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3篇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1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阅读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1)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3篇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1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2)
——国学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3篇
国学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1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之殊遇[4],欲报之于陛下也[5]。诚宜开张圣听[6],以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7];不宜妄自菲薄[8],引喻失义[9],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10],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1],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12],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3],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15],有所广益。将军向宠[16],性行淑均[17],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18],**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9]。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20],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2]。**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3]!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4],此悉贞亮死节之臣[25],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7]。**不以臣卑鄙[28],猥自枉屈[2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30]。后值倾覆[3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3]。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34];故五月渡沪[35],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36],攘除奸凶[37],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8]。此臣之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39],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国学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2
**创建王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死去,现在天下三分鼎立,蜀汉是那么疲乏困顿,这真是有关生死存亡的时刻呵!然而朝庭里侍奉卫护陛下的大臣们,在内毫不懈怠;忠贞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那是因为大家在怀念**对他们不同一般的赏识,要向陛下表示报答之情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大家的意见,以此来光大**留下的德行,也使大臣们坚贞为国的正气得到发扬;不可轻率地自己看轻自己而不加振作,言谈训谕时有失大义,以致把臣民向您尽忠规劝的言路也阻塞了。
内庭侍臣和相府官吏,都是一样为陛下效力的,凡是有所奖惩,不应该有差异。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令科条或忠心做好事的,应该交由有关**评审应受什么处罚或受什么赏赐,以此来显示陛下处事的公正贤明;不可有所偏袒,使得宫中府中法令不一。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侍卫之臣,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心志都是忠贞纯正的,所以**选***留给陛下任用。臣下认为宫庭中事,无论大小,全都要询问他们,然后再执行,必定能够补救疏漏,扩大效益。
向宠将军品性善良公正,通晓军事,当初曾被任用过,**称赞他是个能人,所以大家酝酿着要推举他做中部督。臣下认为禁卫部队的事务,无论大小,全都由他过问,一定能使**协调齐心,处置合宜,各得其所。
亲近贤良的臣子,疏远奸佞小人,前汉因此而兴旺强盛;亲近小人,疏远贤良的臣子,后汉因此而衰败覆灭。**活着的时候,每逢与臣下议论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作为表示痛恨而发出叹息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令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坦诚,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家天下的兴旺,可以数着日子来等待了。
臣下本来是个*民百姓,在南阳耕田为生,只求在乱世中能保全生命,不想向诸侯谋求*厚禄和显赫的名声。**不因臣下低贱和少见识,不惜降低身份而三顾茅庐,向臣下询问天下大事。因此臣下为之感动,就答应为**效力。后来战事失败,臣下在败亡之际,接受了挽救危局的重任,到现在已有二十一年了!**知道臣下处事谨慎,所以在临死时把辅助陛下兴复汉室的大事交付给臣下。
接受**遗命以来,日日夜夜担心叹息,唯恐所托无所成就,从而有损**明于鉴察的声名;所以臣下在炎热的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定,兵员装备已充足,该带领三军,北进克复中原。也许可以竭尽棉力,扫除**的奸贼,**汉家江山,使长安、洛阳仍旧成为大汉**的首都。这就是臣下用来报答**,效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得失、掌握分寸,向陛下进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大事交付给臣下,如果无所成就,就治臣下的罪,来禀告**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要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惰之罪,公布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作打算,探求高明的道理,了解并接受忠正的**,牢牢不忘**的遗愿,臣下这就感恩不浅了。
而今快要去远征,面对表文,不禁流下泪来,真不知自己说的是什么。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3)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3篇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1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2
公元221年,刘备**,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诸葛亮在*息南方**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4)
——《出师表》教学设计10篇
《出师表》教学设计1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章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本文是学生在初中所接触的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从而领会作者对蜀汉的忠诚和作为***在**方面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教师加强朗读指导,适当点拨,激发探究,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积累名句,背诵全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运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3、理解学习本文语言得体,情词恳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A指导阅读、分段,理解运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B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在**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忱,了解他的施政主张,特别是他对后主刘禅的劝勉。诸葛亮在表中提出东汉后期上层**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頹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其目的在于使蜀汉**清明,根基巩固,**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争取完成**全国的大业
3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语句
4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5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语文课本﹑钢笔﹑笔记本﹑多**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指导阅读、分段,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阅读、分段。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
四、指导划分层次
结构(合作探究最亮点)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体现合作探究意识)
六、布置
作业
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富有感情
3,学生**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知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翻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谏:臣下给**提意见。
2.**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5.指导背诵:
6.总结: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1).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2).预习翻译3-7段
由人所共知智慧化身自然过渡到对他文章了解的渴望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明确:“表”是臣下向君王**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彩。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事的意见、建议
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
3,抽样**,师生公评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学生交流
学生结合注释自译
学生进行评价更正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学生进行评价更正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明确:(1)表目的(用来)---以光**遗德,以昭陛下*明之理
(2)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断”。
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1)学生试着自己背
(2)抽优生背
(3)全班齐背
明确: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情绪,
体现合作探究精神
了解文体知识,。明白题目的含义了。为理解教读课文打下基础。
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对诸葛亮是感兴趣的,通过说也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便于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要适可而止。
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文意疏通,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
温故知新
了解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学习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一,
检查预习
二、分析课文3-5段(合作探究亮点之一)
三、分析第二部分(自主合作探究亮点之二)
四,
小结第二部分
五、
布置作业
检查默写1-2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教师在学生译课文时,抽查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4.**思考问题: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5.引导学生掌握“寓情于叙”的写法特点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荐贤臣:宫中之事---**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认真的多读才能体会出来的。学生带着此问题再次自读、细心体会,并找出有**性的语句,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
明确: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学生思考
学生自译课文
⑴对照注释力求会翻译。
⑵思考哪些是议论文字,哪些是叙述文字。
⑶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归纳:
昔日:生*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当今:出师理由
报**忠陛下
记叙,抒情
学生思考,交流。补充
归纳:如上所述,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从文章内容中去了解: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归纳(略)
重视文言文的积累
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自己从文中的句子里去发现,感悟
了解三条建议的进步意义
了解寓情于议的特点,作者的用意
引起学生兴趣,转入对文章第二部分的学习
为理解“寓情于议”的写法打下基础
了解作者自叙身世的原因:为了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忠陛下”的意愿。
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记叙抒情
