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

综合 2023-11-27 13:24:46

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及翻译1

  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征

  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

  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zhǒng),坟墓、高坟。累累(léilé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òu),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看:一说为“望”。

  沾:渗入。

  翻译: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从远处望去,你家就在那个松柏环绕着的坟墓中。”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鉴赏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下的不*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关心劳动人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的黑暗、**,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

  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下的不*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下的不*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

  作品开篇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八十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人世。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不能向别人倾诉、表达。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老兵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像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丰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内涵。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的黑暗、**,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悲凉的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读者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之下的*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及翻译2

  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野的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下的不*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的黑暗、**,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之下的*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及翻译3

  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征

  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

  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zhǒng),坟墓、高坟。累累(léilé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òu),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看:一说为“望”。

  沾:渗入。

  翻译: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从远处望去,你家就在那个松柏环绕着的坟墓中。”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鉴赏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下的不*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关心劳动人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的黑暗、**,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

  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下的不*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下的不*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

  作品开篇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八十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人世。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不能向别人倾诉、表达。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老兵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像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丰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内涵。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的黑暗、**,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悲凉的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读者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之下的*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阅读


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1)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十五从军征

  两汉 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做。

  羹(gēng):就是饭菜的意思。

  一时:一会儿就。

  饴:同“贻”。送,赠送。

  沾:渗入。

  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这首诗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而创作的。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下的不*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的黑暗、**,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之下的*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的黑暗、**,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2)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赏析3篇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赏析1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翻译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松树、柏树。

  冢: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野鸡。

  旅谷:野生的谷子。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葵:即野葵。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做。

  羹:就是饭菜的意思。

  一时:一会儿就。

  贻:送,赠送。

  沾:渗入。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下的不*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的黑暗、**,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之下的*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这首诗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而创作的。


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3)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赏析3篇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赏析1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八十始得归:

  ②采葵持作羹:菜汤

  ③兔从狗窦入:

  ④不知贻阿谁:

  2.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答案: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答案: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3.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答案:十五、八十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答案: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答案: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6.“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的极端的不合理。

  7.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葵。”

  8.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答案: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4)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从军行

  杨炯(唐代)

  烽火照**,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长安。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画两军**时的紧张场面。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杨炯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从军行

  烽火照**,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古诗简介

  《从军行》是初唐诗人杨炯边塞诗的**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

  翻译/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

  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5.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鉴赏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

  从军行

  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注释

  遴:谨慎选择。

  骁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山形似马,故名。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注释

  遴(lín):谨慎选择。骁xiāo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山形似马,故名。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鉴赏

  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精神。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杨柳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书角”、“杨柳”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末二句着重突出了将士的精神风貌,“长驱”、“驰捷”与首句之“骁勇”遥呼,照应了开头,又表现出守关者杀敌报国的英雄**精神。


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5)

——十五从军征扩写3篇

十五从军征扩写1

  我站在这破旧又熟悉的小屋门口,开始了我漫长的回忆。思绪又回到六十五年前的小院里。

  哥哥,妹妹睁着她那**的眼睛看着我,你去当兵多久才能回来?你答应过我,回来给我一把小刀,帮我削一个哨子呢。这个可不好说,幸运的话过上几年就回来了,如果真上战场了,说不定就回不来了。那可不行,你回来,我等你!一言为定!好,一言为定!

  我踏着黎明的光亮,走出了家门。屋里传来妈妈轻声的啜泣和妹妹均匀的鼾声。爸爸说:孩子,保重!我点点头,头也不回地走了。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六十五年,整整六十五年啊!喊杀声、鼓声,至今还回荡在我的耳旁;血、同伴的尸体,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杀!只有杀出去,才会有生的希望,才能亲手把小刀交到妹妹手里。每一次两军交锋,我便是这样挺过。

  在停战时,也常常想起家。妹妹不知道在干什么?妈**病是否能好些?爸爸还在一字一句地教妹妹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妹妹还坐在村口的大石头上,等着我……那时,我就希望月亮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家乡的模样。

