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 文言文《观潮》翻译
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
**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那你知道《观潮》怎么翻译吗?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渐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千百条战船,分别排列于江的*,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地一般。突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们彼此一点也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静,一**的踪影也没有了,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越飘越远。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全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出没于万仞高的巨浪,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时价格高出一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词句注释】
浙江:钱塘江。
既望:农历十六日浙江观潮,以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为最盛,此指八月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着。
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玉城雪岭:形容潮水像白玉似的城墙,积雪的山岭,极言潮头之高。际天:接天。
吞天沃日:遮没天日。沃,浇。
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
京尹:此指临安知府。教阅:操练、检阅。
艨艟(méng chōng):巨型战船。
尽:极尽变化。五阵:五种不同阵势。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略:几乎、差不多。
水爆:在水面点放的烟炮。
一舸无迹:不见一艘战船的踪迹。
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逝:去,往。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
文身:在身上刺花。
溯迎:逆潮
鲸波:巨浪。仞:古时八尺为仞。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江岸,江边。
溢目:形容满目皆是
倍穹常时:成倍高于*时。穹:高。
僦(jiù)赁(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篷。僦赁:租赁。看幕:观潮时搭的幕帐。
席地而不容闲:像坐席那么大的一块空地也没有。
禁中:**所居日禁中。例:惯例。天开图画:据《武林旧事》,天开图画为南宋皇宫中的高台之名。
黄伞雉扇:指**所用的黄伞羽扇。
箫台蓬岛:神仙所居之处。箫台,指箫史吹箫引凤的凤台。事见《列仙传》。蓬岛,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 古义:当……时。 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 古义:接近、连接。 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 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 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 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 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义:人和物。 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 古义:画花纹。 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尹 古义:名词,长官,官名。 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上下 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 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词人、文学家。
他善诗词,能书画,雅好医药。他的笔记集《齐东野语》、《志雅堂杂钞》、《癸辛杂识》《武林旧事》等,多载当朝史事传闻、杏林轶事、民俗风情,是研究宋代文化史的珍贵索引。书中所载录的医事**、医家史料、典籍训释、养生知识、各科医案,特别是治病疗疾的验方效剂,多为作者搜集、使用后的验证,大都真实可信。
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阅读
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1)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 篇1
《观潮》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
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注释
第一段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
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
②〔浙江〕就是钱塘江。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着。
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第二段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
注释:
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⑧〔一舸(gě)无迹〕一**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⑩〔逝〕去,往。
第三段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注释:
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地健儿。
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动词,画着纹身。
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第四段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④。
注释:
①〔江干(或gān)〕江岸。
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倍,动词,加倍。
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虽,即使。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方:
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方出神【 正】
方七百里【 面积】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 古义:当……时。 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 古义:接近、连接。 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 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 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 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 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义:人和物。 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 古义:画花纹。 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尹 古义:名词,长官,官名。 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上下 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 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 )
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
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 篇2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静,就一**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赏析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志倍振。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艨艟数百,分列*”,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以“分列*”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乘”“弄”“标”“舞”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如履*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稳,其**之高明,又自可想见。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习描写。“倏尔”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大。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一舸无迹”与“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彩旗”“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上面所写“溯迎”“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之“勇”,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强”。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作者**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
这篇散文精粹简练,作者布局谋篇,运思熔裁,遣词造句都很有功力。
深细和简约相依。作者观潮观得深细,眼到耳到。由远及近,点滴不漏;从声到色,从江心到江岸,尽收胸中。作者观时深察入微、巨细俱到,但写时却大处落墨、小处渲染。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这样就达到深细和简约的相依相关:不深细则无从简约,不简约则见不出深细。深细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简约能成功地突现本质和特征。例如写钱塘来潮时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写得气势飞动,逼真欲现,情景兼备,宏声壮采。这是钱塘江独特情景的再现和艺术记录。全文字炼句锻,无旁逸斜出的枝蔓,格调清新隽永,三两句就能刻画出形象,二三词就能传送出精神。一句“腾身百变”,使健儿形神毕肖;一句“溯迎而上”,使健儿奋勇之态,跳跃纸上。文章开篇入题,径奔主旨,戛然收束。全篇安字置词都有刻形绘境的作用,无一虚设,没有浪费。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写江岸观潮,**一段,似是闲文浪墨,与潮中诸物,形若无关;跟全文简洁特点,并不相称,然而细加研读,又深觉作者用墨精心,是增强描述的社会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笔致。
风景和风俗相融。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道地的*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
对比和映衬相间。白浪滔天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波翻浪滚映衬出弄潮儿本领的高超;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潮壮伟。通过映衬,作者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加惹眼。再有是对比,声如崩崖的操演之动对比出烟释声歇的江面之静;鲸波万仞的气象险恶,腾跃百变的变幻身姿对比出旗尾不湿的本领高强。通过对比,作者所要刻画的人事更加突出。对比和映衬两法又不截然割裂,而是交错相间,时而在这一角度出之对比,时而又在那一方面出之映衬,一切视表达的需要而定,广为采用,腾挪多变,显出作者笔墨技法是多么妖娆多姿!
