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卷

综合 2024-10-14 01:32:53

《楞严经》也是一部著名的破魔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指出各种对治之方。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楞严经》原文卷一(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嘱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惟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x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楞严经》译文卷一(1)

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陀宣讲的。那时,世尊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与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人在一起。这当中,有些是成就了无漏智的大阿罗汉,有些是具备了佛智而住在世间以宏扬佛法的菩萨。他们都以佛智慧超越了种种有为事物的束缚,从而能够在俗世界施行佛的威德仪律,绍继佛法以摧破世人烦恼,将***遗训发扬光大。他们净化精严佛化人生,将佛的威德律仪推广于凡人生死来往的世界。他们在世间,以无数量的化身显现佛的智慧,引导世间生灵脱离生死轮回,将现在与未来的众生从轮回苦海的*之中拯救出来,从而超越世间有为事物的种种*累赘。他们的名字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人,他们全都是***佛的上首弟子。另外,还有无数的辟支、无学等,初入圣道的修行者,以及一些初发心愿的修行者,一同来到***这里,与各位比丘一道坐禅修学,一齐参与修行后的考察和检省。来自十方世界的菩萨们,为了绝断心中最后的疑惑,也同来恭请***为众生宣示佛法的奥义。这时候,***上座已毕,就为法会中大众宣讲了佛法的深奥密义。一时间法会大众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和美法音响起,传遍十方诸天各界。数不清的菩萨都聚会到了***这里,文殊师利菩萨则是他们当中为上首的一位。

那时,有波斯匿王,因为其父的讳日而设斋筵礼诸佛的护佑。他在自己的宫廷迎候***,以及各位菩萨,斋筵上摆满了美味珍肴。城里又有其他长者、居士们,同时也在设斋筵礼诸僧人,他们也期待***能够光临。***就让文殊菩萨带领各位菩萨和阿罗汉去赴斋主们的筵请。只有***的弟子阿难,先已接受别处的侍奉,远游未归。既然没有德高望重的比丘和轨范师一起受请,他也就在施主家接受最高的供奉,接受导师的称号了。此时阿难正一人在返回的途中,这一天他没有得到供奉,他就手持食钵,在他驻足的城中沿街乞食。阿难在心里计划,待乞到最后一家施主时,就在那家接受供奉,不管那家是否干净,也不论那家是尊贵之姓还是卑贱之姓,他都将施行同等的慈悲关怀予人,都将起意去成就一切众生的佛*智慧,成就众生们的无上的功德。此时阿难已经知道***世尊诃责须菩提和大迦叶,批评他们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但是仍然不能以平等心对待众生,他期仰著***能为他们阐说开示佛的宽容平等的智慧,以引导他们能解脱迷惑怨忿的烦恼。此时阿难正走过城楼,慢慢向街上走去。他仪容庄重严慧,恭敬肃穆地按行斋的律仪乞食。就在他乞食到一处淫逸的住所时,他遭遇大魔法,一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使用婆毗迦罗先梵天咒,将阿难捉按到了淫床之上,并施予淫行,即将毁坏阿难的持戒之体。

***已知道阿难遭了摩登伽的魔法,于是离筵归来,波斯匿王各大臣、长者居士们,也都跟随而来,期待著聆听佛法要义。这时候,***头顶上放射出百宝无畏大光明,光芒之中生出千叶宝莲花,莲中有一佛作跏趺坐,宣说神咒。并命文殊菩萨持此咒去护卫阿难。一时之间,摩登伽女的魔咒被灭,阿难和摩登伽女都被带到了***这里。阿难见到***,行礼佛足,悲泣起来。他悔恨自已,久远以来一向以‘多闻’称名于世,然而并未成就圆满的道行。阿难恳请十方***佛,助成他获至无上智慧,获至无上止寂禅定,获至无上正定正觉的修习功夫,以及最为直接的成道法门。当时又有数不清的菩萨,以及十方世界大阿罗汉、缘觉、声闻等,都愿现聆教诲,他们退回自己的座位,领受著佛的至高要义。

《楞严经》读诵、受持的功德

读《楞严经》,持《楞严咒》,功德很大,因为《楞严经》是讲除妄识归真心。我们众生都是妄识。在日常生活中,由种种妄想、种种分别,而生起的种种颠倒,都是妄识、妄心的作用。能够认识到这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皈依佛、法、僧三宝,经过修习,逐步熏习善法,就可恢复善法种子,把妄心逐步转为真心,恢复妙明真心。这个真心就是楞严定*,就是楞严──妙明真心,就证得***三身:法身、化身、报身。所以读《楞严经》,持《楞严咒》是很重要的。

