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综合 2023-11-26 13:54:46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又名《春夜宴桃李园序》,是唐代诗人李白所著。李白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文章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转折自如的笔调,记叙了作者与诸位堂弟在桃花园聚会赋诗畅叙天伦一事,慷慨激昂地表达了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品原文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1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2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3也。而浮生若梦4,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5,良有以也。况阳春6召我以烟景,大块7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8天伦之乐事。群季9俊秀,皆为惠连10;吾人咏歌11,独惭康乐1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13。开琼筵14以坐花,飞羽觞15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6。

  词语注释

  1、桃花园,疑在安陆兆山桃花岩。从:cóng(旧读zòng),堂房亲属。从弟:堂弟。

  2、逆旅:客舍。 逆:迎接。 旅:客。 迎 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

  3、过客:过往的客人。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

  4、浮生若梦:意思是,死生之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纷纭变化,不可究诘。

  5、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秉:执。《古诗十九首》其十五:"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有以:有原因。这里是说人生有限,应夜以继日的游乐。秉,执。以,因由,道理。

  6、阳春:和煦的春光。召:召唤,引申为吸引。烟景:春天气候温润,景色似含烟雾。

  7、大块:大地。大自然。假:借,这里是提供、赐予的意思。文章:这里指绚丽的文采。古代以青与赤相配合为文,赤与白相配合为章。

  8、序:通“叙”,叙说。天伦: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这里专指兄弟。

  9、群季:诸弟。兄弟长幼之序,曰伯(孟)、仲、叔、季,故以季代称弟。季:年少者的称呼。古以伯(孟)、仲、叔、季排行,季指同辈排行中最小的。这里泛指弟弟。

  10、惠连:谢惠连,南朝诗人,早慧。这里以惠连来称赞诸弟的文才。

  11、咏歌:吟诗。

  12、康乐:南朝刘宋时山水诗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13、“幽赏”二句:谓一边欣赏着幽静的美景,一边谈论着清雅的话题。

  14、琼筵(yán):华美的宴席。坐花:坐在花丛中。

  15、羽觞(shāng):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醉月:醉倒在月光下。

  16、金谷酒数:金谷,园名,晋石崇于金谷涧(在今河南洛阳西北)中所筑,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其《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古今异义词

  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季: 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词类活用

  1、秉烛夜游 名—状 在晚上

  2、独惭康乐 意动,以……为惭愧

  3、高谈转清 形—名 清雅的话题

  4、飞羽觞而醉月 使动,使……飞

  5、不有佳咏 动—名 诗歌

  特殊句式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判断句

  2、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判断句

  3、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状语后置

  4、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坐于花、醉于月)省略句、状语后置。

  白话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创作背景

  此序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作于安陆。李白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27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来到安陆。在这里,他娶故**许圉师的孙女为妻,养育了一双儿女。十年期间,他西入长安,东游吴越,南泛洞庭,北抵太原,留下了百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作品鉴赏

  此序以诗笔行文,洋溢着诗情画意。虽然是文,却和李白的诗一样飘逸俊爽。这篇小品,景、情、思融和成一种美丽的意境。作品洋溢着蓬勃旺盛的春的气息,光明洞彻,爽朗不尽,将生活升华到诗的高度。在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文章记叙了他和堂弟们相聚桃园饮酒赋诗的情景,实际上是抒情散文,字数少篇幅短,但抒发了他清新潇洒的风格。李白擅长以骈句筑文,此文也不例外。他用流畅自然的笔触,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李白的这篇序言记。他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相似的豪迈之处,更能表现出李白特有的那种高傲蔑俗、放荡不羁的性格。

  李白的文章是天才的`文章,笔势大开大合,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豪情纵横的诗意。其中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令人神清气爽。此文一百一十九字,已把作者的气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此乃李白的本真!

  文章的开头,李白说天地是世间万物赖以寄存的旅舍,光阴岁月不过是千年百代的匆匆过客。飘浮不定的人生如同梦幻一般,尽情欢乐能有几时呢?在一个春夜里,作者和堂兄弟们聚会在桃花园。天空高悬一轮皎洁的明月,银辉轻轻泻下。轻柔的春风送来桃李的芬芳,大家饮酒吟诗畅叙天伦,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辰啊!他展开长兄的宽广胸怀,把人生的宠辱浮沉轻轻挥去,吐纳借酒放歌的豪情。在这个欢畅的时候,正适合作者吟出雅逸的诗篇。 他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相似的豪迈之处,更能表现出李白特有的那种高傲蔑俗。

  文章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转折自如的笔调,记叙了作者与诸位堂弟在桃花园聚会赋诗畅叙天伦一事,慷慨激昂地表达了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阶级的荒*和**,表现出蔑视**,反抗传统束缚,追求**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扩展阅读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扩展1)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翻译赏析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篇骈文。全文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和众兄弟在春夜聚会、饮酒赋诗的情景。作者感叹天地广大,光阴易逝,人生短暂,欢乐甚少,而且还以古人“秉烛夜游”加以佐证,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快心情,也显示了作者俯仰古今的广阔胸襟。文章写得潇洒自然,音调铿锵,精彩的骈偶句式使文章更加生色。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夜宴桃李园序》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末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释】

