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池》的教学反思

综合 2024-10-22 19:04:4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写的是春天到来是小池塘的名利景象。全文共三个自然段。靠前自然段写醒来的小池塘像明亮的大眼睛。第二自然段是写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小池塘里的景象。第三自然段概括写小池塘的美。课文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展开了丰富的饿想象,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感和生命,给人一种美的饿愉悦。

学情分析:

课文《小池塘》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春天小池塘美丽多姿的一面。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浮现小池塘优美的画面,感受到小池塘的景*美,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他们喜欢小池塘,喜欢朗读,渴望读好课文.通过两个问题:小池塘像什么?小池塘的睫毛是什么做的?不仅使学生从整体上抓住了小池塘的形美和神美,同时也深入体会到了课文语言组织的精妙之处,体验文章的语言美。“一闪一闪”、“明亮”、“长长的睫毛”这些词语写出了小池塘美丽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就能使学生读出小池塘的美丽,读出对小池塘的喜爱。由于学生已经进入了课文优美的意境,对小池塘产生了喜爱之情,因此在朗读这一段时,学生很容易就能读好这些词语,读好课文。教学中没有老师过多的讲解,有的只是老师激励*的评价和学生自己情感的流露。学生在一遍一遍朗读的过程中,一次一次地加深了对画面的透析,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并最终跳出画面完全融入课文的语言美之中。在指导朗读时,我鼓励学生边读边想像,通过老师的范读,为学生提供了边读边想的范例,使学生在自己尝试的时候有法可循,情感自然流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笋娃娃从地底下钻出来迎接春姑娘,春姑娘又派春风姐姐去唤醒沉睡一个冬天的小池塘。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池塘》。

1、小池塘在你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的?(轻轻的,静静的)你觉得它怎么样?(美)

2、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样写小池塘的美?

二、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不过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必须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下面同学们先把课文读一次,课文比较长,生字也比较多,遇到不熟悉的字划出来,多读几遍,看你读几遍能把这个文章读下来。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谁愿意站起来让大家检查一下,看你把这些字音读准确了吗?

(师出示生字词)

姐姐吹气水波一只鲜红芦苇睫毛倒映白鹅珍珠

指名读,生正音,小老师指读。

师:这些字词大家都读准确了,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识字方法,我们一起来认一认,看看哪个小组认的最快?(开火车检查)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认会了生字词,真厉害,谁愿意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

师:课文能读得这么好,看来识字对读通课文有着很大的帮助,同学们以后一定要努力去认识更多的字。

三、品读课文

1、师:现在请大家读读课文靠前自然段,看看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小池塘的美?

(池塘里的饿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

2、师:为什么说小池塘像一只大眼睛呢?

请生表演一眨一眨的,你觉得这是一只怎么的眼睛?

师:是呀,这是一只水汪汪,亮闪闪的大眼睛,谁能读好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3、这只大眼睛看到了什么?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哪些景物?

师:明亮的小池塘就像一面镜子,白云、太阳、月牙、星星都倒影在这面镜子里,你最喜欢哪一种景物倒影在池塘里的样子,在文中划出这句话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生:我最喜欢白云的倒映,就像一群白鹅,很可爱。

师:白云倒映在池塘里还像什么?

生:我最喜欢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鲜红的气球。

生:我最喜欢月牙倒映早池塘里,像弯弯的小船。

师:还像什么呢?

生:我喜欢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珍珠一样漂亮。

(生读,师指导,范读,引读,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小池塘的美)

师:从大家刚才的读,老师已经感觉到同学们非常喜欢小池塘,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吗?(师范读)作者为什么会把小池塘写这么美呢?