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2)
——观月记文言文翻译
观月记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月记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月记文言文翻译 篇1
观月记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1]
翻译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然而,中秋大多数时候又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
我大约在8月的时候去看过洞庭,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
[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距离。
[6]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
[7]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
[8]诚:果真。
[9]独行以夜:在黑夜中独行;“以”:于。之:往。
[10]蕲(qí):通“祈”求。
[11]玩:欣赏。
[12]“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13]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
[14]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5]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6]“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17]尽却:全部退去。却,退。童隶:书童仆役。
[18]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
[19]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20]激射:喷射。
[21]目眩(xuàn):眼花。
[22]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宫:即月宫。
[23]身:亲自。
[24]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5]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完备。
作品赏析
《观月记》表达作者中秋时节望金沙堆观月情景的.悠闲和快乐。金沙堆由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这是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其中“独往”、“去人远”云云,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也不无关系。这篇短文有议论、叙述,有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挥洒自如地运用多样化的写作手法,令人目不暇接,同时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观月记文言文翻译 篇2
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6分)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春和景明( ) (2)沙鸥翔集( )
(3)未尝身至其地( ) (4)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中秋之月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B.此乐何极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C.其喜洋洋者矣公问其故(《左传》)D.于是为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小题4】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任选一篇写出下句,与上句组成对偶句。(2分)
上句:岳阳楼壮丽雄奇 下句:
【小题5】结合【甲】段选文内容,说说作者写景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景:日光、阳光; 集:鸟停歇在树上; 身:亲自、亲身、自己 ;书:写。(各一分)
【小题2】B(2分)
【小题3】(1):浮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湖水里的玉璧。(2分)
(2):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月色洁白(皎洁)如同白天一样。(2分)
【小题4】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静优美 富春江清新宜人(2分)
【小题5】一是用以烘托“迁客骚人”因为景物的明媚而产生的喜悦之情;二是为引出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议论。(两点共4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里重点注意“集”“书“古今异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里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用法的考查上。这就要求在*时的学习中要对虚词的用法多进行归类和总结,掌握重要虚词的一般分类,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其准确含义。特别掌握有关“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这里A:助词/代词;C:语气词/代词;D:因此/给这些。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时,注意“跃金”“沉璧”等重点词汇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要了解有关对偶修辞的特点,同时能够从所学文章的内容进行学以致用,语言运用合理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5】
试题分析:体会文章表现手法,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作用的类型。总结为:这里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情怀。
考点:鉴赏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3)
——识李观虎文言文翻译
识李观虎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识李观虎》讲的是一个很有观察能力和独到见解早慧的神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识李观虎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包着(一说砍掉)老虎的爪子和牙,举行人、虎搏斗表演,任凭百姓观看。王戎当时七岁,也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不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
字词翻译
1:折枝:压断枝条
2:承间:趁机
3:湛然:安详沉静地
4:尝:曾经
5:竞:争着
6:惟:只
1〔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2〔尝〕曾经。
3〔诸〕众,一些,这些
4〔游〕玩。
5〔子〕果实。
6〔折枝〕压弯(折)了树枝。
7〔竞〕争着。
8〔走〕跑。
9〔信然〕真是这样。
10〔唯〕只有。
11〔信〕果真。〔然〕这样。
思维拓展
据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中记载,晋明帝数岁时,坐其父元帝膝上玩耍,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路上的情况,来人告之。元帝接着问明帝:“你认为长安远,还是日头远?”明帝:“日远,因为从来没有听说从日头来的。”元帝惊奇。第二天,集群臣宴会,元帝便把此事告诉了群臣。重新问了明帝,而明帝却说:“日近。”元帝大惊失色:“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了?”明帝:“抬头能看见日头,不能看见长安。”