  一年,又是一年……终于,白发苍苍的我终于可以回家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虽已年老,却哼着小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推开家门,映入眼帘的让我惊讶,有人吗?我问道。没有声音。蜘蛛网结在门框上,灰尘落满了屋子。窗户千疮百孔。瓦罐的碎片遍地。我用力推开一个房间的门,不料用劲过大,房门倒在了地上。一股灰尘味扑面而来。我净了一个凳子上的尘土,坐了下来,这是我的家吗?我想号啕大哭,却哭不出声,泪瞬间落了下来。抬起头,饱经沧桑的房屋早已成了动物们的空巢。苍天,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出了门,我望见一片坟冢,有乡亲们的。也有我的亲人,也许,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眺望村口,等我回家。

  忽然,一阵歌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抬头一看,是一支送葬队伍,苍天茫,大地荒。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歌声缓缓飘在空中,惊动了一只乌鸦,它扑扑翅膀,飞到远处去了。

十五从军征扩写2

  我坐在床上,望着窗外的北风呼啸,苦笑了一下想:明天就要入伍了,就再也看不见亲人了。清晨,我便带着我的衣物走出村口,看着亲人把我送到了大路,我的泪水不知什么时候流下脸颊,大雪和北风不停地催促我走向军营,我拼命地忍住泪水,回身离开了家人们。

  每当日明风清的夜晚,我便会对着挂在天空上的一弯新月述说着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每说一句话,我的心便颤动一下,久久不能入睡。:娘,这是我给您写第三十封信了,战争很残酷,每场战役打响时,我都会祷告上苍,一定保佑我**归来,可是当我看见我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在血泊里,我才知道家的美好,可以跟弟弟妹妹做游戏,可以跟哥哥姐姐拌拌嘴,气一气教书先生,生活好幸福。原来,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却早日降临在我身上,我却毫不知情。娘,我思念您的笑容,思念您做的饭,思念您熟悉的气息。我会好好活着,期待着下次全家团圆。“我努力杀敌,一次次立下战功,可是我的愿望还没有变。

  今年,我八十岁了,终于可以返回家乡,去看望娘、爹、姐姐……我看见了一位乡里的人 ,便问他:“我家中还有谁啊!“那人却愣了一下,虽然不能从双鬓已白的我找出十五岁的年青人 ,但那人马上说:”那边是你家……没等他说完,我便迫不及待的跑向家,到了门口,我边推门边说:“我回来了,我……。”入门看见的却是这种场景,原来应该盛开的桃花,现在却连树都干枯了,井上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菜,院子里长满稻谷,狗洞变为兔子洞,野鸡在梁上飞。我急忙把屋门打开,在潮湿的屋子里看到了我的小床如今变成老鼠的家。我走出屋子,看见竹林中好多个坟墓,我的`希望破灭。

  我便开始做晚饭,做着做着便会想起全家其乐融融的吃着饭,鼻子不禁酸了起来,一人吃完饭后出门向东走去,泪水沾湿了我的衣服,我对天大叫一声:“何时才能没有战争?”

十五从军征扩写3

  有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小村子里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和家人们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生活是多么的其乐融融。可是,好景不长,在那一天,他刚想出去找伙伴们玩耍时,发现官兵们围满了整个村子抓壮丁去充军,他的小伙伴们全**起来了。他害怕**起来,而躲在一个地方,可是,却没有逃过官兵鹰一样的利眼,他**去充了六十五年的兵,在这漫漫的六十五年的岁月里,他虽然在战场上表现得非常英勇,但他却常常思念那本应该温馨的家;他又何尝不会在中秋节时,一个人望着那轮孤独的、冰凉的圆月,去幻想如果还在家的欢乐,可是现在却只能一个人慢慢承受孤独带来的痛苦……

  他终于熬到了八十岁,可以远离战火纷飞的时代了,可以回到以前那个温暖的家了,一想到这里,这位老爷爷便笑起来了,只不过经过了六十五年岁月的洗礼,笑时满脸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

