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

句子 2023-10-14 13:18:2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共有两首。分别如下: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两首中以其二名气最大,入选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知名度高,传唱度广,历来是鉴赏评论的焦点,这里我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说,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认识。

  1、这两首诗有着强烈的陆游诗作风格,其一写微观环境和个人情感,其二写宏观世界和家国情怀,感情色彩极为浓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也就是公元1192年的秋天。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两首诗,都出自陆游的《剑南诗稿》,属于七言绝句。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陆游创作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

  陆游是浙江绍兴人,南宋时称作越州山阴,家里世代名门望族。生于两宋之交、长于偏安南宋的生活经历,让他对国家不幸、民族矛盾和家庭困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给他的诗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陆游的诗中大都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凸现了个人命运和时代环境的深度交织。

  陆游的个人经历和国家同样曲折,他能够在爱国的同时并付诸实际行动,但多次献策无果,坚持北伐却权微言轻,屡次起复又屡遭罢黜,让这种个人命运的曲折连带家国情怀一同融入了他的诗作。

  绍熙元年(1190年),官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的陆游上书宋光宗,请谏“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并劝告光宗“勤俭节约、以尚风化”,遭到主和派弹劾,最终以“嘲咏风月”的名义被罢官。

  罢官后,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忧愤于国家大事,愁绪满怀又无可奈何,只能终日读书作诗,《秋夜》二首创作于1192年,正处在罢官时期。

  2、罢官回到山阴之后,陆游无心赏景游玩,他一方面时刻关心着朝廷大事和北伐大计,一方面又忧心于个人命运,在一个秋日清晨,写下了这首组诗。

  我们先分别来看这两首诗表达的内容。

  其一:

  天边的银河正在向西南方向坠落,天光欲曙,邻家的鸡在不住的鸣叫。大病初愈后,自己的壮志已经快要消磨殆尽了,出门时回想起自己无奈的一生,也只是搔了搔头上的白发。

  其二:

  三万里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向上耸入云天,北方金国占领地区的人民已经在胡人战马激起的尘土里面流干了眼泪,向南盼望着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已经过去了一年又一年。

  诗人在第一首诗中根据自身的所见所感描述了了一副场景,已经不复年轻的诗人在这个清晨走出家门时,看见了西南方向的银河,听见了隔壁邻居家的鸡叫,似乎这只是再平淡不过的农家景象。因为诗人曾多次在诗中描述家居情景,比如在《游山西村》中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以及在《临安春雨初霁》中的: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和本诗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在《秋夜》中的这句远不及以上两句那么脍炙人口,这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在出门时的所见所闻。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忽然感慨自己年华不再,只剩下了杜甫所言的“白头搔更短”,猛然生出一种凄凉悲怆的感觉来,让人从所见所闻的平淡怡然忽然转换为对自己身世的无奈慨叹。

  然后其二的格局倏然变化,从诗人的身边、诗人的个人情感,拔高到对世界对家国的关注上来,黄河和华山增加了空间上的辽阔浩淼,遗民和王师的对立表现,则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整首组诗放在一起来看,诗人用四个画面来勾勒出从微观到宏观、由自身而世界的场景。民俗风情引人入胜,家国苦难发人深省,从短短的两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显露无遗,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激扬四射,令人感慨万千。

  3、《秋夜》两首中,诗人多用动词,用以串接起不同的画面,更给这些动作赋予了力量,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笔笔鲜活,跃然纸上。

  先说其一。

  诗人在首联中描写的情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落”字将银河在曙光中淡化的速度骤然加快,把读者目光聚集在远方,刚刚起床出门的诗人自然而然的先向远处望去,也侧面表明了天光破曙、长夜将尽。在颔联中,诗人先用“喔喔”的拟声词描写鸡鸣,再用量词“一再”表示频率,似乎对扰人清梦的鸡叫声颇为不满,又似乎是彻夜未眠的自己更为烦恼,将出门时的所闻所见描写的颇为生动。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从周身景象转变为对自己的感叹。尤其是尾联中的“搔”字,既与颈联中的“病来”呼应,又对年华已逝、心残躯老给予具体动作,似乎用一个字,写尽了自己平生的万千感慨,不禁悲从中来。

  当我们以为诗人只是清晨出门,看见秋色寂寥,触景伤情时,诗人随即写下了其二,整组诗的格调出现了升华。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里面先用量词,“三万里”和“五千仞”是对黄河和华山的形容,这里的夸张手法是为了烘托整个客观世界的宏达,与其一的景色描写相比,其二的景物变得无比宏达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之后的颈联和尾联,则来到了组诗的思想中心,前诗的铺垫,都是为了抒发最后的情感。在这里,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诗人的早起,是真正的心忧国家偏安,感慨失地难复、人民苦难。

  对于失陷金国的遗民,诗人将他们的痛苦全都融入了“泪尽”里面,眼泪都哭干了,这该有多绝望?这一点,诗人用自己代入换来了感同身受。尾联中的“望”字,是本诗的诗眼,所有的精华都凝聚在这一个望字中,遗民泪尽但仍然南望宋朝军队,表现了渴望,又展现了绝望,但仍然留存了希望,一年又一年的等待,诗人和遗民是相信能够见到王师的,也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期待。

  结语:“不见王师久,漫说北群空”。生活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体会到诗人在写下这首组诗时的痛苦和无奈。但千百年来,家国情怀是不会变的,纵使岁月流转,物是人非,我们仍然在诵读陆游的诗文,仍然会为诗中感人的“南望王师又一年”而潸然泪下,他的人和他的诗仍将辉照万古,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