昔日:生*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伐魏决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重、难点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一,
检查复习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体现合作探究意识)
四,综合全文(体现合作探究意识)
五、背诵课文,积累文化
六,
小结(合作探究最亮点)
五、布置作业
检查背诵
1,要求学生读出8、9段中作者的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3,分析第8段层次
师生共析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5,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
概括主题及写作特点
要求注意层次性,本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感人至深,跟它的浓郁的抒**彩是分不开的。
指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提高的能力、受到的教育等。
2,对文中诸葛亮的认识
3.教师小结:读《出师表》
犹如聆听一位忧国老臣的声声叮呤。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劝规刘禅要继承**遗志,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作,是不朽的名篇。不管从哪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汲取营养。
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
A,摘抄文中许多仍有生命力的词汇,领会词义,学会运用。
B,整理文中“以”“之”“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C、熟练背诵全文,默写第八、九段
D,写一篇《我眼中的诸葛亮》学习本文结束,教师点拨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学生齐读8、9段
学生先**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明确: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发言,有道理就行
学生畅所欲言
中上等学生回答,其他补充
多种形式结合背诵,师生共评
在反复诵读背诵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
如:本文词汇丰富,有不少词语,如疲弊、危急存亡、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裨补缺漏、晓畅、和睦、计日而待等等,至今仍有生命力。
如:A,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B,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C.文中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既不用训斥的话语,又不用卑下的语气,非常得体。应该很好学习和借鉴的。
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审慎交友。
学生交流探讨
明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有**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多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重视文言文的背诵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理解作者的意图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汲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
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思索和学习创设空间与*台。
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
注重积累,学会运用,
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习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习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出师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解背景[刘小禾1] 和疏通文意结合,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不搞逐字逐句翻译。
二、本文结构层次有多种划分方法,教学时不过于纠缠其中,应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最终目的。理清思路后,更易于背诵。
三、“表”这种文体的抒**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整体感知
1、背景简介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2、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3、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 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 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
[刘小禾1]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二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路线和**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政局稳定,有了“*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理由。
《出师表》教学设计3
【教学要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中原,**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⑴与吴国通好;⑵加强内政建设;⑶*定南方**。
三、生字、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阙(quē)苟(gǒu)猥(wěi)夙(sù)驽(nǔ)攘(rǎng)咎(jiù)诹(zōu)祎(yī)咨(zī)颓(tuí)**遗德(yí)以遗陛下(wèi)长史(zhǒng)行阵和睦(hóng)性行淑均匀(xíng)以塞忠谏之路(sè)2、解释重点词:
危急存亡之秋:紧要时刻以光**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不宜异同:不同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是以**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叹息痛恨:痛心遗憾。**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由是感激:感动、激动。遂许**以驱驰:奔走效劳。深入不毛:苗。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庸。攘除奸凶:排除、铲除。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以咨诹善道:询问。
四、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五、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⑶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⑸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⑵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⑶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⑷“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三、第3、4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⑵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⑶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⑸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称之曰能”
⑹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⑺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举荐文臣武将。
四、第5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6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⑵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⑶“感激”的原因?
“**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哪句话概括了与**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知遇之恩的决心。
二、第7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
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
⑶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托付之情的决心。
三、第8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第四课时(总结复习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难点〗
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出师表》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主张和**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⑵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⑴理解作者的**主张和**愿望。
⑵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cuí)疲弊(bì)陛下(bì)妄自菲薄(fěibó)
恢弘(hóng)以塞(sè)驽钝(nú)裨补阙漏(bìquē)
陟罚(zhì)臧否(zāngpǐ)郭攸之(yōu)行阵和睦(háng)
费祎(yī)长史(zhāng)猥自(wěi)夙夜忧叹(sù)
咨诹(zōu)以遗陛下(wèi)以彰其咎(jiū)斟酌(zhēnzhuó)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定了南方的**,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妄自菲薄)( )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益州疲弊。
2、盖追**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气。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不以臣卑鄙。
6、由是感激。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主张和**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⑵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⑴理解作者的**主张和**愿望。
⑵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cuí) 疲弊(bì) 陛下(bì) 妄自菲薄(fěibó)
恢弘(hóng) 以塞(sè) 驽钝(nú) 裨补阙漏(bìquē)
陟罚(zhì) 臧否(zāngpǐ) 郭攸之(yōu) 行阵和睦(háng)
费祎(yī) 长史(zhāng) 猥自(wěi) 夙夜忧叹(sù)
咨诹(zōu) 以遗陛下(wèi) 以彰其咎(jiū) 斟酌(zhēnzhuó)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定了南方的**,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妄自菲薄)()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益州疲弊。
2、盖追**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气。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不以臣卑鄙。
6、由是感激。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提意见。
2、学生讲述大意。
3、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
①**中道崩殂;
②天下三分;
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者也乘机发动**。这时,魏已牢固地**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1段。
2、预习2—5段。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宫廷里的**。府中:借代丞相府的**。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
1、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以**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其理由是:
(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
(2)在****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
(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课后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A、(语言、行为)**,不道德。
B、见识浅陋。
C、地位低下。
D、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A、从那时以来 B、你来 C、算来 D、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将军宜往驾顾之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不以臣卑鄙
B、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以蒋氏观之
E、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不以臣卑鄙……遂许**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看重
B、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赞扬**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成语:
4、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
1、(1)D、
(2)A、
(3)A、C、
(4)A、F、
(5)B、
(6)B、
2、又
3、咨询 三顾茅庐
4、(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之明:以致损伤了**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课后记:
