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1、《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2、《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熟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
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3、《秋水》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4、《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5、《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6、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文学常识 原文展示 主题概括
预 习 须 知
一、文学常识
《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题目是编者加的。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该书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当时各国政治、外交的情况。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互相独立的单篇。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王,指齐威王,名因齐,齐国国君。谏(jiàn),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知 识 重 点
一、全文展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讲述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劝齐威王纳谏除蔽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这样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
7、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全文翻译
思考探究
1.请简单梳理课文内容。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
2.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人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3.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这也与邹忌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相关。邹忌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王。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比美”经历,能够深人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所受之蔽,于是果断地进行劝谏。
这也离不开齐王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刻实施,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
全 文 翻 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相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因此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惧怕您,全国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达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而不用武力)。
8、古诗文联读《江上渔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子春秋》
古诗文阅读。(12分)
【甲】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台阶。③涂:同“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3
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_ _。【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_ _;【丙】_ _。(3分)
4
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
1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2分)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解析:A.连词,表顺接/连词,表转折;B.对于,向/在;C.都是“……的人”的意思;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3
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_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_。【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_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_;【丙】_希望景公心系天下百姓疾苦_。(3分)
4
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3分)
邹忌采取“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参考译文】
【丙】景公在位时,雨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殿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9、九年级下册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邹忌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比美)联想到国家大事,以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巧妙地劝谏齐威王,结果是齐威王纳谏除弊,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分角色表演比赛
1.课前准备
(1)由语文课代表担任比赛主持人。
(2)全班分四个小组准备课堂表演比赛。
(3)各组推选一两个人担任编剧,对课文进行改编。
(注: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剧对课文的处理,而编剧对课文的处理也代表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剧本编写完成,由全组选出演员参加表演。其他组员则负责准备道具,观摩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
(注:如此则全组无闲人,全班皆参与;既分工,又合作,自主去探究。)
2.课堂表演。
(1)由主持人(语文课代表)协调各组表演及评比事宜。
(2)各组轮流表演。
(3)表演完毕,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分别给四个小组打分,并评出最佳演员。优者掌声表扬,余者掌声鼓励。
四、师生共同学习
(说明:此部分学习由教师主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此时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一切均因学生之学情而导之。最后,教师要将课文学习引导到“文章的结构艺术”和“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学习目标上来。)
1.刚才四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剧,表演得都很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下面请各组编剧谈谈自己的改编理由。
(说明:此环节意在弄清各个编剧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探寻其在改编过程的思维活动,对原故事的处理手法。由于认识理解不同,处理的手法也就不同,体现在各组的表演上也就有差别。)
2.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表演的得失。
(说明:此环节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演员与编剧的观点的异同,以及相互合作情况。此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演员可能与编剧有不同看法,在导和演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协作)成最后的课堂表演形式。
同时,要于此引导学生赏析邹忌妻、妾、客三答的不同语气、心理。)
3.请全班其他同学谈谈,刚才为何选某组为优胜组,为何选某同学为最佳演员。
(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既要让学生谈对各组、各位演员表演优点的理解,也要允许不同意见,即对表演中的不足谈看法。只要合情合理都应当鼓励。)
