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谢御史阅读文言文

综合 2024-10-30 07:46:37

书谢御史【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莫敢诘(2)命卒曳下奴

(3)汝敢笞我!(4)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卷石底以处(《小石潭记》)

b.巡城遇之至之市(《郑人买履》)

c.遂焚烧其车其真无马耶(《马说》)

d.乃遍游江浙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2.翻译句子。(6分)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苟全*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13.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

10.①质问、责问②拉③用竹板打④借

11.a。

12.①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

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③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13.这段文字写了谢御史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而被削职为民的事,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

书谢御史阅读文言文2

书谢御史【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鱿屡??字?E?唬骸案殷孜遥∥页宋抑鞒担?旮殷孜遥毕壬?娲笈??大着??旆偕掌涑怠T唬骸按顺灯窀纯霸紫嘧??本裴橹校?司酃郏?逗粼唬骸按苏婧糜?芬樱焙瞳|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莫敢诘(2)命卒曳下奴

(3)汝敢笞我!(4)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卷石底以处(《小石潭记》)

b.巡城遇之至之市(《郑人买履》)

c.遂焚烧其车其真无马耶(《马说》)

d.乃遍游江浙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2.翻译句子。(6分)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苟全*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13.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

10.①质问、责问②拉③用竹板打④借

11.a。

12.①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

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③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13.这段文字写了谢御史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宠奴、焚烧和?车辆而遭和?报复而被削职为民的事,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

书谢御史文言文翻译3

《书谢御史》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谢振定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书谢御史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

谢御史者[1],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2]。当乾隆末,宰相和?用事[3],权焰张。有宠奴常乘?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鱿屡??字?E?唬骸案殷孜遥∥页宋抑鞒担?旮殷孜遥毕壬?娲笈??大着??旆偕掌涑怠T唬骸按顺灯窀纯霸紫嘧??本裴橹?4],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5]。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6]。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诛,复官部郎以卒。

及道光*巳之岁[7],河南裕州知州谢兴?i[8],以卓异荐入都。裕州,御史之子,由翰林改官也。引见时,唱陈名贯毕[9],皇上问曰:“汝湖南人,作京语何也?”兴?i对言:“臣父谢振定,历官翰林御史,臣生长京师。”上悟曰:“尔乃烧和?车谢御史之子耶?”因褒奖兴?i家世,勉以职事。明日,上语阁臣:“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昨见其子来,甚喜。”未几,命擢兴?i叙州府知府[10]。方裕州入见时,吾乡人士在京师者,盛传天语,以为谢氏父子之至荣也,又幸芗泉先生之生于其乡而以相夸耀也。敏树得知其本末如此云。

敏树又记在都时,有郎官当推御史者,语次[11],因举芗泉先生之事。郎官谓曰:“芗泉负学问文章,又彼时请议尚重,故去官而名益高,身且便。今我等人材既弗如,而时所重者,独官禄耳,御史言事,轻则友人笑,重则恐触罪,一朝跌足,谁肯相顾盼耶?且家口数十,安所赖耶?”余无以进之。嗟呼!昔之士风人情,犹之今也。以裕州今日家世之荣,孰不欣羡而愿其有是?孰知当芗泉先生罢官时,同朝行辈[12]中,必有相侮笑者,讥毁者,***累而不敢附和者。其家人居室,必不如在官之乐者。且使先生官不罢,其进取抑未可量,一遭斥逐,终以不振,独气节重江湖间耳。然则先生之烧车之时,亦可谓计虑之不详尽者耶?[2]

译文:

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掌权,权势很大。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和?被诛***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到了道光十三年,河南裕州知州谢兴?i因为政绩优异被举荐来到京城。这个裕洲知州,就是谢御史的儿子,是由翰林改任现职。谢兴?i被引见给皇帝的时候,高声报告姓名籍贯完毕之后,皇上问道:“你是湖南人,却说京城话,为什么呢?”谢兴?i回答说:“我的父亲谢振定,担任过翰林、御史,我在京城出生长大。”皇上明白过来,问道:“你就是烧掉和?车子的谢御史的儿子吗?”于是赞扬谢兴?i的家世,勉励他勤于职事。第二天,皇上对内阁大臣说:“我年青时听说谢御史烧车的事情,心里认为那是很豪壮的事。昨天看到他的儿子到来,非常高兴。”没多久,命令提拔谢兴?i为叙州府知府。当谢兴?i入京面见皇上时,我们家乡在京城的人,盛传皇上的话,把它看作是谢家父子最大的荣耀,又因谢芗泉先生生在自己的家乡而感到荣幸,而且拿来向别人夸耀。我知道的情况就是这样。