第四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处处从**说起,时时提**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之遗德”,“深追**遗诏”,以完成**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2、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3、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4、背诵全文。
课后记:
附:《出师表》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分,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没有。又,《庄子·***》:“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注:“发,犹毛也。”司马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穷发”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长草木。一说“不毛”就是现在缅甸北部离开我国国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当地****至今还供有诸葛亮像。
译文:深入到连桑麻也不能生长的地方。
不效则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为“生效”、“成功”,欠妥。“效”当是“尽力”,《汉书·韩信传》:“顾效愚忠。”《韩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谓明劫。”“不效”,不尽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译文:不尽力,就处治臣仆的罪。
察纳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为“正言”。此说不误。但“雅言”为什么会是“正言”?“雅”,本来是“乌雅”,鸟名,跟“正”没有联系,这里是“夏”的借字。“夏”,《说文》:“*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方言》:“自关而西**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由“*之人”又转移为“正”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纽“鱼”部,“夏”在“晓”纽“鱼”部,“疑”、“晓”旁纽双声,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声《说文通训定声》:“夏夏犹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贵的)言”、“正言”、“中(适当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
庶竭弩钝
“庶”,有的注家说是“庶几”,不确。《经传释词》引《尔雅·释言》:“庶,幸也。”郝懿行《义疏》:“‘庶’又为‘幸’者,犹‘觊’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庶无悔罪’言‘幸无’也,‘庶见素冠兮’言‘幸见’也。”“觊”音义同“希”同“幸”。肖统《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希”、“庶”是“互文”。为什么“庶”作“希”、作“幸”讲?这是假借,今吴语区常州一带“猪”读jū,“书”读xū,“储”读qǔ。“庶”在“书(审三)”纽“鱼”部,“希”在“晓”纽“微”部;“幸”在“匣”纽“耕”部。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指出“审三跟晓、匣相通”。“鱼”、“阳”对转,“耕”、“阳”旁转。王力《同源字典》:“‘鱼’,‘元’通转,‘微’、‘元’旁对转。”王、黄二位先生书中都有很多实例。
译文:希望使我尽点儿笨力。
《出师表》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疏通字句。
⑵**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⑴疏通词句。
⑵**: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廷和外廷的**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别朗读第3、4段:
⑴疏通词句。
⑵**: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4、齐读第5段:
⑴疏通词句。
⑵**: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内容。
第二教时
一、齐读第6段
1、疏通词句。
2、**: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二、指名朗读第7段
1、疏通词句。
2、**: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三、齐读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3、齐读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1、道:
⑴道路。“中道崩殂”。
⑵办法。“咨诹善道”。
2、遗:
⑴遗留。“以光**遗德”。
⑵(wèi)给予。“**简拔以遗陛下”。
3、为:
⑴是。“俱为一体”。
⑵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⑶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4、论:
⑴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⑵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5、无:
⑴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⑵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
⑴实行。“然后施行”。
⑵行为。“性行淑均”。
⑶(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7、益:
⑴益处。“有所广益”。
⑵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1、而:
⑴却。“**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2、于:
⑴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⑵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⑶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到。“还于旧都”。
3、以:
⑴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⑵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
⑶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⑷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⑸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
《出师表》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作者对后主提的三点建议。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新课。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
蜀汉建兴(后主刘禅的**)五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全国的大业,准备出师北伐。后主刘禅昏庸**,*时国事事无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因此上这篇“表”,希望****清明,后方稳定,使他“北伐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陈情、*的一种奏章。
二、指导阅读课文。
(一)、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驽钝(núdùn)裨补阙(bìquē)行阵和睦(háng)夙夜忧叹(sù)崩殂(cú)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二)、研读第1、2段。
1、结合文中注释阅读课文,并补充如下注释: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
秋:引申为关键时刻。
盖:语首助词,可译为“原来”。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的谏言。谏,读,臣下规劝**,向**提意见。
昭:读,诏示,显示。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刑,受罚。
光: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臧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奖励惩罚,表扬批评。
恢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发扬。
2、指导分析第1段。
(1)**: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指导辨析词的引申义和“以”的连接作用。
复习“以”的介词用法──当“用、把、拿、凭”等意思讲,分析“以”作连词的用法。“开张圣听”目的是“以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以”连接目的,可译为“用”、“用来”。
“妄自菲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以”连接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断”。
3.指导分析第2段。
**: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
4、研读3-5段。
1)、补充如下注释:
是以:因此,“以是”的倒装。
痛恨:痛心,遗憾,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所以:表原因连词,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计日而待:时间不长,屈指可数。
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良诚实之人。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阙:通“缺”,缺点。
2)、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三、小结第一部分。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方针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第二部分。
1、指导朗读6、7段。
2、补充如下注释:
躬耕:亲自耕种。躬,身体,此处是名词作状语。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庶,读,连词,表希望。
驱驰:本义是策马前进,此处引申为奔走效劳。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托付,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托付的事情。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3、思考: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这两段主要是追叙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忠后主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作者在叙述生*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为之奔走效劳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三、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8、9段。
2、翻译第8、9段。
3、课文第8节对后主提出了哪些希望?
希望后主严格要求作者自己
提出三点希望希望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本人提出希望
四、写法上的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
五、全文总结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而作者为了使后主知道创业的艰难,勉励他以**为榜样,在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与追随**的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同时在议论和叙事中,处处流露出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很有说服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5)开张:古义是扩大,今义是店铺开业
(6)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极为憎恨
(7)卑鄙:古义是低微而卑俗,今义是语言行为**
(8)感激:古义是感动奋发,今义是深刻的感谢
(9)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
《出师表》教学设计9
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
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定了南方****地区的**,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消灭魏国进而***,复兴汉室。
3.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三年(即公元223年)春。**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
《出师表》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两年的学习古文的历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文的经验,因而疏通文意不是教学的重点,针对这篇表文情辞恳切的、感人至深的特点,特制定出的教学重点是有条有理地将此名篇读出深度,读出情味。而蜀汉发展和出师北伐的历史背景学生知之甚少,可这一点利于激趣学习,二者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诸葛亮两朝老臣的忠诚形象,所以有必要适当介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2.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流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二、感知学习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
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
1.广开言路;2.赏罚公*;3.亲贤远佞。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
魏国牢固地**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托孤之事,**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小结:
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作者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四、人物分析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或《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结束语:
