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的功效与作用
白茅根,是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见于路旁向阳的干草地或山坡上,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以下是关于白茅根功效与作用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别录》记载:白茅根主治五邪引起的惊悸、啼哭、悲伤等症状。将其烧成灰,用酒或水调和后,取方寸*量,可治疗蚁瘘。
陶弘景认为白茅根可用于治疗疮痍和癣。
《**论》提到白茅根可治疗山瘴和疟疾,同时对于恶*溃疡也有疗效,可通过烧灼敷用。
《日华子本草》中指出白茅根可治疗小儿惊邪、痔漏、恶*溃疡和疥癣等症状。
《滇南本草》记录了白茅根的多种用途,包括治疥癞、痈毒、气滞行血、胸膈膨胀逆气、膀胱疝气等。
《纲目》列举了白茅根的多种功效,包括除痰、治疟寒热、风湿痹痛、通经脉、下乳汁、消肿瘤、排脓血、通窍***虫等。
《本草再新》中指出白茅根具有搜风去湿、解热败毒的作用。
*名:白茅根
入*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茎
*制方法:
白茅根:洗净、微润、切段、干燥,除去碎屑。
茅根炭:取净白茅根段,加热炒炭至表面焦黑*,取出凉透。
*味:甘,寒。
归经: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主治: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痛。
相关配伍:
竹木入肉:白茅根烧末,猪脂和涂之,可治风湿成肿。(《肘后方》)
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可止血。(《千金翼》)
小便出血:茅根煎汤,频饮为佳。(《谈野翁方》)
解中酒毒,恐烂五脏:茅根汁,饮一升。(《千金方》)
用法用量:煎服,9~30g。鲜品加倍。止血多炒炭用,清热利尿宜生用。
禁忌: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以上是关于白茅根的一些基本信息,希望对您有帮助。
第2篇:落地生根的功效与作用
落地生根的功效与作用:落地生根又叫打不死、脚目草、土三七、叶生根、晒不死,落地生根的功效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拔毒生肌,落地生根的作用是治痈疮肿毒、乳腺炎、丹毒,落地生根用*禁忌是脾胃虚寒者忌用落地生根落地生根的功效:
落地生根又叫打不死、脚目草、土三七、叶生根、晒不死,落地生根的功效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拔毒生肌,落地生根的作用是治痈疮肿毒、乳腺炎、丹毒,落地生根用*禁忌是脾胃虚寒者忌用落地生根。
*名:落地生根
别名:打不死、脚目草、土三七、叶生、叶爆芽、厚面皮、着生*、伤*、叶生根、晒不死、古仔灯、新娘灯、天灯笼、**草、大疔癀、大还魂。
*味:淡、微*、*,凉。
归经:肺、肾经
功效:解毒消肿,活血止痛,拔毒生肌。
主治:外用治痈疮肿毒,乳腺炎,丹毒,瘭疽,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烧烫伤,中耳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全草30-60g;根3-6g;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晒粉研粉撒;或捣汁含漱。
*材基源:景天科落地生根属植物落地生根,以全草入*。
落地生根的作用:
1、落地生根治热*胃痛:落地生根鲜叶五片。捣烂绞汁调食盐少许服。 (<福建中草*>)
2、落地生根叶:消肿止痛。外用治跌打,*伤,热疮红肿,热眼过膜(加*片);落地生根根:内服治肺热咳嫩(煲猪肉)。<南宁市*物志>
3、落地生根治创伤出血:落地生根鲜叶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
4、落地生根治乳腺炎:落地生根鲜叶一至二两。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5、落地生根治急*中耳炎:落地生根鲜叶,捣烂绞汁滴耳。(<福建中草*>)
6、落地生根治关节肘痛:落地生根鲜全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
7、落地生根治跌打损伤吐血:落地生根鲜叶七片。捣烂绞汁,调酒、亦砂糖,炖温服。(<福建中草*>)
8、落地生根止血,消炎,生肌。治*伤出血,疮痈溃烂,烫伤,中耳炎。<陆川本草>
