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望海潮》赏析全 (菁选3篇) 柳永望海潮赏析朗读

综合 2023-11-23 16:04:40

柳永《望海潮》赏析全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音yǎn)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赏析全2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柳永《望海潮》赏析全3

  《望海潮》也是柳永词中广泛传诵的名篇。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可能指孙何而言。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 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重湖叠山献”,“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 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这并非溢美之词。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是相当成功的。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 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 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 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 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作为高级官僚的范缜对柳永这首词也极端赞佩:“仁完四十二年太*,**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巧于耆卿词见之。”( 见《方舆盛览》)柳永扩大了词的内容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的词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与山川的壮丽。除歌咏杭州以外,柳永的词还歌咏过苏州(《木兰花慢》、《瑞鹧鸪》)。扬州(《临江仙》)、成都(《一寸金》)、洛阳(《少年游》和北宋都城汴京(《倾杯乐》、《透碧霄》)等。为宋代都市繁荣留下了形象的画面。


柳永《望海潮》赏析全 (菁选3篇)扩展阅读


柳永《望海潮》赏析全 (菁选3篇)(扩展1)

——《望海潮》柳永教案3篇

《望海潮》柳永教案1

  神州大地,东南一隅,山水相间,美景如画,它是侠客的豪情万丈,铮铮傲骨;它是女子的嫣然妩媚,柔情似水,它,侠骨柔情。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雄壮的钱塘江,众浪齐奔,气吞吴越,雷霆万钧,它在狂呼,它在呐喊,它在诉说,它在咆哮。它是侠客,奔腾的浪潮是他的利剑,那汹涌澎湃的涛声是他正义的怒吼,它冲击着江岸,发起无数次的进攻,那泛起如雷如雪的浪花是他胜利的果实。无数次的退回,他不气馁,不妥协,纵使奔流而去遇到岩石被击的粉身碎骨,他仍然发出低沉的笑声,他用他不妥的毅力和那铮铮傲骨,谱写了钱塘的辉煌。“‘浪涛’有如此,‘钱塘’可横行”。正是这侠客的气魄摇撼了大地,震惊了古今。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清幽秀美的西湖,是柔情似水的美人,水*如镜的湖面是她滑嫩如洗的肌肤;那荡漾的微波,是她回眸一笑的千姿百媚;清澈见底的湖水如她碧眸,微风拂过是她的罗裙在飘舞旋举;夹岸的柳树,枝摇叶动,似是妙龄少女扭动着纤细的腰肢舞动一支《霓裳羽衣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绿的荷叶衬托着瑰红的荷花,朴素清秀的采莲姑娘泛着小舟,唱着采莲曲,嬉笑打闹,清亮的菱歌回荡在西湖山川秀色中,水中的游鱼不时探出脑袋,跳起来,荡起一圈涟漪,好像在为她们唱彩伴舞。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雨若断线的银珠,争先恐后地落入水中,老翁拿出蓑笠载在头上,悠闲自得的划动船浆,一副“一蓑烟雨任*生”的酒脱,豁达。顷刻,天空慢慢放晴,广袤的天际出现一片绚丽的烟霞,交织似锦,婉如女子的云鬓花颜,美而不艳,如清水芙蓉,高洁却不傲慢。烟霞、菱女,老翁、西湖,荷花相映成辉,宛如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日暮将近,西子湖畔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响起,骑兵长官乘醉听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逍遥自在,如至仙境。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湖光、山色、江潮、烟霞,风景如画,人间天堂,它就是侠骨柔情的水乡古镇—杭州。

《望海潮》柳永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习他的词。

  【译文】

  我长久地伫立倚靠在高楼上,微风轻细,望尽天边,春愁黯然而生。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放纵一下,追求一醉,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歌唱,但勉强寻欢作乐又没有什么滋味。衣带渐渐宽松了我也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我忧愁得容颜憔悴是很值得的。

  【词作赏析】

  师:作者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高楼上做什么?

  生:眺望远方。

  师:他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色、烟光、残照。

  师:他看到这些景物时,想到了什么?

  生:看到这些景物,他想到自己的忧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自己的内心又有谁能够明白呢?因此内心愁闷孤独。

  师: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春草、烟光、夕阳就感受到了内心的愁闷孤独,说明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情景交融。词人将春景与春愁融为一体。

  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感受到了自己的愁闷孤独,那么,他怎样把这种孤独排解出去的呢?

  生:打算放纵一下,唱歌喝酒。

  师:他的排解方法有没有起到作用?

  生:没有,“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没有什么滋味。

  师:词人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感到愁闷孤独?他怎样看待这种愁闷孤独的?

  生:为了情人,思念情人但却见不到她,得了相思病,因而茶饭不思,胃口不好,造成了营养不良,使得连衣服穿起来都变宽松了。但他并不后悔,因为那个情人太优秀了,太有才了,所以即使因为思念她而变得消瘦也是值得的。

  师:在上阕中,我们只知道作者很愁闷孤独,但并不知道他愁闷孤独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明白了,原来他是为了情人。因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在叙事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创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这句话成为佳句和千古名句的原因。

  望海潮

  【导入语】

  柳永写了一首词,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柳永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望海潮》

  【翻译】

  杭州位于东南方地理形势重要的地区,是江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就很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如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汹涌,卷起来的浪花就像霜雪一样,天然的壕沟江河无边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市民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相过奢华的生活。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重叠的山峰非常秀丽,山上有秋季的桂子,湖中有十里的荷花。晴天丽日,处处都吹奏者音乐,菱舟夜泛,传来一阵阵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高高的牙旗,**乘着酒醉听箫鼓的演奏声,观赏、吟唱烟霞风光。日后要把杭州的美好景色画下来,带回朝廷去好让**夸奖。

  【词作赏析】

  师:“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与上阕中后面的内容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总分。

  师:上阕前三句是总写,后面的三部分内容是分写,分别写出了杭州“形胜”、“都会”、“繁华”的特点。那么,哪些语句是扣住“形胜”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都会”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繁华”来写的?