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5)
——《出师表》优秀教案3篇
《出师表》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3、反复朗诵诗文,感悟古人的遣词造句之美,从而领会“诚”的含义。
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重视课前阅读提示,并以此来辅助阅读课文。
2、认真阅读课文分四步做: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处理好长句之间的停顿,背诵全文。
2、讨论分析诸葛亮就****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几条建议。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二、整体感知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狨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定了南方**,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说明:本文内涵较深,学生不易理解其中之意。未学课文之前,先对全篇内容有个初步了解,便于后边对基本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先读“阅读提示”,再读课文,养成一种好的学**惯和学习方法。因为还没有接触课文,所以,读“阅读提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本文内容的重点有个初步印象。
2、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说明:本文情词恳切,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同时,需要正音的字也不少。教师范读,是从文章实际出发,使学生通过听读,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正音
崩殂cú侍shì卫殊遇shū陛下bì陟zhì罚臧否zàngpǐ昭zhā郭攸yōu之费祎yī以遗wèi陛下裨bì补阙qēu漏行háng阵倾颓qīngtuí苟gǒu全卑鄙bēibì猥wěi夙sù夜咨诹zōu遗诏yízhào性行淑均xìngxìngshūjūn庶竭驽钝shùjiénúdùn斟酌zhēn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
(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说明:用一些方法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在熟读中注意议——议一议词语或句子的大意,为疏通文意做好准备。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以”的用法。
二、整体感知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汉室复兴的建议,需亲贤远佞,同时,表示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在表文中叙述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语言质朴真切,措词深浅合度。
三、教学过程
1、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译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2、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请班里一位朗读水*较高的学生朗读。
说明:借助注解串译课文大意,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自学的能力。疏通文意后,再朗读一遍课文,利于了解全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带着问题听读,自然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3、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
(2)诸葛亮就****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说明:第2个问题,教师可作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理解了这两个问题,就理解了基本内容。
(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说明:指导学生看“阅读指导”,对照课文划一划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起梳理全文内容的作用。
4、当堂完成书后练**。
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
四、总结扩展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开张圣听,是先决条件。只有开张圣听,才不致受***的蒙蔽而偏听偏信,才能辨别是非邪正,才能赏罚无私,才能亲忠贤,远奸佞。而亲贤远佞对于刘禅来说,又是最具体最关紧要的问题。所以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忧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在结构上,亲贤远佞是讲谏之核心,亦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下文表明自己的心志,即承此而来。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号称“详约”、“志尽文畅”(刘勰语)。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最为人称颂的是《出师表》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杜甫、陆游等极为推崇。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对照书上注释,读懂全文大意。
第二课时:背诵课文。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6)
——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3篇
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1
《出师表》练习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否( )②中道崩租( )③以遗陛下( )④行阵和睦(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遗德( )②引喻失义( )
③察纳雅言( )④性行淑均( )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川。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老师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6.对诸葛老师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b)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23题。
(一)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以驱驰()③故五月渡沪()
8.第②段说“**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1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老师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二)
**虑汉、贱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贱也。以**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j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不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条劳,此进趋之时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
②故托臣以讨贼也( )
③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
12.对“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通“熟”,形容词 B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1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1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到了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出师表》练习题答案:
1.(1)pi3 (2)cu2 (3)wei4 (4)mu4
2.①发扬光大②适宜、恰当③正④善。
3.(1)D (2)B (3)C
4.C
5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
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B
二、(一)7.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
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
难激励刘禅
10.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七擒:七擒益获③东和:东和孙吴④北拒:北拒曹魏⑤收二川:收取东
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1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吃
12.C
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4、表达了诸葛老师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同学们练习和参考,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出师表》有所裨益!
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2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8分 )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屯新野。徐庶见**,**器之,谓**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时人莫之许也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孤不度德量力②度已失期
D.①遂用猖蹶,至于今日②贤能为之用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谓为信然②必以长安君为质
B.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①凡三往,乃见②羲之之书晚乃善
D.①而智术浅短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小题4:上文从哪些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请简要概括。(2分)
参***: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小题1:崔州*、徐庶与诸葛亮交好,认可其才能;徐庶的赞语;“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建议;刘备总共去了三次。
小题1:2分
小题1:2分
小题1:意思对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
小题1:每点1分,答对两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国学经典《出师表》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7)
——《出师表》教案菁选
《出师表》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师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出师表》教案1
一、第六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遂许**以驱驰:用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读,讨论。
⑴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布衣”)
⑵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⑶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⑷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患难与共的历史?
4.小结:自叙本志及**“三顾茅庐”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⑵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⑶“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本段再叙接受**“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首先追叙白帝城托孤一事,用“临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然后着一“今”字,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末了用“报**,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末句为补笔,再说出师后**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又一次启发后主重视亲贤纳谏。
三、第八、九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⑷第九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
4.小结:第八段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也隐含着他对**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总结归纳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遗志,并提出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归纳全篇主旨。
2.**: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 《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陆游 《感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诚宜开张圣听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不以臣卑鄙 ⑷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
3.查阅有 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自己学习《空城计》《出师表》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出 广开言路 **** 千
师 严明赏罚 兴复汉室 情真意切 载
一 亲贤远佞 还于旧都 质朴无华 谁
表 报** 忠陛下 堪
真 伯
名 仲
世 间
《出师表》教案2