有预计才能有准备,有准备才能巧引导。以上活动,学生会谈到的内容预计有以下种种:
1.编剧在谈改编时,也许会涉及———
(1)两个场景:邹忌家中、朝堂上。也许还设有众人进谏、各国朝见齐威王的场景,也是合理的。但场景设计应有所侧重。
(2)五个人物:邹忌、妻、妾、客、威王。也许还有进谏者、来朝拜的使者。人物表演应注意处理台词、神态、动作、心理。
2.演员在谈自己的表演时,也许涉及———
(1)如何处理照镜子的动作、问话的语气、进谏的语气,如何处理回答的动作、语气、神态,如何处理纳谏的语气、神态等。
(2)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如邹忌善于推己及人,善于进谏;齐威王勇于纳谏等。
3.其他同学在评价时,也许会对剧本改编或演员表演提出各种看法。或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对言之无理者要妥加引导,最好是让别的同学来反驳(也可由编剧、演员自己反驳)。这样,方能在课堂上形成辩论的热烈气氛。教师千万不要对此横加干涉,妄加否定。
4.除了注释有的词语句子之外,会涉及到的字词句可能有———
字词:孰与自信诚地方左右莫
句子:邹忌三问的语气不同,妻、妾、客三答的语气不同,邹忌进谏的语言技巧,威王简短有力的回答。这些句子要作品味,教师可作引导、指导。
(教师应在整个发言和讨论过程中相机而动、巧加引导,使学生的活动朝着“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最终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也要及时板书,把课堂学习思路展示给同学们。)
5.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妻———私(赞美)句式不同
邹忌三问 妾———畏(害怕)语气不同
客———求(恭维)心态不同
窥镜———了解
邹忌三为 孰视———求证 己之受蔽
寝思———反思
妻———宫妇左右
邹忌讽谏 妾———朝廷之臣 推己及人 类比说明
客———四境之内
邹忌:心系国事、善于进谏
人物形象
威王:勇于纳谏、富有魄力
10、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左和右两个方面。
5.面刺寡人之过着
古义:指责;今义:尖锐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6.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二)一词多义
1.朝服衣冠(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见)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
孰视之(仔细)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美丽,漂亮)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及,比得上)
门庭若市(像,如同)
5.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
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
6.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燕、赵、韩、魏闻之(听说)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3.臣之妻私臣(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也,表示判断)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皆以美于徐公。(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以于徐公美”)
②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③皆朝于齐。(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于齐朝”)
3.省略句
①朝服衣冠。(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邹忌朝服衣冠”)
②皆以美于徐公。(省略“美于徐公”的主语,完整句子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
(五)成语积累
门庭若市: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11、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
一、第二段:类比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情里领悟到了什么呢?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畏惧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同样都是老婆,为什么妻和妾的情感差异这么大呢?这就涉及到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了。妻与妾的地位差别,在我们曾学过的某篇课文里也有出现,是哪一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他发现妻、妾、客都说了假话。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蔽。还悟到了齐王治国时也受蒙蔽了。
在邹忌眼里, 他认为齐王治国在哪些方面与自己比美是相似的呢?
自古以来, 讽谏君王, 是冒险的事。多少忠臣义士, 尽忠进谏, 结果反遭迫害。《卦神榜》中的比干, 他向纣王进谏三天, 结果被剖腹挖心;司马迁只是向着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 就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即使是唐太宗那么贤明的君主, 面对魏征的直言进谏, 好几次都动了杀心。设想一下, 邹忌入朝就说:齐王您真是糊涂呀, 您一直都被蒙蔽了!邹忌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邹忌是如何做的?关键在于邹忌懂得说话之道,他把家事与国事之间相同的地方拿来作比较, 从而得出它们在其他的方面也是相同的,这种委婉的方式让齐王容易接受。同学们, 这种方法就叫做类比说理 (师板书:“类比”) 邹忌用这种类比说理的方法来委婉地规劝齐王的方式, 就叫做什么?
也是标题里的“讽”。
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邹忌能劝谏成功,源于他哪些重要的个人素质?
邹忌勇敢、智慧, 善于思考, 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
邹忌 (约前385-前319) 战国时齐国大臣。本是个普通的读书人, 运用自己的才智以鼓琴游说齐威王, 被任相国。历事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三朝, 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
?
尹明耀先生在《士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说:战国时代的“士”, 大都能“以天下为己任”, 忧于时、忧于世、忧于君、忧于民。他们考虑着如何使天下太平, 人民安居乐业。
二、第三段:比较
1、比较讽、刺、谏、谤、讥
邹忌能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的因素?让我们看看第三段。
在课文第三段齐王下令的内容里还有几个字, 跟“讽”的意思相近, 请同学们高声读“齐王令”的内容, 并把它们圈出来。
刺、谏、谤、讥
谁能结合句子内容或生活实际说说这几个字的意思?
这四个字都有批评、规劝、进谏的意思。既然这样, 那能不能把题目换一下, 换成“邹忌刺齐王纳谏”, “邹忌谏齐王纳谏”, “邹忌谤齐王纳谏”, “邹忌讥齐王纳谏”呢?动手查字典探讨一下。
“刺”、“谏”、“谤”、“讥”的意思,这四个字所表现的劝谏方式哪一个最不容易让人接受?
可它们分别对应的是怎样的奖赏?而且王要求怎样刺?怎样谏?
在王的命令里, 没有用“讽”, 为什么呢?
意味着齐王虚心纳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有振兴国家的决心。
由此可见, 齐王是个怎样的君王?
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
?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了材料中“善于纳谏用能、礼贤重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情况?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为什么到后来没有人进谏了呢?
通过列举人数的变化,暗示弊端已经彻底根除,齐国政治日益清明。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出齐王纳谏除弊的深远意义。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了材料中“国力日强。”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有了善于纳谏的君主、有敢于进言的臣子,这样的齐国怎不会“不战而屈人之兵”?用课文里的话来说就是——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说理技巧
如果你是一个劝谏者,你会用哪种方式劝谏齐威王?
前一课齐威王“一鸣惊人”的故事中,淳于髡采取的方式是讽、刺、谏、谤、讥?
从两个故事的结局看来,你觉得想要给人提意见,哪种方式更好?
现在已是九年级冲刺时期,有的同学还是毫无紧张感,虚度光阴,你能否用类比的办法劝告一下这类同学呢?