  生:“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云树饶堤沙”三句写的是“形胜”,“绕”字写出了树的浓密,“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天堑”说明钱塘江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着北方敌人的进犯,地势险要,“无涯”说明钱塘江无边无际,特别的壮阔,这里的景象显得雄伟壮观,跟柳永一贯的婉约风格不一样,体现出豪放的一面。“市列珠玑”三句写的是“繁华”。

  师:可见,上阕着重写了杭州的繁华,其实,杭州不仅仅繁华,而且还很美。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那么,西湖到底怎么个美法呢?现在我们来看下阕。下阕写景的句子是哪些?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写景的句子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这三句写出了景物的秀丽。

  师:写人的句子是哪些?写了几类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生:写人的句子从“羌笛弄晴”到“吟赏烟霞”,写了两类人,一是老百姓,一是**。“弄”字写出了潇洒欢快之情,“泛”字写出了轻盈愉悦之态,“嬉嬉”写出了安闲自在的样子,总之,老百姓过着祥和快乐的生活。**则过着品酒听乐、吟诗赏景的生活。

  师:最后两句写要将好景画下来,拿去给**欣赏。景观美好,实际暗指政绩成就卓越,表达了对**的祝福。

  【艺术特点】

  1、 铺叙渲染手法的运用。

  师:这首词从表达方式来看,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生:记叙和描写。

  师:在记叙时,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作者用了铺叙渲染的手法。这首词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

  漓尽致的描绘,大量选用对偶句,并采取艺术夸张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城市的繁荣面貌。

  结合。上阕中,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都会”、“形胜”、“繁华”三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下阕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接着的两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别从山中桂花与水里荷花两方面来些,是染。

  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课内容》。

《望海潮》柳永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

  2.历史传统史

  惊叹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自然景观

  赞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市井面貌

  羡慕

  图景

  5.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柳永《望海潮》赏析全 (菁选3篇)(扩展2)

——柳永望海潮教案3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

  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

  多**课件。

  教学课型:

  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习他的词。

  【译文】

  我长久地伫立倚靠在高楼上,微风轻细,望尽天边,春愁黯然而生。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放纵一下,追求一醉,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歌唱,但勉强寻欢作乐又没有什么滋味。衣带渐渐宽松了我也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我忧愁得容颜憔悴是很值得的。

  【词作赏析】

  师:作者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高楼上做什么?

  生:眺望远方。

  师:他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色、烟光、残照。

  师:他看到这些景物时,想到了什么?

  生:看到这些景物,他想到自己的忧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自己的内心又有谁能够明白呢?因此内心愁闷孤独。

  师: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春草、烟光、夕阳就感受到了内心的愁闷孤独,说明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情景交融。词人将春景与春愁融为一体。

  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感受到了自己的愁闷孤独,那么,他怎样把这种孤独排解出去的呢?

  生:打算放纵一下,唱歌喝酒。

  师:他的排解方法有没有起到作用?

  生:没有,“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没有什么滋味。

  师:词人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感到愁闷孤独?他怎样看待这种愁闷孤独的?

  生:为了情人,思念情人但却见不到她,得了相思病,因而茶饭不思,胃口不好,造成了营养不良,使得连衣服穿起来都变宽松了。但他并不后悔,因为那个情人太优秀了,太有才了,所以即使因为思念她而变得消瘦也是值得的。

  师:在上阕中,我们只知道作者很愁闷孤独,但并不知道他愁闷孤独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明白了,原来他是为了情人。因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在叙事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创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这句话成为佳句和千古名句的原因。

  望海潮

  【导入语】

  柳永写了一首词,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柳永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望海潮》

  【翻译】

  杭州位于东南方地理形势重要的地区,是江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就很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如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汹涌,卷起来的浪花就像霜雪一样,天然的壕沟江河无边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市民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相过奢华的生活。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重叠的山峰非常秀丽,山上有秋季的桂子,湖中有十里的荷花。晴天丽日,处处都吹奏者音乐,菱舟夜泛,传来一阵阵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高高的牙旗,**乘着酒醉听箫鼓的演奏声,观赏、吟唱烟霞风光。日后要把杭州的美好景色画下来,带回朝廷去好让**夸奖。

  【词作赏析】

  师:“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与上阕中后面的内容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总分。

  师:上阕前三句是总写,后面的三部分内容是分写,分别写出了杭州“形胜”、“都会”、“繁华”的特点。那么,哪些语句是扣住“形胜”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都会”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繁华”来写的?