我又记起在京城的时候,有一个正被推举为御史的郎官,在和他交谈中间,我顺便提起谢芗泉先生的事迹。这位郎官说:“芗泉先生很有学问,文章又好,再加上那时候清议还被很盛行,所以他被免官后名声愈来愈大,自己也活得很舒适。现在我们这种人才能方面已经比不上他了,而现时人们所看重的,只有官位俸禄罢了,一个御史议论政事,说轻了朋友会笑话,说重了又害怕获罪,如果有一天栽了跟斗,谁愿意看你一眼呢?况且家中几十号人口,又依靠谁呢?”我无话可说。唉!过去那些官场风气,依然传到了现在啊。凭着谢裕州今天家世的荣耀,谁不高兴羡慕而且希望他有这样的结局?”谁又知道当芗泉先生被罢官的时候,同朝为官地位相同的人中间,一定有侮辱嘲笑他的人,有讽刺诋毁他的人,有畏惧受到连累而不敢帮他说话的人。他家里人在家中,一定比不上他做官时快乐,况且假如谢先生官职不被罢免,他升职的前景或许不可估量,但一朝遭到罢免,到最后都因此而不能重振局面,只是气节被普天下看重罢了。既然这样,那么谢先生在烧车的时候,也可以说是考虑得不仔细全面吗?

注释

[1]谢御史:谢振定,字一之,号芗泉,湖南湘乡人,乾隆年间进士,嘉庆初官御史。著有《知耻堂集》。御史:清代行使纠察的官吏。

[2]楚:湖南古属楚国。

[3]和?:清满洲正红旗人,姓钮祜禄,字致斋。乾隆时由侍卫迁户部侍郎兼*机大臣,执政二十余年,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乾隆晚年对他极为倚重。任职期间结党营私招权纳贿,嘉庆继位后抄没家产,责令自***。清代大学士实际行使宰相之权,故文中称他为“宰相”。

[4]九衢:通衢大道。

[5]削籍:除去官籍名姓,即革职。

[6]筇(qióng):竹杖。屐(jī):登山用鞋的一种。筇和屐都是游历山水的用具。部郎:郎中,旧时*各部尚书、侍郎、丞以下的高级部员。

[7]*巳:1833年(道光十三年)。

[8]裕州: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方城县。

[9]唱陈名贯:高声报告姓名、籍贯。

[10]叙州府:治所在今四川省宜宾市,辖四川省大凉山及雷波县以东,富县以南,隆昌、兴文等县以西。

[11]当推御史者:正推举为御史的人。语次:说话中间。次:中间。

[12]行辈:辈分,这里指地位相同的人。

文言文对比阅读《书谢御史》《戴胄犯颜》题目4

文言文

(一)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①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②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清·吴敏树《书谢御史》)

(二)

上③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②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③上:指唐太宗。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命卒曳下奴(拉)...........b.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借)

c.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假装)...d.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恼怒)

1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组是(4分)

a.天下之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乃遍游江浙....................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扶苏以数谏故

d.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20.选文中的谢御史和戴胄在为官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文章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17.c(3分).18.ac(4分)..

19.(1)这辆车怎么还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2分)

(2)你是只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2分).....

20.两人都是不畏权势,敢于执法的人。谢御史不惧威胁,痛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的车辆;戴胄敢于向唐太宗直言进谏,要求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4分)

[文言文对比阅读《书谢御史》《戴胄犯颜》题目]相关文章:

《御史程君墓表》阅读*5

御史程君墓表

(金)元好问

君讳震,字威卿。先世居洛阳,曾大父获庆,大父总,质直尚气节,乡人有讼,多就决之。父德元,自少日,用.侠闻。尝与群从分财,多所推让,州里称之。君幼日梦人呼为御史,故每以谏辅自期。章宗明昌二年,经童出身,补将仕佐郎。宣宗幸汴梁,入为尚书省令史。时相知其可用,不半岁,特授南京警巡副使。