  在回乡的路途上,他不停地想象出回到家中的温馨场面,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同乡的人,他赶紧加快了脚步,佝偻着背,拄着拐杖向前询问:“咳咳,请问,咳咳,我家里还有那些人?”那个同乡见他衣物破烂,又如此的可怜,便婉转地说:“从这个地方远远望去,那个地就是你的家了,但……但……”老人等不及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了,便赶紧问:“怎样?”那人说:“你自己去看看吧!”老人似乎察觉道了些什么,便赶紧走向家里。来到庭院中,他用苍老的声音喊了一声:“爹…。。娘……”可是,并没有像他以前看到的景象一样——家中并没有人走出来迎接他。突然,他看到了一个地方,只看到了两座坟冢,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兔子把以前的狗洞改成了自己家,一些野鸡在稻草屋顶上跳来跳去,古井上也长满了野菜。老人把野菜采摘下来,做成了汤;把庭院中的野谷,割下来做了饭,把饭菜端**破旧不堪的桌子,却不知该和谁来分享这饭菜?

  拖着沉重的步子,老人走出了残破的家门,向东望去,好像小时候一样又看见亲人们外出归来的身影,眼泪在不知不觉中往下落,浸湿了补丁满满的衣服。命运呀,怎么如此的不幸;亲人们哪,我回来了,可你们在哪里呢?

  一阵寒风吹过,老人一阵寒栗,他的心也更冷了……


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6)

——北征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

北征原文赏析及翻译1

  北征

  唐代杜甫

  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

  **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译文

  肃宗即位的第二年,闰八月初一日那天,

  我杜甫将要向北远行,天色空旷迷茫。

  这时因为战乱,时世艰难让人忧虑,朝野很少有空闲的时日。

  想来惭愧,因为只有我一人蒙受皇恩,**亲自下令允许我回家探亲。

  我到宫阙拜辞,感到恐惧不安,走了好久尚未走出。

  虽然缺乏敢于谏诤的气魄,总惟恐**思虑有所疏失。

  **确是中兴国家的君主,筹划****,本来就该要谨慎努力。

  安史**至今尚未*息,这使君臣深切愤恨。

  我只有挥泪告别,但仍恋念凤翔行宫,走在路上仍然神志恍惚,放心不下。

  如今天下尽是创伤,我的忧虑何时才能结束啊!

  我拖拖沓沓地穿过田间小路,不见人烟,到处一片萧条。

  路上遇见的人,有很多都是带着创伤,痛苦**,有的伤口还在流血呢!

  我回头看看凤翔县,傍晚时,旗帜还忽隐忽现。

  向前登上一道道寒山,屡屡发现战士喂马饮水的泉源水洼。

  到了邠州郊外,由于地势低凹,如同走入地底,泾水在邠郊中水流汹涌。

  猛虎蹲立在我的眼前,吼啸声震山谷,苍崖好像会崩裂一般。

  今秋开满了菊花,石道上留下了古代的车辙。

  青云激发起高雅的兴致,隐居山林的生活也很欢悦。

  山里的水果都很散乱细小,到处混杂生长着橡树和山栗。

  有的红得像朱砂,有的黑得像点点的生漆。

  它们有雨露的滋润,无论是甜的或苦的,全都结了果实。

  遥想那世外桃源,更加想到自己生活的世界真是太差了。

  在坡陀上遥望廊州,山岩山谷交相出没。

  我已来到了水边,我的仆人还落后在坡上(回头看,因为坡陡,以致他好像在树梢上一样)。

  鸱鸟在枯桑上鸣叫,野鼠乱拱洞穴。

  夜深时,我走过战场,寒冷的月光映照着白骨。

  回想起潼关的百万大军,那时候为何溃败得如此仓促?