  生:“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云树饶堤沙”三句写的是“形胜”,“绕”字写出了树的浓密,“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天堑”说明钱塘江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着北方敌人的进犯,地势险要,“无涯”说明钱塘江无边无际,特别的壮阔,这里的景象显得雄伟壮观,跟柳永一贯的婉约风格不一样,体现出豪放的一面。“市列珠玑”三句写的是“繁华”。

  师:可见,上阕着重写了杭州的繁华,其实,杭州不仅仅繁华,而且还很美。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那么,西湖到底怎么个美法呢?现在我们来看下阕。下阕写景的句子是哪些?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写景的句子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这三句写出了景物的秀丽。

  师:写人的句子是哪些?写了几类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生:写人的句子从“羌笛弄晴”到“吟赏烟霞”,写了两类人,一是老百姓,一是**。“弄”字写出了潇洒欢快之情,“泛”字写出了轻盈愉悦之态,“嬉嬉”写出了安闲自在的样子,总之,老百姓过着祥和快乐的生活。**则过着品酒听乐、吟诗赏景的生活。

  师:最后两句写要将好景画下来,拿去给**欣赏。景观美好,实际暗指政绩成就卓越,表达了对**的祝福。

  【艺术特点】

  1、 铺叙渲染手法的运用。

  师:这首词从表达方式来看,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生:记叙和描写。

  师:在记叙时,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作者用了铺叙渲染的手法。这首词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

  漓尽致的描绘,大量选用对偶句,并采取艺术夸张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城市的繁荣面貌。

  结合。上阕中,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都会”、“形胜”、“繁华”三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下阕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接着的两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别从山中桂花与水里荷花两方面来些,是染。

  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课内容》。

柳永望海潮教案2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四、思考·领悟

  有人说柳永的《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讨论】【主旨的多元解读】

  意见一词的结尾格调不高,冲淡了这里的诗情画意,难怪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柳永“格固不高”。(《教参》的看法)

  意见二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词的结尾写到的一个地方官吏的形象,和词中描写的“钓叟莲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美丽壮观的景象,繁荣富足的生活,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纵使盼望或即将进入中枢的地方官吏也流连忘返。“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不过从侧面衬托了此地湖山的清嘉。曾经住过杭州的人,或是在杭州当官的人,即使高升了,又如何舍得这里的青山秀水美人呢!只好将它画了下来,带**去,夸示于同僚了。

  五、应用·拓展

  比较阅读柳永《望海潮》与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描写杭州的作品,看看它们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课堂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发挥想像,用散文化的语句改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教案3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体会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审美欣赏

  【辅助**】

  多**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上片】写杭州城的风光优美与经济繁华。

  【下片】写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祥和欢乐的生活画面(形胜、繁华)

  【词的背景与风格简介】

  四、诵读欣赏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指导】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韵味十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杭州风景词句,要读得婉转清丽,读出惊艳赞叹之情;钱塘江观潮词句,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雷霆万钧之势和观赏者的惊叹之情。“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欣赏简析)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柳永《望海潮》原文和翻译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一时、一地、一景的集中描述与细致刻画。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文本与资料】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三吴: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都会:大都市。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怒涛:汹涌的潮水。霜雪:比喻浪花。天堑(qiàn):天然的险阻,指钱塘江。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盈:充满,言其多。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外湖、里湖,故称重湖。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三秋:农历九月。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泛指乐器。泛夜:指在夜间飞扬。嬉嬉:欢乐快活。莲娃:采莲姑娘。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随从众多。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烟霞:山水美景。图:描绘。凤池:凤凰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泛指朝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柳永《望海潮》赏析全 (菁选3篇)(扩展3)

——望海潮 柳永 课件

望海潮 柳永 课件1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教学重点 )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柳永《望海潮》赏析全 (菁选3篇)(扩展4)

——望海潮教学设计10篇

望海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盛景自古让人魂牵梦绕,尤其是素有美誉的杭州和扬州。

  有很多描写杭州的诗词: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也有很多描写扬州的诗词: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苏轼《江城子》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柳永笔下的杭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白板展示,师生共同探讨)

  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所呈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语句,并分析比较。

  三、合作探究

  (一)这两首词意境特点、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二)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会变成一百年后的萧条?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导致北宋**是**阶级的骄奢*逸和纸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

  《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明确:

  (一)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

  (二)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

  五、巩固提升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是我们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看得见的记忆,请结合今天的学习,写一段你的“城市记忆”。(100字左右)

  学生写作事例:

  六、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两首词、两个人、两座城,以及同学们笔下的城,是记忆叠加的书写,更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呼吸的印证。冯骥才先生在《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中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我们应当庆幸自己生于*,我们有古老和年轻的城市,同学们高中努力学习,可以考西安交大,去古老的城市西安;可以考上海复旦,去年轻的.城市上海。然后请你们和古人一样,用文字,用文化记忆来书写城市,这样,城市的精神就能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了!

望海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2、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的迷人景色所倾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色而让人如此难忘、如此歌咏呢?今天我们跟随北宋词人柳永到杭州走一遭。

  二、背景介绍(多**展示)

  三、诵读、感知

  1、朗读第一遍,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要读准字音,并把读不准音的字词圈出来。

  都会(dū)乘醉(chéng)罗绮(qǐ)羌管(qiāng)

  2、朗读第二篇,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根据词下的注释理解词,并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清嘉: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朗读第三遍,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概括出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简单几笔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静的生活景象

  1、“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杭州**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霞”山水之乐。**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4、“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对**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五、问题探究:

  1、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2、结合上面的分析鉴赏,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3、陈振孙在《直斋录解题》中评这首词“承*气象,形容曲尽”。词人是采用了怎么样的手法,使这首词达到了这种效果的?