  ①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者:用在主语后面,表示语音及语气上的停顿。逆旅:旅馆。逆,迎,迎止宾客的地方。

  ②过客,过路的旅客。

  ③而:连接上文,表示顺承关系。浮生:谓世事无定,人生短促。这是旧时对人生的消极看法。汉贾谊《鹏鸟赋》:“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 几何:多少。

  ④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秉,执。《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良:实在,的确。以:原因,道理。也:表示肯定语气。

  ⑤阳春:温暖的春天。烟景:春天的美好景色。大块:大自然。《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期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清人俞樾认为“大块”就是地。见《诸子评议》卷一。文章:错综美丽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锦绣般的自然景物。

  ⑥芳园:即花园。序:欢舒,畅谈。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⑦群季:诸弟。古人兄弟按年龄排列,称伯、仲、叔、季。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陈郡阳夏人。谢灵运的族弟,当时人称他们为“大小谢”。作者借以赞誉诸弟的才华。

  ⑧吾人:即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咏歌:吟诗,做诗。康乐:即谢灵运。他在晋时袭封康乐公,所以称谢康乐。他是南朝宋的著名诗人,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这里是作者借以自愧。独惭:犹言自愧。

  ⑨幽:沉静,安闲。清:清雅。

  ⑩琼筵:比喻珍美的筵席。南朝齐谢眺《始出尚书省》诗:“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坐花:坐在花间。飞:形容不断举杯喝酒。羽觞:古代喝酒用的两边有耳的杯子。醉月:即醉于月下,中间省去介词“于”。上一句的“坐花”结构相同。

  11伸:抒发。雅怀:高雅的情怀。

  12依:按照,根据 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的杯数。晋朝富豪石崇家有金谷园。石崇常在园中同宾客饮宴,即席赋诗,不会做的要罚酒三杯。石崇《金谷诗序》中有“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的句子。

  【翻译】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灯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他的道理啊!何况温暖和煦的春天以如烟的秀美景色来召唤我们,充满美妙声色的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我们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静静地欣赏这春夜幽雅的景色的情趣未了,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如果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有诗赋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鉴赏】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记叙了诗人在春意融融的月夜,与弟兄们聚会于桃李芬芳的名园的盛况。文章虽短,写出了赏美景,叙天伦,清言高论,饮酒赋诗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的豪情雅兴,也夹杂着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思想。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诗人的一个“召”,一个“假”,描绘出一种慷慨博大的胸怀。大自然的给予是慷慨的,诗人与兄弟们的诗赋是出口成章。恰逢这阳春烟景,才俊聚集,诗酒文章,赏花醉月。何等豪迈潇洒?这也许正是诗人总使后人望尘莫及之处。

  李白虽然享尽荣华,但他的人生经历锻造出他对人生更真切的感悟。“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光阴中匆匆而过的是人,无论贫富贵贱,谁都不能幸免。一个“浮”,道出了人生中意想不到的劫数。人活着是没有根基的,彼此归宿一样,只是早晚之分而已。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敏锐而悲切。所以“为欢几何?”于是便有他的诗文“行乐须及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愁。”的潇洒之句。他要用自己的不羁来装点自己人生。豪放地饮酒赋诗,大胆地酔戏君皇之妃“云云想衣裳花想容。”还叫大内总管为之脱靴之举,只他一人敢为。为何?“为欢几何?”

  我钦佩李白的豪迈潇洒情怀,诗酒文章。却不认同他的不羁。已然浮生若梦,何必为难他人。给别人留点尊严,也同样给自己留点尊严。在此并非谴责李白的性格。其实罪魁祸首是酒精。浮生若梦,让我们的人生也活出欢乐,活出精彩,但更重要的是充实、健康。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扩展2)

——《砚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砚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砚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砚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简介

  《砚眼》选自明-冯梦龙的《古今谭概》。这本书是一部笑话集,也是一部幽默小品集,共分36部。作者冯梦龙从历代正史及野史笔记中搜集了大量可笑和有趣的故事,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及各种怪态、病态,既可使读者消遣自娱,也可以益智自警,是一部很具启发意义的读物。

  作品原文

  砚眼

  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仆往,以一金易归。仆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前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之。”公大惋惜。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重点字词

  1、于:在。

  2、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3、尝:曾经。

  4、佳:好的。

  5、砚:砚台。

  6、议:议论。

  7、定:确定。

  8、既:已经。

  9、还:返回。

  10、邸:官办的旅馆。

  11、使:派。

  12、往:前往。

  13金:银子。

  14、易:换。

  15、归:返回。

  16、持:拿。

  17、坚:坚持。

  18、是:正确。

  19、鸲鹆:鸟名,俗称“八哥眼”。

  20、何:为什么。

  21、幸:幸好。

  22、余:多余。

  23、*:使.......*坦。

  24、大:非常。

  25、门人:此指仆人。

  26、邸:官办的旅馆。

  27、向:先前、早先。

  28、值:遇见

  作品译文

  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官办的旅店之后,他让仆人前往集市,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让他打磨一下,使它*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句子翻译

