃跑了,到*营中拜见安亲王岳乐。安亲王把他的情况奏知皇帝,皇帝召姚文燮到京城,让他回答问题,详细询问关于*事的情况。云南叛*被平定,姚文燮就请求回家养老。

第8篇:《明史·王汉传》阅读*解析与原文翻译

王汉,字子房,掖县人。崇祯十年进士。除高平知县。调河内,擒巨寇天坛山刘二。又乘雪夜破妖僧智善。夜半渡河,破贼杨六郎。李自成围开封,汉然火金龙口柳林为疑兵,遣死士入贼中,声言:“诸镇兵来援,各数十万至矣。”贼闻则惊走。

汉为人负气爱士。人有一长,嗟叹之不容口。僚属绅士陈民疾苦,或言己过,则瞿然下拜。用兵士卒同甘苦,人乐为之死。好用间,贼中虚实莫不知。政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时兵部奏援剿兵十万,十之四以属京、蝰,属汉以其六。汉所监凡五万九千,然大半已溃散,兵部空名使之。汉乃请自立标营兵千人,骑二百,报可。乃简保营兵百余人,募邯郸、钜鹿壮士三百人,又取故治河内所练义兵及修武、济源素从征剿者五百人,及亲故子弟,合千人。八月朔夜半,袭贼范家滩,斩一红甲贼目。檄诸将合剿。自走襄阳,督左良玉兵救汴。至潼关,有诏汉巡按河南。时贼灌开封,汉闻,趣诸将自柳园夜半渡河,伏兵西岸。檄卜从善等夹攻之,斩首九十余级,遂入汴,大张旗鼓为疑兵。追贼至朱仙镇,**皆捷,巡抚高名衡谢病,即擢汉右佥都御史代之。汉乃广间谍,收土豪,议屯田,谋所以图贼。无何,刘超反永城。超,永城人,跛而狡,为贵州总兵,坐罪免。上疏言兵计,陈新甲用为河南总兵。以私怨***其乡官御史魏景琦一家三十余人,惧罪,遂据城反。汉上疏请讨,语泄,超得为备。明年正月,汉入永城,声言招抚,为贼所***。参将陈治邦、游击连光耀父子皆战死。游击马魁负汉尸以出,面如生。诏赠兵部尚书,荫锦衣世百户,建祠致祭。既而超伏诛,传首九边。

(节选自《明史·王汉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b.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c.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d.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始于汉武帝,如贞观、洪武、康熙等等。

b.“河内”的“河”指黄河,“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文中的“八月朔”指农历的八月初一。

d.疏是古代臣属给皇帝的奏章(或称奏议),内容为提出意见、陈述主张或事情等,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汉在河内任职期间,屡立战功。他先是捉拿了大盗天坛山刘二,接着破妖僧智善,后又打败了贼人杨六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

b.王汉兵员不足,想方扩充部队。兵部奏请增援剿贼兵马十万,然归王汉指挥的*队大半溃散,为补充兵员,经朝廷允许,王汉通过多种方式选拔募集了千人。

c。王汉善于用兵,机智胜敌。当初为保开封,他曾设疑兵,散布谎言智退贼兵;巡按河南时,为救开封,先设伏兵,又让卜从善夹攻,***贼近百,入开封又设疑兵,接连获胜。

d.王汉为平叛贼,英勇献身。河南总兵刘超***人后害怕被治罪,据城*;王汉奉命前往招抚,入城后,因走漏风声,被刘超***害,其尸体被人背出城时,面目仍如活时一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僚属绅士陈民疾苦,或言己过,则瞿然下拜。

(2)汉乃广间谍,收土豪,议屯田,谋所以图贼。

参考*

4、a

5、b(“黄河以南”错,是“黄河以北”。)

6、d(“奉命前往招抚”错,“走漏风声”是入城前的事。)

7、(10分)(1)(5分)下属官吏、绅士陈述百姓疾苦,有人说他的过错,王汉就惊恐地下拜。(重点词“僚属”“陈”“或”“瞿然”各1分,句意1分。)

(2)(5分)王汉于是(就)广泛派出间谍,收揽(或:招纳)土豪,商议屯田,谋划对付(谋取)贼人的办法。(重点词“广”“收”“所以”“图”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王汉,字子房,掖县人。崇祯十年进士。授宫产垩知县。调往回边,擒获大盗玉坛山刘二。又乘着雪夜打败妖僧智善。半夜渡河,打败贼寇杨六郎。李自成围困开封,王汉在金龙中柳林点火作疑兵,派遣敢死的勇士到贼寇中间,声言“各镇的*队来增援,各有数十万人到了”。贼寇听到就惊慌逃走。

