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及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
惠崇是一位宋代僧人,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名画,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幅鸭戏图。
苏轼将这首诗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图画虽然形象鲜明,给人一种视觉感,但毕竟是静态的,苏轼的一首诗让这幅画活灵活现起来,充满了春日的动态景象。
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乌台诗案和黄州之贬,当时他正值中年,但他心中并无悲怨,而是乐观、活泼地面对生活。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充满朝气的人生态度,也正是他的这种心态才能创造出这样富有生命力的诗句来。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竹林就可以看到旁边的桃花,说明竹林的稀疏,还没有生长茂盛。“桃花三两枝”,正是早春景象,桃花还没有怒放,三三两两,但充满了春日的朝气与生机。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江水温度的变化当然只有在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知道,它们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中的鸭子增加了诗人的童趣,当时苏轼的表情大概和孩子一样惬意快活。我们如果细加思索可以看出,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也道出了人生哲理:凡事只有亲力亲为,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是一种水草,是河豚的食物。现在,蒌蒿已经满地生长,芦芽刚刚冒出新芽,像极了庄稼人剃头后新生的短发,画面感立刻呈现出来,栩栩如生。
“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的吐芽,必定会有河豚出现。图画中静止的画面,被苏轼用“欲上时”描绘得活灵活现起来,将虚景写成了实景;将静止写成了动态。在苏轼的眼中,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幅表在画框里的画,而是真实的景象映在了眼前。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画面的美感和真实感,使诗和画完美的结合。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出了苏轼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敏锐机智的感受,他将图画描写得如此生动,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