(一)返妄归真

由此可以出离生死,得到究竟解脱,可以恢复三身四智,证菩提涅??,彻底解脱生死。

(二)降天魔

魔就是扰乱修道,障碍真理。天魔一般是外魔,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受到天魔干扰。《释迦牟尼佛传》里讲,魔王波旬在佛成道之前,他的魔宫震动,魔王惊怖万分,怕什么呢?因为佛成道说真理,广利人天,就没有魔的市场了。于是波旬派遣魔子魔孙,个个青面獠牙,去干扰佛。佛此时在楞严大定中,当魔干扰时,他巍然不动,魔子魔孙近不了身,纷纷退下来。魔王于是再派魔女现妖魅相来迷惑佛,佛也不怕,就在金刚三昧即王三昧之中不动,当魔女快近身时,佛用手一指,魔女就变了形,变得奇形怪状、面貌丑陋、弓背驼腰,哎呀!魔女自己见了都受不了,自形惭秽,马上就退。所以你能读《楞严经》,持《楞严咒》,心定下来,与楞严定相应,可以退鬼,可以降天魔、妖怪等。

(三)除三灾,免八难

三灾: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有大小的分别,大三灾是世界将毁坏时所起的水、火、风三灾,小三灾是指在“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兵三灾。

八难:八个对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饿鬼、畜生、长寿天、边地、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长寿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边地就是指很偏僻的地方,由于文化、交通闭塞闻不到佛法;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后,也见闻不到佛法。

即使这个世界本身免不了三灾,但我们可以通过修行增加自己的福报,当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就可以受小灾免大难,保全生命,重罪轻受。众生的业障太重,不可能一下子消除,除非成了佛或者地上菩萨才可以免难。既然没有消除业障,有灾难是难免的,如何消灾免难呢?一是自己要净化其心、忏悔业障,另一个就是求佛菩萨加持。知道此理,就要以诚敬心、恭敬心念经、念咒,尊重经咒,尊重法宝。一分诚心,一分感应,这是必然的。假若你不恭敬、亵渎,那就要不得。所以读《楞严经》,持楞严咒,它的功德、它的感应如是。

第2篇:《楞严经》名言名句

1、十方***。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2、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3、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4、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真为妙觉明体。

5、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6、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7、归元*无二,方便有多门。

8、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明暗二*。无所了故。

9、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10、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11、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12、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13、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14、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15、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

16、以为心*。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身之内。不知*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

17、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明暗二*,无所了故。

第3篇:《汉书·严助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①,上颇俳优②畜之。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比较先进。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足烦*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于是助诘?曰:“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罢。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上问所欲,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助恐,上书谢称:“《春秋》天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臣助当伏诛。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③。”诏许,因留侍中。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选自《汉书严助传》,有删节)

【注】①不根持论:不能坚持根本原则。②俳(pái)优:演滑稽戏的艺人。③计最:地方*上报朝廷的官员考核。

【译文】

严助是会稽吴县人,严忌的儿子,也有人说是严忌同族人的子弟。郡国荐举有才德的人,对答皇帝策问的有一百多人,武帝认为严助的对策好,因此只提拔严助一人为中大夫。后来又选拔了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严葱奇等人,他们同在武帝身边。这时征伐周边少数民族,开置边郡,*队多次出动,对内改革制度,朝廷事务繁多,因此屡次选举有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于平民(平民出身),几年官至丞相,开东阁,延请贤士同他一起商议国家事务,朝见到天子,乘便谈论对国家有利之事。皇上命严助等人与大臣辩论,天子门客与公卿大夫彼此用义理文章互相对答,大臣们多次被驳倒。其中特别受皇上信任宠幸的是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常常称病回避事情。东方朔、枚皋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逗乐解闷的滑稽优伶看待。只有严助与吾丘寿王被任用,而且严助最先被任用。

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出动*队围攻东瓯,东瓯向汉朝告急求救。当时武帝不到二十岁,就此事问太尉田?。田?认为,越人互相攻击,对他们来说是经常的事,而且他们对汉朝态度反复无常,不值得烦劳*前去救援,从秦朝时就抛弃了那里,不隶属于*。于是严助反问田?说:“只是担忧力量不够救援,德行不够覆盖,如果能够,为什么抛弃那里呢?况且秦朝连国都咸阳都抛弃了,哪里只是越地!现在小国因走投无路来告急求救,如果天子不救助,他们还能到哪里去求助,天子又凭什么来统治万国呢?”皇上说:“不值得与太尉商议。我刚即位,不想拿出虎符到郡国调兵。”于是派遣严助凭节杖到会稽调兵。会稽太守以严助没有调兵的虎符,想根据汉朝的法律拒绝,不派兵。严助就***了一个司马,宣告汉武帝的意旨,于是出动*队从海上前往救援东瓯。还没到,闽越就引兵撤退了。