  ①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铺叙的手法,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如: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以词的上阕为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的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②点染,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染)断肠人在天涯。(点)

  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望海潮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点染等艺术手法

  三、教学课时

  45分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那些同学去过杭州呀?没去过的也没关系,老师给大家放映几张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丽景象。这是现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柳永留给我们的一幅“文字画”来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且找出这首词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生:“形胜”,“繁华”

  师:全篇紧扣“形胜”和“繁华”做文章,两条线索有分有合,交叉进行。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这首词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上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接下来几句,便从各个方面来描写杭州的“形胜”和“繁华”。

  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一句写出了杭州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及都市户口的繁庶。这是对杭州“繁华”的描绘,接下来一句作者笔锋一转对杭州的自然景色的进行描绘。“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里作者的视线由市内转到郊外,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字——“绕”、“卷”字,自古以为人们评价这首词时都认为这两个字用的相当准确。一个“绕”字让我们看到了钱塘江岸古树成行,呈现出一种迤逦之态,远远望去这些树木与云天相接,更显得美丽别致了。“霜雪”比喻浪花,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卷”字既写出了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的逼真情态,也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作者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

  板书:绕、卷

  师:这首词的上阙分别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这些角度对杭州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图和都市繁华图,让读者从宏观上对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领略。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的下阕,看看这位大词人是怎样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进行描绘的。生诵读文本。

  师:上阙就杭州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气象,那么下阙围绕着什么来写?

  生:西湖

  师:那作者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PPT展示图片)

  师:西湖如此之美,那我们来看看,在这样的美景中都生活着什么人呀?

  师,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师:是不是说就是白天吹着优雅的笛声,晚上唱着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声和歌声。

  师:词人为什么这样写?

  生:互文手法

  师:非常好,这就是互文手法,我们来看看互文的定义。(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师:互文呢有十来种分类,而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单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种。复习回顾了互文的定义呢,现在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的互文实例。

  师:单句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PPT展示实例)

  注:师生互动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明确如下: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PPT展示过程同上)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显合理。

  师:现在我们回到我们的词句上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了哪些人?他们的生活情态又如何呢?

  生:钓叟莲娃,他们的生活情态是“嬉嬉”

  师:很好,“嬉嬉”二字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安逸,自得其乐呀。

  我们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写了什么人,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态?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汉乐府《陌上桑》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世文学因此用“千骑”来代指一个地方长官的随从规格。这里的“千骑拥高牙”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孙何。

  生:孙何一样的达官显贵,情态是: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沉醉于这一切美好之中。

  师:我们看到了两类人了,生活如此安乐美好,那见证这一切的又是谁呢?

  生:词人

  师:对,这里除了达官显贵,*民百姓,还有一个隐含其中的人,就是此人自己。那词人的情绪怎么?

  生:羡慕,赞美

  师: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词的下阙

  词人一共写了三种人并描绘了他们的生活情态,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层目的?

  生:这是一首以拜谒为目的创作的词,这样写突出社会安定祥和。

  板书:自得其乐、沉醉、欣羡

  师:那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为了表明他的创作目的和住旨。

  师:理解很到位,接下来我们中介一下全词,词从人物景物入手给我们展示了三幅图景,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三幅图呀?

  生: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师:那大家说这些图美吧。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的“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那什么是点染呢?(PPT展示:点染是传统国画中的技法名称,中锋点景物,侧峰层层渲染,才有立体感.移动到诗歌上,“点”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歌过于单调、枯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点染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总是怎样运用的?(PPT展示并明确)

  (1)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染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点

  师:看完了实例,我们来看看点染在本词中的运用。

  词总起一笔点出:形胜与繁华,又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以三副图景染之,所以呀,我们看《望海潮》中点染的运用如下:

  点染

  东南形胜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民生安乐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都市繁华之美

  师: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去预习下一首词《雨霖铃》仔细品味一下我们这位大词人的不同风格,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讨论。

  郭晓阳

望海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2、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的迷人景色所倾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色而让人如此难忘、如此歌咏呢?今天我们跟随北宋词人柳永到杭州走一遭。

  二、背景介绍(多**展示)

  三、诵读、感知

  1、朗读第一遍,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要读准字音,并把读不准音的字词圈出来。

  都会(dū)乘醉(chéng)罗绮(qǐ)羌管(qiāng)

  2、朗读第二篇,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根据词下的注释理解词,并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清嘉: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朗读第三遍,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概括出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简单几笔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静的生活景象

  1、“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杭州**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霞”山水之乐。**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4、“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对**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五、问题探究:

  1、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2、结合上面的分析鉴赏,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3、陈振孙在《直斋录解题》中评这首词“承*气象,形容曲尽”。词人是采用了怎么样的手法,使这首词达到了这种效果的?

  ①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铺叙的手法,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如: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以词的上阕为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的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②点染,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染)断肠人在天涯。(点)

  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望海潮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柳永望海潮赏析朗读

  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盛景自古让人魂牵梦绕,尤其是素有美誉的杭州和扬州。

  有很多描写杭州的诗词: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也有很多描写扬州的诗词: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苏轼《江城子》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柳永笔下的杭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白板展示,师生共同探讨)

  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所呈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语句,并分析比较。

  三、合作探究

  (一)这两首词意境特点、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二)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会变成一百年后的萧条?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导致北宋**是**阶级的骄奢*逸和纸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

  《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明确:

  (一)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

  (二)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

  五、巩固提升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是我们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看得见的记忆,请结合今天的学习,写一段你的“城市记忆”。(100字左右)

  学生写作事例:

  六、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两首词、两个人、两座城,以及同学们笔下的城,是记忆叠加的书写,更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呼吸的印证。冯骥才先生在《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中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我们应当庆幸自己生于*,我们有古老和年轻的城市,同学们高中努力学习,可以考西安交大,去古老的城市西安;可以考上海复旦,去年轻的城市上海。然后请你们和古人一样,用文字,用文化记忆来书写城市,这样,城市的精神就能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了!

望海潮教学设计6

  一、诗词导入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杭州或者西湖美景的诗词?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柳永的《望海潮》,感受一下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教师出示课件补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为人放荡不羁,但才情卓异。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人物,有《乐章集》。

  2、写作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教师出示课件补充:宋真宗咸*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下片写了什么?

