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原文 及赏析)

句子 2023-10-21 14:44:25

——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学者们把它列入“咏怀诗”,是颇有道理的。尽管诗人在《序》里讲得分明,“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但“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石林诗话》语)阮籍就曾有效地采用这种手段逃避政治迫害(见《晋书·阮籍传》)。《饮酒》诗结尾处“但恐多谬误,君当恕醉人”之意,与阮籍故作醉态,同出一辙。

《饮酒》(其五)共十句,全诗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一开篇就交代了诗人生活环境的特点。造屋人间,本应是世事繁复,万声嘈杂,他却独无车马喧嚣,幽居闲静之地。一、二两句用一“而”字连接,转得突兀,把两句间的距离陡然拉长,形成鲜明对照,使诗人虽处人间,但不同凡俗的品格一开始就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又以此巧设悬念,在两句间留下一片空白,读者不禁追问:他为何能于浊世间独得清静?三、四两句自问自答,以实写填补上两句之间的空白。想要超脱尘俗,独处僻静之所,关键的是心境必须高远,胸怀必须宽阔,目光必须展放。这两句既是诗人经验的结晶,又是诗人人格的体现。因为前者,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因为后者,诗人才充满了自信。设问句式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句的回环美,而且突出了诗人悠适、高远的胸襟,加强了诗句的感情力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境高远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最爱菊花,因而到东篱下采菊是他的正常活动。他穿行在幽雅的菊花丛中,花与人相互辉映,融溶和谐,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菊香盈袖,菊花满怀。在这里,人为花使,花令人醉。在诗人的脑海里,尘俗的迷雾,宦海的阴霾,已经纤毫无存,一切都是那么晴和、雅适。诗人的心境,早已像一池清静的湖水,荡漾着碧绿的、甜甜的春意,唯其如此,方能在采菊之时,悠然举首,偶见远方青山。那隐隐约约的重峦叠嶂,那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唤起了诗人多少奇异的遐想和人生的意趣。不见犹可,一见则如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晶莹的鹅卵石,击起了层层波浪。诗人再也无意于篱边采菊,而是放眼远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时青山仿佛推近了许多,他不仅能清晰地看到了山中气象,而且分明眺见了青山以外的斜阳。火红的晚霞染赤了天边,映红了苍翠的山坡,给山尖镶上了一道闪光的金边。这多像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啊!然而更妙的还不是夕照下青山静穆的形象,而在于山中充满了青春的话力,跃动着无数的生命。不信,请看那其中一对飞鸟,也许刚刚旅游归来,现在正结伴飞行,准备回到山上的家里去。可以想象,当它们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该有多少它们的同类和友好近邻出来迎接,那里不正汇聚着一股生命的洪流吗?而飞鸟的形象又是多么悠闲,富有诗情画意,它以流动的态势给人以无尽的美的感受。诗人正是捕捉到这一美的形象,将其融入广阔的背景中,创造了高远的境界,从而把他那不同流俗的人格展露出来。看到这里,诗人忽然从沉醉和奇想中省悟过来,惊叹道: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意说:这里面蕴藏着真理,但这真理到底是什么呢?当他想要辨别的时候却忘掉该怎样表达了。所谓“真意”,是指对人生真正意义的认识,这里既包含着诗人对“车马喧”的仕宦生活的痛苦回忆,也有诗人对现实世界还普遍存在的“大伪”的冷静思索,万千思绪,一齐出现在残留着昔日创伤的诗人心灵,其中深情幽意,只有渊明自己能够领会,又何必去辨别和用言语去表达呢?所谓“忘言”,非真正忘掉了要说的话,而是有话未说,欲言又止。因为他既已意会,则无须再言传了。言之则太直露,不言,却蕴籍尽致,余味曲包。不说“不言”,而曰“忘言”,更多一层婉曲,写情述志可谓别致,精妙无双。

宗白华先生说:“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有‘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是这境界。”(《美学散步》)杨龟山云:“陶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澹深邃,出于自然。”(《诗林广记》)苏东坡亦曰:“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同上)诸家所见,悉中肯綮。渊明诗“看似寻常实奇崛”,最能于平淡处见精奇,冲澹处寓深邃。这首《饮酒》诗被誉为“空灵美”的典范之作,道理也在这里。尤其是诗的五、六两句,更以其独具的自然美赢得了千古读者的赏誉。过去有些版本将诗中的“见”字改成“望”,使许多诗人和评论家感到深深不满。因为就只一字之差,大大损害了原诗的自然美,歪曲了诗人的本意,而给人呈现出不可思议的画面。《鸡肋集》引东坡语讲得极透彻:“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身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可见渊明诗“功夫在诗外”,纯是一片天籁,非有雕饰之痕。欣赏者当以诗为媒,而至诗外去探寻诗人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