严助陪侍皇上闲谈,皇上问严助居住在家乡时的情况,严助回答说:“家里很穷,被富有的连襟欺辱。”皇上问他想要什么,回答说,希望当会稽太守。于是皇上授予他会稽太守的官职。过了好几年,武帝都没有听到称赞严助政绩的报告。皇上赐书说:“诏令会稽太守:你厌倦了宫廷,认为侍从之事劳累,思念故土,出京当了郡官。会稽东面连接大海,南面靠近诸越,北面靠长江。近来,阔别许久没有听到你的消息,把你的情况全部根据《春秋》经义禀告我,不要使用苏秦的纵横之术。”严助非常害怕,上书谢罪说:“《春秋》载,天子出居郑国,是因为不能孝顺母亲,所以失去天子位。臣子侍奉君主,就好像子女侍奉父母一样,臣严助应该接受惩罚。陛下不忍心***我,我希望亲自进京奉上三年的考绩。”诏令同意,他于是留在京城担任侍中。遇到奇异的事情,武帝就让严助写成文章,写成的赋颂有几十篇。

第4篇:《诗经》原文及译文

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1)还(xuan):身体轻捷的样子。②遭:相遇。?p(nao):山名。(3)从:追赶。肩:三岁的兽.④揖:相见时作拱手状的礼节。儇(xuan):敏捷灵便.⑤茂;美好。③牡:雄兽.(7)昌:强壮勇武。(8)阳:山的南面.

译文

你真敏捷又矫健,

咱们相遇在?p山。

共同追赶两野兽,

向我行礼夸我好。

你真英俊又貌美,

咱们相遇?p山道。

共同追赶两雄兽,

向我行礼今我好。

你真强壮又勇武,

咱们相遇?p山南。

共同追赶两只狼,

向我行札夸我好。

译文

女人相见,互相夸赞的多半是美貌、服饰、气*之类。男人相见,互相夸赞的多半是勇武健壮、本领高强。这是天*使然。

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当兵,应该闯荡天涯,建功立业,而不应围着女人的石榴裙打转,不应泡在油盐柴米、锅碗瓢盆、婆婆妈妈之中。如果男人不长胡子,溜肩细腰,面皮***,手无缚鸡之力,嗲声嗲气,应当算作是违背天*的悲剧。

挽弓当挽强,擒兽要擒王,是男子汉的气度,是真正值得夸赞的力的美。这种力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容貌体态之上,也体现在作派和气度之上。气壮如牛,声如洪钟,膀粗腰圆,虎背熊腰,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泰山压顶不弯腰,*山火海也敢闯,都体现了力之美的精神,体现了天地间的阳刚之气。

血气方刚的汉子,纵然可以花前月下,儿女呢喃,卿卿我我,柔情似水,却断不可因此失去刚毅勇猛的天*。天地间失去了阳刚之气,如大地上没有了阳光,体没有了骨架,万物失去了生命,地球的两极失去一极。

第5篇:楞严经优秀读书笔记

1、不要接近恶知识恶的环境,熏习的种子是很可怕的;

2、要唱出快乐,不必攀缘这些表象,不要让你的权力睡着了;

3、不要做哪些浪费生命的事情;

4、修大楞严定的两个方法:意识不生不灭的根*,一切皆是空,一切相,万法万举,决定放下;

5、宇宙者,是什么力量就是业力;宇宙人生就是业力之网;随缘消旧业节约用电的广告语

6、楞严经三大主旨:一是悟本*(不生不灭的本*)用情绪心修行经百万千劫;二是以心戒;三是修大定;

7、众生要的是有相的,如名牌,看不到般若智慧没人要;

8、妄心:意识的心情绪的心感*的心生灭的心骂女人的话

9、如如不动的心*,融忘即真,分别心是不存在的

10、下定决心,了生死在一念之间,发大菩提心的人,帮助你往生净土;

11、所谓佛离一切诸相,*想行识不论如何变化,心是不动的;

12、内心一点挂碍都没有了

13、三味总持;

14、与人相处要有如如不动之心;

15、幸与不幸是一种观念,转过来,不可以迷真;

16、意识心粘住了观念,粘住了自己,人容易起贡高我慢,脱掉执著;内附:回光返照,反省自己;

17、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追求错误的东西,不抢风头,不占镜头;学会退让,什么事都要抢靠前,受伤害最大,

18、骄傲狂妄心放下

19、修行的重点,弃生灭,守真常;生灭法式不值得守;舍识用根,脱粘内伏

20、心在顺境逆境都一样,有智慧处理,抗压*强;

第6篇:《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原文及译文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①,上颇俳优②畜之。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比较先进。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蚡。蚡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足烦*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于是助诘蚡曰:“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罢。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上问所欲,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助恐,上书谢称:“《春秋》天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臣助当伏诛。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③。”诏许,因留侍中。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节选自《汉书?6?1严助传》)

