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古诗鉴赏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唐诗鉴赏
水边杨柳曲尘丝,
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
殷勤更向手中吹。
杨巨源诗鉴赏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象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意思是说:只有您如春风殷勤吹拂折柳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只有您对我这个远行人“最相惜”呀!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正如宋谢枋得评此诗时所说:“杨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风披拂如有殷勤爱惜之心焉,此无情似有情也。”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我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
“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带情的艺术手法。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翻译赏析2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
⑴诗题一作“折杨柳”,乐府?歌曲,属横吹曲。
⑵曲尘丝:指*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尘:一作“烟”。
⑶向:一作“肯”。
译文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赏析: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细味诗意,可能也是写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象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烦者,劳也,是行者向送者表示谢意。这一情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从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真是多情啊!诗句以物比人,蕴含深情。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意谓,只有您如春风殷勤吹拂折柳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只有您对我这个远行人“最相惜”呀!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激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而贴切,堪称巧比妙喻。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正如宋谢枋得评此诗时所说:“杨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风披拂如有殷勤爱惜之心焉,此无情似有情也。”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所常用的,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
我们说末两句耐人寻味,主要是采用了巧比妙喻和物*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成功之处。
阅读训练及*
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答: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和练秀才杨柳翻译赏析_作者杨巨源3
<和练秀才杨柳>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杨巨源。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译文]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鉴赏]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意思是说:只有您如春风殷勤吹拂折柳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只有您对我这个远行人“最相惜”呀!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正如宋谢枋得评此诗时所说:“杨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风披拂如有殷勤爱惜之心焉,此无情似有情也。”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我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
《杨花落》杨巨源唐诗鉴赏赏析4
【作品介绍】
《杨花落》是中唐诗人杨巨源创作的七言律诗。暮春三月,春*渐褪。面对纷纷扬扬的杨花,诗人们不禁产生种种感触。杨巨源以欢悦心情,描绘出满天杨花的'轻盈曼妙的风姿,赋予杨花崭新的形象。
【原文】
杨花落
北斗南回春物老,红英落尽绿尚早。
韶风澹荡无所依,偏惜垂杨作春好。
此时可怜杨柳花,萦盈艳曳满人家。
人家女儿出罗幕,静扫玉庭待花落。
宝环纤手捧更飞,翠羽轻裾承不著。