一、主旨概述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陈述意见,提出修明**、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知遇之恩和托付****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提到**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7次提陛下,“报**”、“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未竟的“**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 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定了南方**,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熟悉课文
(l)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请班里一位朗读水*较高的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l)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
(2)诸葛亮就****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
五、总结、扩展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
《出师表》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阅读指导”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
3、抽样**,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遗德,以昭陛下*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B、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由学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思考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学生先**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2、熟练背诵全文
《出师表》教案4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在**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形势,说明**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
(1)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
(3)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2.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迫念**殊遇之恩,点明此次**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3.易错易混分析
注意词义的古今义不同: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现代汉语的“所以”都用在因果句中表结果,一般用在复句内的第二分句里,此句则是因果倒装句,表示这是先汉所以能兴隆的原因。
(2)**不以臣卑鄙。
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常指人的品行不端,**不道德,可古代则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此句就是用的古义:**不嫌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4.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毂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
“非敬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
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精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份,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
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没有。又,《庄子·***》:“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注:“发,犹毛也。”司马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穷发”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长草木。一说“不毛”就是现在缅甸北部离我国国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当地****至今还供有诸葛亮像。
译文:深入到连桑麻也不能生长的地方。
不效则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为“生效”、“成功”,欠妥。“效”当是“尽力”,《汉书·韩信传》:“顾
效愚忠。”《韩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谓明劫。”“不效”,不尽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译文:不尽力,就处治臣仆的罪。
察纳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为“正言”。此说不误。但“雅言”为什么会是“正言”?“雅”,本来是“乌雅”,鸟名,跟“正”没有联系,这里是“夏”的借字。“夏”,《说文》:“**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方言》:“自关而西**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由“**之人”又转移为“正”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纽“鱼”部,“夏”在“晓”纽“鱼”部,“疑”、“晓”旁纽双声,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声《说文通训定声》:“夏夏犹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贵的)言”、“正言”、“中(适当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雅儒”就是“正派的儒生”。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
庶竭驽钝。
“庶”,有的注家说是“庶几”,不确。《经传释词》引《尔雅·释言》:“庶,幸也。”郝懿行《义疏》:“‘庶’又为‘幸’者,犹‘觊’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庶无悔罪’言‘幸无’也,‘庶见素冠兮’言‘幸见’也。’”“觊”音义同“希”同“幸”。肖统《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希”、“庶”是“互文”。为什么“庶”作“希”、作“幸”讲?这是假借,今吴语区常州一带“猪”读jū,“书”读Xū,“储”读qǚ。“庶”在“书(审三)”纽“鱼”部,“希”在“晓”纽“微”部;“幸”在“匣”纽“耕”部。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指出“审三跟晓、匣相通”。“鱼”、“阳”对转,“耕”、“阳”旁转。王力《同源字典》:“‘鱼’,‘元’通转,‘微’、‘元’旁对转。”王、黄二位先生书中都有很多实例。
译文:希望使我尽点儿笨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天下的大业。这就是。
“表”是臣下向君王**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殂(cǘ)陛(bì)以塞(sè)忠谏陟(zhì)臧否(zāng pǐ)
攸(yōu)樟(yī)以遗(wèi)陛下咨(zī)裨(bì)
阙(quē)漏颓(tuí)桓(huán)闻(wén)达猥(wěi)
危难(nàn)二十有(yòu)一年夙(sù)驽(nú)攘(rǎng)
彰(zhāng)咎(jiù)诹(zōu)涕(tì)
(四)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六)讲解文章第1~9段
第1段
1.全班齐读。
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2.词句。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恢弘志土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这里指刘备;“先”,称已死的人为先,多用于尊长。“创业”:指创立**天下的大业。“而”:却。“中道”:中途,半路。“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吴三国。“益州”:汉代州名,现在四川省一带,当时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汉的益州,因称蜀为益州。“疲弊”:困苦穷乏。“诚”:确实,的确。“之”:的。“秋”:时机,时刻。“然”:但是。“侍卫”:侍从护卫。“于”:在。“内”:指朝廷中。“忠志之士”:忠诚有志的将士。“身”:自身,自己。“者”:表语中停顿。“盖”:连词,承上文申说原因。“追”:追念。“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报”:报答。“之”:代**的殊遇。“于”:及于,给。“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宜”:应当。“开张”:开扩。“圣听”:**的听闻。“圣”,对**的尊称。“以”:而。“光”:光大。“遗德”:遗留下的美德。“恢弘”:发扬,扩张;“恢”:扩大;“弘”:又作“宏”。“气”:这里指昂扬的精神状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符合道理;“引”:引证;“喻”:比喻;“义”:合理、适宜的事称义。“以”:因而。“塞”:堵,阻隔。“忠谏”:忠诚的劝谏。
3.内容。
**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第2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刘禅即位,诸葛亮开府治事。“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意即内廷处廷要协同一致;“为”:是。“陟”:升进。“臧”:善。“否”(pI):恶。“异同”:复词偏义,意思在“异”上。“奸”:**不正。“科”:法令。“为”:做,行。“有司”:专管其事的**。“论”:评判。“刑”:处罚。“以”:用来。“昭”:显示,表明。“*明”:公正明察。“理”:治理。“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内外”:内廷外府。
3.内容。
**: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廷和外廷的**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第3、4段
1.叫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樟、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待中”:官名,侍从**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侍郎”:或称黄门侍郎,近侍官,管理**车驾,并充侍卫。“良”:贤能。“实”:诚实,老实。“志虑”:志向心思。“是以”:因此。“简拔”:选拔;“简”:选择。“以”:用,把。“遗”:交付,给予。“愚”:自称的谦词。“以”:认为。“为”:是。“无”:不论。“悉”:全,都。“以”:拿,把。“咨”:征询,商量。“必”:一定。“裨补”:增益补阙。“阙”:同“缺”,欠缺,不足。“广益”:使获得更多的好处;“广”,扩大;“益”,益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称之上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性行”:品性行为。“淑”:善良。“均”:公*,公正。“晓畅”:明了通达,精通。“试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试用。“于”:在。“称”:称赞。“举”:推荐。“为”:作,担任。“督”:谓大将。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行(háng)阵”:**行列,这里指军中将士。“所”:处所。
3.内容。
**: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第5段
1.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接近。“远”:疏远,离去。“小人”:奸邪无德之人。“所以”:……的原因。“兴隆”:昌盛。“倾颓”:衰败。“论”:议论。“未尝”:未曾。“痛恨”:极不满意;“痛”:极,非常;“恨”:遗憾,不满意。“于”:对。“桓、灵”:东汉末桓帝、灵帝。他们在位时宠幸宦官外戚,捕杀贤能,朝政败腐。“侍中”:指郭攸之、费樟。“尚书”:主管朝廷政事,指陈震。“长(zhǎng)史”:丞相府主管文书、簿籍的官,指张裔。诸葛亮出征,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参(cān)军”:官名,参谋军务,指蒋琬。诸葛亮出征,他和张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悉”:全。“贞”:正直。“良”:贤能。“死节”:守节义而死。“愿”:希望。“信”:信任。“隆”:势盛。“计日而待”:以日来计算就能等待其实现,意即不要多久时间。
3.内容。
**: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第6段
1.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民的代称。“躬”:亲自。“于”:在。“苟全”:姑且保存。“乱世”:动荡不安的时代。“闻(wèn)达”:显达或受称誉;“闻”:名声;“达”:显贵。“以”:因为。“卑鄙身份低微,学识鄙陋。“猥”:谦词,辱,使自己降低身份。“枉”:屈就,用于别人,含有敬意。“屈”:委屈。“顾”:拜访。“于”:到。“咨”:征询。“以”:拿。“感激”:感动。“遂”:于是。“许”:应允,答应。“以”:用,拿。“驱驰”:驱逐奔驰,引申为尽力效命之意。“值”:遭逢。“倾覆”:倾倒覆没,意为大败。指公**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战败。“际”:时期。“危难(nàn)”:危险困难;“难”,祸难。“尔来”:自那时以来;“尔”,这,那。“有”:用来整数与零数之间。“矣”:表示已然。
3.内容。
**: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第7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樟、允之任也。
“故”:因此,所以。“寄”:委托。“以”:把。“大事”:重大的事情,这里指国家政务。“以”:这里表时间界限。“夙”:早。“恐”:担心。“不”:无,没有。“效”:效果。“以”:而,因而。“明”:明见。“泸”:水名,今金沙江。“不毛”:不生长五谷,意指荒凉之地;“毛”,五谷。“兵甲”:武器军备。“奖”:勉励。“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指曹魏**区。“庶”:庶几(ji),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之词。“竭”:尽。“驽钝”:低能,愚钝;“驽”,能力低下的马,喻才能低下。“攘除”:铲除;“攘”,排斥。“还于旧都”:回到从前的都城;“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所以”:表所用之物,意为用来……的。“报”:报答。“而”:表并列。“职分”:身任之职所应尽的本分。“斟酌”:考虑。“损益”:减少增加,指兴利除弊。“进:”:奉上。“尽”:完全。
3.内容。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第8段