  上片: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2、由此可以看出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生活和*,富足安乐,景色优美,安定**,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四、具体探究

  1、作者在词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图景?请为这几幅图景命名。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明确: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2、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进行赏析。(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从意象、炼字、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示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描绘画面: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整个江堤,汹涌的江涛发怒似的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巨浪,壮阔的钱塘江像一道天然的壕沟**着北方敌人的进犯。

  赏析意象、字词:该句意象鲜明,“云树”以云来修饰树,既表现了树的浓密又与前文“烟柳”呼应,增添了一份清新朦胧之美。一“绕”字表现了绿树成行,长堤迤逦的情态。“怒涛”中波涛怀怒意奔涌而来表现其澎湃汹涌之态,一“卷”字,极富形象性和动感,再现了钱塘江白浪滔天、浪花飞溅的景象。

  分析手法:“霜雪”以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波涛的颜色和寒冷。

  概括意境:“天堑”暗指钱塘江,以“无涯”表现其雄伟壮阔,使词的意境变得雄浑壮阔。

  五、拓展延伸

  相传,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望海潮》一词,对其中关于杭州盛景的描绘大为赞叹,遂即作出南下攻宋的决定。并在**前赋诗言志,极具慷慨豪迈:“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课件出示:你认为本词描写的哪幅画面激起了金主完颜亮对南宋的觊觎之心,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西湖美景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和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景象,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七、布置作业

  请课下阅读白居易的《忆江南》,对比赏析与本词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望海潮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附:板书设计

  望海潮

  柳永

  景美人惊叹

  杭形胜间

  民乐赞美

  州繁华天

  官愉堂羡慕

望海潮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声韵之美;

  2.品味语言,学习意象鉴赏之法。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意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词识人,通过意象分析把握此词的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粉笔、黑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和诗歌比较导入

  绿竹半含箨,

  新梢才出墙。 (附上竹子图片)

  色侵书帙晚,

  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

  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

  会见拂云长。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问题:请问诗中之竹与图片中的竹子有何别?

  明确:诗中之竹乃意象,溶入了作者的情感,不再是单独的客体。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问题:请找出《望海潮》中的意象。

  明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

  桂子,荷花,烟霞等。

  二、作品鉴赏

  1.读文入情,评词识人

  “三分鉴赏七分读”,注意读音,把握节奏,体悟情感

  都会(dū) 参差(cī) 堤沙(dī)

  天堑(qiàn) 珠玑(jī) 豪奢(shē)

  重湖(chóng) 菱歌(líng) 罗绮(qǐ)

  叠巘(yǎn) 羌管(qiāng) 钓叟(sǒu)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性的人物之一。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2.内容归纳

  结合注释,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明确:上阕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阕写杭州人民祥和安定的生活。

  全篇描绘出一幅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3.合作探究

  诵读之后,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试尝试分析。

  据说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4.情感把握

  通过意象的解读,你觉得这首词中表达了柳永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此词乃柳永前期投赠之作,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描绘实际上是对孙何政绩的肯定。

  5.迁移训练

  请从意象的角度入手来分析下面这首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小结概括

  此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三、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形胜

  历史传统:繁华

  市场面貌:富庶“铺叙”“点染”

  自然景观:优美

  百姓生活:安定

  四、课后作业

  思考:

  1.为什么柳词风格在后来发生了变化?比如后文的《雨霖铃》。(提示:结合柳永的生*经历思考。)

  2.试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柳”。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公开课不需要特殊,将日常课堂里的“说教”去掉,那就是公开课。由于课前的****,压力颇大,一时惴惴不安。此课准备将近一个月,中间不时有老师给予专业指导,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课程结束了,有不足,有收获,在此记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前准备

  刚刚选择这首词的时候很多老师给予宝贵的意见,说这首词不容易上,因为是柳永前期之作,不能充分反映柳词的特点,建议我另选一首。《望海潮》确实是柳永年轻的作品,在这首词里能够发现他的抱负与理想,而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整日出入于青楼歌馆”的柳七。是什么原因使得柳永后来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我觉得这个应该跟学生说清楚,选择《望海潮》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前后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柳永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学会分析。备课时,通过上网查看柳永的生*经历,阅读资深人士对柳词的评价从而获取柳永的相关信息,以便在课堂上给学生做出分析,加深对柳永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

  导入课堂的时候运用了图文比较法,即展示一幅图片和一首诗,让学生从中进行比较,从而引入意象的概念,提出鉴赏诗词的方法。接着就进入《望海潮》,找出此词中的意象,概括出其内容。情感可以渗透到内容中间,通过意象的分析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去慢慢体会其中意味。对于难以理解,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稍作提示。如赏析句子的时候,可以明确要求,写景好的或者抒情好的,使学生明确要求,能够对症下药。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进行巩固意象的练习,加深意象概念,掌握意象鉴赏的方法。

  三、课后体会

  由于是公开课,学生配合很默契,这是课前没有想得的。鉴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授课时的感受,发觉自己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此次公开课全称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展示课”,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预想的,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

望海潮教学设计9

  一、诗词导入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杭州或者西湖美景的诗词?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柳永的《望海潮》,感受一下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教师出示课件补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为人放荡不羁,但才情卓异。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人物,有《乐章集》。

  2、写作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教师出示课件补充:宋真宗咸*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下片写了什么?

