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东楼》原文赏析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这首诗写的是在咸阳城头登临远眺所引起的感慨。古诗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整首诗都不错,且不乏名句;也有的整首诗很难说多么好,但某些句子却写得很精彩。许浑的这首诗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就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开头两句说:登上咸阳城楼,城外的一切,引起我登高怀远的哀愁。芒荻(蒹葭)和杨柳,都使我想起与它很想象的那个水中的汀洲。这里,主要是自然环境的某些特点,引起作者对两个不同地方的联想。从句中“万里愁”“似汀洲”这些语言来看,似乎是指江南水乡,作者是丹阳人,很可能指的就是他家乡的某个地方。“万里愁”也可以说就是作者怀念老家的乡愁。
“溪云初起日沉阁”,据作者自注,句中的“溪”,指咸阳城南的皤溪,“阁”是指城外西边的慈福寺阁,写的是咸阳城楼所见。意思是说,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这说明了时间已是傍晚,而且开始显出了雨意。下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却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因为这里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这种自然界变化的特点。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这个时候,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是到了大变动的前夕了。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能写出这个概括*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义,就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用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第三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这两句说的是同一个内容:在傍晚飞鸟停息和秋天寒蝉长鸣的荒草杂树丛生的地方,原来是秦汉时代的旧宫苑。但是,上下句的意思,又有所区别:上句“鸟下”,主要是写动态;下句“蝉鸣”,则是写声音。而且,上下句的对仗,对得非常工整,鸟下对蝉鸣,绿芜对黄叶,秦苑夕对汉宫秋,在语言的声调,含义,词*等等都很严谨地相对。
这第三联是接着前面咸阳古城来说的。这是秦代的都城,汉代京城长安与它只有一河之隔,登上咸阳城楼,就自然联想起秦宫汉苑。它跟第二联又有含义上的内在联系。第二联是写大变动在即的预感,这一联则是写历史上皇朝没落的不可避免。当年何等繁华的秦宫汉苑,此时只留下乱草杂树中的宿鸟和鸣蝉了。唐皇朝的前景也已显示出了衰败没落的征兆,整个形势已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它的前景必将与历史上兴盛一时的秦汉皇朝一样,留下来的,也只能是乱草杂树,一片荒凉了。这种内在联系在末联清楚地表现了出来。第四联说,过往的行人们,不必去问过去历史上的事,社会在不断地变迁,秦汉却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了,只有渭水却依旧不息地东流。这结尾虽然是发议论,但却没把意思说尽,而是给人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咸阳城东楼》原文及赏析2
作者: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赏析】
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朝的往事吧!秦汉故址上,只剩下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不息东流……”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城”,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是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孟浩然《登安阳城楼》古诗原文赏析3
古诗《登安阳城楼》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县城南面汉江流,江嶂开成南雍州。
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
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
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
作品赏析
【注解】:
⑴安阳城楼:唐初安阳县城楼,唐中后期安阳故城被洪水摧毁。
⑵县城南面汉江流:是说古安阳县城的位置在汉江北岸,南面流着汉江。
⑶江嶂开成南雍州:是指汉江将古安阳城与安康县城隔开,登上安阳城可南望安康。当时,人们把长安称北雍州,将安康誉为南雍州。此诗中的南雍州,指安康,唐朝长安属于雍州管辖,在安康正北,故称安康为南雍州。
⑷才子乘春来骋望:是说地方文士当春放眼眺望。
⑸诸公暇日坐销忧:是指地方长官乘暇日消遣忧烦。
⑹楼台晚映青山廓:是说站在楼台上能看见处在青山之中的城郭,指唐时安康城。
⑺罗绮晴娇绿水洲:是指士女们的华美衣裙服饰使晴和的绿水芳洲更加妩媚。
⑻向夕波摇明月动:是说傍晚汉江的粼粼水波照得明月随之而动。
⑼更疑神女弄珠游:是指水波中流动的明月像神女在弄珠(神女弄珠的传说发生在作者家乡襄阳西万山之麓,诗人在这里联想起了神女弄珠的故事,神女指汉水女神)。
【鉴赏】:
孟浩然登安阳城楼,眺望的是汉江和对岸的`安康县城,实际上讴歌的安康。《登安阳城楼》生动描绘了古安阳城和安康城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折射出了盛唐开元之时的安康经济社会面貌。在孟浩然笔下,当时的安康城有相当规模,城美、水美、山美,人更美,才有“楼台晓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的佳句。虽然此事至2007年己过去了1278年,安阳故城早在唐中后期就被洪水摧毁,安康故城在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祜四年)遭水患邑署漂没,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县城完全毁弃,但今天读诗抚昔,方知汉*前身古安康的繁荣。
江楼月原文赏析4
【作品介绍】
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809年(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他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原文】