9、落地生根治疔疮,痈疽,无名肿毒:落地生根鲜叶一至二两。捣烂绞汁,调蜜饮服,渣敷患处。(<泉州本草>)
10、落地生根治喉风肿痛:落地生根鲜叶五片至十片。绞汁,含漱。(<泉州本草>)
11、落地生根敷疮毒,能拔毒。<岭南采*录>
12、落地生根凉血,止吐血。<植物名实图考>
13、落地生根治溃疡:叶爆芽一斤(生捣汁晒干,取粉用),梅片五分。共末粉,掺患处。(<陆川本草>)
落地生根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用落地生根。<泉州本草>
第3篇:茄根的功效与作用
茄根的功效与作用:茄根又名茄母,治久痢便血,脚气,齿痛,冻疮。根的提取物有某些抗菌作用。为茄科植物茄的根和茎。 1、<纲目>:散血消肿,治血淋,下血,血痢,*挺,齿匿,口蕈。 2、<医茄根的功效:
茄根又名茄母,治久痢便血,脚气,齿痛,冻疮。根的提取物有某些抗菌作用。为茄科植物茄的根和茎。
1、<纲目>:散血消肿,治血淋,下血,血痢,*挺,齿匿,口蕈。
2、<医林纂要>:散热消肿,治风痹。
3、<滇南本草>:行肝气,洗皮肤瘙痒之风、游走引风,祛妇人下*湿痒,*浊疮。 根、叶,蒸热治瘫痪。
4、<开宝本草>:主冻疮,可煮作汤渍之良。
5、<日用本草>:烧灰敷冻疮穿烂处。
6、<分类草**>:治风湿筋骨瘫痪,洗痔疮。
7、<天宝本草>:去下焦湿热,痰火,脚气。
茄根的作用:
1、治牙齿龋痛:一茄根捣汁,频涂之。二陈茄根烧灰敷之,先以露蜂房煎汤漱过。
2、治久痢不止:茄根(烧灰)、石榴皮等分。为末。以沙糖水服之。
3、治牙痛:茄科以马尿浸三日,晒炒为末,每用点牙即落。
4、治女*挺出:茄根烧存*,为末,油调在纸上,卷筒安入内,一日一上。
5、治口中生蕈:用醋漱口,以茄母烧灰,飞盐等分,米醋调稀,时时擦之。
6、治夏月趾肿,不能行走者:九月收茄根悬檐下,逐日煎汤洗之。
第4篇:白茅根的功效与作用
白茅根的功效与作用:白茅根又名茅草、白茅草、茅根,为禾本科茅根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用于吐血,尿血,热淋,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咳嗽。别名:茅根、兰根、白茅根的功效:
白茅根又名茅草、白茅草、茅根,为禾本科茅根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用于吐血,尿血,热淋,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咳嗽。别名:茅根、兰根、茹根、地菅、地筋、兼杜、白茅菅、白花茅根、丝茅、万根草、茅草根、地节根、坚草根、甜草根、丝毛草根、寒草根。干茅根:拣净杂质,洗净,微润,切段,晒干,簸净碎屑。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别名:茅根、地管、茹根、蓝根。
*味:味甘苦,*寒,无毒。
归经:入肺经、胃经、小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吐血,尿血,热淋,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咳嗽。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者加倍),捣汁或研末。
白茅根的作用:
1、白茅根治肺结核咳血:鲜白茅根60 克,藕节炭15 克,栀子炭15 克,仙鹤根15 克,侧柏叶炭20 克。水煎服。
2、鼻衄:白茅花15 克,猪鼻1 个。将猪鼻切碎,与白茅花同炖1 小时,饭后服。每日服1 次,连服3-5 次。
3、白茅根治肺热咯血:鲜白茅根90 克,仙鹤草15 克。水煎服。
4、白茅根治血尿:鲜血茅根60 克,小蓟30 克,车前草30 克。水煎服。
5、白茅根治*伤出血:白茅花适量,干敷伤口。轻轻加压后包扎即可。
6、白茅根治跌打内伤出血:白茅根60 克,马兰根30 克,白糖15 克。将前2 味*水煎,加白糖调服。
7、白茅根治乳糜尿:鲜白茅根250 克,荠菜30 克,马鞭草2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连服3-5 剂。
8、白茅根治急*肾炎:鲜白茅根40 克,一枝黄花30 克,葫芦壳15 克,白花蛇舌草3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
9、白茅根治病毒*肝炎:白茅根60 克。水煎2 次。分2 次服,每天1 剂。
10、白茅根治肾小球肾炎:白茅根干品250 克。加水800 毫升,煎至300 毫升,分早晚2 次服。
11、小便热淋:鲜白茅根90 克,车前草30 克。水煎服。
12、白茅根治肝硬化腹水:鲜白茅根300 克。水煎,分2 次服,每天1 剂。
13、麻疹疹透后身身热不退:鲜白茅根50 克。水煎代茶饮。
14、白茅根治反胃,酒醉呕吐,暑日口渴少津:鲜白茅根80 克,鲜芦根60 克。共切碎,加水煎成500毫升,顿服。每日1 剂,连服3-5 天。