  1.公讶其不类:陆庐峰因砚台的不相同感到惊讶。

  2.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主旨引导

  这方砚台之所以博得陆庐峰的厚爱,因为它有这个可贵之处:有个“八哥眼”,这正是它的奇妙之处。可是陆庐峰的仆人却不明白,结果,这个仆人把砚台上的珍奇之处当成了多余的突起之物,擅自决定花钱打磨,结果多此一举,适得其反,报废了一件砚中珍品。说明了仆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好心办坏事,适得其反。正因为如此,陆庐峰才觉得可惜。

  启发与借鉴

  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那砚台值钱的地方正在“微凸”处,而仆人却以为是疵点,结果做了适得其反的事。主观愿望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好心办坏事。

  文言知识

  上文“令磨而*之”中的“*”,要理解为“使~~*整”,意为叫石工磨过使微凸处*整。如果不这样理解,译成叫石工磨过*整它,那就不通,因为没有“*整它”这种说法的。因此,在这句话中“*”就成了“使动词”(使动用法)。还有其他的文言用法是: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和特殊语。

  作者的主要影响

  **

  综述

  明**七年(1634年),冯梦龙被选派至福建寿宁担任县令。当时的寿宁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贫困、文化落后。冯梦龙筑城墙、设司更,带头捐俸集资修建一些必要的设施。在知县任上,他施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做贤明**,造福百姓。他尽最大努力减轻民众负担,解决百姓温饱问题,防止百姓因走投无路而铤而走险,减少案件的发生和简化案件的**程序,以实现无讼的目的。他发布的政纲是劝耕、弥讼、戒溺女,鼓励百姓耕作,劝诫他们不要轻易打官司,不要溺杀女婴。他还消除匪祸虎患,抵御倭寇,崇文兴教,充分展现了他爱民、务实、**的形象。

  冯梦龙在人口问题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人生二男二女”,势必造**口大量膨胀,无法养育,因此“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他可算是古代最早突破“多子多孙为福”传统观念的文人。《福宁府志》、《寿宁县志》均将他列入《循吏传》,称他“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有恩,待士有礼”。

  修城墙,除虎患

  冯梦龙**后是想有大作为的,但他必须面对寿宁的实际。最大的困难是“民无余欠,库无余财”。明代中叶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鞑靼、倭寇等边患加剧,朝廷开支膨胀,只能通过横征暴敛来维持**。寿宁这个只有2700多户、11900多人口的山区小县,至冯梦龙**时,赋税已由原先的4800两白银增加到6082两。不少百姓被迫抗税逃粮。官吏们为完成上级催逼的任务,只好将原有的库存**充数。其结果是“历年征集,一空如扫”,“民无余欠,库无余财”,县财政和储备粮食是“一本空薄,递相传受,按纸上分毫具存,欲征完玄虚无用”。加上嘉靖年间,倭寇还曾三次窜犯寿宁县城,残杀百姓,劫掠财物,毁掉城墙。在这种情况下,冯梦龙只能向上级申请一些财政补助,并且用“带头捐俸禄”的办法,发动吏属共同来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冯梦龙做的第一件事是修城墙,立谯楼:“申请各台捐俸蠲赎,重立四门谯楼,城之崩溃处悉加修筑”,“又置大鼓一面,设司吏一名于县之门楼”。从而解决了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毁城以来长达72年未解决的问题。

  **寿宁第一天晚上听到的老虎伤人事件,冯梦龙又了解到:原先“寿宁无虎患,自西门城楼塌毁后,乃有虎”。修复城门后,当地一些人建议“祷于城隍”,但是没有效果。冯梦龙改向民间**,了解到离城数十里的*溪乡,“有匠周姓者,善为阱”。他亲往拜访,看到“阱”的妙用:就是造一件小屋,中间设置机关,拴一只羊在里面作诱饵。老虎闯入吃羊,触动机关,就被困在屋里,周围埋伏的人就可乘机将之击毙。冯梦龙决定“捐俸造数具,置虎常游处,各畀二羊,责令居民守视,获一虎赏三金。”这个办法很灵:“半载间,山后、溪头及*溪连毙三虎,自是绝迹”。

  防倭患抓国防

  倭寇三次入侵寿宁这个残酷的事实,使冯梦龙认识到抓国防的重要性。他发现县城之北为镇武山,原先东北角建有“北门”。“今门地尚存,山高处有*地一片,或指为鬼窟。闻倭乱时居民避此,尽遭屠戮。”惨不忍睹,令人望而生畏,于是塞“北门”而另开“小东门”,造成镇武山“岭峻荒凉、绝无人迹”的惨状。

  冯梦龙进一步视察全县后发现,寿宁县东南部为福安和宁德县,北面为浙江的景宁、泰顺和庆元,“盖两省之瓯脱”,“五界之门户”。寿宁素有“三关十六隘”之险,“皆在县之南”,再出去就是大海。冯梦龙在《寿宁待志》中明确指出:“闽防在海,而福安正海艘登陆之地,昔年倭寇亦从此道,故四隘特为要害。”怎么守卫呢?他实地勘察后提出:“守隘之具,铳第一,弩次之,虽弓矢亦不逮矣。多蓄硝磺,此最紧着。”