理解
此文赞扬王戎早慧。王戎幼年就能观察、推理,透过表面看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确实不简单,透过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养成细致观察,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4)
——芙蕖文言文的翻译
芙蕖文言文的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芙蕖文言文的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注释
1.荷钱:初生的小荷叶。
2.逸致:情趣。
3.迨(dài):等到,到,及。
4.目:看,这里有观赏的意思。
5.数:几
6.逸致:情趣
7.迨:及,等到
8.菡萏(hàndàn):未开的荷花
9.异馥(fù):异香
10.袅娜:轻盈柔美
11.零落难堪:七零八落很不好看
12.娇姿欲滴: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
13.日上日:一天又一天 ;日,一天,一昼夜
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 “ 人间大隐 ” 之道。康熙五年( 1666 )和康熙六年( 1667 )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 、 1673 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 1680 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简析
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但他过分强调了芙蕖的观赏价值,甚至夸大它的种植之利在“五谷”之上。这是悖逆实际和事理的,表现出一种脱离劳动人民的封建文人的情趣,与劳动者的感情是格格不入的。 文章主要说明“芙蕖之可人”。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安排结构和线索。它以“可人”二字为“意脉”,以芙蕖生长的时间(春、夏、秋,即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开之后)为“时脉”,以芙蕖生长的规律(叶、茎、花、蓬、藕)为“物脉”,将三脉理成三线,交织于文、中,缝合为一体,脉络清晰,条理井然,层次分明,结构谨严。文章中段主要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是全篇的中心,重点。而中段又以“可目”为“主脑”,“可鼻”、“可口”、“可用”为“陪宾”,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用语生动形象,精炼俏丽,活泼新颖。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一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这些偶句,遣词造句,十分优美,不落俗套,新鲜动人,不仅颇能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声调**,清雅流畅,富有韵味。终章发抒感慨,也使文章生情增色不少。
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5)
——以字文言文翻译
以字文言文翻译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多重解释,想要了解更多,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以字文言文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 “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动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
4、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凭借;仗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
7、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人少势弱的一方)
9、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名词:
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诗·周颂》
3、以色列的简称。
如:阿以战争介词
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的**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连词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助词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
“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
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②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
①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
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
① 以至于寸。(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
① 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
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以有3种用法,具体如下: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3、用作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拼音:yǐ
释义:
1、用;拿:~少胜多。晓之~理。赠~鲜花。
2、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3、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4、表示目的:~广视听。~待时机。
5、于;在(时间):*******~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广~深。
7、姓。
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以,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汉字演变:
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6)
——活板文言文翻译
活板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板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板》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盛,大规模地。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1041—1048)。
布衣:*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以:用来。
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奇(jī)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随即,很快地。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纹理,质地。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讫(qì):终了,完毕。