江楼月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创作背景】
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809年(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他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后来,白居易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标注:“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
【赏析】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在诗人眼前,涌上诗人心头。“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晴远不知。”以“一宵”言“相忆”时间之长;以“潜”表深思的神态。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很远,诗人不知道两地是否都是这样的“明月”之夜,这样的诗句将离情别绪说得十分动人。“两地*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别出心裁。靠前联里,离人虽在两地还可以共赏一轮团“明月”,而在第二联里,诗人却担心着连这点联系也难于存在,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
诗的后半则是写诗人处于“新境”,叙述他对“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正当”表现出白居易和元稹推心置腹的情谊。以“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层表现出体贴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又表示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
这首诗,虽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却通篇都道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诗在意境创造上有它独特成功之处,主要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看起来全诗句句抒情,实际上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诗都会在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而且产生联想。当读者读了前四句,会联想到江楼、圆月的景象和诗人凝视吟赏的情景,这较之实写景*更丰富、更动人。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过秦楼原文赏析5
《过秦楼》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
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
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
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沈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
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
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
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过秦楼作品赏析【注释】:
此词通过现实、回忆、推测和憧憬等各种意意象的组合,抚今追昔,瞻念未来,浮想连翩,伤离痛别,极其感慨。词中忽景忽情,忽今忽昔,景未隐而情已生,情未逝而景又迁,最后情推出而景深入,给读者以无尽的审美愉悦。
上片“人静夜久凭栏,愁不归眠,立残更箭”是全词的关键。这三句勾勒极妙,其上写现在的句词,经此勾勒,变成了忆旧。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词人独倚阑干,凭高念远,离绪万端,难以归睡。由黄昏而至深夜,由深夜而至天将晓,耳听更鼓将歇,但他依旧倚栏望着,想着离别已久的情人。他慨叹着韶华易逝,人各一天,不要说音信稀少,就是梦也难做啊!
他眼前浮现出去年夏天在屋前场地上“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情景。黄昏之中,墙外的车马来往喧闹之声开始平息下来。天上的月儿投入墙内小溪中,仿佛在水底沐浴荡漾。而树叶被风吹动,发出了带着凉意的声响。这是一个多么美丽、幽静而富有诗情的夜晚。她在井栏边,“笑扑流萤”,把手中的“画罗轻扇”都触破了。这个充满生活情趣的细节写活了当日的欢爱生活。
下片写两地相思。“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是词人所闻有关她对自己的思念之情。由于苦思苦念的折磨,鬓发渐少,容颜消瘦,持玉梳而怯发稀,对菱花而伤憔翠,“欲妆临镜慵”,活画出她在别后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渐”字、“趁时”二字写出了时间推移的过程。接着“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三句则由人事转向景物,叙眼前所见。梅雨季节,*多晴少,地上潮湿,庭院中青苔滋生,这不仅由于风风雨雨,也由于人迹罕至。一架蔷薇,已由盛开时的鲜红夺目变得飘零憔悴了。这样,既写了季节的变迁,也兼写了他心理的消黯,景中寓情,刻画至深。“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这是词人对伊人的思念。先用“无聊”二字概括,而着重处尤在“为伊”二字,因相思的痛苦,自己象江淹那样才华减退,因相思的折磨,自己象荀粲那样不言神伤。双方的相思,如此深挚,以至于他恨不能身生双翅,飞到她身旁,去安慰她,怜惜她。可是不能,所以说“空见说”。“谁信”二字则反映词人灵魂深处曲折细微的地方,把两人相思之苦进一步深化了。这些地方表现了周词的沉郁顿挫,笔力劲健。歇拍“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以见明河侵晓星稀,表出词人凭栏至晓,通宵未睡作结。通观全篇,是写词人“夜久凭栏”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前片“人静”三句,至此再得到照应。银河星点,加强了念旧伤今的感*彩;如此以来,上下片所有情事尽纳其中。
这首词,上片由秋夜景物,人的外部行为而及内在感情郁结,点出“年华一瞬,人今千里”的深沉意绪,下片承此意绪加以铺陈。全词虚实相生,今昔相迭,时空、意象的交错组接跌宕多姿,空灵飞动,愈勾勒愈浑厚,具有极强的艺术震撼力。
相见欢·念无尽
凝雪似烟缥缈,
梅零落,
恰似静月升上深冬夜。
念无尽,
憔悴损,
有谁怜?