  冯梦龙深知,武器是要由人来掌握的。他详细了解到:寿宁县“民兵额编二百名,谓之机兵,亦曰民壮”。因晚明各级*财力不足,陆续裁减兵员,现“实存一百名”。这些兵员要分别负责“守城垣、库、狱”,“押催钱粮”,“捕衙听差”,“拘提、押解、投递紧要公文”等,也就是说,只够充当衙役、公差之用,“虽谓之无兵可也”,“而铳手、旗手、吹鼓手别无工食,皆占名于额内”。故当年倭寇入侵寿宁时,四隘皆无兵把守。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兵员的应有的待遇也无法保障。对此,冯梦龙毫无解决的办法,只能希望“安得烽烟绝警,令郡县再复兵粮之旧哉”!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冯梦龙,针对“兵壮素不娴武”的现状,加强了日常军事训练,取得了一定效果:“余立正教师一名,副教师两名,专主教训,月必亲试,严知赏罚,人知自奋,有稍暇即往演习。”

  教育为本修建学宫

  冯梦龙发现:寿宁县原先“学校虽设,读书者少。自设县至今,科举斩然。经书而外,典籍寥寥,书贾亦绝无至者”。现实的情况是,县衙左近的学宫已“久倾圮”。于是冯梦龙与教谕、训导商量,利用上级下拨的'修学专用基金“二十八金”,又从十分拮据的县财政中拨出“二十余金”,把原学宫前移、扩大,“堂宇载整,学门重建”。只是“棂星门腐朽”,缺乏适用的大树做梁柱。冯梦龙未被困难吓倒,他了解到,旧吏叶际高欠公家“十金”无力奉还,但他的家中“存山林一区”,可以用来折价抵债,只是因为“路途稍远,求售不得”。冯梦龙又搬出“捐俸”的法宝,拿出自己可怜的薪金,雇人砍伐大树后运到县城。原定旧历正月二日子时开工,因为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但到大年初一时,工人不好雇,负责修建的小吏要求延期竖柱立梁。办事雷厉风行的冯梦龙听到汇报后,亲自书写了一个布告贴在学宫之外,申明只要有人出工,不论老少都有奖励,工匠加倍。号令一出,响应者“夜半而云集,比天明,柱已立矣。”

  学宫建好后,冯梦龙又把自己在镇江当训导时编的《四书指月》翻印出来,作为教材,且“立月课”,“亲为讲解”,使“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

  禁溺女婴移风易俗

  冯梦龙看到“闽俗重男轻女,寿宁亦然,生女则溺之”。他决定“设厉禁,且捐俸以赏收养者”,使“此风顿息”。他亲自撰写了苦口婆心、义正词严的《禁溺女告示》,四处张贴,刻石立碑。《寿宁待志》收进《禁溺女告示》全文。告示开头先摆问题,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访得寿民生女,多不肯留养,即时淹死,或抛弃路途。不知是何缘故?是何心肠?一般十月怀胎,吃尽辛苦,不论男女,总是骨肉,何忍淹弃?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从何而来?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畜生还怕杀害,况且活活一条性命,置之死地,你心何安?”冯梦龙深知,思想工作不是万能的,要辅之以行政司法**措施,才能奏效,故他在告示中明确规定:“今后,各乡、各堡但有生女不肯留养,欲行淹杀或抛弃者,许两邻举首。本县拿男子重责三十,枷号一月,首人赏银五钱。如容隐不报,他人举发,两邻问罪。或有他故必不能留,该图呈明,许托别家有奶者抱养。其抱养之家,本县量给赏三钱,以旌其善。仍给照,养大之后,不许本生父母来认。每月朔望,乡头结状中并入‘本乡并无淹女’等语。清代寿宁《龚氏家乘》等族谱中,还收有冯梦龙“戒溺女”的告示摘录。

  冯梦龙发现,当地“俗信巫不信医,每病必召巫师迎神,邻人竞以锣鼓相助,谓之打尪,犹云驱祟。”封建迷信妨碍生产,惑乱人心,他力求**,但效果欠佳,因为这些陋习是结在贫困落后总病根上的一个苦果。病根未挖,苦果难除!他实事求是地说:“自余示禁且捐俸施药,人稍知就医,然乡村此风不能尽革也。”

  对官府的赋税恩典、银粮往来、操办收支,冯梦龙敢于亮家底、晒清单。他在《寿宁待志》中详细罗列了万历二十年之后朝廷加派的各种赋税、裁减的各类开销,共六十五项;罗列了泰昌**以后朝廷减免百姓赋役钱粮,共七项。一项一项,一厘一毫一丝,历历在册。其他关于民兵粮饷增减、工程建设开支以及谷物储存运输等情况,也大都记载得十分清楚,不浑水摸鱼,不做糊涂账。他还为民*,希望“长民者”了解“寿民之艰”,“垂怜于万一”,减轻赋税。百姓无钱买药,他“捐俸施药”。

