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鉴赏

综合 2024-09-17 09:52:02

《渔家傲秋思》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家傲秋思》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词牌名,取自于北宋名宦晏殊所作的一首在民间流行的歌曲,因歌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后来,范公便取“渔家傲”三字用作词牌名,定词为双调六十二字,分为上下两片,上下两片各为四个七字句和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此后,渔家傲作为一种新的词牌名流行很广,沿用至今。

范公这首塞外词,我品读过许多次,每次读后感怀深刻。本早想写篇文章,表达读后之心情,这几天由于身体不适,心闲之时,坐在书房再次品赏范公“秋思”词,便写下这些文字,以舒发我的读后品评与鉴赏之感。

创作背景

北宋宝元元年(1038)西复王元昊称帝,大举进犯边寨入侵北宋。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破金明寨,围延州(今延安),歼宋援兵刘平、石元孙军于三川口(今延安西约2 0公里),刘平、石元孙被俘,朝野震惊。三月,经韩琦举荐,朝庭将时任越州知州的范仲淹,复官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四月,又改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陕西都转运使。七月,又迁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夏竦为安抚使。从此,范仲淹开始戍边生涯,镇守西北边关。

延州为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范公在延州整军备战,夺回塞门诸寨,修复已破荡的金明寨、万安城等,军中将士面貌一新。几年后,军威大震,迫使入侵保安(今陕西志丹)、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之西夏军撤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积极促使议和,平定边塞烽火。

鉴赏

范公创作的《渔家傲秋思》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豪放之声 ,大手笔反映出当时的国家、社会和边塞的重大问题,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和担当报国之精神。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上片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指明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 ,是防守西夏进犯的军事要塞 ,故称“塞下”。“秋来”,表明时令季节。“风景异”,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风光之差异,也隐含着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一种候鸟,每逢秋季 ,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传说,雁南飞时到了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故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作者用“衡阳雁去”以托物寄兴的手法,反衬出边地的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接着,“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三句,继续写景。“边声”,是指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形成的一种浓厚有着边地特色的声响和悲凉气氛,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是写延州的周围环境,它是处在一个层层叠叠山岭的环抱之中。“长烟落日”,作者用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韵,续以“孤城闭”三字,气氛顿然一变,隐隐地暗示敌强我弱,不利的军事形势。

此片,范公把所见所闻诸多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和满目沧夷的边塞之情景。

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二句,是范公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有思乡之情的自我抒怀。同时也写戍边将士借酒销愁,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作者用“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方法,说出了,一杯浊酒,怎么能够销除浓厚思乡之愁呢?“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既指“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取自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之典故。“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一句刻划入夜景色,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深夜,远处传来凄切的羌笛声,神州铺满秋霜,这耳闻目睹之情景,怎么不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呢?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更加表明作者彻夜未眠,徘徊思绪万千,从而构成了将军与士兵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和伤感。流露出强烈的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里,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情迥然不同。

但是,范公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惧,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而悲凉,激昂而又豪放,充分表现了作者抵御外患、忧患担当、报国立功的壮烈之志。最后用“将军白发征夫泪”总收全词。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了,将士守边的爱国的激情,浓厚的思乡的情怀,构成了将军与士兵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绘画出了一幅情调苍凉而又悲壮的边塞之画卷。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邠人(今属陕西)人,后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曾向仁宗赵祯上条陈十事,要求改革当时弊政。他又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其《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他的词,有的写边塞生活,有的写羁旅情怀,或苍凉悲壮,或缠绵深婉,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继,日昃(zè)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