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文言文及翻译

综合 2024-09-01 05:53:46

毛遂自荐文言文及翻译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避免不了阅读课文,阅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毛遂自荐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毛遂自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毛遂自荐文言文翻译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而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而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而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而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

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都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而这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而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队伍。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赏析】

“一言重于九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卓越超群的口才有的时候在两国的外交政治交锋中真的能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当然,光有好口才而没有百万之师也是不行的。毛遂自荐的故事也已千古传诵了,中国人从小就知道这个故事,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依然做不到毛遂的这一点,这也就是我们如此钦佩和颂扬毛遂精神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毛遂自荐的精神,当然,毛遂自荐是有前提的,第一,他确实有这个以三寸之舌战胜敌国的本事,第二,他具有在国家有难之时挺身而出的无私无畏的勇气。有一种人,没有适合于某个岗位的能力而通过某种非正常途径“自荐”;而另一种人是因为没有胆量和勇气自荐而埋没了自己的才能;还有一种人即使有能力也有勇气自荐,却因未有赏识自己的明主而不受重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也是毛遂在平原君处三年未得以彰显才华的原因,但是毛遂还算是幸运的,我们身边的许多确实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自荐之后仍然未得到赏识,这对于用人方和人才方未免都是损失,这三种人都应该从毛遂自荐中吸取经验。

毛遂的好口才,其实在他还未到楚国之时已经展露无遗了。在他向平原君自荐的时候,在平原君的藐视和讥讽之下,他从容应对,关于平原君人才如处于囊中的锥子的比喻,他回答得甚是巧妙机智,他说我只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在囊中的话,“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锋露出来而已”,这个比喻既向平原君非常完满地推荐了自己,坚定了平原君给他一次展示才能的机会的决心,同时又没有对平原君过度冒犯和埋怨,不会激起其反感和怒火。从中,毛遂言语的巧妙机智、思维的敏捷及勇气的可嘉已经初露端倪。

毛遂的卓越口才,主要还是表现在赵楚两国的真正交锋上。在正式展现其口才前,有伏笔作为衬托,写到毛遂与同去的十九个人进行了商议,十九人皆服,不仅表现了毛遂的口才,还说明毛遂是比较有头脑的。之后的谈判是其他十九人先上,从日出谈到日中都还没有结果,这些都是为毛遂的出场作铺垫的。

到毛遂出场,一出场就先声夺人,在两位大人物面前,他并没有气短,相反,直接质问:“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这样猖狂无礼的言辞必然要激起楚王的怒气,楚王的怒气并未吓倒毛遂,相反,他说:“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几句话就灭了楚王的威风,在心理上给楚王一个下马威,瞬间扭转了被动的局面,使得两个国家可以站在稍微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对话。紧接着,毛遂从古说到今,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条分缕析,将形势和利害关系清清楚楚地层层剖析展露在楚王面前,让楚王心悦诚服。

毛遂的语言比较干净利落,简洁明快,逻辑严密,层次清晰,他还善于引用例子展开议论,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他卓越的说话艺术。在态度上,他不卑不亢,无论是对待平原君还是对待楚王,都显示出人格上的一种高贵的尊严。毛遂自荐的过程以及他与楚王的对话过程不仅表现出他过人的机智和胆识,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良好心理素质。

毛遂自荐的成功,一方面源于他的魄力和才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平原君的宽容和敢于用人。但是也正是平原君的敢于用人而让以自荐名扬天下、名垂千古的毛遂最终落得个自刎的下场,这却并不是所有人都熟悉的。毛遂在赵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与赵国联盟,为赵国立下了大功,第二年,燕国派兵进犯赵国,平原君力荐毛遂为赵军统帅,带兵应战,在昌都一战中兵败自刎。这就是人才使用当中的以短为长的悲剧效应,毛遂肯定是一个杰出的外交人才,却未必是一个军事人才,如果真的用一张嘴去对付强兵还是不妥的。平原君的用人不当和毛遂本人强烈的自尊心造成了他自刎的悲剧,说明平原君真的不能“复相士”,在利用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客观敏锐的眼光。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