1.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樟、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愿”:希望。“以”:把。“效”:成效。“治”:惩处。“以”:用,拿。“告”:上报。“灵”:英灵。“兴德”:发扬盛德;“兴”,兴起,兴盛。“责”:谴责,处罚。“慢”:轻忽。“彰”:显明,表明。“咎”:罪过,过失。“谋”:谋划。“以”:连词。“诹”:询问。“善道”:好办法。“察”:明察。“纳”:采纳。“雅言”:正确之言;“雅”,正确。“深”:深切。“追”:追念。“遗诏”:君王临死前发布的命令;“遗”,遗留。“不胜”:不尽。
3.内容。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道:①道路。“中道崩殂”。②办法。“咨诹善道”。
遗:①遗留。“以光**遗德”。②(wèi)给予。“**简拔以遗陛下”。
为:①是。“俱为一体”。②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③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论:①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无:①没有。“若无兴德之言”。②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①实行。“然后施行”。②行为。“性行淑均”。③(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益:①益处。“有所广益”。②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而:①却。“**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②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于:①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②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③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④到。“还于旧都”。
以:①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②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
③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④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⑤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
《出师表》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背景
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提出的三条建议
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识记重要解词,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三国历史,正确看待诸葛亮的“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
同“知识与技能”
教学难点:
作者的感情及三条建议
第一课时
一、导入
A.以**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B.以学生了解到的**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C.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shàn),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出师表》教案6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重点)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展示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简介写作背景)
3.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恢弘 陟罚臧否 裨 以遗陛下 补阙 驽钝
猥自枉屈 以彰其咎 咨诹
4.诵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下面重点的句子:
(1)**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以驱驰。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3
2.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4、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4..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三达标反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3) **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 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2理解性填空
(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形势的句子是:
(2) 表现作者无意于功**禄的句子是
(3) 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4) 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
(5)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7)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8)《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驱驰原因是:
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2)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3)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1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16)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
(17)、表明作者淡泊**的句子:
(1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利的主观条件是:
(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20)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3.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出师表》教案7
【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资源优势,将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在读、讲、议、写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主张。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阅读体悟,自主、合作、探究,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网络教室、多**课件
学生准备:
1、课前读课文,根据注释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因特网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皆可),如:诸葛亮生*、三顾茅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2、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学生点击以下网址查阅:
二、一读课文,触摸文本
1、点击下列网站,听配乐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停顿:
①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 恢弘( ) 忠谏( ) 菲薄( )( )
陟( ) 臧否( )( )以遗( )陛下 裨补( )
猥( )自 夙( ) 庶( )竭驽( )钝
咎( ) 咨诹( )( )
②停顿: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A然/侍卫之臣/不屑于内
B盖/追**之殊遇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使/内外异法也
学生自主完成,不会的可以点击以下网站(在线新华词典)查阅:
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如有疑难可以点击以下网址:
三、细读课文,解读文本
1、(1)朗读课文1——5自然段,让学生阅读《赏析》一文。
(2)、讨论:
①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②就**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③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学生如答不出,可登陆下述网页,进行了解:
2、齐读课文6-7自然段,讨论交流疑难,思考:
①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21年的经历),好象是逸枝衍菖,对此你怎么看?
②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③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出师“的战略是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如有疑难,可以查阅以下网站:
四、研读主旨,感悟文本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诱生深思。
**: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彩。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发言。可以查阅《浅谈的艺术特色》一文的网站:
五、链接生活,直面忠诚
让学生就“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辩论时学生可查阅相关网站:
六、教师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封建**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观看《易中天评说诸葛亮》的视频:
板书设计:
《出师表》教案8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主张和上表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文字质朴,情感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慨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人物。
2.背景资料
公元221年,刘备**,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诸葛亮在*息南方**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前,他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3.知识链接
表是**古代下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表”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之类的话。著名的有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
4.检查字词
(1)重难字
崩殂(cú)疲弊(bì)
恢弘(hóng)妄自菲薄(fěi bó)
以塞忠谏之路(sè)陟罚臧否(zhì pǐ)
郭攸之(yōu)费祎(yī)
以遗陛下(wèi)裨补阙漏(bì quē)
行阵(háng)倾颓(tuí)
桓(huán)猥自枉屈(wěi)
夙夜(sù)驽钝(nú dùn)
攘除(rǎng)斟酌(zhēn zhuó)
彰其咎(zhāng jiù)咨诹(zī zōu)
遗诏(zhào)涕零(tì)
(2)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quē)漏(“阙”同“缺”,缺失)
②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词
开张
痛恨
卑鄙
所以
涕
秋
愚
(4)一词多义
道
遗
论
能
临
言
益
(5)词类活用
①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长草)
②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③亲贤臣,远小人(均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④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⑤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之人)
(6)文言虚词
以
于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a.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判断句标志。)
②省略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省略主语“陛下”。)
③倒装句
a.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b.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秋:时候。
殊遇:厚遇。
恢弘:发扬,扩展。
陟:提拔、晋升。
臧否:赞扬和批评。
2.重点句子翻译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陛下您实在应该扩大自己听闻的范围,来发扬光大**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四、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分析内外形势,对后主提出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对后主谆谆告诫,并在临别时抒发真挚情感。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讲授,圈注疑难点,适当点拨。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抽查字词的意思,试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心感受诸葛亮质朴的文笔与真挚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
(一)解读课文
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追念**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在后主的身上。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合作探究】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
3.如何评价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合作探究】这既是施政的措施,又是**的正理。其中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严明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
4.刘备选***辅佐后主刘禅的文臣武将分别有哪些?这些人有什么优点?
