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时(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句子 2023-11-10 15:09:41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韶州曲江人,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他有胆识、有远见,忠耿尽职,选贤任能,既是著名政治家,也是文学家、诗人。他的名诗《感遇·其一》(共十二首),列为《唐诗三百首》开卷之作。

这首《望月怀远》是张九龄最为流传的一首名篇,千百年来,一直因情致深婉、用语自然、艺术浑成而为人称颂,成为唐诗名篇中的名篇,是有情人相互倾诉衷肠首选的诗篇之一,特别是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广为传颂。

诗名《望月怀远》,是对着月亮来怀念远方的人。月亮,一直以来就是表达思念意向的绝佳之物,不惟月亮本身给人的朦胧感觉和梦幻情调,特别也是由于历代文人对月的描述和寄托,也强化了月亮在人们心中所代表的情感。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是如何以月传情亮、以月怀远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立刻将人带入这种情境之中。这个月亮不是在山间、岭头,不是在庭中、窗外,而是在海上。试想一下,苍茫无际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这是一幅宏阔至极的场景,同时也是一幅旷远孤独至极的场景!“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身处这个场景,在“仰观宇宙之大”中,难免会有所思,更何况,此时的诗人贬谪在外而远离了亲人呢。此时看海上明月,难免更增孤寂,更引起思念之情,他情不自禁地会遥想身在天涯海角的人此时应会和他共享此一轮明月。所以,诗人从这里起笔很自然地进入“怀远”主题。

情之所至,思念在心。诗人由看到海上明月,而天涯怀远、而怨遥夜、而起相思,思绪自然流动,一泻而下。此时,月华如水,思念如水。接下来,我们看诗人如何进行思念的,他的感情、他的活动、所思所想在下面几句里有生动的记录和描述:他首先熄灭了烛光,一是外面的月亮很明亮,二来诗人大约是索性想好好享受一下可以放飞思绪、自由自在进行思念的那种感觉。然后,诗人又披上一件衣服,来到外面,此时他又体会到露水的滋生。斯情斯景,诗人急切想和远方的人共同分享。张若虚曾在诗中说“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九龄在此诗中则表示希望将月光“盈手赠”,乃异曲同工之妙,但就是这个希望也落空,因为纵有千般思念,这月光也无法用手采来赠给远方的人。于是诗人又将希望寄托在梦里,他决定还是回去睡吧,好做一个甜蜜的梦,梦里好与思念的人相逢。一连串外在和心理的活动,在此处嘎然而止,但留给我们的余音回响却是绵绵不绝,让我们的心绪也不由随着诗笔而延伸、而深受触动,产生共情。

诗人入梦了吗?梦中见到思念的人了吗?诗中其实未给出明确答案。但读者的心已经被深深感染了。正所谓:有情则诗生,无情则诗死。这首诗就是将深情贯之、融入,无论是景物、心理、活动,都很好地体现出了深深的情感。在“海上生明月”这样的场景中,这种情感尤显深纯、清幽、空灵和曼妙,虽沉着缠绵而又不见感伤,细腻入微,悠悠不尽,故虽无华丽辞采,却最能以情动人。读之、品之,仍能让千百年后的你产生心灵上的相通、共振,这也正是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