兴定初,辟举法行,除陈留令。将之官,白府尹言:“县务不治,令自任其责,丞、簿、佐史辈无预焉。幸无扰之,使令得尽力。”尹诺之。既到官,事无大小,率自负荷,次官奉行而已。时秋大旱,冬十月乃雨。归德行枢密院发民牛运粮徐、邳,君为使者言:“吾麦乘雨将入种,牛役兴,则无来岁计矣。使者不能宽十日程耶?民事果集.,虽乏*兴,吾不辞也。”使者怒而去。君力毕农种,粮运亦如期而办。行院仍奏君要誉小民,不以*食为急,朝廷不罪也。御史台察能吏,亦为奏首,且言可充台谏,乃拜监察御史。君莅职,慨然有埋轮之志①,即劾奏:“平章政事荆王以陛下之子,任天下之重,不能上赞.

君父,同济艰难,顾乃专恃权势,灭弃典礼,诸所不法,不可一二数。陛下不能正家,而正天下难矣。”书奏,宣谕:“御史台程某,敢言如此,他御史不当如是耶?”且有旨切责荆王,出内府银,使偿物直,敕司马杖大奴尤不法者数人。于是权贵皆为敛手。东方频岁饥馑,盗贼蜂起,特旨以君摄.治书侍御史,运京师粮八万石赈徐、邳。君经画饷道,十里一置驿,罗弓*以防寇夺,备医*以起病疾。辇运相仍,如出衽席之上。饥民踵来,凡所以为贷、为籴、为赈赡,无一失其当。

荆王积不平,密遣诸奴誘奸民徐璋造飞语讼君于台。宣宗颇直君,欲勿问,王执奏再三,乃从之。已而璋伏诬告,君当还台。在律:官人与部民对讼,无罪犹解职。竟用是罢官。君泰然自处,都无已仕之愠。聚书深读,盖将终身焉。天不假年,以正大元年三月二十有一日卒,春秋四十有四。

(选自《元好问文编年校注》,有删改)①埋轮之志:语出《后汉书〃张纲传》,后作敢于*劾权贵的典故。

5.下列各组加点的实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用侠闻用善骑射,***首虏多,为汉中郎

b.民事果集天下云集而响应

c.不能上赞君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d.特旨以君摄治书侍御史侯生摄敝衣冠

答:a(a.因为。b.完成;聚集。c.帮助;介绍。d.代理;整理)

6.下面句子中,都能体现程震“有才能”的一项是(3分)

①尝与群从分财,多所推让

②事无大小,率自负荷

③虽乏*兴,吾不辞也

④力毕农种,粮运亦如期而办

⑤御史台察能吏,亦为奏首

⑥经画饷道,十里一置驿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答:d

7.下面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震的曾祖父、祖父都推崇气节,乡人很信任他们;程震的父亲也颇受乡人的称赞。程震不仅因父辈的荣耀而名声显赫,而且对自己也严格要求,因而获得上司的赏识。

b.大旱之后,适逢雨期。程震为百姓着想,为了不错失播种机会,不怕得罪上司,勇敢地向使者提出宽限时日的建议,结果惹怒了使者。

c.程震效法汉代的张纲,有澄清天下之志。他抨击荆王,希望宣宗为国家的前途考虑,惩处荆王。宣宗听从程震的意见,痛骂荆王,权贵也因此收敛了许多。

d.荆王嗾使小人诬告程震,事情虽然得到澄清,但程震也因此丢失了官职。程震并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而是收集了很多书,打算读书终老。

答:a(“程震不仅因父辈的荣耀而名声显赫”一句没有依据)

8.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饥民踵来,凡所以为贷、为籴、为赈赡,无一失其当。(4分)

答:饥民接连到来(1分),凡是用来借粮、买粮、赈济的(2分),没有丝毫差错(1分)。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3分)

答:自己炫耀功劳(1分),施展自己的聪明而不师法古人(或“不以古人为师”)(2分)。

(3)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高祖本纪》)(3分)