  上片: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2、由此可以看出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生活和*,富足安乐,景色优美,安定**,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四、具体探究

  1、作者在词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图景?请为这几幅图景命名。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明确: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2、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进行赏析。(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从意象、炼字、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示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描绘画面: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整个江堤,汹涌的江涛发怒似的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巨浪,壮阔的钱塘江像一道天然的壕沟**着北方敌人的进犯。

  赏析意象、字词:该句意象鲜明,“云树”以云来修饰树,既表现了树的浓密又与前文“烟柳”呼应,增添了一份清新朦胧之美。一“绕”字表现了绿树成行,长堤迤逦的情态。“怒涛”中波涛怀怒意奔涌而来表现其澎湃汹涌之态,一“卷”字,极富形象性和动感,再现了钱塘江白浪滔天、浪花飞溅的景象。

  分析手法:“霜雪”以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波涛的颜色和寒冷。

  概括意境:“天堑”暗指钱塘江,以“无涯”表现其雄伟壮阔,使词的意境变得雄浑壮阔。

  五、拓展延伸

  相传,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望海潮》一词,对其中关于杭州盛景的描绘大为赞叹,遂即作出南下攻宋的决定。并在**前赋诗言志,极具慷慨豪迈:“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课件出示:你认为本词描写的哪幅画面激起了金主完颜亮对南宋的觊觎之心,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西湖美景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和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景象,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七、布置作业

  请课下阅读白居易的《忆江南》,对比赏析与本词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望海潮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作者。

  ⑵ 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⑶ 学习诗中点染、铺叙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

  ⑵ 感悟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⑵ 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

  1、名句欣赏。

  2、这首词的写景特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词中点染和铺叙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朗读诗歌

  1、初读课文:

  要求:**朗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准词意。

  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2、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⑴ 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⑵ 上阕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要读出一种气势来。

  ⑶ 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杭州是太*盛世里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在那里,人们生活安定和美,一切显得极为**。

  2、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⑴ 从地理位置上看。

  ⑵ 从历史传统上看。

  ⑶ 从自然景观上看。

  ⑷ 从市井面貌上看。

  ⑸ 从百姓生活上看。

  ⑹ 钱塘长官生活看。

  3、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惊叹赞美艳羡。

  四、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1:

  杭州在诗人的笔下有美丽的景色和繁荣的经济,还有人们安乐的生活,一切显得很诗情画意。然而作者是怎样做到具体细微地描写的呢?请结合词的上阙和下阙具体的内容加以分析。

  具体分析词:

  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2、下片:写杭州人民和**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的祝愿。

  问题探究2:

  找出词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几句被称为千古名句,你是如何鉴赏的?

  五、诗歌艺术手法分析

  讨论:点染手法。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本词点染一。

  点染二

  本词的又一特色:善于铺叙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拓展延伸

  展示部分同学填词习作,大家共同交流。

望海潮柳永诗歌鉴赏

  七、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望海潮

  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惊叹赞美艳羡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6、钱塘长官生活看


柳永《望海潮》赏析全 (菁选3篇)(扩展5)

——《望海潮》诗词鉴赏3篇

《望海潮》诗词鉴赏1

  《望海潮》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望海潮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诗词鉴赏2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朝: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东南形胜》注释

  东南形胜:地理条件优越。胜,优美的。

  三吴:。“三吴”,旧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或称吴兴,丹阳、会稽为三吴。这里泛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一作江吴。

  都会:大都市。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所以称为“三吴都会”。

  钱塘:即杭州。

  画桥:上面画有彩绘的桥梁。

  风帘:门上挂的用来挡风的帘子。

  翠幕:幕帐。

  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一说指数量上的不确定,有“大约”的意思。

  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而高大。

  堤:指钱塘江的大堤。

  天堑:堑,壕沟,天堑,天然形成的壕沟,这里指钱塘江。

  涯:边际。

  市列:陈列。

  珠玑:珍宝。

  重湖:指西湖。西湖中间的白堤把湖面一分为二,分成了里湖和外湖,故有“重湖”之说。

  巘(yǎn):小的山峰。

  清嘉:清秀美丽。

  三秋:农历九月。

  羌管:笛子。笛子是羌族的管乐器,故称羌管。这里泛指乐器。

  菱歌:采菱姑娘唱的歌。

  泛夜:指歌声在夜间飞扬。

  嬉嬉:欢乐快活的样子。

  钓叟莲娃:钓鱼的老人和采莲的少女。

  千骑:形容州郡长官出行时随从众多。

  高牙:牙,牙旗,古代将军用的以象牙为装饰的旗帜。高牙,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

  烟霞:山水美景。

  异日:他日。

  图:描绘。

  凤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此指中书省,代指朝廷。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鉴赏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形容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望海潮·东南形胜》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中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柳永作为婉约派最具**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凤栖梧》等,现存有大量诗篇。

《望海潮》诗词鉴赏3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注释

  星分牛斗:古人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此句谓扬州地域系属斗星和牛星所属的分野。

  疆连淮海:《书·禹贡》:“淮海惟扬州。”谓扬州北据淮河,南连大海。

  “扬州”句:此句意谓扬州多达八万余户。万井,《汉书·刑法志》:“一同百里,提封万井。”古制八家为井。提封,通共,大凡意。

  “豪俊”句:意谓扬州人豪迈赵俊。李贺《高轩过》诗:“入门下马气如虹。”

  “曳照”句:此句意谓贵人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春光。曳,拖。金紫,指贵官的官服和佩饰。