【合作探究】文臣:郭攸之、费祎、董允。武将:向宠。优点:文臣善良诚实、忠诚无二;武将善良公正、精通军事。
5.文中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亲小人,远贤臣。
态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也就是非常痛心遗憾。
(二)赏析语言
1.“**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其中“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合作探究】意思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2.品析“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合作探究】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从中可看出诸葛亮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尽现,耿耿忠心尽袒。
(三)归纳主旨
说说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和忧国忧民、对蜀汉忠贞不贰的思想。
(四)探究写法
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
【合作探究】(1)语言率直质朴。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达恳切忠贞的感情。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七次提到“陛下”。“报**”“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都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的。(2)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全文对后主所提的建议属于议论,中间追忆往事、感念**知遇之恩,属于记叙。而作者对刘备父子真挚的情感则融于其议论、记叙之中。三者水**融,使得文章极富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这首诗巧用典故:“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明志;尾联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另外,诗歌巧作对比:一是将理想与现实作对比;二是将诗人的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三是用蜀汉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精神。
四、课堂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学完本篇课文,同学们又有些什么感悟呢?课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诸葛亮的了解。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出师表忧国忧民忠贞不贰
《出师表》教案9
教学设想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
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定了南方****地区的**,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消灭魏国进而****,复兴汉室。
3.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三年(即公元223年)春。**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4.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昏庸**,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1.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驽钝(núdùn)
裨补阙(bìquē)行阵和睦(háng)夙夜忧叹(sù)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五、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六、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1)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指出其有利条件。
内外之臣均有“追**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之业。
(3)提出具体建议。
①“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4)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用人之明。
2.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允,“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1)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
(2)指出要法纪严明。
3.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
在。
(1)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2)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3)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的殊遇,**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有**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出师表》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
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
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中心意思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六、写作特点
(1)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分量,有强大的说服力。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
第二课时
一、朗诵课文,朗读指导。
1、师述:诵读不能是一味的多读,是有技巧的。老师介绍一下有关的技巧。
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
2、朗读技巧举例:
例读如下: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前面的两句,讲的是出师的有利条件,应连读;后面的六句,讲的是出师的目标,也应连读,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分隔句则应读断。)
又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宜”后面三句连读,“不宜”后面三句也应连读,中间则应该读断。)
3、学生练读,教师巡视点拨。
4、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反复朗读全文。
朗读要求:
①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② 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
(老师现场**学生朗读。约8分钟)
提示: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小结:
同学们读得很流畅,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但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味道,究竟缺什么味道呢?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情感。
二、讨论问题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 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
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三、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六自然段。
1、问题探究 :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在此回顾了那些往事?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⑤哪句话概括了与**患难与共的历史?
2、小结: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二)翻译、理解第七、八两段。
1、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有一句古语描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士为知己者死!
3、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请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依依之情。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 “乐不思蜀”,**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2、合作讨论: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应该是“亲贤臣,远小人”,还是 “报**,忠陛下”呢?
3、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做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忠陛下”的意愿。 刘禅是 君,但是**,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有**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三、延伸拓展
1、“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吗?
(教师**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3、就你看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在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四、小结
1、再次强调诸葛亮为刘禅所提建议及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
2、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五、作业:
1、 背诵全文 2、 配套练**题
《出师表》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表的特点。
2、通过诵读,领会文章大意。
3、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
4、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5、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6、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的确,《出师表》是千古名篇,历来为人传诵,那么(陆游在《书愤》)中怎样评价《出师表》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因足智多谋、运筹帷幄yùn chóu wéi wò为蜀汉**鞠躬尽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出师前写下了传唱千古的表文《出师表》,向后主陈说了自己的请求和愿望,被誉为智慧的化身,忠臣的**,人臣的楷模。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正音,范读。
殂 cú 陟zhì 猥wěi 诹zōu 夙sù 遗wèi 否pǐ 裨bì 咎jiù
3、学生朗读课文。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通假字
3、一词多义
道 中道崩殂(路) 咨诹善道(方法)
遗 以遗陛下(给予) 以光**遗德(遗留)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
为 俱为一体(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 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无 若无兴德之言(没有)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行 然后施行(实行) 性行淑均(行为) 行阵和睦(行列)
益 有所广益(益处) 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4、虚词
①“于”的用法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②“以”的用法 **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以驱驰(而)
是以**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5、词类活用
以光**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 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四、分析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熟读了《出师表》这篇文章并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文章,我们说,读文章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读清作者的思路,写文章的时候作者他自己有一定的思路,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了解他的思路,那么,我们看看,我们今天学习《出师表》这篇名篇,板书《出师表》,那么我们看看人们是怎样评价《出师表》的,在上节课老师提到了陆游在《书愤》中有一句是评价它的,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句?**后板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文,那么,我们看看他的思路,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9),那么作者首先写什么?大家看看课本。板书:(分析形势,提出建议),1~~5:;接着写什么?(**经历)6~~7:;再写什么呢?(各方职责)8;最后写到什么?(结束语,表心情)9
所以,《出师表》它的整个内容主要是这样,以出师为中心,首先:在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建议;其次,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和效忠心愿;接着重述前议,要各司其职;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那么,请同学们看看黑板,(画线),大家发现没有,它有一个怎样的特点?所以整篇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这样的,他出师的主要目的就是什么?(北伐)
那么。我们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我们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所以我们要在这里吸取他的智慧,那么我们想想,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吸取诸葛亮哪些智慧呢?下面我们进入深层次的分析:
2,第1自然段
教师:同学们,诸葛亮北伐,以图中原,实现兴汉大业,为何要在临走前向君王刘禅奏章呢?(因为刘禅懦弱**)鉴于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因此,诸葛亮向刘禅奏章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如何进行奏章的。
(!)全班朗读,思考:
A、 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又是什么?