15、白茅根治高热后,口渴多饮:鲜白茅根100 克,葛根30 克。水煎当茶饮。
16、白茅根治产后风湿痛:老白茅草叶、石菖蒲、陈艾各适量。水煎外洗患部。
17、热喘:鲜白茅根、桑白皮各30 克。水煎,分2 次服。
18、黄汗:鲜白茅根200 克,猪瘦肉200 克。将白茅根切细,与猪肉共炖烂,分次食肉喝汤。
19、白茅根治曼陀罗中毒:鲜白茅根50 克,甘蔗500 克,椰子1 个。将白茅根、甘蔗捣烂、榨取自然汁,加入椰子水煎服。
白茅根用*禁忌:
1、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白茅根。
2、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第5篇:【生地】生地的功效与作用
[生地]生地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生地为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以块根入*,鲜地黄有清热、生津、凉血的功效;生地黄有清热、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经、金疮瘀、凉血、止血的功效;熟地黄有滋*补[生地]生地的功效与作用:
生地为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以块根入*。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
生地黄:清热、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经、金疮瘀、凉血、止血;
熟地黄:滋*补肾、调经补血、血虚头痛、肝痛。原主产于古怀庆府,即今天河南省温县、孟县、武陟、博爱、沁阳等县,现全国各省、自治区几乎都有引种栽培。
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养*生津功效 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肠燥便秘,如增液汤。*用时煎服,10-30克,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鲜生地味甘苦*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本品*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食用方法
[生地]生地的食用方法:
甘蔗生地茶
功效:清热养*,或热病伤*者可饮。
材料:鲜甘蔗(去皮)200g、生地3g、绿茶3g。
做法:将甘蔗切成小块,用水煎煮甘蔗、生地至水沸后,泡茶饮用,可加*糖。
生地龙骨冬瓜汤
材料:冬瓜500g,龙骨250g,生地25g,麦冬25g,蜜枣二颗,盐少量。
做法:
1、生地,麦冬各25g。
2、龙骨250g洗净。
3、龙骨焯下过血水。
4、生地麦冬泡几分钟,洗净表面的杂质。
5、冬瓜去瓤,连皮洗净后,和生地麦冬龙骨蜜枣,一同煲一小时。
6、加少量盐此汤去火。
梨子生地茶
功效:养*生津,清热,外感热病口烦渴、咳嗽。
材料:鲜梨子1个(去皮)、生地5g、绿茶3g。
做法:用水煎煮梨子块、梨皮、生地后泡茶。可加适量*糖。
海带生地汤
功效:此*膳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美容养颜之功效。
材料:取海带30克、生地18克、绿豆100克、陈皮3克、瘦猪肉100克。
做法:将海带洗净泡发切丝,猪肉、陈皮洗净切丝,与生地、绿豆同置砂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煲2小时,加食盐少许即可食用。
枸杞生地酒
功效:补益肝肾,明目。适用于视力减退,视物模糊。
材料:枸杞子250克,生地300克,陈年黄酒1500毫升。
做法:将枸杞、生地共捣碎,置于干净瓶中,用黄酒密封浸泡15天,过滤去渣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空腹饮10~20毫升。
生地茶
功能:滋*养血,降血糖,升血压,利尿,抗菌,保肝。*虚发热、盗汗、口烦渴;月经不调;胎动不安;*枯便秘;风湿*关节炎;传染*肝炎;湿疹、荨麻疹、神经*皮炎等皮肤病。
材料:生地10g、绿茶3g。
做法:用生地的煎煮液30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传统*茶方。
生地旱莲草粥
功效:主要治疗鹅口疮虚火上浮型:口、舌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面白唇红,口舌糜烂,神疲乏力,口干不渴,舌嫩红,脉细。
材料:生地15克,旱莲草15克,粳米30克。