  飞盖:急行的马车。盖,车篷。

  “有迷楼”句:言迷楼高耸入云,挂住了斗星。

  纹锦制帆:指***以锦缎作船帆事。

  明珠溅雨:隋场帝故事。炀帝曾命宫女洒明珠于龙舟之上,以拟雨雹之声。

  爵马鱼龙:指珍奇玩好之物。鲍照《芜城赋》:“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爵,通雀。

  解析

  此词一题洛阳怀古,非是。词中提到金谷、铜驼等地,系虚似洛阳、实写汴京,虚虚实实,乃有忧谗畏讥之意在焉。前三句梅花渐稀,冰河解冻,年华暗换,又到早春时节,然后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结皆抚今,中间插入追昔内容。记忆越是美好,越是富于情趣,眼前景越是难堪,词意也越耐咀嚼。

  赏析

  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失意之慨叹其中。有一年早春时节,作者重游洛阳。洛阳这个古代名城,是北宋的**,也是当时繁华的大城市之一。词人曾经这里生活过一段时期,对此地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词人旧地重游,人事沧桑给他以深深的触动,使他油然而生惜旧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来了。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金谷三句所写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长记之事甚多,而这首词写的只是两年前春天的那一次游宴。金谷园是**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铜驼路是**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每以金谷、铜驼**洛阳的名胜古迹。但词里,**都城洛阳的金谷园和铜驼路,却是用以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琼林苑,而非实指。与下面的西园也非实指曹魏邺都(今河北临漳西)曹氏兄弟的游乐之地,而是指金明池(因为它位于汴京之西)同。这三句,乃是说前年上已,适值新晴,游赏幽美的.名园,漫步繁华的街道,缓踏*沙,非常轻快。

  因忆及细履*沙故连带想起当初最令人难忘的误随车那件事来。误随车出韩愈《游城南十六首》的《嘲少年》: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而李白的《陌上赠美人》: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以及张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则都可作随车的注释。尽管那次误随车只是无心之误,但却也引起了词人温馨的遐思,使他对之长远地保持着美好的记忆。正絮翻蝶舞四句,写春景。絮翻蝶舞、柳下桃蹊,正面形容浓春。春天的气息到处洋溢着,人这种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即心情充满着青春的欢乐了。此处乱字下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至,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换头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西园借指西池。曹植的《公宴》写道: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曹丕《与吴质书》云: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又云: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词用二曹诗文中意象,写日间外面游玩之后,晚间又到国夫人园中饮酒、听乐。各种花灯都点亮了,使得明月也失去了她的光辉;许多车子园中飞驰,也不管车盖擦损了路旁的花枝。写来使人觉得灯烛辉煌,车水马龙,如目前。碍字和妨字,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在的凄凉、寂寞。

  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与上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时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宦海风波,仕途蹉跌,也使得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

  此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其一,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其二,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昔衬今,极富感染力。


柳永《望海潮》赏析全 (菁选3篇)(扩展6)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菁选3篇)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希望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鉴赏其中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从意象入手,分析意象意境,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和技巧

  【学习难点】:鉴赏艺术技巧。

  【教法与学法】教法:指导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点播**;学法:反复诵读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提前预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同学们到过的城市中,你认为哪个城市的风物最让你赞叹?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学生自愿发言)对于展现描写都市风貌的美,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可谓是最佳典范,传说此作品竟引起金兵南下侵占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看他是如何描写杭州之美的。

  二、首先请阅读单元说明,明确单元目标。然后简介宋词的有关常识及作家柳永。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展示)

  三、朗读《望海潮》,因声求气。

  1、首先**背诵,以此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因为熟读成诵是鉴赏的基础)

  2、老师示范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有意识给同学们校音。

  3、全体齐读,振奋精神,便于进入情境。为鉴赏做准备。

  四、疏通文意

  找两名同学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上阙和下阙,最后用展示,意在引起对比,引导学生要提高表达能力。

  五、分析意象意境:(作为鉴赏的切入点)

  1、请同学们**朗读三分钟,同时找出词中出现的意象(同学们合作研讨,自己去黑板板书)

  2、老师提示:指导分析意象和意境:

  上片:烟柳 画桥 风帘 翠幕 十万人家 云树 堤沙 怒涛

  天堑 珠玑 罗绮 ————杭州(美丽、富庶 繁华)

  下片:重湖 叠巘 桂子 荷花 羌管 菱歌 钓叟莲娃

  千骑 高牙 ————西湖(美丽、祥和、游人不断)

  六、整体把握内容与情感:(落实教学重点)

  研讨课后第一题:(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研讨**一份共同的答案,五分钟后回答)

  问题:《望海潮》一词描绘了怎样的一种都市生活景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提示: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从地理位置说是东南重镇;从历史传统上看是三吴都会;自然景观方面有钱塘,有西湖,有壮丽,有秀美;从市井面貌上看,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百姓生活方面呈现出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

  从全词看,作者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七、分析艺术技巧:(突破难点)

  探究问题:1、本词中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是结构方面的艺术技巧,用这三句总领全词,概括介绍杭州情况。下面的内容都是针对这方面来铺叙的。(提示同学们:)善于铺叙,首尾完整,这也是柳永词作常用的技巧。

  探究问题2、针对景物方面的描写,你能看出哪些艺术技巧,或者表现手法?