  明朝**后,他奔走反清,刊刻《甲申纪事》和《中兴伟略》等著作,阐发自己对时政的看法。此外,他还**弘光帝,提出应效法古制铸造钱币,兴利除弊。

  文学

  冯梦龙在文学创作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冯梦龙诗集今已不存,而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品。其中流传最广且影响最大的是“三言”,即《喻世明言》(初名《全像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冯梦龙编选的“三言”**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这三部小说集相继辑成并刊刻于明代天启年间。“三言”中每个短篇小说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明代拟话本约有七、八十篇。“三言”的内容很复杂,其中较多地涉及到市民阶层的经济活动,表现了小生产者之间的友谊;也有一些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神仙道化的作品;其中表现恋爱婚姻的占很大比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的**作。总之,明代拟话本较多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感情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市民文学色彩。它表现了资本**萌芽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艺术上,“三言”比宋元话本有了很大进步。它与宋元话本一样,具有情节曲折的特点,但它的篇幅加长了,主题思想更集中,人情世态的描绘更丰富,内心刻画上也更细腻。但是,“三言”艺术上也有不少缺点。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一般不如话本的直接尖锐,语言上文言成分增多了,虽然比较洗炼、流畅,但没有话本的鲜明、生动。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有宋元旧篇,也有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都程度不等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之民的生活。“三言”即表现了资本**萌牙时期的新思想,又存留有消极、腐朽、庸俗的旧意识。这种进步和落后交织在一起的现象,正是新兴市民文学的基本特征。在艺术表现方面,“三言”中的那些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刻画人物性格。正如《今古奇观序》中所称:“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洞心駴目。”这标志着*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三言”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的刊行,不仅使许多宋元旧篇免于湮没,而且推动了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影响深远。

  “三言”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被**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了封建**对妇女的**。(二)描写封建**阶级****,表现了人民对封建**者**的愤怒谴责。(三)歌颂友谊,斥责背信弃义的行为。这类作品的大批出现,说明了当时**的黑暗,社会风气的**;也反映了中叶后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三言”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受到**外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文学史上少有的经典之作。冯梦龙的小说是最早被翻译成外文的*文学作品。1735年巴黎出版以英文翻译了两篇冯梦龙的小说《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和《吕大郎还金完骨肉》。19世纪以后,又有五十多篇“三言”中的小说被译为英文,***篇译为法文。此外,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等文字的译本也很多。

  “三言”之外,冯梦龙还有一个“三部曲”系列的小说类书:《智囊》《古今谭概》《情史》。《智囊》之旨在“益智”,《古今谭概》之旨在“疗腐”,《情史》之旨在“情教”,均表达了冯梦龙对世事的关心。而《智囊》是其中最具社会**特色和实用价值的故事集。除此之外,冯梦龙还曾参与校对精刻《水浒全传》,评纂《太*广记钞》《太霞新奏》,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妖传》《古今烈女演义》《广笑府》《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如研究《春秋》的著作《麟经指月》等。

  冯梦龙所编纂的这些书,从出版学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实用。他的那些记录当时历史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性;他的那些解说经书的辅导教材受到习科举的士子们的欢迎;他的那些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为书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这使得冯梦龙的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近代市场经济下的出版业的特色。在《智囊》一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戏曲

  冯梦龙作为戏曲家,主要活动是更定传奇,修订词谱以及在戏曲创作上提出主张。

  冯梦龙创作的传奇作品,传世的只有《双雄记》和《万事足》两种,虽能守曲律,时出俊语,宜于演出,但所写之事,缺少现实意义。冯梦龙之所以重视更定和修谱工作,在于他看到当时传奇之作,“人翻窠臼,家画葫芦,传奇不奇,散套成套”(《曲律序》)的现象严重。为了纠正这种弊端,使之振兴,于是主张修订词谱,制订曲律,以期“悬完谱以俟当代之真才”(《曲律序》)。同时提出“词学三法”,强调调、韵、词三者不应偏废。在冯梦龙看来,一部优秀剧作,应该情真意新,韵严调协,词藻明白,文采斐然,案头场上,两擅其美。冯梦龙正是在这种主张驱使之下,从事传奇更定工作的。

  冯梦龙更定的作品达数十种之多,现可考者有17种,其中颇有不少名作,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梦》、袁晋的《西楼记》、李玉的《一捧雪》《**关》《永团圆》《占花魁》,以及《精忠旗》等。在更定过程中,冯梦龙强调关目的真实自然,合乎情理,突出中心,反对枝蔓。更定的《精忠旗》,便是以慷慨大节为主脑,突出岳飞忠君爱国和将士人民对他的爱戴。他还注重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使之生动鲜明。以更好地发挥“传奇之衮钺”的作用。在他更定的《酒家》中,就曾给各种人物以不同的个性特征,“虽妇人女子,胸中好丑,亦自了了”(《酒家序》)。