做法:将生地、旱莲草水煎,取汁去渣,粳米加清水煮粥,熟时加入生地旱莲草汁,再煮沸片刻,即可服用。
生地螃蟹汤
功效:清热凉血,解热散结。用于辅助治疗急*咽喉炎。本方四季可用。
材料:生地30克,螃蟹1只。
做法:用生地、鲜蟹、水适量,煎煮。
用法:去渣饮汤,每天一次,连服3天。
生地元参鸭蛋汤
材料:生地30克、元参20克、鸭蛋两枚、*糖20克。
做法:
1、用清水两碗浸泡生地、元参30分钟。
2、将鸭蛋洗净后与生地元参共煮,蛋熟后去壳,再放入生地元参汤内煮片刻,服时加*糖调味,吃蛋饮汤。
紫草生地茶
功效:凉血止血,主治吐血、衄血;皮肤斑疹。
材料:紫草2g、生地3g、茯苓3g、麦冬3g、白果1g、绿茶5g。
做法:用350ml水煮紫草、生地、茯苓、麦冬、白果至水沸后,冲泡绿茶10分钟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方脉正宗>。
生地青梅饮
功效:养*清热,降火敛疮。
材料:生地15克,石斛10克,甘草2克,青梅30克。
做法:将生地、石斛、甘草、青梅加水适量,同煮20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每日1剂,分2-3次饮服,可连用数日。
生地枸杞蜜
功效:可用于肝血不足、肝火偏旺的头晕目眩,月经不调引起的贫血以及化疗、放疗后的贫血等症的辅助食疗。腹胀,便溏者忌服。
材料:鲜生地、鲜枸杞各1千克,蜂蜜100克。
做法:将鲜生地、鲜枸杞加适量水榨取汁,或加水煎汁去渣浓缩,再在榨汁或浓缩液中加入蜂蜜同煎至稀饴糖状即成。
用法:每天早晚空腹服用10-15克,用黄酒或白开水调服。
生地粥
功效:清热凉血,益气和中。生地清热养*;粳米益气和中;佐*糖更助养*之功。故本膳食既可作为暑湿后期佐餐食物,瘥后也可以此清余热,复正气,并能防止[食复"的发生。
材料:生地20克,粳米50克,*糖适量。
做法:生地以水煎煮去渣留汁,入粳米煮粥。将成加*糖适量,稍煎待溶即成。
生地黄鸡
功效:滋*补肾,益气养血。可用于多种气血亏虚,*阳失调的虚损之证,症见腰背*困,体倦乏力,盗汗食少,心悸气短,面*少华,唇燥咽干,双目干*等。
材料:生地黄150克,乌肉鸡1只,饴糖100克。
做法:生地黄(半斤) 饴糖(五两) 乌鸡(一枚) 右三味,先将鸡去毛、肠肚净,细切,地黄与糖相和匀,内鸡腹中,以铜器中放之,复置甑中蒸炊,饭熟成,取食之。不用盐醋,唯食肉尽却饮汁。
第6篇:【葛根】葛根的功效与作用
[葛根]葛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葛根的功效与作用是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治疗脾虚泄泻,热病口渴,葛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葛根粥,葛根散,葛根竹叶茶,葛根薏仁粥,葛根桂枝酒,葛根汤,葛根红[葛根]葛根的功效与作用:
葛根的功效与作用是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治疗脾虚泄泻,热病口渴,葛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葛根粥,葛根散,葛根竹叶茶,葛根薏仁粥,葛根红豆菊花粥,葛根桂枝酒,葛根汤,紫苏葛根半夏汤,葛根黄连汤,葛根五加粥,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根,味甘微辛,气清香,*凉,主入脾胃经。有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虚泄泻、热病口渴、主治外感发热,头项痛强,麻疹透发不畅,温病口渴,消渴,酒毒,胸痹心痛等病症。常食葛粉能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抗衰延年,永葆青春活力。现代医学研究,葛根黄*具有防癌抗癌和雌激素样作用,可促进女*养颜,尤其对中年妇女和绝经期妇女养颜保健作用明显。 适宜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化学*肝损伤者、饮酒过渡的人、脑力劳动者、记忆力减退的老人、发热的病人。五劳七伤,上盛下虚之从,暑月虽有脾胃病不宜服;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
葛根配伍柴胡、石膏:葛根与柴胡均轻清升散而解表退热;石膏清解里热.三*伍用 有解肌清热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邪郁化热之发热重、恶寒轻、头痛鼻干之证。
葛根配伍天花粉:葛根生津止渴;天花粉可入肺胃清肺胃之燥热,又能养*生津以止渴,为清热生津之良*。二者伍用 有清热生津止渴之效,用于治疗热病口渴及消渴等证。