  提示:整体看1铺陈描写,时空全方位写出杭州的美丽与繁华。(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

  2点面结合,既有对杭州全貌的描写,如“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也有局部细致的刻画,如“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等典型事物人物的展现。

  3大量运用数词,(十万 三秋 十里 千骑)

  4融情入境,作者把对杭州的喜爱完全融入到了对景物的刻画中。

  5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珠玑罗绮 羌管菱歌 嬉嬉钓叟莲娃)

  局部看: 比喻 (怒涛霜雪) 夸张(十里荷花 千骑)

  八、深化成果,展示评价:

  1、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结合刚才鉴赏提示,**发言。老师用展示示例)

  2、看前人如何评柳词(展示)

  九、课堂小结,整体评价:

  迷醉于柳永笔下的杭州,不禁心向往之。然而同学们认为柳永的描写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吗?(同学们回答)不尽然,作者这样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称赞当地长官孙何,这是柳永的一首投赠之作。不过客观评价,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承*气象,形容曲尽,为拓宽宋词的艺术表现天地作出了贡献。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大声齐读全词,来感受一位婉约作家的豪放之气。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2、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的迷人景色所倾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色而让人如此难忘、如此歌咏呢?今天我们跟随北宋词人柳永到杭州走一遭。

  二、背景介绍(多**展示)

  三、诵读、感知

  1、朗读第一遍,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要读准字音,并把读不准音的字词圈出来。

  都会(dū)乘醉(chéng)罗绮(qǐ)羌管(qiāng)

  2、朗读第二篇,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根据词下的注释理解词,并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清嘉: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朗读第三遍,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概括出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简单几笔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静的生活景象

  1、“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杭州**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霞”山水之乐。**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4、“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对**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五、问题探究:

  1、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2、结合上面的分析鉴赏,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3、陈振孙在《直斋录解题》中评这首词“承*气象,形容曲尽”。词人是采用了怎么样的手法,使这首词达到了这种效果的?

  ①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铺叙的手法,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如: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以词的上阕为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的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②点染,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染)断肠人在天涯。(点)

  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点染等艺术手法

  三、教学课时

  45分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那些同学去过杭州呀?没去过的也没关系,老师给大家放映几张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丽景象。这是现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柳永留给我们的一幅“文字画”来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且找出这首词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生:“形胜”,“繁华”

  师:全篇紧扣“形胜”和“繁华”做文章,两条线索有分有合,交叉进行。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这首词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上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接下来几句,便从各个方面来描写杭州的“形胜”和“繁华”。

  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一句写出了杭州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及都市户口的繁庶。这是对杭州“繁华”的描绘,接下来一句作者笔锋一转对杭州的自然景色的进行描绘。“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里作者的视线由市内转到郊外,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字——“绕”、“卷”字,自古以为人们评价这首词时都认为这两个字用的相当准确。一个“绕”字让我们看到了钱塘江岸古树成行,呈现出一种迤逦之态,远远望去这些树木与云天相接,更显得美丽别致了。“霜雪”比喻浪花,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卷”字既写出了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的逼真情态,也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作者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

  板书:绕、卷

  师:这首词的上阙分别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这些角度对杭州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图和都市繁华图,让读者从宏观上对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领略。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的下阕,看看这位大词人是怎样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进行描绘的。生诵读文本。

  师:上阙就杭州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气象,那么下阙围绕着什么来写?

  生:西湖

  师:那作者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PPT展示图片)

  师:西湖如此之美,那我们来看看,在这样的美景中都生活着什么人呀?

  师,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师:是不是说就是白天吹着优雅的笛声,晚上唱着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声和歌声。

  师:词人为什么这样写?

  生:互文手法

  师:非常好,这就是互文手法,我们来看看互文的定义。(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师:互文呢有十来种分类,而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单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种。复习回顾了互文的定义呢,现在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的互文实例。

  师:单句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PPT展示实例)

  注:师生互动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明确如下: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PPT展示过程同上)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显合理。

  师:现在我们回到我们的词句上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了哪些人?他们的生活情态又如何呢?

  生:钓叟莲娃,他们的生活情态是“嬉嬉”

  师:很好,“嬉嬉”二字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安逸,自得其乐呀。

  我们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写了什么人,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态?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汉乐府《陌上桑》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世文学因此用“千骑”来代指一个地方长官的随从规格。这里的“千骑拥高牙”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孙何。

  生:孙何一样的达官显贵,情态是: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沉醉于这一切美好之中。

  师:我们看到了两类人了,生活如此安乐美好,那见证这一切的又是谁呢?

  生:词人

  师:对,这里除了达官显贵,*民百姓,还有一个隐含其中的人,就是此人自己。那词人的情绪怎么?

  生:羡慕,赞美

  师: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词的下阙

  词人一共写了三种人并描绘了他们的生活情态,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层目的?

  生:这是一首以拜谒为目的创作的词,这样写突出社会安定祥和。

  板书:自得其乐、沉醉、欣羡

  师:那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为了表明他的创作目的和住旨。

  师:理解很到位,接下来我们中介一下全词,词从人物景物入手给我们展示了三幅图景,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三幅图呀?

  生: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师:那大家说这些图美吧。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的“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那什么是点染呢?(PPT展示:点染是传统国画中的技法名称,中锋点景物,侧峰层层渲染,才有立体感.移动到诗歌上,“点”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歌过于单调、枯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点染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总是怎样运用的'?(PPT展示并明确)

  (1)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染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点

  师:看完了实例,我们来看看点染在本词中的运用。

  词总起一笔点出:形胜与繁华,又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以三副图景染之,所以呀,我们看《望海潮》中点染的运用如下:

  点染

  东南形胜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民生安乐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都市繁华之美

  师: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去预习下一首词《雨霖铃》仔细品味一下我们这位大词人的不同风格,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讨论。

  郭晓阳


柳永《望海潮》赏析全 (菁选3篇)(扩展7)

——柳永蝶恋花赏析

柳永蝶恋花赏析1

  ①

  伫倚危楼风细细,②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③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④对酒当歌,⑤强乐还无味。

  ⑥衣带渐宽终不悔,⑦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②危楼:高楼。③黯黯:迷蒙不明。④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⑤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⑥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⑦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品评】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 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  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