  使秦中百姓遭害惨重。

  何况我曾经堕入胡尘(困陷长安),等到回家,头发已经尽是花白了。

  经过了一年多,回到这茅屋,妻儿衣裳成了用零头布缝补而成的百结衣。

  伤心得在松林放声痛哭,并激起回响,泉流也好像一起呜咽,声音显得悲伤极了。

  *生所娇养的儿子,脸色比雪还要苍白。

  看见了父亲就转过身来啼哭(分别很久显得陌生),身上污垢积粘,打着赤脚没穿袜子。

  床前两个小女孩,补缀的旧衣裳刚过两膝(女儿长高了裙子太短了)。

  有海上景象图案的幛子裂开,因缝补而变得七弯八折。

  绣在上面的天吴和紫凤,颠倒的被缝补在旧衣服上。

  老夫情绪**,又吐又泻躺了好几天。

  奈何囊中没有一些财帛,救你们寒颤凛栗。

  打开包裹取出化妆用的粉黛,被褥和床帐可稍稍张罗铺陈。

  瘦弱的妻子脸上又见光采,痴女自己梳理头发。

  学他母亲没有什么摆弄,清早梳妆随手往脸上涂抹。

  一会儿涂胭脂一会儿擦粉,乱七八糟把眉毛涂得那么阔。

  我能活着回来看到孩子们,高兴得好像忘了饥渴。

  他们问我事情,竞相拉着我的胡须,谁能对他们责怪呼喝?

  反而使我想起困在贼窝的愁苦,我真的心甘情愿受他们杂乱吵嚷。

  我刚回来要宽慰心情,生活料理、生计问题,那里还顾得谈论?

  肃宗还**在外,几时才可以停止训练兵卒?

  抬头看看天色的改变,觉得妖气正在被消除。

  阴风从西北吹来,惨淡地随着回纥。

  回纥怀仁可汗愿意帮助唐朝,回纥的特性是善于驰骋冲击。

  回纥送来了五千个战士,赶来了一万匹战马。

  这些兵马以少为贵,唐朝及其他民族都佩服回纥勇猛好斗。

  所用的都像猛鹰飞腾,破敌比射箭的速度还要快。

  **的心思,是虚心的期待争取回纥帮助,当时的**却颇为沮丧不愿借兵于回纥。

  伊水洛水一带很快就可以收回,长安不必费力就可以攻拔,就可以收复。

  唐朝的官兵请求深入,全部是养精蓄锐,要收复敌占的地区,可不必等待。

  此举全面反攻可以打开青州和徐州,转过来可望收复恒山和碣石山。

  秋天本来就多霜露,正气有所肃杀。

  祸机转移已到亡胡之年,局势已定,是擒胡之月。

  胡人的命运岂能长久,皇朝的纲纪本不该断绝。

  回想安禄山乱起之初,唐**处于狼狈不堪的境地,事情的发展与结果不同于古代。

  奸臣杨国忠终于被诛杀,同恶的人随着就被扫荡、瓦解、离析。

  没有出现像夏及殷商那样的衰亡,是由于处死了像宠妃褒姒和妲己那样的杨贵妃。

  像周代汉代能再度中兴,是靠像周宣王、汉光武帝那样的明哲。

  还有勇武有力的陈将军,执行诛讨奋发忠烈。

  如今若不是有你陈元礼将军,大家就都完了。

  凄凉的大同殿,寂寞的白兽闼。

  长安居民都盼望着**的旗帜重临,好的气象会再向着长安宫殿。

  **园陵本来有神灵保佑,保护陵墓、祭礼全部执行不能缺失。

  伟大辉煌的太宗奠定了强盛的基业,他所创立建树的功绩,实在恢宏发达。

  注释

  墨制:是用墨笔书写的诏敕,亦称墨敕。这里指唐肃宗命杜甫探家的敕命。

  **二载:即年(唐肃宗至德二年)。

  初吉:朔日,即初一。

  杜子:杜甫自称。

  苍茫:指战乱纷扰,家中情况不明。问:探望。

  维:发语词。维时:即这个时候。艰虞:艰难和忧患。

  恩私被:指诗人自己独受皇恩允许探家。

  蓬荜:指穷人住的草房。

  诣:赴、到。阙下:朝廷。

  怵惕:惶恐不安。

  谏诤:臣下对君上直言规劝。杜甫时任左拾遗,职属谏官,谏诤是他的职守。

  中兴:国家衰败后重新复兴。

  经纬:织布时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这里用作动词,比喻有条不紊地处埋****。固密勿:本来就谨慎周到。