拂(fú):擦拭,掸去。
殊不:一点也不。
予:我。
群从(cóng):堂兄弟及侄子辈。
《活板》全文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民叫毕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毕昇(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赏析
《活板》一文语言朴实、简洁、准确。
全文着重说明活板的制作、印刷过程,解释胶泥刻字的性质特点,少有修饰性词语,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再说简洁,如“胶泥刻字,薄如钱唇……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活板》只用三百多字,便将我国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文中还多次用了代词“之”,如“为之”“炀之” “帖之”“贮之”等,它们都分别指代相应的实物,这就减少了内容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用词准确也是本文显著的优点。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松脂等物)软化凝结,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高温使药物熔化,用“熔”。“燔土”的“燔”也是烧的意思,和“烧”是同义词,所以用“燔”,避免用词重复,体现了文言的美感与不生厌。“烧”、“炀”、“熔”、“燔”这些词用得都准确、贴切。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扩展7)
——雨钱文言文翻译
雨钱文言文翻译
《雨钱》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一篇。下面小编收集了雨钱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原文
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有款门者,启视,则皤然一翁,形貌甚古[3]。延之入,请问姓氏。翁自言:“养真,姓胡,实乃狐仙。慕君高雅,愿共晨夕[4]。”秀才故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5]今古。翁殊博洽[6],镂花雕缋[7],粲于牙齿[8];时抽经义[9],则名理湛深[10],尤觉非意所及。秀才惊服,留之甚久。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宜可立致。何不少为周济?”翁默然,似不以为可。少间,笑曰:“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11]。”生如其请。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12]作咒。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余。乃顾语秀才:“颇厌君意否?”曰:“足矣。”翁一挥,钱即画然而止。乃相与扃户[13]出。秀才窃喜,自谓暴富。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阿堵物[14]皆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寥寥尚在。秀才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15]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16]!”遂拂衣去。
注释
[1]雨(yù玉)钱:钱像下雨似的落下。雨,动词,下,落下。
[2]滨州:旧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滨县。
[3]皤(pó婆)然:须发皆白的样子。
[4]古:古雅,不同于时俗。
[5]共晨夕:意谓朝夕过往。
[6]评驳:评论。驳,辩正是非。
[7]博洽:知识广博。
[8]镂花雕缋(huì绘):镂刻花纹,彩饰锦绣;比喻藻饰词语。《南史·颜延之传》:鲍照评颜延之诗,谓“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9]粲于牙齿:意谓谈吐美雅,如百花粲丽。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白“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
[10]抽经义:阐发儒家经书的义理。抽,引申,阐发。
[11]名理湛深:辨名究理极为深奥。湛深,深奥。
[12]作母:作本钱。
[13]禹步:跛行,旧时巫师、道士作法时的步法。扬雄《法言·重黎》:“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注》:“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
[14]扃(jiōng)户:闭户 。唐 李白 《赠清漳明府侄聿》:“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户。”
[15]阿堵物:那个东西;指金钱。见《世说新语·规箴》。阿堵,六朝和唐代的口语,意即“这”、“这个”。
[16]梁上君:即“梁上君子”。东汉陈寔,夜间发现小偷藏在屋梁上。陈寔不声张,却召集子孙,告诫他们好好做人,否则就会堕落得象梁上那位君子一样。小偷大惊,自己下地请罪。见《后汉书·陈寔传》。后因称小偷为“梁上君子”。
[17]承命:遵命。
译文
滨州有一个秀才,在书房读书。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须发全白的老翁,相貌穿着很古怪。秀才将老翁请进房,问他的姓名。老翁说:“我叫胡养真,是个狐仙,因爱慕你的高雅品行,愿与**夕相处。”秀才胸怀宽广,也不当作怪事,就和他评论起古往今来的事。老翁知识渊博,话语生动,谈吐不凡。有时谈论经书的涵意,他所说的道理极为深奥,尤其使人觉得出乎意外。秀才十分敬服,留他住了很长时间。
一天,秀才偷偷乞求老翁说:“你对我的感情这样深,你看我这样贫穷,只要你一举手,金钱马上就能得来,能不能稍微周济我一点呢?”老翁沉默了一会,似乎不同意。过了一会儿,老翁笑着说:“这太容易了,但要有十几个钱作母才行。”秀才就按他说的办了。二人一起进入密室中,老翁迈着巫师道士的步子,念起咒语。顷刻之间,只见有百余万的铜钱,从梁上锵锵落了下来,像下暴雨一样,一瞬间便没了膝盖。拔出脚来,又没了踝骨,丈多宽的房间里,铜钱已深约三四尺了。老翁这才看着秀才说:“能满足你的愿望了吧?”秀才说:“满足了!”老翁一挥手,铜钱立刻不掉了。两人出来锁好门,秀才暗自高兴,以为发大财了。过一会儿,秀才进屋取钱用,却见刚才满满一屋钱全没了,只有他那十几枚铜钱还在。秀才很失望,就对老翁发火,埋怨老翁欺骗他。老翁生气地说:“我和你只作文字朋友,不打算替你作贼!如要满你的意,你就该去找盗贼交朋友,老夫不能从命!”接着就一甩袖子走了。
扩展:阅读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延之入,请问姓氏( )
(2) 君爱我良厚( )
(3)乃相与扃户出( )
(4) 颇厌君意否( )
2.下面是对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请在标明序号的四处中选出断句错误的一处。( )(2分)
我本与君文字①交不谋与君作贼②便如秀才意③只合寻梁上君子交好得④老夫不能承命!
A.①
B.②
C.③
D.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秀才固旷达,亦不为怪。(2分)
(2)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自可立致,何不少为周给?(4分)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示?至少谈两点。(4分)
答案:
【答案】
1.(1)邀请
(2)很
(3)一起,共同
(4)满足(或“使…满足”) (每空1分)
2.A
3.(1)秀才本来生性旷达,也不以此为怪。
(2)看我如此贫穷,您只要抬抬手(指头),金钱马上就来,为什么不稍微帮助我一下呢?
4.(1)跟朋友相处,一定要真诚相待,切莫存有功利之心。
(2)做人不可对朋友有过分要求,使朋友陷入两难境地,为你做了于理不该,不为你做又于情不忍。
(3)对于朋友的.要求,当做才做,不当做就应该讲明原因之后断然拒绝。否则轻则朋友再做不成,重则可能给双方带来难以承受的恶果。
(4)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去获得钱财,不能妄想不劳而获。(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