葛根配伍黄连、黄芩:葛根解表清热 升脾胃之阳而生津、止泻;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三者配用 共奏清热解表、燥湿止泻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泻痢。
葛根配伍人参、茯苓:葛根升脾胃清阳而止泻痢;人参大补元气;茯苓健脾渗湿.三*合用 有益气健脾止泻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虚泄泻。
葛根配伍麻黄、桂枝:葛根善于缓解项背肌肉痉挛,为表证兼项背强急之要*;麻黄、桂枝有发散风寒之功效.三者合用 共奏散寒解表、缓急止痛之功效,多用于治疗风寒表证而见恶寒无汗、项背强痛者。
[葛根]葛根的食用方法:
葛根粥1
功效:祛风、定惊。治小儿风热感冒、挟痰挟惊,症见发热、头痛、呕吐、惊啼不安等。
组成:葛根30克(锉) 粳米50克;2。葛根15克,粳米50克,生姜6克,蜂蜜少许。
用法:上*用水5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下米作粥,入生姜、蜜各少许食之。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
葛根粥2
功效:发表解肌,解毒透疹,升阳止泄,生津止渴。适用于外感风热,头痛项强,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脾虚泄泻,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等。
组成:葛根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葛根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取葛粉适量,调入粥中煮熟服食,每日1-2剂,连续3-5天。
粥义解说:葛根,又名粉葛、干葛、煨葛,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秋冬两季采挖,生用、煨用或研粉用。
中医认为,葛根*味甘、辛、凉,入脾、胃经,有发汗解肌,解表透诊,升阳止泄,生津止渴之功,本品解肌发汗,善治外感风热,头痛强项等,且能升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能奏止泄之效。<本草纲目>言其"散郁火"。<用*法象>言"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其末开放花蕾名葛花,有解酒醒脾之功,适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晕,烦渴,胸膈饱胀,不思饮食,呕吐*水等。
葛根散1
功效:主治风痱,言语不清,四肢缓弱,上焦烦壅,心气不利者。
组成:葛根30克(锉) 麻黄30克(去根、节) 赤芍*30克 防风30克(去芦头) 黄芩30克 汉防己30克 桂心30克 白术30克 人参30克(去芦头) 独活30克 芎藭30克 川升麻30克 牛膝30克(去苗) 石膏60克 陈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焙) 五加皮30克 羚羊角屑30克
用法:上*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入淡竹沥少许,更煎一二沸,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九。
葛根散2
功效:主治饮酒过度,酒毒内蕴者。
组成:甘草 干葛花 葛根 缩砂仁 贯众各等分
用法:上*共为粗末。每次9--15克,水煎,去滓服。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葛根散3
功效:主治热病3日,未得汗,壮热烦闷,欲得饮水。
组成:葛根1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黄芩1两,麻黄2两(去根节),桂心1两,赤芍*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柴胡1两(去苗),栀子仁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令有汗为度。
来源:<圣惠>卷十七。
葛根散4
功效:主治时气一日,壮热,心神烦躁,头痛,四肢不利。
组成:葛根(锉)1两,赤芍*1两,麻黄(去根节)1两,黄芩1两,石膏1两,大青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热服。*后衣覆取汗。
来源:<圣惠>卷十五。
葛根竹叶茶
功效:清热除烦,泻火解毒。适用于小儿麻痹症瘫痪初期,伴发热、心烦者。
材料:葛根9克,鲜竹叶12克。
做法:将以上2味中*水煎,代茶饮用。
来源:民间验方。
