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令偷香 徐娘傅粉(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句子 2023-10-24 11:01:07

李清照的这首《多丽》原载于《乐府雅词》卷下,《漱玉词汇钞》题作《咏白菊》,《历代诗余》题作《兰菊》。至于写作背景,大概如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分析的,其为“重返汴京和婕妤初叹(1106年前后)”而作。这首词里运用了很多典故,可见词人旁征博引的文学功底以及丰赡的才情。李清照的《多丽·白菊》词,通过对风雨揉损仍清芬酝藉,秋色将阑仍雪清玉瘦,经历磨难的白菊的描绘,进而赞美其冰肌玉骨、高洁清雅的品格和操守。李清照赞颂了白菊的容颜、风韵、香味、气质、精神。深有寄托,表现对腐败污浊的社会风习的不满。作者以白菊为喻,反映了词人高洁的心志,端庄的品格。

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注释:

①萧萧:形容风雨声。《诗·郑风·风雨》:“风雨萧萧,鸡鸣胶胶。”《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琼肌:美玉般的肌肤,多用以形容女子皮肤美。宋晏殊《玉楼春》“红条约束琼肌稳,拍碎香檀催急衮。”此比喻白菊花瓣。

③贵妃醉脸:唐杨贵妃酒后脸色红润。唐李浚《松窗杂录》宋乐史《太真外传》等皆有杨贵妃饮酒的记载。此用以比喻一种红艳富贵之菊,与白菊相比。像杨贵妃醉酒后那样娇媚造作。

④孙寿愁眉:像孙寿那样故作愁眉惑人。《后汉书·梁冀传》载:东汉梁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李贤注引《风俗通》:“愁眉者,细为曲折。”此形容一种妖态媚人的菊花,与白菊相对比。

⑤韩令偷香:像韩寿那样偷来别人的奇香。东晋韩寿,貌美体轻,贾充女贾午看中了他。寿逾墙暗通。她将皇帝赐给其父的西域奇香偷来给寿。后贾充会见诸吏闻寿身上有奇香,疑寿与午私通,但没有宣扬,后将午嫁给寿。宋·欧阳修《望江南》:“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世说新语·惑溺》:“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以为掾。每聚会,贾女于青琐中看,见寿,悦之,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寿蹻捷绝人,逾墙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觉女盛自拂拭悦畅有异于常。后会诸吏,闻寿有奇香之气,是外国所贡,一着人则历月不歇。充计武帝惟赐己及陈骞,余家无此香,疑寿与女通……充乃取女左右婢考问,即以状对。充秘之,以女妻寿。”韩寿习称韩椽,无称“韩令”。不知是李清照误记还是为避与“孙寿”重复“寿”字而改易。此典意在形容白菊芳香之气。

⑥徐娘傅粉:像徐娘那样,擦脂抹粉。南朝梁元帝妃徐昭佩与帝左右暨季江私通。季江曾曰:“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后称妇人虽年老面色不衰者为徐娘。《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徐妃“讳昭佩,东海郯人也.……帝左右暨季江有姿容,又与淫通。季江每叹曰:‘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但徐娘并无“傅粉”事,诗文多用何晏傅粉为典故。据《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而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此处当作者误记或改易。唐·李端诗:“敷粉何郎不解愁。”清照误记何郎为徐娘。这二句当为“韩椽偷香,何郎傅粉。”或清照笔误,或传抄致讹。此用以形容白菊皎洁。

⑦莫将比拟:不拿来对比。

⑧屈平陶令: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伟大诗人。他在《离骚》中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象征他的高尚和纯洁。陶令:即陶潜,字渊明,东晋末年伟大诗人。曾为彭泽令,故名。他对黑暗现实不满,“志趣高洁,不慕名利”。后弃官归家,作《归去来辞》,有《陶渊明集》传世。他很爱菊花,在《饮酒》诗中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⑨风韵:风度韵致。唐丘丹《经湛长史草堂》:“烟霞虽异世,风韵如在瞩。”相宜:指白菊与屈平陶令风韵相适。

⑩清芬清香。宋韩琦《夜合诗》“清芬逾众芳。”酝藉:酝酿。

⑪酴醾(túmí):一作“茶蘑”植物名。初夏开花,色似酴醾酒,故名。

⑫秋阑:秋深,秋尽。

⑬雪清玉瘦:形容白菊洁白如雪,清瘦似玉。

⑭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⑮汉皋解佩:《太平御览》卷八〇三引《列仙传》:“郑交甫将往楚,道之汉皋台下,有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汉皋,山名,又名万山,在湖北襄阳西北。佩,即佩玉,古人系在衣带上的饰物。后因以作男女爱慕赠答的典故。此句意谓盛开后的白菊,犹如汉水边解佩的两位仙女,凝聚着惜别的愁思。