师:小池塘多美呀,就像文中说的那样“明亮的小池塘……世界”,你们知道“五彩”是什么意思吗?(五颜六*、五彩斑斓、很多种颜*)

师:就是因为许多景物倒映在池塘里,小池塘才会这么漂亮,想想看,还会有什么景物倒映在池塘里,它们又会是什么样子的?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让我们一起把整篇文章读一读(全体起来)

板书:

3、小池塘

白云……白鹅

小池塘太阳……气球美(五彩的世界)

(大眼睛)月牙……小船

星星……珍珠

《小池塘》的语文教学反思2

一堂好课需要什么?我觉得它必须有生命,这堂课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教。如果课堂上尽是死气沉沉的教,那么课堂一定是了无生趣,何来生命呢?生命是有肉体和灵魂的。一堂好课的肉体也许就是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而灵魂就是这堂课学生所领悟到的东西。教师对教学环节的驾驭如果没有灵魂的主导,恐怕很难让整堂课有活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教材的解读没有到位,对教材的目标把握有失偏颇。

《小池塘》是苏教版一年级下的一篇写景美文。春天来了,小池塘被美丽的春风姐姐吹醒了,它的样子可爱极了,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这只大眼睛白天和晚上看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从这只大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五彩的世界。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眼睛去发现,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你的世界就是美好的。

让孩子感受到美,我该怎样做呢?这堂课我首先从美词美句入手,“一只明亮的大眼睛、一只鲜红的气球、一只弯弯的小船、一颗闪亮的珍珠……”让他们用上书本中的美词说一句话,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堂语文课,那么这些词的美好一出示他们就能辨别、体会出来了吗?如此设计是否达到了最好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呢?

一只()大眼睛一只()气球

一只()小船一颗()珍珠

如果先让学生读,再让他们添上形容词,这种对比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也许比直接读更加影响深刻,孩子们也会懂得使用上优美的词句会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这才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让孩子感悟美,我又是怎样做的呢?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让孩子们体会到小池塘的可爱、世界的美丽。你喜欢哪种景*,请自己美美地去读一读。孩子们能体会到文中描绘的景象吗?我为他们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一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缺少充足的生活经验,老师的简笔画是一幅白天的小池塘,晚上满天星斗的景象需要学生的想象,而这正是他们生活经验所缺乏的。学生读不好,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可是最终还是要让孩子通过语言文字能体会大自然的美呀?指导学生想象美,借助语言文字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想象可爱的小池塘的夜景,在通过音乐的催化作用让学生美读效果会更好。

感悟美,还要发现美!这是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小燕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黑黑的剪*。

柳条倒映在池塘里,像......

圆月倒映在池塘里,像......

倒映在池塘里,像....

我把这一环节不小心丢了,这一拓展环节就像生命体重要的臂膀,它要训练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他们发现美的“眼睛”。少了这一环节,“五彩的世界”缺少了鲜艳、缤纷的*彩,失去了课堂中生成的精彩,“语文味”淡了。

这个“不小心”让我的课堂失去了发现美的“眼睛”,这个“不小心”让我的学生失去了创造美的机会,“逝者如斯夫”。

语文《小池》教学反思范文3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的关系。下面是《小池》这首古诗的教学反思:在古诗《小池》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这个问题是我在写《小池》的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这才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

《小池塘》语文教学反思4

《小池塘》是一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它和《雨点》,《春笋》是一组描写春天而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课文,全文以比喻的方法赞美春天到来时明丽的小池塘美景。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靠前次接触倒映这个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很远,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很难见到小池塘,更难说他们能在池塘边观察自己或花,草,太阳等东西倒映在池塘里。因此,倒映在他们脑中是没有表象的。即使有学生知道人站在水边,人倒映在水中,我们口头经常说的是水里有我的影子。(其实是人在水里的倒影)但没有人会说是倒影或人倒映在水里。倒映是书面语。

因此,有学生将倒映在水里的影子理解成太阳或路灯照在东西上的影子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积累。于是在学生充分叙说他们理解的倒映后看课文动画,目的就是给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通过感知加深或修正对教材的理解。课堂上,我的学生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课后,我随他们成长着,快乐着,收获着。