葛根薏仁粥
功效:适合儿童清热利尿(大人也有同效)。高血压病、冠心病属肝阳亢盛或痰湿塞者,症见头晕头胀、胸闷心烦、口苦咽干、肢体麻木、小便不利,亦可用于风湿*关节疼痛属湿热者;肾虚高血压病不宜食用本品。
材料:葛根150克,薏仁30克,米50克,盐少许。
做法:将葛根去皮,洗净,切片; 生薏仁、粳米洗净;把全部材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稀粥,随量食用。
葛根红豆菊花粥
材料:粳米100克、红豆60克、菊花10克、葛根(干)30克。
做法:
1、将菊花装入纱布袋扎口,放入锅内加水煮汁,留汁去纱布袋;
2、将红豆洗净,用水浸泡30分钟;
3、粳米淘洗净;
4、将红豆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煮沸,用文火熬煮至绿豆开花;
5、加入粳米煮沸,加入菊花汁,煮至米熟烂;
6、加入葛根粉调至糊状,倒入锅内,稍煮即可食用。
功效:
1、本品具有发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透疹止泻、降低血压之功效
2、 适于高血压、冠心病、中老年*糖尿病、慢*脾虚燥热等症
3、脾胃虚寒的老人忌服。
葛根桂枝酒
功效:解肌通络,舒筋活血,祛风止痛。适用于颈椎病。
*:葛根120克,桂枝45克,桑枝60克,鸡血藤120克,桃仁60克,桔梗30克,甘草30克,川牛膝30克,白酒10斤。
制法:将上述*物粗加工成颗粒状,用纱布袋盛,放酒坛内,倒入白酒,加盖密封,浸泡20天,其间经常摇动。启封,过滤去渣,装瓶备用。
服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50毫升。
地瓜葛根煎
功效:发表解肌,解热生津。适用于流行*感冒。
材料:鲜地瓜100克 葛根(干品)50克
制法:将地瓜洗净切片和葛根一起,加水适量水煎,去渣。
用法:每日1次。1次服完。
来源:民间方
葛根汤1
功效:发汗兼解肌,主治太阳病,项背几几,无汗恶风,亦治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组成: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服法: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归经:足太阳*也。
方义:成氏曰:「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是也。」此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
变化方:
1、本方除麻黄,名桂枝加葛根汤,治前证汗出恶风者。
2、本方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汤,治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
3、本方加黄芩,名葛根解肌汤,治发热恶寒,头痛项强,伤寒温病。
葛根汤2
功效:主治伤寒初起至2日,头痛内热,脉洪。
组成:葛根4两,豉1升。
用法用量:上用水3升,煮取半升,温服。
来源:<医方类聚>卷六十二引<王氏集验方>。
葛根汤3
功效:发汗解肌,主治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
组成:葛根6克 升麻秦艽荆芥赤芍各3克苏叶白芷各2。4克 甘草1。5克 生姜2片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无汗而口渴者,为热入阳明之腑,加知母;自汗而口渴者,加石膏、人参;自汗而口不渴者,乃阳明经中风,去苏叶,加桂枝;若春夏之交,惟恐夹温暑之邪,不便用桂枝,加白术4。5克。
来源:<医学心悟>卷二。
葛根汤4
功效:主治寒邪在经,胁下疼痛不可忍。
组成:葛根1钱,桂枝1钱,川芎1钱,细辛1钱,防风1钱,麻黄8分,枳壳8分,芍*8分,人参8分,炙甘草8分。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1钟半,入生姜3片,煎至8分,食远温服。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引刘河间方。
葛根汤5
功效:主治酒疸。由饮酒过多,胃内生热,复因酒后当风入水,以致身目发黄,心中懊憹,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者。
异名:葛根豆豉汤(<赤水玄珠>卷十六)。
组成:葛根60克 枳实(去瓤,麸炒) 栀子仁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用法:上*哎咀。每次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葛根汤6