⑯纨扇题诗:指汉班昭(班婕妤)写《团扇歌》。纨扇,用细绢制成,所以叫纨扇。汉成帝即位之初,班氏被选人后宫,颇受宠爱,不久即为婕妤。后来,赵飞燕姊妹宠盛,婕妤失宠,于是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乃做团扇诗,以团扇秋凉即被主人弃置不用比喻弃妇遭遇。用此两典,寄寓对白菊的赞美怜惜。

⑰朗月清风:《世说新语·言语》:“清风朗月,辄思玄度。”

⑱泽畔东篱:用了屈原行吟泽畔,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作者既发议论,又发感慨。既同情菊花,又同情屈陶,更隐含以屈陶自况深意。

译文:

小楼寒冷,

帘幕低垂.

秋夜长长。

恨萧萧无情风雨。

一夜搓揉,

将白玉般的肌肤损伤。

她不像贵妃娇艳的醉容.

也不似孙寿愁眉的媚样。

韩令的风流,

徐娘的傅粉.

都不算新奇.

切莫用来比拟白菊的形象。

细细看来,

只有屈原、陶令,

风度神韵正相当。

微风吹起,

送来清远芬芳.

若比酴醾花,

丝毫不逊让。

秋深气含霜,

雪一样清白,

玉一样坚瘦,

无限依依,

对人情意长。

她恰似含愁凝视的汉皋神女,

又如同洒泪题扇的班姬神伤。

时而风清月朗,

时而烟浓雨暗.

天教憔悴伴孤芳。

纵然倍加爱惜.

也不知

姣好的姿容还能留多长!

只要世人晓得怜惜.

又何必再思念那——

屈原行吟楚泽畔.

陶潜采菊东篱旁

赏析:

李清照写这一首词,是因为白菊是高洁的象征。她所钦慕的是爱菊者屈原、淘渊明的高风亮节,并且也借此自抒襟抱,达到咏物见志之目的。

上片用反衬手法形容所咏白菊的颜色姿态,借此显出其风度韵致,从而咏赞了屈平(原)和陶潜(渊明)的雅量高标。首四句写秋夜风雨凄其,小楼上帘幕重重,还是敌不住寒气的侵袭。在这漫漫的长夜里,词人所担心的是那庭院中的丛丛白菊花,它的琼肌玉骨,恐怕经受不起冷雨凄风毫不留情的摧残。接着四句举出几个历史人物的品貌特征,说明白菊既不像贵妃醉酒后的脸庞,以娇态媚人,也不像孙寿故意描成纤细弯曲的愁眉,以妖姿惑人,至于贾女私赠给韩寿的奇香的芬馨,还有徐娘半面妆上所涂抹的白粉,更是不足取,不能与白菊相比较。

“细看取”三句,承以上否定语“不似”而来,指出以上几个人都不能与白菊相比,仔细看来,还是以屈原和陶渊明的风度韵致来比较正好相宜。“微风起”三句,描写菊品既高,微风过处,散发出酴醾相似的清香,淡雅而又耐人玩昧。

下片从正面咏赞白菊。“渐秋阑”三句,写白菊比雪还要洁净,比玉还要窈窕。秋光渐晚,她似乎有感于分离在即,透露出不胜依依之情。“似愁凝”两句,形容盛开后的白菊,好像那汉水岸边的二位仙女,在解下所佩明珠赠送给悦己之人,满怀凝聚着惜别的愁思;又好像汉宫中的班婕妤,在题诗诉述失宠后的苦痛,清泪洒上了洁白的纨扇。“朗月”三句,叙说经历了秋天的明月清风,浓烟暗雨,白菊的玉貌丰姿逐渐憔悴,纵使加意爱护怜惜,亦不知能够将她留住多久,这是表示爱菊的深情。

末尾三句是对即将谢落的白菊加以挽留,言下之意是只要此地有知音,又何必苦忆那行吟泽畔的屈原和采菊东篱的陶游明,并且要追随而去。最后点出作者自己亦深慕屈原和陶渊明的人格与襟抱,希望白菊能引以为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