【注】①不根持论:不能坚持根本原则。②俳(pái)优:演滑稽戏的艺人。③计最:地方*上报朝廷的官员考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数诎诎:驳倒,屈服

b.于是助诘蚡曰诘:责问,反问

c.自秦时弃不属属:隶属

d.阔焉久不闻问阔:阔气,富裕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严助“贤良”的一组是()

①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

②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③征伐四夷,开置边郡

④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⑤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

⑥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助在人才选拔中因善于对策而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在当时,严助是特别被皇上看重的贤良人士之一。

b.东方朔、枚皋因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俳优看待。这正与严助的被重用形成鲜明对照。

c.在救援东瓯问题上,严助与太尉发生了分歧。皇上派严助调来会稽之兵,闽越之兵猝不及防纷纷撤退。

d.严助向武帝申请回乡做了会稽太守,因几年没有他的消息,武帝有所责备。严助惶恐谢罪,得到武帝宽饶,且被留在武帝身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比较先进。(4分)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6分)

*:

4.d(阔:阔别,分别久)

5.b(①是说郡国荐举贤良,参加对策的有一百多人;③是说朝廷征伐四夷,开置边郡;⑤是说会稽太守想按法规拒绝(严助调兵)而不派兵。)

6.c(“皇上派严助调来会稽之兵,闽越之兵猝不及防纷纷撤退”不合文意。应该是会稽之兵还没到,闽越就引兵撤退了。原文“未至,闽越引兵罢”之句可作依据)

7.(1)只有严助与吾丘寿王被任用,而且严助最先被任用。(采分点:“唯”、“见”、“进”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现在小国因走投无路来告急求救,(如果)天子不救助,他们还能到哪里去求助,天子又凭什么来统治万国呢?(采分点:“穷困”、“振”、“安”、“子”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严助是会稽吴县人,严忌的儿子,也有人说是严忌同族人的子弟。郡国荐举有才德的人,对答皇帝策问的有一百多人,武帝认为严助的对策好,因此只提拔严助一人为中大夫。后来又选拔了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严葱奇等人,他们同在武帝身边。这时征伐周边少数民族,开置边郡,*队多次出动,对内改革制度,朝廷事务繁多,因此屡次选举有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于平民(平民出身),几年官至丞相,开东阁,延请贤士同他一起商议国家事务,朝见到天子,乘便谈论对国家有利之事。皇上命严助等人与大臣辩论,天子门客与公卿大夫彼此用义理文章互相对答,大臣们多次被驳倒。其中特别受皇上信任宠幸的是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常常称病回避事情。东方朔、枚皋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逗乐解闷的滑稽优伶看待。只有严助与吾丘寿王被任用,而且严助最先被任用。

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出动*队围攻东瓯,东瓯向汉朝告急求救。当时武帝不到二十岁,就此事问太尉田蚡。田蚡认为,越人互相攻击,对他们来说是经常的事,而且他们对汉朝态度反复无常,不值得烦劳*前去救援,从秦朝时就抛弃了那里,不隶属于*。于是严助反问田蚡说:“只是担忧力量不够救援,德行不够覆盖,如果能够,为什么抛弃那里呢?况且秦朝连国都咸阳都抛弃了,哪里只是越地!现在小国因走投无路来告急求救,如果天子不救助,他们还能到哪里去求助,天子又凭什么来统治万国呢?”皇上说:“不值得与太尉商议。我刚即位,不想拿出虎符到郡国调兵。”于是派遣严助凭节杖到会稽调兵。会稽太守以严助没有调兵的虎符,想根据汉朝的法律拒绝,不派兵。严助就***了一个司马,宣告汉武帝的意旨,于是出动*队从海上前往救援东瓯。还没到,闽越就引兵撤退了。

严助陪侍皇上闲谈,皇上问严助居住在家乡时的情况,严助回答说:“家里很穷,被富有的连襟欺辱。”皇上问他想要什么,回答说,希望当会稽太守。于是皇上授予他会稽太守的官职。过了好几年,武帝都没有听到称赞严助政绩的报告。皇上赐书说:“诏令会稽太守:你厌倦了宫廷,认为侍从之事劳累,思念故土,出京当了郡官。会稽东面连接大海,南面靠近诸越,北面靠长江。近来,阔别许久没有听到你的消息,把你的情况全部根据《春秋》经义禀告我,不要使用苏秦的纵横之术。”严助非常害怕,上书谢罪说:“《春秋》载,天子出居郑国,是因为不能孝顺母亲,所以失去天子位。臣子侍奉君主,就好像子女侍奉父母一样,臣严助应该接受惩罚。陛下不忍心***我,我希望亲自进京奉上三年的考绩。”诏令同意,他于是留在京城担任侍中。遇到奇异的事情,武帝就让严助写成文章,写成的赋颂有几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