历历瑶琴舞态陈,霏红拂黛怜玉人。
东园桃李芳已歇,独有杨花娇暮春。
【赏析】
暮春三月,春*渐褪。面对纷纷扬扬的杨花,诗人们不禁产生种种感触。杨巨源以欢悦心情,描绘出满天杨花的轻盈曼妙的风姿,赋予杨花崭新的形象。“北斗南回春物老,红英落尽绿尚早”,北斗星斗柄南指,冬去春来,大地回春。开头跳过初春、仲春,直指春暮花稀,逼近题意。“韶风澹荡无所依,偏惜垂杨作春好。”韶风,和风。当红稀绿少之时,是垂杨弄春之际。诗人移情韶风,以“无所依”、“偏惜”,将和风写得情意绵绵。以物拟人,跌荡有致。诗歌由春暮引出春风,再引到垂杨,却还没有触及杨花,看似开门见山、拍合诗题,却又琵琶半遮,小作掩映。
“此时可怜杨柳花,萦盈艳曳满人家。”艳曳,美妙地摇曳。前面四句写足春景后,杨花至此才姗姗出现萦盈艳曳四字,写出杨花满天,萦回摇曳,回转飘拂,如在眼前。诗中字面不带风字,而动作却无一不在风中。上承韶风弄花,笔意含蓄空灵。然而只就杨花咏杨花,不免单调枯干。诗中以“满人家”三字引出下文,拓开境界。“人家女儿出罗幕,静扫玉庭待花落”,在漫舞的杨花中,美丽的少女静待花落。花与人相互映衬,环境优美。“宝环纤手捧更飞,翠羽轻裾承不著。”佩带宝环的少女,以纤纤玉手捧接杨花,杨花却一止又飞。少女以华美衣襟兜承杨花,杨花却回旋不止。诗歌虽然只写少女衣饰、举止,但人物的娇戆欢快、轻松自在神态,杨花的轻盈飘缈,宛在眼前。写形寓神,形神兼备。如果说韶风爱花是初次衬托,那么由拟人而真人,则少女爱花,衬托力量更强,奠定全诗明媚基调。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评:“儿童捉杨花,无甚情味。美人游戏杨花,风神无限矣。‘宝环纤手’一联,形容尽善。”
少女手捧不得,衣承不著,杨花却来挑逗戏弄少女:“历历瑶琴舞态陈,霏红拂黛怜玉人。”霏,飞散。杨花在瑶琴前舞态分明,姿势纷呈,仿佛是闻乐起舞。飞过红妆,掠过黛眉,杨花多情,也怜玉人。由人戏花到花戏人,由少女怜花到花怜少女,情感两相交融,愈为浓烈。诗人以花拟人,怜香惜玉想落天外,顿开新境,然而写杨花之神又不离杨花体轻飞散本*,立足实境,求虚于实。
“东园桃李芳已歇,独有杨花娇暮春。”结尾再以桃李消歇,反衬杨花。一个“娇”字,再次以花拟人,遣辞传神。没有上文少女戏花,“娇”字意境就不复存在,没有花戏少女“娇”字神态就无从说起。一结贯通全篇,风神摇曳。通篇至此流走轻灵,一气呵成。
历来咏唱杨花之作,由于春*难留、芳菲凋谢,情怀不免感伤,大都慨叹其飘泊零落。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曰:“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石懋《绝句》曰:“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侣?放浴N冶妊罨ǜ??矗?罨ㄖ皇且淮好Α!毖罹拊慈纯?蚰捍貉罨??炱?璧拿雷耍?惴⒚篮们榛常?巳∥移??⒁庑掠保?硐殖鍪?伺ㄓ舻纳?钋槿ぁN?送怀鲅罨ǹ砂???薪?胁悴愠耐校?浴昂煊⒙渚÷躺*纭狈闯模?陨胤缒馊苏?模?陨倥?坊ㄔ俅握?暮螅?忠浴岸?疤依罘家研?痹俅畏闯模?鞅雠浜希?手露啾洹H??镅岳龃实?觯?ピ狭髯??氏殖霭哽*嘧酥???啾硐殖鍪?嗣骼视湓弥?椤?/p>
【作者介绍】
杨巨源(755—?)字景山。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贞元进士。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杨花落》杨巨源唐诗鉴赏赏析】相关文章:
1.《杨花落》杨巨源的唐诗鉴赏
2.《西山》常建唐诗鉴赏赏析
3.落花落鉴赏
4.梅花落刘方平唐诗鉴赏
5.唐诗《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赏析
6.唐诗鉴赏
7.《送杨长史赴果州》唐诗原文
8.李颀唐诗精选鉴赏
古诗《杨柳》赏析5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金·元好问
一、名句译注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翻译:桃花似记得当日,题诗的客人来游,斜倚和煦的春风,咯咯地笑个不休。
二、说明
《杨柳》是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小诗写来秀丽清新,没有元好问诗中常见的悲苦调。但诗人毕竟是生活在离乱年代,即便是在心情偶尔愉悦之时,也不免流露出隐藏的忧思。三、四句在轻快的写景当中便流露了微微的惆怅之情。
三、赏析
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传奇故事,是人所乐道的韵事,为后世诗人开启了无数法门。元好问这首诗就隐括着崔护诗中人面桃花的奇遇。据说,诗人崔护,进士不第。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来到一处花木掩映的庄院,就找借口走进去看看。却看见有一妙龄女子自门隙窥自己,崔护便以言语挑之,女子默不作声,只久久凝视崔护。第二年清明他又回到那间屋子,却看见大门紧锁,崔护失望之余,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杨柳青青沟水流”句子描写的是桃红柳绿的春景,“沟水流”点出这是郊野之景。“莺儿调舌弄娇柔”句,写柳中黄莺,以听觉角度道出。那黄莺儿仿佛是有意在调转着它那如簧巧舌、逞弄着美妙娇柔的歌喉。“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两句抒情,写诗人由眼前春景想到当年崔护题诗的往事。“记得”二字把读者引入回忆:当年崔护得遇一面若桃花的女子,可是时不待人,再回首时那女子已不知在何处,只留下门上一首千古流传的诗,还有何用!“斜倚春风笑不休”句,直接从崔护的“桃花依旧笑春风”中脱化而出,只是情绪、意蕴更显深沉了。元好问这首诗的意蕴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完全一样,只是元好问更多地在思考人生,有更多的觉醒与自责,因而在心灵深处也就有了一种更深沉的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