《小池塘》语文课教学反思5

《小池塘》一课,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提高思想认识。

(一):我先故意让一位同学睡觉,先朝他轻轻吹一口气,然后让他说一说刚才老师一口气吹在脸上的感觉,接着请他扮演小池塘,我扮演春风姐姐,演一演。让学生体会春风姐姐的爱心。最后幻灯展示:池塘里的*融化了,水动了起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波“一闪一闪”的?(春风吹的结果)。

(二)先让学生感受小池塘的整体形状:圆圆的,亮亮的,像一只大眼睛。接着请学生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眼睛,看看有什么共同点,比如都长着眼睫毛。接着就提问:那么,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儿呢?(出示幻灯片)“春风姐姐把小池塘周围的芦苇也吹醒了,芦苇也长起来了,同学们看,像不像给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镶上了睫毛?小池塘美不美?”在此指导学生朗读靠前自然段。

(三)在学生有了鲜活的感受后,激发学生探究:“现在,小池塘这只大眼睛要看东西了,它看到些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小池塘看到的东西说说。接着幻灯展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老师点拨:“同学们,它们能一起出现在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吗?”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时间,小池塘倒映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课文中句式,用“()倒映在池塘里,像()”来练习说话,并用水彩笔也来画一个小池塘。

(四)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赞美的语气。

(五)提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图中一条小鱼在池塘里游动,嘴巴也在快乐地张合着。它在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积极揣摩小鱼的心理,说说小鱼的心里话。接着,再观察想象:“看图中小池塘边也有两个小朋友在拍手、欢呼,他们又在说什么呢?”在学生充分想象,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们的美是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的,而且,还要靠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保护它们。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它们呢?”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课堂上气氛活跃,同学们的表现我十分满意。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教学中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与创造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得到了持续发展。

小学语文《小池》的教学反思6

《小池》是一首内容比较浅显的古诗,上课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小池塘》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7

《小池塘》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全文语句优美,富有诗意。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影在池塘里的美景,我随机展示了制作精美的课件,直观形象,小朋友不仅美美地朗读了,而且还能当堂背诵了。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小朋友,请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还有其他什么景物倒映在小池塘里,是怎样一幅美景呢?请小朋友先画一画,再模仿文中的句式说说:

()倒映在池塘里,像()。

小朋友们顿时来了劲,纷纷举起了小手,举手的人太多了,无法一一请到,于是我请他们同时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哈哈,黑板上顿时热闹起来:有碧绿的柳枝,有青青的小树苗,天上有白*的飞机、七*的彩虹……

再来听听小朋友们精彩的回答:

小树苗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

柳枝倒映在池塘里,像春姑娘长长的辫子。

树叶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条条小舟。

彩虹倒映在池塘里,像架起了一座七彩桥。

飞机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条银白*的小鱼游过。

……

小朋友的想像力可真丰富!这样一来,学生对第三段中“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这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池》教学反思8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的关系。下面是《小池》这首古诗的教学反思:在古诗《小池》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

“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

“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

“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

“不一定没开呀。”

“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

这个问题是我在写《小池》的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的关系。

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这才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

《小池塘》小学语文教学反思9

《小池塘》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全文语句优美,富有诗意。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影在池塘里的美景,我随机展示了制作精美的课件,直观形象,小朋友不仅美美地朗读了,而且还能当堂背诵了。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小朋友,请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还有其他什么景物倒映在小池塘里,是怎样一幅美景呢?请小朋友先画一画,再模仿文中的句式说说:

()倒映在池塘里,像()。

小朋友们顿时来了劲,纷纷举起了小手,举手的人太多了,无法一一请到,于是我请他们同时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哈哈,黑板上顿时热闹起来:有碧绿的柳枝,有青青的小树苗,天上有白*的飞机、七*的彩虹……

再来听听小朋友们精彩的回答:

小树苗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

柳枝倒映在池塘里,像春姑娘长长的辫子。

树叶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条条小舟。

彩虹倒映在池塘里,像架起了一座七彩桥。

飞机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条银白*的小鱼游过。

……

小朋友的想像力可真丰富!这样一来,学生对第三段中“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这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