  对于音律,见原作落调失韵处,冯梦龙也总是按谱加以修改,以便于演唱。他要更定汤显祖《牡丹亭》的原因,便是认为这部具有无限才情的杰作,只是“案头之书,非当场之谱”(《风流梦小引》),冯梦龙更定的《牡丹亭》,与汤显祖原著的意趣,虽有所差异,但也的确使之便于用昆腔演唱。《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昆曲剧目,便有采用冯梦龙定本的地方。冯梦龙更定传奇的工作,对于纠正创作脱离舞台的案头化偏向,繁荣明末戏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戏曲表演艺术方面,冯梦龙也有不少精湛之论。他在《双雄记序》中提出,“歌者”必须识别调的宫商,音的清浊,不能“弄声随意”,“唇舌齿喉之无辨”。在更定传奇的眉评中,也时时“提示”演员,何处是“精神结穴”处,戏要做足;何曲演时不宜删略。要求演员应认真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气质风度,以及其所处的艺术环境,演出神情和个性来。这表明冯梦龙在有意地探讨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从理论上作了一些总结。

  理论

  冯梦龙在思想上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冯梦龙重视通俗文学所涵蕴的真挚情感与巨大教化作用。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表现了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个性**的时代特质。他重视通俗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古今小说序》中,认为“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通俗小说可以使“怯者勇、*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这些见解对鄙视通俗文学的论调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小说序》中说:“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又在《醒世恒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到的。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三言”就是他的实践,他解释“三言”的命名: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明白地昭示这套书的目的是“导愚”、“适俗”和“习之不厌,传之可久”。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扩展3)

——《囊萤夜读》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囊萤夜读》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淡淡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囊萤夜读》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囊萤夜读》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

  《囊萤夜读》选自《晋书》,叙述晋朝人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他就用白绢做成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故事启示:无论环境有多么**,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作品原文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作品注释

  ①选自《晋书》。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②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恭:谨慎的意思。

  ③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④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作品译文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作品启示

  无论环境有多么**,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名词讲解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作品出处

  《晋书》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的兴亡。

  《晋书》为***史之一,编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监修三人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为李淳风;拟订修史体例为敬播;其他十六人为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读《囊萤夜读》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读书学习能够让我们永葆前进的动力,更能够让我们睿智。最近读到《囊萤夜读》这个成语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述了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学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使用油灯,所以在夏天的夜晚,他就使用白绢制作成袋子,装上十几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的学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条件再怎么艰难困苦,都不会被消磨掉求知的热忱。这种无味艰苦,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也激励着漫漫求学路上的学者不断前行。从呀呀学语到学富五车,甚至知识的集大成者,再是一次一次磨砺后成长,所以书海无涯,这场修行中需要炙热强大的渴望、执著。《囊萤夜读》这个故事就是在传达这样的对知识渴求的精神品质。

  这让我联想到,在学校竞选为校表演的名额中,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都会收拾书包去舞蹈室练习,一开始舞蹈室人山人海,人挤人,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练习态度,也让我充满斗志。随着时间一天天流走,教室里人也在随之减少。但我依旧坚持练习,甚至延长到更晚的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身上的伤疤越来越多,但是这却是我的勋章。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成功的竞选到登台的机会,当舞台的灯光打到我的身上,我珍若视宝的享受这着这分分秒秒。我想这就是坚持的力量和美好吧!

  书籍是前行的明师,而生活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答卷。之所以能够更好地完成,是因为书籍知识的指引,能够寻找生活真谛,让路途更加美丽、精彩!

  新时代的“囊萤夜读”作文

  每当我看到书上那本《小学生之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翻一翻,看一看,笑容也会随之爬上嘴角。我慢慢地把书放回书架,不禁回忆起我和它独特的经历。

  记得那天晚上,我写完作业后,拿出学校新发的一期《小学生之友》,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此时,家里安静极了,只能听见挂钟发出清脆的“嘀嗒,嘀嗒”声。我完完全全地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仿佛与外面的.世界隔离了。

  “烨子,不早了,睡觉了!”爸爸突然高声喊道,吓了我一大跳。可我并不想睡觉,想再看一会儿书。于是,我急中生智,将书藏到枕头底下,然后再假装去上厕所,回房间时带**家里的微型手电筒,然后轻轻地关**房门,悄悄地将书和手电筒放进被窝。

  一切准备就绪,我钻进被窝,打开手电筒,翻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当看到有趣的笑话时,我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当看到优秀的作文时,我会对作者赞叹不已;当看到生动的美德连环画时,我会对主人公的行为充满敬意……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读着。我很快乐,也有点害怕。

  “哒,哒,哒……”好像是妈**脚步声,我立刻慌慌张张地把书收了起来,假装睡着了,吓得连手电筒也没来得及关上。

  虽然蒙在被子里让我感到闷热无比,但书仍然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尽情地读着,读着,好像永远也不知道困。当我实在支撑不住时,便把书轻轻合上,放回书架。这时,我听见客厅的挂钟发出沉闷的一声,哇!已经一点啦。我再次看看《小学生之友》,窃笑着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曾经听说过古人“囊萤夜读”的故事,我这也可谓是新时代的“囊萤夜读”吧!读书可以治愚,可以塑造自己的人格;读书就是在和书中的高尚的人谈话,就是在聆听智者的教诲。