  东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突厥族和东北****的混血儿,其部下又有大量奚族和契丹族人,故称东胡。

  愤所切:深切的愤怒。

  行在:**在外临时居住的处所。

  疮痍:创伤。

  忧虞:忧虑。

  靡靡:行步迟缓。阡陌:田间小路。

  眇:稀少,少见。

  明灭:忽明忽暗。

  屡得:多次碰到。

  邠郊:邠州(今陕西省彬县)。郊:郊原,即*原。

  荡潏:水流动的样子。

  猛虎:比喻山上怪石状如猛虎。李白诗句:“石惊虎伏起。”薛能诗句:“鸟径恶时应立虎。”

  石戴古车辙:石上印着古代的车辙。

  “青云”两句:耸入青云的高山引起诗人很高的兴致,他觉得山中幽静的景物也很可爱。

  罗生:罗列丛生。

  濡:滋润。

  桃源:即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拙:笨拙,指不擅长处世。

  坡陀:山岗起伏不*。鄜畤:即鄜州。春秋时,秦文公在鄜地设祭坛祀神。畤即祭坛。

  木末:树梢。这两句是说杜甫归家心切,行走迅速,已到了山下水边,而仆人却落在后边的山上,远望像在树梢上一样。

  鸱鸮:猫头鹰。

  卒:仓促。这里指的是年(至德**)安禄山攻陷洛阳,哥舒翰率三十万(诗中说“百万”是夸张的写法)大军据守潼关,杨国忠迫其匆促迎战,结果全军覆没。

  为异物:指**。

  堕胡尘:指年(至德**)八月,杜甫被叛军所俘。

  经年:一整年。

  衣百结:衣服打满了补丁。

  耶:爷。

  垢腻脚不袜:身上污脏,没穿袜子。

  补缀才过膝:女儿们的衣服既破又短,补了又补,刚刚盖过膝盖。唐代时妇女的衣服一般要垂到地面,才过膝是很不得体的。缀,有多个版本作“绽”。清代仇兆鳌的注本作“缀”。

  天吴:神话传说中虎身人面的水神。此与“紫凤”都是指官服上刺绣的花纹图案。褐:袄。

  情怀恶:心情不好。

  凛栗:冻得发抖。

  “粉黛”两句:意思是,解开包有粉黛的包裹,其中也多少有一点衾、绸之类。

  痴女:不懂事的女孩子,这是爱怜的口气。栉:梳头。

  移时:费了很长的时间。施:涂抹。朱铅:红粉。

  狼藉:杂乱,不整洁。画眉阔:唐代女子画眉,以阔为美。

  嗔喝:生气地喝止。

  翻思:回想起。

  聒:吵闹。

  生理:生计,生活。

  至尊:对**的尊称。蒙尘:指**出奔在外,蒙受风尘之苦。

  休练卒:停止练兵。意思是结束战争。

  妖氛豁:指时局有所好转。

  回纥:唐代西北部族名。当时唐肃宗向回纥借兵*息安史**,杜甫用“阴风”、“惨淡”来形容回纥军,暗指其好战嗜杀,须多加提防。

  其王:指回纥王怀仁可汗。助顺:指帮助唐**。当时怀仁可汗派遣其**叶护率骑兵四千助讨**。

  善驰突:长于骑射突击。

  此辈少为贵:这种兵还是少借为好。一说是回纥人以年少为贵。

  四方服勇决:四方的民族都佩服其骁勇果决。

  鹰腾:形容军士如鹰之飞腾,勇猛迅捷,奔跑起来比飞箭还快。

  圣心颇虚伫:指唐肃宗一心期待回纥兵能为他解忧。

  时议气欲夺:当时朝臣对借兵之事感到担心,但又不敢反对。

  伊洛:两条河流的名称,都流经洛阳。指掌收:轻而易举地收复。

  **:长安。不足拔:不费力就能攻克。

  俱发:和回纥兵一起出击。

  青徐:青州、徐州,在今山东、苏北一带。

  旋瞻:不久即可看到。略:攻取。桓碣:即恒山、碣石山,在今山西、河北一带,这里指安禄山、史思明的老巢。

  昊天:古时称秋天为昊天。

  肃杀:严正之气。这里指唐朝的兵威。

  “祸转”两句:亡命的胡人已临灭顶之灾,消灭叛军的大势已成。

  皇纲:指唐**的帝业。

  “忆昨”一句:意思是,追忆至德**(年)六月唐玄宗奔蜀,跑得很慌张。又发生马嵬兵谏之事。

  奸臣:指杨国忠等人。葅醢:剁成肉酱。

  同恶:指杨氏家族及其同*。荡折:**干净。

  “不闻”两句:史载夏桀宠妺喜,殷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爱褒姒,皆导致**。这里的意思是,唐玄宗虽也为杨贵妃兄妹所惑,但还没有像夏、商、周三朝的末代君主那样弄得不可收拾。

  宣:周宣王。光:汉光武帝。明哲:英明圣哲。

  桓桓:威严勇武。陈将军:陈玄礼,时任左龙武大将军,率禁卫军护卫玄宗逃离长安,走至马嵬驿,他**兵谏,当场*杨国忠等,并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

  钺:大斧,古代天子或大臣所用的一种象征性的武器。

  微:若不是,若没有。尔:你,指陈玄礼。人尽非:人民都会被胡人**,化为夷狄。

  大同殿:玄宗经常朝会群臣的地方。

  白兽闼:未央宫白虎殿的殿门,唐代因避太祖李虎的讳,改虎为兽。

  翠华:**仪仗中饰有翠羽的旌旗。这里代指**。

  金阙:金饰的宫门,指长安的宫殿。

  园陵:指唐朝*帝的陵墓。固有神:本来就有神灵护卫。

  太宗:指李世民。

  宏达:宏伟昌盛,这是杜甫对唐初开国之君的赞美和对唐肃宗的期望。

  鉴赏