B、 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C、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D、 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教师归结)
A、 明确:**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板书),
教师:那么蜀国是不是没有利的条件呢?不是,那么,有利条件是
B、 明确:“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教师:内外之臣均有“追**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完**之业。那么,面对客观条件(不利条件)与主观条件(有利条件),作为蜀汉的国君应当实行怎样的**呢?由此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E、 C、明确:“开张圣听”即要广泛听取意见**,我们用一个成语概括此意是(广开言路),诸葛亮提这一意见其目的是:诚宜“光**遗德,恢弘 志士之气”,假如不广开言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教师:“开张圣听“自然是主要的**,那么诸葛亮还向刘禅提出怎样的建议?大家看2自然段
(2)全班齐读并思考:
A、作者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
明确:“严明赏罚”,作为国君跟宫中亲近,跟府中疏远,如有所偏私,则会造成“内外异法”,即宫中府中法令不一;因此作者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如有作奸犯科以及尽忠立功者,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执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强调***事,由此才能“以昭陛下*明之理”
教师:作者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意见是什么?(亲贤远佞)大家读3~~5自然段。
作者在出师前在内政上(宫中)作了怎样的安排?大家看看第三自然段。
首先作者想到的是(宫中之事),向后主刘禅举荐了贤才,诸葛亮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而作者还特别强调这些贤才都是谁简拔的?(**)板书:(**简拔之臣),由此提出具体做法:“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这样就能够得到怎样的好处?(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教师:那么作者除了在内政上作了安排外,还在什么上作了安排?(军政上)板书:(营中之事)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作者在军政上举荐了谁?(向宠),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从前试用此人,**是如何评价的呢?(**称之曰能),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教师:这两段述说****,举荐文臣武将。都是为下文说“亲贤臣”张本。且看第五段:
教师:1、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教师: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亲贤远佞的利与弊。
教师:**在世时痛恨叹息谁?(桓,灵二帝昏庸误国)由此使后主引以为戒,促使后主要亲贤远佞。
教师:诸葛亮在宫中之事中举荐了郭攸之、费讳、董允,他还向刘禅补荐了哪些贤才?(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说明“亲贤臣”才能是国家兴旺发达。
小结:第一部分,从当前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遗志,并向他提出三条建议,在表达方式上是运用寓情于议,,具体地说,在议论形势、任务、**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分析第二部分:
1、全班齐读6~~7自然段
逐句分析第六段:
A、 叙述 本志: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B、 叙 猥自枉屈,三顾茅庐:
**: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C、 叙 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教师:本段。。。。。。。。(见教师用书P558)
逐句分析第七段:
A 、 叙 托孤之事
B、 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C、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D、 补笔
小结:第二部分表达方式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创业经过和“受名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的感激之情,表达自己的心愿。
《出师表》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在**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熟记“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理解作者的**主张和**愿望。
(2)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具学具
三国割据的挂图,三国演义的电影片段等
教学设计思路
在古代忠君与爱国是一致的,故对诸葛亮忠于刘氏**并为之鞠躬尽瘁的思想行为不求全责备。学习本文,难点不在讲解而在背诵。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生字新词较多,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教学要点
一、解题、作者、背景、出师表。
二、老师指导阅读、分段。
三、研读1、2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
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刘禅是个糊涂**,诸葛亮对他很不放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案二》,来自网!http://
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个“表”规劝和告诫刘禅。这个“表”,后人称之为“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陈情、**的一种奏章。
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要求读得富于感情,有层次感),同时画出生字新词。
三、听写生字新词,给生字注音。
崩殂恢弘妄自菲薄陟罚臧否郭攸之费祎以遗陛下裨补阙漏猥自枉屈夙夜忧叹庶竭驽钝以彰其咎咨诹善道
四、指导分段。
1.围绕“出师”思考以下几点: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了哪几条**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第三,在说明出师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伐魏的决心?
2.讨论后分段,写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研读第1、2段。
1.结合文中注释阅读课文,并补充如下注释: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
秋:引申为关键时刻。
盖:语首助词,可译为“原来”。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的谏言。谏,读jiàn,臣下规劝**,向**提意见。
昭:读zhào,诏示,显示。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刑,受罚。
光: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臧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奖励惩罚,表扬批评。
恢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发扬。
2.指导分析第1段。弄清第1段中三句话的意思。
(1)**: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读第1句)值此存亡危急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读第2句)内外大臣这样表现的.原因?(读“盖追”句)内外大臣能如此,作国君的又当如何?(读第3句)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指导背诵:这三句话语意连贯,互为因果,要顺着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3)指导辨析词的引申义和“以”的连接作用。
①结合上下文,辨析词义,完成下表。
(“秋”的引申义学生回答可能有困难,教师可提示:民以食为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②复习“以”的介词用法——当“用、把、拿、凭”等意思讲,分析“以”作连词的用法。“开张圣听”目的是“以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以”连接目的,可译为“用”、“用来”。
妄自菲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以”连接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断”。
(4)指导朗读。
3.指导分析第2段。
(1)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
(2)提示背诵:宫中……若有……宜付……以昭……不宜……异法也。
六、布置作业。
《出师表》教案13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者也乘机发动**。这时,魏已牢固地**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 预习2—5段。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宫廷里的**。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以**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出师表》教案14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
目标2
难点:
目标2
教具: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诸葛亮是**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5)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3)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
3.抽样**,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遗德,以昭陛下*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课题:出师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材分析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3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课题:出师表(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材分析
重点:
目标1、2
难点:
2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抽查**: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2.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大部分意思综合归纳)教师抽查二位检查
3.写作特点:(讲解)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此外,本文名句颇多,好读好记
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堂上练习
1.指出下列词语的引申义(结合课后练习三)A类
崩()秋()阙()驽()钝()驱驰()
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A类
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卑鄙:古(卑劣龌龊)今(身分地位低微)
感激:古(感谢)今(感动、激动)
谨慎:古(小心谨慎)今(认真和慎重)
六、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C.预习《捕蛇者说》
《出师表》教案15
【教学要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中原,**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⑴与吴国通好;⑵加强内政建设;⑶*定南方**。
三、生字、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阙(quē)苟(gǒu)猥(wěi)夙(sù)驽(nǔ)攘(rǎng)咎(jiù)诹(zōu)祎(yī)咨(zī)颓(tuí)**遗德(yí)以遗陛下(wèi)长史(zhǒng)行阵和睦(hóng)性行淑均匀(xíng)以塞忠谏之路(sè)2、解释重点词:
危急存亡之秋:紧要时刻以光**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不宜异同:不同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是以**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叹息痛恨:痛心遗憾。**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由是感激:感动、激动。遂许**以驱驰:奔走效劳。深入不毛:苗。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庸。攘除奸凶:排除、铲除。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以咨诹善道:询问。
四、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五、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⑶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⑸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⑵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⑶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⑷“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三、第3、4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⑵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⑶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⑸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称之曰能”
⑹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⑺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举荐文臣武将。
四、第5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6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⑵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⑶“感激”的原因?
“**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哪句话概括了与**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知遇之恩的决心。
二、第7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
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之明”
⑶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托付之情的决心。
三、第8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检查: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第四课时(总结复习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难点〗
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板书:
出师表
(蜀)诸葛亮
第一部分:晓之以理。
第一层(1):分析形势,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
第二层(2):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
第三层(3~5):推荐文臣武将,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小”。
第二部分:动之以情
(6)述身世,讲经历。
(7)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
(8)总提期望与要求。
(9)结束语:报**、忠陛下
二、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他的恩主**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陈述意见,提出修明**、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知遇之恩和托付****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7次提陛下,“报**、忠陛下” 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 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未竟的“**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复习重点词
四、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