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实际测量练习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44分)。
1.1dm=()cm1m=()dm。
2.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使用()或()作单位。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通常使用()作单位。3.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两指宽大约是2(),(23()。(3)数学书的长度大约21(),(4))。(5)2m=()cm,50dm=()m,)dm。
〇6m
3
50厘米+60厘米5+5=()×()=()口诀:________________4+4+4+4=()╳()=()口诀:________________
⒍根据乘法口诀写算式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四九三十六
╳
╳
╳
╳
⒎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多少厘米?
()cm
()cm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二、口算(每个0.5分,共15分)。
3×5=
80-3=
30+49=
6×3=
99-4=
23+8=
4×3=
7+55=
3×1=
6×2=
4×6=
34-6=
5×5=
4×2=
4×5=
46-6=
6+5=
60-7=
6×5=
67-9=
18+7+9=
2×3+30=
60-15+7=
2+6+13=
5×6-6=
24+7-8=
6×6-9=
5×2+19=
三、连一连(5分,每线0.5分)。
只个
□×□=□(只)□×□+□=□(只)
()cm
□×□=□(米)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m
90cm
□×□=□(米)
四、解决问题(24分,每式4分)。
一共有多少本书?2.一共有多少枝铅笔?
3.买体育用品
(1)买3本书多少钱
(2)买6根跳绳多少钱?
□×□=□(元)□×□=□(米)
(3)买7个篮球多少钱?
(4)买9个羽毛球多少钱?
□×□=□(米)□×□=□(米)
一测量
1.1认识厘米
基础练习
1.我会量
2.我会填
3.(1)我的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厘米。
(2)我的橡皮厚度大约是()厘米。
(3)我的数学书长大约是()厘米。
(4)课桌的宽大约是()个数学书的长度。
(5)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铅笔的一端对着直尺的“0”刻度,另一端对着“9”,这支铅笔的长是()厘米。
4.填空,你发现了什么?
拓展练习
在这把直尺上画一条长3cm的线段。
1.2认识米
基础练习
1.我会填
(1)米可以用字母()表示,厘米可以用字母()表示。
(2)测量跳绳的长度、门的高度,可以用()作单位,测量开关盒的宽度、铅笔盒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3)1米=100厘米,可以写成()。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我的小床长2()
(2)学校旗杆高16()
(3)我的身高大约是130()
(4)跳绳的长度大约是2()
3.我会换
1米=()厘米3米=()厘米9米=()厘米
800厘米=()米100厘米=()米5米=()厘米
3.谁量的对,说一说理由
拓展练习
爸爸拿一根4米长的竹竿测量鱼塘的深度,露出水面的竹竿长1米,鱼塘水深几米?
1.3认识分米
基础练习
1.填一填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用字母表示分别是()、()、()。
(2)手掌的长度大约是()分米。
(3)电灯开关盒边的长度大约是()分米。
(4)儿童乘坐火车时,身高达到()厘米时需要买票。
2.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米30厘米6分米70厘米4分米
4.算一算
30cm+20cm=()cm18cm+30cm=()cm
5m-40dm=()m3m+20dm=()m
拓展练习
想一想:这辆货车能通过吗?为什么?
基础与复习
基础练习
1.我会填
(1)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可以用()或()作单位。
(2)字母cm表示的是(),dm表示的是(),“米”可以用字母()表示。
(3)2米=()分米()厘米=300分米
90厘米=()分米()米=50分米
2.在括号里填上cm、dm或者m。
数学课本长24()单元门高2()矿泉水瓶高22()
小孩身高130()树高8()铅笔盒长24()
3.判断
(1)课桌高约70分米。()
(2)我比妈妈矮40厘米。()
(3)一座7层楼高约23米。()
(4)汽车每小时行60厘米。()
4.我会选(在正确的说法正确的后面打对勾)
旗杆高16米。()旗杆高16分米。()
笛子长40厘米。()笛子长40分米。()
茶几长130分米。()茶几长130厘米。()
5.连接右图中的三个点,看看是什么图形,再量一量各边的长度,每条边都是()cm。
6.我会比较:(1)在○里填上“>”“﹤”或“=”
1m○100cm8cm○8dm32cm○3dm
3cm○3m5cm○50cm79dm○80dm
(2)将下面的长度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27cm7m7dm50cm6m
7.解决问题
(1)把下面这把尺子画上一支长6厘米的铅笔。
(2)用这把尺子能一下量长10厘米的铅笔吗?为什么?和同桌说说理由。
拓展练习
小朋友们跳皮筋,两条6米长的皮筋绑在一起,接头处长20分米,接在一起的皮筋有多长?