功效:发汗解毒,升津舒筋,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几几,身痛无汗,腹微痛,或下利,或干呕,或微喘,舌淡苔白,脉浮紧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感冒、麻疹、痢疾以及关节痛等病证见上述症状者。
组成:葛根12克 麻黄9克(去节) 桂枝6克(去皮) 生姜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6克 大枣12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至800毫升,去上沫,纳诸*,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来源:<伤寒论>。
葛根汤7
功效:主治产后中风,口噤痉痹,气息迫急,眩冒困顿。
组成:葛根 生姜各18克 独活12克 当归9克 甘草 桂心茯苓 石膏 人参 白术芎藭防风各6克
用法:上十二味,哎咀。以水1。2升,煮取300毫*,去滓,每次服100毫升,每日三次。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葛根黄芩黄连汤
功效:表里两解,清热止利。
异名:葛根黄连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葛根黄连黄芩汤(<医方集解>)、干葛黄芩黄连汤(<伤寒大白>)、葛根芩连汤(<*医学大辞典>)。
组成:葛根15克 甘草6克(炙) 黄芩9克 黄连9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至600毫升,纳入诸*,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方论:方中重用葛根,既能发表解肌,以解在表之邪,又能升清陌,止泻利,使表解里和。因里热已炽,故用黄芩、黄连以清里热,甘草协调诸*。共奏表里两解,清热止利之功。
来源<伤寒论>。
葛根五加粥
功效:祛风除湿止痛,主治风寒湿痹阻型,颈项强痛。
材料:葛根、薏米仁、粳米各50克,刺五加15克。
制法:原料洗净,葛根切碎,刺五加先煎取汁,与余料同放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后加*糖适量。
葛根加半夏汤
功效:发汗解表,舒筋止呕,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项背强直拘急,无汗,口不渴,呕逆,苔白,脉浮者。
原方组成: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 炙甘草 二两 芍* 二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生姜 三两(切) 半夏 半升(洗) 大枣12枚(擘)
(注:汉代一两约等于现在的15。6克,半夏半升约65克。)
现代方组成:葛根12克 麻黄9克(去节) 甘草6克(炙) 芍*6克 桂枝6克(去皮) 生姜6克(切)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1]用法:上八味,以水1升,先煮葛根、麻黄,减至800毫升,去白沫,纳诸*,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
来源:<伤寒论>。
紫苏葛根半夏汤
功效:主治寒疫阳明经呕吐者。
组成:苏叶三钱,葛根三钱,桂枝三钱,芍*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 。
用法: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来源:<四圣悬枢>卷二。
葛根黄连汤
功效:清热,利湿,止泻。适用于糖尿病腹泻湿热下注者,症见腹痛泻泄,泻下急迫,泻而不爽,大便*黄褐而臭,烦渴,口干不欲饮,脘腹痞闷,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濡缓。
材料: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白头翁20克,车前子10克,大花粉1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延胡索10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老鹳草15克,甘草5克。
做法:每日1次,水煎,分2次服,连服5天,服汤*同时服健脾和中丸:每日3次,每次饭后服8克。服*期间,宜以素食为主,忌肥腻、海鲜、油炸等食物。
第7篇:葛根花的功效与作用