  书是我一生的知己,我喜欢书,我喜欢快乐地读书!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扩展4)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在我们的学***,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翻译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1.狙公:养猕猴的人。

  2.解:了解,理解,懂得。

  3.狙(jū):猕猴。

  4.意:心意。

  5.得:懂得。

  6.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损:减少。

  8.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饰。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诗词赏析: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作品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选自《列子·黄帝篇》

  作品注释

  (1)狙(jū):猕猴。

  (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意。

  (3)家口:家中口粮。

  (4)充:满足。

  (5)驯(xùn):顺服。

  (6)芧(xù):橡实。

  (7)俄而:一会儿,不久

  (8)解:理解

  作品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成语解释

  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示例: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扩展5)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742—756)初年。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下面就和我一起来欣赏下李颀的古诗词《古从军行》,欢迎阅读!

  【原文赏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注解

  1、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2、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3、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韵译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评析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作品介绍】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742—756)初年。据《资治通鉴·天宝**》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赏析】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非常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作者介绍】

  李颀,唐代诗人。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丰富,所作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生*事迹见《唐才子传》。有《李颀诗集》,《全唐诗》编其诗3卷。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扩展6)

——文言文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文言文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作品介绍】

  《愚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全文共六段,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写溪以及溪附近的丘、泉、沟、池、堂、亭、岛等,被命名为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的原因。第三段是写以愚名溪的理由。第四段是写愚的种类和性质。第五段是写愚者的乐趣。最后一段是归结作《八愚诗》的缘由。

  【原文】

  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1],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2]。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3],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4],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5]。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6],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7],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8]”,睿而为愚者也[9]。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10],而违于理,悖于事[11],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12],清莹秀澈,锵鸣金石[13],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漱涤万物[14],牢笼百态[15],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16],混希夷[17],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选自**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注释】

  [1]灌水:湘江支流,在今广西东北部,今称灌江。阳:水的北面。[2]潇水:在今湖南省道县北,因源出潇山,故称潇水。[3]愚公谷: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刘向《说苑·政理》曾记载此谷名称的由来:“齐桓公出猎,入山谷中,见一老翁,问曰:‘是为何谷?’对曰:‘愚公之谷。’桓公问其故,曰:‘以臣名之。’”[4]龂(yín银)龂然:争辩的样子。[5]乐(yào要):喜爱,爱好。此句语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6]坻(chí池):水中的高地或小洲。[7]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号。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谓宁武子乃佯愚,并非真愚。[8]颜子:颜回,字子洲,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2以发,回也不愚。’”意谓颜回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看法,好象很愚笨。但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不但懂得孔子的话,而且还有所发挥,可见他不愚。[9]睿(ruì瑞):通达,明智。[10]有道:指**清明的时代。[11]悖(bèi贝):违背,逆而不顺。[12]鉴:照。[13]锵(qiāng枪)鸣金石:水声象金石一样铿锵作响。锵,金石撞击声。金石,用金属、石头制成的钟、磬一类乐器。[14]漱涤:洗涤。[15]牢笼:包罗,概括。[16]鸿蒙: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一种混沌状态,也指自然界之气。[17]希夷:指虚寂飘渺、无法感知的一?志界。《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水,向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人在这里住过,所以这条溪水被称为冉溪。”也有人说:“这溪里的水可以用来染色,根据这种性能,所以称它为染溪。”我因为愚昧而犯了罪,被贬谪到潇水边。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溪边往里走了二三里路,发现了一个景色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了家。古代有个愚公谷,现在我住在这条溪水旁,而溪水的名字没有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不能不换个名称,所以替它改名叫愚溪。

  我在愚溪上游,买了个小丘,称为愚丘。从愚丘往东北方向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把它买了下来,称为愚泉。这愚泉有六个泉眼,都出自山下*地,泉水是往上涌出来的。六股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我称它为愚沟。于是堆土彻石,堵住愚沟的狭窄部位,形成了一个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它的南面是愚亭。愚池的**是愚岛,岛上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石头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的'奇景,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辱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喜欢的。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许多小洲和石头,大船无法驶入。它幽深浅狭,蛟龙不愿住在里面,因为不能在浅水中兴云化雨,所以它对世人没有带来好处。而这些却正好与我相似,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混乱时就装愚”,那是聪明人故意装作愚昧;颜回“整天听孔子讲学,从来不提相反的见解,象个愚蠢的人”,那是智力很高而在表面上显得愚昧。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现在我身逢**清明的时世,却违反常理,做了蠢事,所以凡是愚蠢的人,也没有一个象我这样愚蠢的了。这样,那天下就没有谁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就可以单独占有并给它取这个名字了。

  这条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带来什么利益,它能映照万物;它又清秀明澈,水声铿锵,象金石作响,能使愚笨的人喜逐颜开,眷恋爱慕,高兴得不愿离去。我虽然不合于世俗,也颇能用写文章来安慰自己;我描写的各种事物象用水洗涤过一样,鲜明生动,又能概括各种形态,无论什么形状都逃不过我的笔端。我用愚昧的诗歌唱愚溪,便觉得茫茫然与愚溪不相背离,昏昏然与愚溪找到了同样的归宿,超越天地人间,进入了虚寂静谧的境界,在寂静无声之中,忘却了自己。于是写了《八愚诗》,刻在溪旁的石头上。(胡士明)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扩展7)