第2篇:小学四年级数学《实际测量》测试题
一、填空
1.测量土地时,一般要用到()、()、()等测量工具。
2.在地面测量比较近的距离时,可以用()和()直接量出。
3.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或()
4.测量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先要通过这两点测定一条(),然后沿着这条直线测量这两点间的()。
5.步测时,必须知道自己()的长度是多少?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我国的领土面积960万()
2.教室的面积56()
3.*场的面积是1200()
4.一个学校占地面积是2()
5.一个苹果的面积是3()
三、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4平方公里=()公顷=()平方米
2.5000公顷=()平方千米
3.170000平方米=()公顷
4.800公顷=()平方千米
四、应用题
1.小强走一步平均长度是65厘米,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1000步,小强家到学校有多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沿80米的一段路走了三次,靠前次走了125步,第二次走了126步,第三次走了124步,已知学校*场长256米,他从*场的一端到另一端要走多少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块长方形水田,长9米,宽8米。如果按照平均每穴3平方分米插秧,大约要插多少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实际测量数学五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作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工具测量较远的距离,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测量的?
2.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距离呢?
3.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可以用步测或目测的方法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二、新授(20分钟)
(一)步测法
1.进行步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师介绍方法: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在用均匀的步子沿着这条线段走三四次,并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就可以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2.例如:沿着一条40.3米的直路,小明靠前次用62步走完,第二次用61步走完,第三次用63步走完。小明的平均步长是多少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算式
(62+61+63)3
=1863=62(步)
40.362=0.65(米)
答:小明的平均步长是0.65米。
3.试一试:李光的平均步长是0.64米,他从学校大门步行到家,一共走了854步。李光的家与学校间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完成后交流。
(二)学习目测
师:还有一种测量的方法就是目测,目测就是通过眼睛观察,估测两点间的距离。
三、实践应用(10分钟)
带领学生到*场实际测量并做出记录。
沿一段50米长的线段走三次,记录每次的步数,靠前次走了()步,第二次走了()步,第三次走了()步。算一算平均一次走()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总结交流(5分钟)
你有什么收获?
第4篇:五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题复习练习题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22分)
1、学校栽了20行柳树,平均每行X棵,学校一共栽了()棵柳树,当X=12时,柳树一共有()棵。
2、折线统计图分为()折线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3、如果A=2×3×7,B=2×2×2×3,那么A和B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4、9÷24===18÷()=()(小数)
5、一批零件30个,平均分给5人完成,3人完成这批零件的()(),3个零件占零件总数的()()。
6、将56的分子加上1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
7、一个长方形,长米,比宽多米,宽是()米。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50公顷=()平方千米80秒=()分26平方分米=()平方米
9、有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半圆,它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10、从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木板上锯下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周长是()分米,圆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11、一批粮食,靠前天运走它的,第二天运走它的,还剩这批粮食
的()没有运。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每题1分,共5分)。
1、因为A÷B=4,所以A能被B整除。()
2、圆的直径的扩大3倍,半径也扩大3倍。()
3、大于而小于的分数只有和。()
4、3吨的比1吨的重。()
5、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每题1分,共5分)
1.A的12与B的13相等(A、B不为0),那么A与B的关系是()。
A、A>BB、A
2、下图中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
acm
acmacm
A、正方形B、圆C、等边三角形
3、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24,这两个数不可能是()。
A.4和24B.8和12C.8和24
4、下面的算式中,得数大于1的是()
A、37+=B、-C、13+45
5、甲数是a,乙数是甲数的4倍,,甲乙两数的和是()。
A、4aB、a+4C、5a
四、注意审题,细心计算。(共38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37+27=23-16=0.26×99+0.26=0.25=()()
1-56=13+14=25×0.19×4=214=()()
2、解方程。(12分)
X-7.4=825+X=5614X+25X=1562X-0.6X=4.2
3、图表*作。(10分)
下面是A、B两市2007年上半年降水量情况统计图。
(1)哪个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最大?
(2)2月份B市的降水量是A市的几分之几?哪个市的几月份降水量最多?
(3)从图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4、看图列方程并解答。(8分)
五、运用知识,灵活解题。(每题6分,共30分)
1、甲乙两辆火车分别从相距702千米的两站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用方程解)
2、一根钢筋,靠前次截去78米,比第二次多截去310米,还剩45米,这根钢筋的全长多少米?
3、一位杂技演员在悬空的钢丝上骑独轮车。独轮车车轮的直径是45厘米,从钢丝的一端到另一端,车轮正好滚动40圈。这根悬空的钢丝长多少米?
4、同学们去参加植树,六年级去了248人,比五年级的2倍少2人,五年级去了多少人?
5、甲、乙二人到图书馆去借书,甲每6天去一次,乙每8天去一次,如果5月24日他们二人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下一次都到图书馆是几月几日?