淡听楼内玉萧引相思。
《东郊》原文及赏析6
【诗句】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出处】唐·韦应物《东郊》
【意思】终年束缚在官署,清晨来到郊外春游,顿觉心旷神怡。杨柳送来的徐徐和风令人舒畅,静谧的青山使我的忧虑淡薄。作者描绘了一幅清晨郊野的清新、宁静、明丽的春*丹青。曙光初照,微风习习,垂柳摇曳,青山含翠,清爽怡人,美不胜收。相形之下,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倦怠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注:吏舍,官署。跼(jú),拘束,束缚。
【全诗】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全诗赏析】
此诗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任上所作,其“萧散冲淡”的诗风与“高雅闲澹”的意境,透露出淡淡的弃官归隐之意。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交代诗歌创作的缘由与事由。诗人天天被官场俗务缠身,一年*劳到头,终于有机会到涂州的东郊游玩,领略郊外清朗的曙*,不是令人心境开阔,心旷神怡吗?一“跼”字,一“旷”字,对照出诗人官场生涯的拘束与烦闷,与郊外游玩的舒缓与惬意。
三、四句则写诗人漫步郊野之所见所感。在和煦的春风中,杨柳依依不舍,摇曳起舞。青山如画,消弭着我的红尘俗念。诗人在郊外感受到的轻松豁达与自由散漫,尽在此“散”“澹”二字,意蕴含蓄而旨趣幽远。五、六句,继续写诗人走马观花之景。斜倚在树丛中,能安逸地休憩。沿着山涧逶迤而上,郊外的春光处处可见。此四句,将诗人逃离尘世,随缘自适的喜悦与畅快彰显得极为充分。
《东郊》原文和赏析7
【诗句】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出处】唐·韦应物《东郊》
【意思】杨柳依依,飘散着和煦的春风。青山淡淡,化开了我的思虑。靠着树丛安然清静地休息一会儿,又沿着小溪优哉游哉地归去。诗人描绘自己春日郊游时,那悠然自得的情景。诗句意境平和清湛,风格恬淡秀逸。读之,恍如走入世外桃园一般,令人豁然畅快,以至神醉心迷。“依”、“缘”两个动词逼真地再现了诗人那逸致飘然的神态。
注:淡,作动词用,冲淡,洗淡的意思。适,正合其意,就是适合的意思。
【全诗】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全诗赏析】
此诗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任上所作,其“萧散冲淡”的诗风与“高雅闲澹”的意境,透露出淡淡的弃官归隐之意。
五、六句纯是写景,但平常之景物,经过韦应物的圣手妙笔,焕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霭”,本意为云气,在此处意为笼罩。微雨过后,云气蒸腾,笼罩着芬芳的原野。空阔原野上,四处可见春天的斑鸠在欢快地鸣叫,它们是在向理想中的爱人发出求爱的讯息?写“春鸠”的欢鸣,其实暗喻诗人对“春鸠”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王维曾有“屋中春鸠鸣,树边杏花白”之句,此二句不遑他让。
诗的前八句,整体洋溢着欢畅愉悦的心情,景中寓情,情随景转。然而,郊游的欢乐终究有结束的时候,在此幽居的念头也只能闪瞬即逝。因为,诗人还有无尽的公事等着他去处理,以致每次的游玩只能行*匆匆。诗人在此发出了最后的喟叹:我终将会辞官挂印而去,我多么希望像陶渊明那样,造茅屋一间,与清风明月为伴,在无忧无虑的大自然中去享受纯净人生的美好。
《咸阳值雨》原文及作者赏析8
《咸阳值雨》作品介绍
《咸阳值雨》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9卷。
《咸阳值雨》原文
咸阳值雨
作者:唐·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晓云将入岳阳天。
《咸阳值雨》注释
①咸阳桥:即西渭桥。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②还:全诗校:“一作绝。”
《咸阳值雨》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等多受他影响。
《咸阳值雨》繁体对照
卷579_14鹹陽值雨溫庭筠
鹹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濛隔釣船。
還似洞庭春水*,曉雲將入嶽陽天。
《城傍曲》原文赏析9
《城傍曲》作品介绍
《城傍曲》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
《城傍曲》原文
城傍曲
作者:唐·王昌龄
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兔骄。
邯郸饮来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雕。
射***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弰。
《城傍曲》注释
①诗题唐写本作《邯郸少年行》。
②饮:全诗校:“一作饭,又作饱。”
③皂雕:黑雕。
④“射***”句:《史记·李将*列传》:“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李)广,广亦竟射***之”。
⑤却月:半圆之月。此指弓形如却月。弰:弓的末端。
《城傍曲》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城傍曲》繁体对照
卷141_32城傍曲王昌齡
秋風鳴桑條,草白狐兔驕。
邯鄲飲來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雕。
射殺空營兩騰虎,回身卻月佩弓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