葛根花的功效与作用:葛根花为豆科植物葛的干燥花蕾,葛根花具有解毒醒脾的功效,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葛根花主治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莲花青皮(去穰)三分,木香五分,橘皮(去白)、人参葛根花的功效:
葛根花为豆科植物葛的干燥花蕾,葛根花具有解毒醒脾的功效,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葛根花主治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
1、葛花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莲花青皮(去穰)三分,木香五分,橘皮(去白)、人参(去芦)、猪苓(去黑皮)、白茯苓各一钱五分,神曲(炒黄)、泽泻、干生姜、白术各二钱,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五钱。为极细末,秤和匀,每服三钱*,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脾胃论>葛花解酲汤)
2、葛花治饮酒积热,毒伤脾胃,呕血吐血,发热烦渴,小便赤少:葛花一两,黄连一钱,滑石一两(水飞),粉草五钱。为细末,水合为丸,每服一钱,滚水下。(<滇南本草>葛花清热丸)
葛根花的作用:
葛可分为野生葛和种植葛。葛有葛藤、葛根、葛叶及葛花等部分,各具不同的*用价值,其中以葛花最为昂贵。在<神农本草经>、<医*大全>、<东医宝典• 难病篇>、<本草纲目>等都称其:[解酒醒脾"。故在民间,甚至在我国的中医领域里千百年来素有:[千杯不醉野葛花"之说。本葛花茶全部采自高原森林之中的野葛藤花,全属纯花,无其它茶叶及葛根混合物,保持了它的作用及原汁原味。同时葛花沏成茶,茶*淡黄碧亮,天然芳香。饮之不仅具有解酒功能,同时具有清热解毒、养肝、护胃、补肾之作用。酒前15分钟饮用可使酒量大增;酒后饮用则可促使酒精快速分解和排泄,从而迅速醒酒,减轻肝脏压力。
葛花丸
组成:葛花15克 砂仁15克 木香30克 沉香7。5克 豆蔻7。5克 荜澄茄7。5克 陈皮(去皮)30克 乌梅14个 半夏21枚(汤泡七次,汁浸,煮,晒干,切作片,另用姜炒干用) 山果15克 茯苓7。5克 枳实(去瓤,麸炒)30克 葛粉末15克 甘草(炙)7。5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1丸,含化。
功用:醒酒祛湿,解毒消痰。
主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
来源:<普济方>卷二五三。
葛花散
组成:葛花 小豆花各30克
用法:上*研末为散。每服2--3克。又时进葛根饮、枇杷叶饮,或先食盐1克,再饮酒亦倍。
制备方法:上为散。
主治:酒醉,中毒。
用法用量:每用1大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亦可煎服。
来源:<肘后方>卷七。
葛花汤
组成:葛根面、小豆花、藿香叶、白豆蔻、益智仁、缩砂仁、香附子、车前子、葛花、葛蕊、白檀、木香、丁香、沉香、橙皮、陈皮、姜屑、官桂、白术、泽泻、茯苓、人参、甘草各等分。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汤点服,酒调亦得;或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之。
用法用量:服毕,但鼻准微汗,即解。
功效:上下分消酒湿。
主治:伤酒。
来源:<济阳纲目>卷十一。
葛花解毒饮
组成:黄连(炒) 黑玄参 当归 龙胆草(炒) 茵陈 细甘草 葛花 熟地黄 茯苓 山栀仁 连翘 车前子各等分
用法:上*锉为末。用白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功用:解酒毒,清湿热。
主治:饮酒过度,湿热熏蒸,目中风轮黄亮如金之*,瞻视昏渺者。
来源:<审视瑶函>卷五。
葛花半夏汤
组成:党参(去芦,米炒)3钱,半夏(制)2钱,葛花2钱,白术(净)1钱5分,茯苓1钱5分,陈皮1钱,炙草7分,生姜2片。
加减:如痰涎多者,加泡吴萸6分。
用法用量:上水煎,加牛乳或羊乳半茶杯。冲*服。
主治:好饮酒人噎膈。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三。
葛花醒酒汤
*:葛花5钱,白豆蔻5钱,砂仁5钱,木香5钱,神曲5钱,干葛2钱,陈皮2钱,白术2钱,青皮2钱,白茯苓2钱,泽泻2钱,猪苓1钱5分,人参1钱5分,甘草3钱。
制法:研为细末,和匀
用法:每服2钱,临卧沸汤调服。汗出立效,不损元气。
功效:散酒积毒。
主治:主宿食酒伤,胸膈满闷,口吐*水,恶食呕逆;及年远日久,酒疸面眼俱黄,不思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