答:用好处引诱他(1分),趁机袭击攻打武关(1分),大败他们(1分)。

参考译文

程君名叫震,字威卿。他的祖先居住在洛阳,曾祖父程获庆,祖父程总,朴实正直,推崇气节,乡人有了争论,大多让他们来裁决。程震的父亲程德元,在年少时,就因为有侠义出名。曾经与亲戚分财产,时常推让,州里的百姓都称赞他。程君小时候,白天梦见别人喊他御史,所以常常以劝谏左辅之臣来自许。章宗明昌二年,考取经童科,补任将仕佐郎。宣宗到汴梁,程震入朝担任尚书省令史。当时的宰相知道他是个可用之才,不满半年,特别授予他南京警巡副使的官职。

兴定初年,征召推举的法律实施后,程震担任陈留县令。将要上任,程震对府尹说:“县里的政务治理得不好,县令自身来承受职责,不要牵连丞、簿、佐史等人。希望不要打扰他们,使得他们能够尽力办事。”府尹答应了他。上任之后,事情无论大小,程震都自己来承担,下面的官员只是奉行罢了。当时秋天遭遇大旱,到了冬季十月份才下雨。归德府行枢密院派发百姓的耕牛到徐州、邳州去搬运粮食,程震对使者说“我们的麦子趁着下雨将要播种,如今动用耕牛去服役,那么没有下一年开销了。使者难道不能宽限十天吗?百姓的农事果真能完成的话,即使有耽误*用物质征集的罪过,我也不会推辞。”使者愤然离去。程震尽心竭力完成农事,运粮的任务也如期完成。行枢密院于是上奏程震向百姓猎取荣誉,不把运送*粮作为首要的事情,朝廷并没有惩处程君。御史台考察有才能的官吏,把程震排在首位,并且进言说程震可以担任台谏,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的官职。程震到任,情绪激昂,有张纲埋论的志向,即刻上奏说:“平章政事荆王凭借陛下之子的身份,担任天下的重任,不能帮助君王,共同度过艰难的时光,反而独揽大权,抛弃典礼法则,诸多不法行为,数不胜数。陛下不能匡正家庭,却想匡正天下,这是很困难的。”奏章送上去后,宣宗晓谕说:“御史台的程震,如此敢说话,其他御史难道不应当这样吗?”并且下诏痛责荆王,要他拿出内府的银两,偿还百姓商品的价值,下令司马杖责特别不守法的几个奴仆头目。于是其他权贵都为此不敢胡作非为了。

东方连年发生灾荒,盗贼蜂拥而起,皇帝特别下令让程震代理治书侍御史一职,把京城里的八万石粮食运送到徐州、邳州去赈灾。程震筹划运送的路途,每十里设置一个驿站,准备了武器来防备贼寇抢夺粮食,又准备了医*来治疗疾病。运输毫不间断,如同太平时代一样。饥民接连到来,凡是用来借粮、买粮、赈济的,没有丝毫差错。

荆王心中忿忿不平,秘密派遣奴仆引誘奸邪的小民徐璋编造流言到府台告程震的状。宣宗很认为程震是个正直的人,想不过问这件事,但荆王执意再三上奏,于是听从了他的意见。不久徐璋因为诬告而被判罪,程震应当还到府台。根据当时的法律:官员与百姓对簿公堂,即使没有罪名仍然要离职。程震最终因为这件事情而被罢免了官职。程震泰然处之,一点也没有被罢官的怒意。他收集了许多书籍深入阅读,大概要终老其间了。老天没有给予他长寿,在正大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四十四岁。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文言文阅读6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行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的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靠前,尖名籍甚。

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有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及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半台、草桥诸圣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拜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皆。每过期居邸,绳床*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4.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坐终日晏:平静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居:积储

c.不接当事当事:权要d.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

【参考*】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目镜次其别号也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吾其还也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为武置酒设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参考*】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煕年少时本*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云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参考*】b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

(2)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译文:

(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译文:

【参考*】

(1)从西安到咸宁出任知县,在神像面前发誓,不会因为一文钱二玷污了自己。

(2)各位先生喝酒喝的高兴的时候,辩驳的问题像蜜蜂一样层出不穷,他们各自都凭恃义气,都不肯屈居别人之下。

(3)我害怕那三种问题会成为子孙的忧患,所以也不敢了。

《答谢中书书》 文言文阅读7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交辉()⑵晓雾将歇()

⑶夕日欲颓()⑷沉鳞竞跃()

⒉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⒊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⒋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

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山川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了。

3.略

4.略

《赵襄主学御》文言文 阅读8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