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情只到梨花薄(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句子 2023-11-10 12:13:29

  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生于1655年,卒于1685年。原名纳兰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少时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并在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都有骄人的成绩;又继承了满族传统,擅长骑射和武术,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容若的父亲是一代权相明珠,家族十分显赫,隶属满洲正黄旗,是清朝初年满族中八大姓氏里最风光、最有权势的家族,也就是后来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容若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自己又能力出众,侍从帝王左右。可造化弄人,出生于贵胄之家,又身居高位的他却向往的是平民生活,甚至有隐居之想。个人生活的特殊经历,和他本人的愿望相差甚远,所以他的心情很郁闷。这一切直到他二十岁时才得以稍稍改变,是因为他遇见了自己的知己——妻子卢氏。她善解人意,贤良淑德,懂纳兰的心,夫妻二人情感甚笃,琴瑟和鸣。可惜美好的时光总如过眼云烟,婚后第三年,卢氏死于产后受寒。纳兰的心情异常悲痛,连魂也被爱妻带走了,忍着巨大的悲痛,他写了许多悼亡词,读来让人伤心不已。就以一首《虞美人》为例:

  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本词解析:

  春情:春天的景象或情趣。

  零落:植物凋零。

  银笺:银色的信笺。

  同心苣:形如连锁火炬状的图形,或是织有同心苣状的同心结,古人常用它来形容爱情。

  提起《虞美人》,我们总会想起李后主的绝笔:“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忆起故国的明月,便有项王的一曲悲歌:”虞兮虞兮奈若何“。战场上的斗争美人无奈,只有来世再续情缘。但纳兰的这首《虞美人》却是一首怀念爱妻的悼亡词。

  纳兰亡妻的忌日在春残之时,这时梨花开始凋零,伤心的人是不能看见春残花落的,纳兰触景伤情,他便写下这篇令人唏嘘不已的悼亡词。开篇写景“春情只道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写的是春天到了梨花盛开,来不及欢喜就被风吹落,夕阳西下,黄昏降临,却不知道人间还有人在相思惆怅,伤心的不能自已。这里作者以春光比喻相处时的美好时光,用凋谢的梨花来指代心中的爱人,没写悼亡而是流露出悼亡之伤,感情抒发得很自然。同心苣是爱情的信物。这些眼前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容若,当时和妻子有多么欢愉恩爱。可是面对这些,他只有无奈地沉浸在深深的伤痛中。这里笔锋一转,由实入虚,用“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之典故,写自己想象中的情景。这句词最能表现纳兰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为了与挚爱的妻子相见,容若情愿长眠不醒,他渴望在梦中和她相见,甚至也对着她的遗像呼唤,试图让亡妻能像“真真”那样,走出来和自己相聚。

  词中提到的真真,是唐朝爱情传奇故事中的女主角,因敢爱敢恨而为后人称道。据唐人杜荀鹤《松窗杂记》记载:“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容色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可令生,余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颜如其言,遂呼之百日曰······果活,步下言笑如常。“后”真真“泛指美人。故事后来在年终时真真为赵颜生下一对儿女。后来赵颜被巫师迷惑,为真真喝下符水,最终真真伤心欲绝,带着一对儿女回到画中,永远离开了人间,赵颜清液长唤,再也不见真真走出画中。

  白色的梨花,象征着纳兰和妻子间纯真无暇的爱情。可惜梨花本身太脆弱,春风吹来就会凋落。犹如生命一样脆弱,人的命运都是逃不过宿命的。纳兰期待着两个人再次相会哪怕是在梦中。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年,但他对妻子的深情,却用尽了一生去怀念。他的深情都在他的词中,他的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光谱,让我们的目光穿越三百年的时空,去和那位痴情公子相遇,去感受爱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