王汉为人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爱惜人才。别人有一点长处,便赞叹不绝口。下属官吏绅士陈述民间疾苦,或说自己的过错,就惊视下拜。打仗时与士卒同甘共苦,人都乐意为他拼命。喜欢使用间谍,贼中的虚实没有不知道的。攻打天坛山贼寇,山势陡峭险峻,登山的人用布条互相牵拉。王汉提*直上,人们都佩服他的勇敢。当时贼寇的气焰日益嚣张,皇上每当临朝就赞叹王汉前后破贼的功劳,降旨优先补官。

十五年春,因为削减俸禄被召入京城,与苏京、王燮一同召见应对,符合皇上的旨意。命令三臣都以试任御史的身份监*。王汉监督已经平定贼寇镇标的楚、蜀部队,与督臣侯恂往南支援开封。

当时兵部奏请增援剿贼的*队十万,十分之四属於苏京、王燮,以十分之六属於王汉。王汉所监督的*队共五万九千,然而大半已经溃散,兵部使用空名额。王汉就请求自己建立标下的营兵千人,骑兵二百,回答可以。於是选拔保护营地的士兵一百多人,招募邯郸、钜鹿的壮士三百人,又收取原先任河内知县时训练的义兵以及修武、济源一向跟随征剿贼寇的士兵五百人,以及亲戚故友的子弟,加起来共一千人。八月朔日半夜,在范家滩袭击贼寇,斩***一个穿着红甲的贼寇头目。发文令诸将会合征剿。亲自走到襄阳,督促左良玉的部队救援开封。到潼关,有诏书命令王汉巡按河南。当时贼寇水灌开封,王汉听说,催促诸将在半夜从柳园渡过黄河,在西岸埋伏士兵,发文命令卜从善等人夹攻贼寇,斩首九十多级,於是进入开封。大张旗鼓作疑兵,追赶贼寇到朱仙镇,接**斗都获胜利。巡抚高名衡称有病,就提升王汉为右佥都御史代替他。王汉就广派间谍,收捕土豪,商议屯田,计谋剿贼的办法。

没有多久,刘超在永城*。刘超,永城人,脚跛而狡猾,任贵州总兵,因获罪被罢免。上疏议论*事计策,陈新甲任用他为河南总兵。因为私仇***死在家乡闲居的官员御史魏景琦一家三十多人,惧怕得罪,就占据城市*。王汉上疏请求征讨,这话泄露出去,刘超得以作好准备。次年正月,王汉进入永城,声言招抚他们,被贼寇所***。参将陈治邦、游击将*连光耀父子都战死。游击将*马魁背负王汉的尸体出城,王汉的面目和活着的时候一样。诏令赠官兵部尚书,恩荫锦衣卫世袭百户,建造祠堂祭祀。不久刘超被***,把他的首级传送到边境号令示众。

第9篇:《宋史李清臣传》阅读*及原文翻译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靠前,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乎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延路金明砦主将张舆战没,????榫÷救??那?恕G宄荚唬骸敖裣ぶ锢羰浚?焓蓖鼋?鼐倬?德惨印!庇谑堑?镅辣???病F蜕浜?已逵胫?辛??┢溲允翘??龇洞坷瘛⒄潘疵瘢?皇孤老4俊⒘醢彩廊氤??云淠币病Q拔??妓?荩?鲋?竺???洌?昶呤?弧T?鹱瞎饴淮蠓颉?/p>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但所劾,及在尚书,但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但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节选自《宋史·李清臣传》)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罩,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者其蠹民巳甚蠹:损害

b.止民之疾痛而已止:解除

c.而羌夷之患未弭弭:顺从

d.夫可则因因:沿袭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不仅曾经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就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识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为官吏害民,老天发出的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者首先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公平正直地为他说话;面对延路金明寨失陷要诛***全*的情况,他也以理说事避免了大规模***戮。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和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2)尝为舒但所劾,及在尚书,但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参考*

4.c【解析】弭:平息、消除。

5.a【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察”“举”与“擢“的含义不同)

6.c【解析】后一个事例不是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体现。

7.(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

(2)曾经被舒??*劾,等他任尚书时,舒??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

【参考译文】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傍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为害*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靠前,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惟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定规。”当时?延失陷金明寨,主将张舆阵亡,章??笈??ㄒ榘讶??那?硕忌钡簟@钋宄妓担骸跋衷谌绻?压倮羰勘?忌钡簦?院蟪鱿种鹘?剿赖那榭霰厝换崛??档辛恕!庇谑侵簧绷搜辣???恕F蜕浜?已搴退?泄唇幔?ㄌ??幕埃?偶贩洞坷瘛⒄潘疵瘢?蝗寐老4俊⒘醢彩廊氤??际撬?闹饕狻2痪茫?钋宄急辉?枷莺Γ?龀??竺?????ナ溃?砟昶呤?凰辍W吩?鹱瞎饴淮蠓颉?/p>

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曾经被舒??*劾,等他任尚书时,舒??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说:“舒??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是不可以的。”他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但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