第5篇:《实际测量》数学教学反思
一、课前研讨定方案
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等单元的内容并不多,教学时间固然短,但这些部分知识又较为抽象,于是,学生接受起来往往较为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四年段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多一些实践体验,让他们下意识地经历平时熟视无睹的一些现象,从而抽象为新的数学知识。对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较小的面积,学生还可以从教室里的很多实物得到充分的认识,但是,对于公顷、平方千米等土地面积单位,不带学生走出课堂,靠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更谈不上接受应用。这就告诉我们,走出课堂最为合适。然而,好奇心极强的学生,一走出课堂就很难调控,带他们到室外去实际感受会学得更好,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要被各种景象所迷惑。这是我们事先应当考虑到的。为此,我们想到了一块儿——合作上大课。
就这样,在教学《实际测量》一节时,我们各个班先在室内事先学习了实际测量一些必备的知识,接着401、403、405三个班合作,402、404两个班联手,分两节带学生到室外上实践课。
实践课开始了,我们401、403、405三个班的老师既分工又合作。首先,由我将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事项、要完成的任务作一番简单的说明与强调(已在课前布置学生作充分和必要的预习),然后由我维持三个班学生的纪律,由克宁和碧云老师带几个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他们首先测量的是边长10米的正方形,测量后让所有学生感受,这就是100平方米大。之后,我们再次带领一小部分同学测量整个瑞基广场的长和宽,测量的结果大约是长132米、宽82米,用计算器很快算出瑞基广场总面积约10824平方米,比1公顷还大些。说实在的,在没测量之前,我们曾苦恼难找到让学生感受1公顷实际大小的场地,我们自己估算得也不够准。俗语说得好:实践出真知。
接下来,他们两位老师再次领另一部分学生代表测出50米长的直跑道,同时在每间隔10米的地方插上标杆,我们再一起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目测练习。学生目测时,我们不忘在方法上作实际指导:注意10米处、20米处、30米处……标杆的高矮之别、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在这跑道上分小组自由来回走3次,并让各人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并算出自己的步长,为下面的步测做准备。很快地,一节课过去了,可是,我们预计要完成的任务没能全部兑现。
二、课后反思谋发展
课后我们再度反思,发现这节课的合作教学总体是成功的。因为学生不仅实际测量了较短和较长的两点间的一段距离,还经历了目测和步测的过程,基本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实际测量本领更强,并算出他们各自的步长,感受了前面学过的较大面积100平方米、1公顷有多大。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如:课前老师可先带几个较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测出广场的长和宽,测出面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这样,可省下不少时间,再让这些同学分散到各组中当小组长,组织小组同学进行测量。其次,要尽可能多备几套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作,学生的参与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的(但学校条件极为有限。),毕竟,学生更热衷于自己动手而不是观望。除此,我们还有同感,要打破原来课堂的格局,连上两节课,才能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际*作时间与机会,老师也才能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指导。
我班接下来的一节还是我的课,我便临时作决定,让学生留下来继续做实践才能更好解决的事。(学生们正在兴头上,个个跃跃欲试)找两个物体,先进行目测,接着步测,最后用工具测,再算出误差,思索如何让自己的目测和步测更准确些;或者用步测量出*场或一块长方形的长和宽,并估算它的面积大约有多大;或者测量篮球场、沙坑等的实际大小……小组之间、组内各位同学还积极开展竞赛,自行发起比比谁估得准、算得快。那场面,真可谓*奔放!
总之,过后我们几位老师再次交流,都觉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较往届好。这一切,缘于课程新思想——经历是一种过程*目标的引领,她让我们勇于打破常规,真正自由大胆主宰课堂,大胆尝试转变教学方式,让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就是本节课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第6篇:四年级数学练习题检测
一、填空。
60毫米=()厘米
2吨=()千克
8米=()分米
5000克=()千克
3千克=()克
78923600平方米=()公顷
400厘米=()米
6000千克=()吨
3吨500千克=()千克
3600千米=()千米()米
1吨320千克=()千克
7008千克=()吨()千克
4米7厘米=()厘米
1米54厘米=()厘米
830克+170克=()克=()千克
480毫米+520毫米=()毫米=()米
20张纸叠起来厚1毫米,100张叠起来厚()毫米
二、在()内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大树高17()
一只小猫重2()
火车每小时行78()
一辆坦克重6()
钥匙长60()
一个梨重320()
三、在○内填上<、>或=。
4吨○499千克
3分米○300毫米
700毫米○70米
600千克○6吨
10千克○100克
10米○900厘米
1吨800千克○1080千克
3分米7厘米-9厘米○28厘米
四、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内。
1.1小袋水饺粉重5().
①克
②千克
③吨
2.数学课本的宽是145().
①毫米
②厘米
③分米
3.黄河牌汽车的载重量是7().
①克
②千克
③吨
4.武汉长江大桥比南京长江大桥短5102().
①分米
②米
③千米
5.一个鸡蛋约重70().
①吨
②千克
③克
6.一支钢笔长14().
①分米
②厘米
③毫米
7.4千克○4千米.
①=
②<
③不能比较
8.两层楼之间有22个台阶,每个台阶的高度是15厘米,从一楼到四楼升高了().
①1320米
②990厘米
③1320厘米
五、判断,在()内对的打,错的打.并在横线上改过来。
1.赵亮家的客厅长5分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汽车的载重量是8千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块菜地长48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袋面粉重45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玲体重是31千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列式计算。
1.甲数是108,是乙数的3倍.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数是43,比乙数的2倍还多13,乙数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1千克的3倍少100克是多少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解答应用题。
1.一条路长8千米.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50米,修了16天后,还剩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粉厂库存面粉900袋,每袋50千克,用一辆载重9吨的汽车把这些面粉运往粮店,需几次运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城相距860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城开往乙城,行了11小时后,汽车离乙城还有多少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数学练习题检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