三、总结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读了这个历史故事, 你能不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人生启示呢?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
2、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
3、提出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的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
4、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2、《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到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薪:木柴。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苍苍:灰白。
(5)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
(6)可怜:使人怜悯。
(7)愿:希望。
(8)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9)困:困倦,疲乏。
(10)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11)翩翩:轻快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12)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3)把:拿。称:说。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14)回:调转。叱:吆喝。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驱:赶着走。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惜不得:吝惜不得。惜,舍。得,能够。
(17)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比相差很大。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18)系(jì):挂。直:同“值”,价钱。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变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地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难点: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是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 ”内的字。
理解:
1.反映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然而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的句子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13、《诗经》是怎样一部书?《式微》原文及翻译
第一部分 诗经概述
《诗经》,也称为《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直到汉代学者把它奉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第二部分,诗经的来历
关于诗经的来历,学界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点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之为西周,西周的统治者,总结了商朝灭亡的教训,其中有一条就是商朝的统治者们没有及时的听取老百姓的声音,不曾关心民生疾苦,才失掉了民心,导致灭亡。为了吸取这一教训,西周的统治者们,就选派了一些乐官到民间去收集诗歌,编辑入册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百姓心声。同时,还专门组织,人员编写诗歌,用于宫廷宴会和祭祀宗庙之用。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的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后来为方便,就称作“诗三百”。至于为什么删了那么多?汉代人提出了“孔子删诗”说。几千年来,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至今仍莫衷一是。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
第三部分诗经的分类——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这主要是从乐调上的不同来区分的,因为《诗经》里的诗都是合乐的唱词。风诗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风”是音乐曲调的意思。古人听见风吹时能发出大小高低、清浊长短各种声响,所以用来给乐调命名。“国”是方域、地区的意思,“国风”就是各国的地方乐调。雅诗分“大雅”、“小雅”,相当于后世的大曲、小曲,有一百零五篇。“雅”是西周中央地区的乐调,这个地区周人称为夏,“雅”、“夏”二字在古代同音,所以称为“雅”。颂诗有四十篇,是在宗庙祭祀时用的乐曲。这三类诗中,以民歌为主的“国风”和“小雅”中的一部分民歌是诗经里的精华。
第四部分诗经的手法——赋比兴
诗经试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赋”是“布”的同音字,“布”当动词来讲,就是“摆列”,开门见山的把内容摆出来。据《诗集传》的注解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是比喻和比拟,有明喻、隐喻、借喻,有的诗整个形象都是比,很像后代的咏物诗。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一首诗的发端。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
交错使用这些手法,既能表现深广的思想内容,又有浓郁的诗味,从而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第五部分,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所反映的社会面极其广阔,有的诗描写奴隶的苦难、愤怒和理想,如“豳(bīn)风”的《七月》、“魏风”的《伐檀》《硕鼠》等,《伐檀》唱出了一群伐木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强烈不满: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
不狩不猎,胡瞻(zhān)尔庭有县(xuán)貆(huán)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棵棵放倒堆河边啊,
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冬不狩来夜不猎,
为何见你庭院猪獾貉悬啊?
若是真的君子啊,
不会白吃闲饭啊!
《硕鼠》把剥削者比做贪婪的老鼠,表达了人民对剥削者的憎恶和蔑视,诗中描写的奴隶,由于不堪忍受残酷剥削而想到逃亡,在当时的社会中,带有反抗意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shǔ)!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
译文: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粮食!
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
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有的诗反映了人民热爱和平生活的愿望,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如,“王风”的《君子于役》,“秦风”的《无衣》等,有的叙述周始祖后稷创业的过程是诗史,有的讽刺和抨击统治者的暴政。还有相当多的是,以描写爱情和婚姻为主,《郑风》和《卫风》里的情歌最有名。这些诗,无论是歌唱爱情的欢乐,还是诉说相思的痛苦,或是对礼教压迫的怨恨,都具有比较深广的社会意义。《氓》描写的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姑娘,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被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此外,诗经,还有一些事。此外,诗经里还有一些是贵族的祝颂诗和颓废式。
第六部分 诗经的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辉煌而卓越。首先,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各种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反抗,理想和愿望,给后人提供了巨大的认识价值。其次,他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是对我国诗歌艺术宝库的一次杰出的贡献。第三,诗经的语言艺术也很高超,句式以四言为主,但富于变化,尤其是重章叠句、反复吟唱,使诗歌的音乐性,节奏感和抒情成分,都明显地得到了增强。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使诗歌成为人民手中的战斗武器,他所表现的巨大艺术创造力,使它成为历代诗人学习借鉴的典范,启示后人重视民歌、学习民歌,从民歌汲取新血液,推动诗歌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他所保存的许多传说和史迹,又是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