  杜甫的这**篇叙事诗共有一百四十句,它像是用诗歌体裁来写的陈情表,是他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汇报他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的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全诗分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人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这首诗像上表的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读者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是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的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不安,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欢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战乱年代的辛酸苦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考虑**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诗人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肃宗**放他回家探亲,其实是厌弃他,冷落他。这是诗人心中有数的,但他无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涩地叙述、议论、描写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优遇:在国家危难、人民伤亡的时刻,他竟能有闲专程探亲,有兴观赏秋色,有幸全家团聚。这一切都违反他爱国的志节和爱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尴尬难堪。因而在看到山间丛生的野果时,他不禁感慨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苦甜各别;人生于世一样,而安危遭遇迥异;他自己却偏要选择艰难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诗人看到妻子儿女穷困的生活,饥瘦的身容,体会到老妻和爱子对他的体贴,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娇痴,回想到他自己舍家赴难以来的种种遭遇,不由得把一腔辛酸化为生聚的欣慰。这里,诗人的另一种处境和性格,一个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民当家人的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穿全诗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诗人的**立场和出发点。因此他虽然正视国家战乱、人民伤亡的苦难现实,虽然受到厌弃冷落的待遇,虽然一家老小过着饥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现实,而是坚持大义,顾全大局。他受到形势好转的鼓舞,积极考虑决策的得失,并且****地回顾了事变以后的历史发展,强调指出事变使奸佞荡析,热情赞美忠臣除奸的功绩,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意愿,歌颂了唐太宗奠定的国家基业,从而表明了对唐肃宗中兴国家的殷切期望。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诗人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恢复唐太宗的业绩,对唐玄宗有所美化,对唐肃宗有所不言,然而应当承认,诗人的爱国**思想情操是达到时代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的。

  综上可见,这**篇叙事诗,实则是**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像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即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是指叛军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那便和章表没有区别了。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于表现这首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创作背景

  757年(至德二年)杜甫出于为国而奋不顾身,仍想积极履行谏诤职责,肃宗对此并不乐意,在八月底下“墨制”(**用黑笔亲书的诏令)准他鄜州探家。这一年闰月的八月初一日,杜甫自凤翔出发赴鄜州,到达后写了这首《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