——《书法家欧阳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书法家欧阳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法家欧阳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书法家欧阳询》选自《书林纪事》。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之一,并称初唐四大家。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并有多人评论。

  作品原文

  书法家欧阳询

  欧阳询尝①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②。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③,下马伫立④,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⑤。 (选自《书林纪事》)

  作品注释

  ①尝:曾经。

  ②书:写(字)。

  ③反:通“返”返回。

  ④伫立:站立。

  ⑤去:离开。

  ⑥驻:停止。

  ⑦旁:旁边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

  作品翻译

  欧阳询曾经出行,看见一块古碑,是晋代的索靖书写的。(他)停住马观看(古碑),过了很久才离开。他骑马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赏),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在古碑旁住宿,三天后才离开。

  启示

  学无止境,想要获得某一方面专长,必须像文中欧阳询那样,虚心学习,专心致志。

  人物简介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睿┲弧K迨惫偬2┦浚剖狈馕?*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

  拓展内容:《新唐书·欧阳询传》原文和翻译

  原文: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父纥,陈广州刺史,以谋反诛。询当从坐,匿而免。**以故人子,私养之。貌寝侻,敏悟绝人。总教以*,每读辄数行同尽,遂博贯经史。仕隋,为太常博士。高祖微时,数与游,既即位,累擢给事中。

  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类此。贞观初,历**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卒,年八十五。

  子通,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徒跣及门。夜直,藉藁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居庐四年,不释服。冬月,家人以氈絮潜置席下,通觉,即彻去。迁累殿中监,封渤海子。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辅政月余,会凤阁舍人张嘉福请以武承嗣为**,通与岑长倩等固执,忤诸武意。及长倩下狱坐大逆死***并引通同谋通虽被惨毒无异词俊臣代占诛之神龙初追复官爵。

  通蚤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堕,尝遗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书亚于询,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遂良大喜。通晚自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管皆象犀,非是未尝书。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

  译文: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父名纥,在陈朝任广州刺史,因谋反被杀。欧阳询应当连坐,因躲藏起来而幸免一死。**因为他(欧阳询)是旧友之子,就私下收养了他。欧阳询其貌不扬却聪敏过人。**教他读书识字,(他)每次读书都一目数行,于是博通经史。在隋朝做官,任太常博士。高祖未显达时,多次与他交游,高祖即帝位,(欧阳询)多次获得提升,官至给事中。

  欧阳询起初仿效王羲之的书体,后来在险劲方面超过了王羲之,于是自称欧阳体。他流传下来的墨迹,人们当作楷模来效法。高丽曾经派使者来求他的墨迹,高祖感叹说:“他们看到他的墨迹,肯定会说他形貌魁梧吧!”他曾在路上见到索靖书写的.碑石,就观摩它,离开数步又返回,看累了用麻布铺地坐下来看,以至宿在碑旁,三天后才离去。他对书法的爱好大概如此。贞观初年,欧阳询历任**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儿子名通,仪凤年间多次迁任中书舍人。为母守丧,丧期未满**下诏叫他出任官职。他每次入朝,都赤脚走到皇城门外。值夜班时,就睡在草席上。不是公事不语,回家就痛哭哀号。赶上饥荒之年,不能下葬,他住在守丧的小屋中,长达四年,一直未脱丧服。冬天,家人暗中把氈絮铺垫在席上,欧阳通发觉后,马上把氈絮撤掉。几次迁任为殿中监,封渤海子爵位。天授初年**司礼卿,负责处理纳言事务。辅政一个多月,适逢凤阁舍人张嘉福请求以武承嗣做**,欧阳通和岑长倩等坚持自己的观点,违背了武家的意愿。等到岑长倩入狱,因犯大逆罪处以**,***同时检举欧阳通为同谋犯,欧阳通虽然惨遭**却始终不承认,***代为口授供词,把他杀了。神龙初年,**下令追复他的官爵。

  欧阳通早年丧父,母徐氏教他学习父亲的书法,害怕他懒惰,曾给他钱让她去买父亲的书法遗迹,于是欧阳通就刻意摹仿以求出售,几年之后,书法稍次于欧阳询。父子齐名,号称“大小欧阳体”。褚遂良也因为擅长书法而闻名,他曾经问虞世南:“我的书法比智永怎么样?”虞世南回答说:“我听说他的一个字值五万钱,您的字哪能值这么多钱?”褚遂良说:“我和欧阳询比谁强?”虞世南说:“我听说欧阳询不论什么纸笔,都能书写如意,您哪能做到这样呢?”褚遂良说:“那么我该怎么做?”虞世南说:“您如能做到手笔协调,那肯定能受到尊崇。”褚遂良非常高兴。欧阳通晚年矜持自重,用狐狸毛做笔,覆上兔毫,笔管都是象牙犀角做的,不是这样的笔他就不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