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早秋》赏析
《池上早秋》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鉴赏】
这首小诗是诗人于公元826年(唐宝历二年)在苏州时作。诗的前六句写景,结尾抒发感慨。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诗开始的“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首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画面: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芰片片点缀其中,秋风徐来,清凉送爽,一扫夏日的炎热,这是何等令人赏心悦目的事。但是,一幅画仅仅有水、有荷,尚嫌单调,还必须有*景物。下文“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正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其实栏干本身不会生凉,“早凉生北槛”云云,是写早秋的天气已产生了凉意;同时,满池秋水,参差荷芰,本身就使人产生暑意顿消之感。池水,绿*荷叶、菱角,配上护池栏干、篱笆,加之颈联所写远处隐约掩映之柳树,每当夕阳返照,*彩鲜明,风景宜人,一幅构思巧妙的画面展现出来了。
诗中有画堪称好诗,但诗毕竟不是画,它还要传递一些画所无法表达的东西。“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沧桑之感,实中有虚,亦实亦虚。诗人以蝉自托,自己虽然做了多年的官吏,但屡屡直言招祸,渐渐噤若寒蝉,不再忠言直谏了。“风干”句则以柳树经秋叶落,暗指自己的年迈体衰。《世说新语·言词》:“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白居易三十有余而发白,这年春天又害痰喘,眼病,不幸坠马,因此这“风干柳意衰”中暗寓着诗人无限的悲愁在内。这一联中,两个动词,“饱”、“干”出语新颖、奇警。末句“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看似解脱旷达之词,实际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已如寒蝉、秋叶,虽是“夕阳无限好”,但“黄昏”即将到来,未来的命运如何,是难以预测的。
《第2篇:池上早秋古诗赏析》
池上早秋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
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
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
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
何必更愁悲。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小诗是诗人于宝历二年(826)在苏州时作。
诗的前六句写景,结尾抒发感慨。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诗开始的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首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画面: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芰片片点缀其中,秋风徐来,清凉送爽,一扫夏日的炎热,这是何等令人赏心悦目的事。但是,一幅画仅仅有水、有荷,尚嫌单调,还必须有*景物。下文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正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其实栏干本身不会生凉,早凉生北槛
云云,是写早秋的天气已产生了凉意;同时,满池秋水,参差荷芰,本身就使人产生暑意顿消之感。池水,绿*荷叶、菱角,配上护池栏干、篱笆,加之颈联所写远处隐约掩映之柳树,每当夕阳返照,*彩鲜明,风景宜人,一幅构思巧妙的画面展现出来了。
诗中有画堪称好诗,但诗毕竟不是画,它还要传递一些画所无法表达的东西。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沧桑之感,实中有虚,亦实亦虚。诗人以蝉自托,自己虽然做了多年的官吏,但屡屡直言招祸,渐渐噤若寒蝉,不再忠言直谏了。风干句则以柳树经秋叶落,暗指自己的年迈体衰。《世说新语·言词》: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白居易三十有余而发白,这年春天又害痰喘,眼病,不幸坠马,因此这风干柳意衰中暗寓着诗人无限的悲愁在内。这一联中,两个动词,饱、干出语新颖、奇警。末句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看似解脱旷达之词,实际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已如寒蝉、秋叶,虽是夕阳无限好,但黄昏即将到来,未来的命运如何,谁又能预测呢?
《第3篇:《早秋》诗词赏析》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早秋作品赏析【注释】:
一叶下:此句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简析】:
写早秋的景*和感触,能自出新意。末句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点化,与前句天衣无缝。
一叶叶的飘零,一瓣瓣的凋落,谁的眉间惹上这无端的思念?
轻拾一枚露珠,纤柔于指尖,温婉如琉璃般晶莹。一场花开,惊艳了季节的嫣红,温柔了一生的约定,让爱在淡淡的感动中丰盈。只想与你爱晚亭上倾心语,玫瑰花田醉柔情,任一缕柔柔的眷恋,轻轻的,抚摸你娇柔的面容,执守在爱的花溪里,凝结成醉人的永恒。
花海流香,蝶舞霓裳。许一婉风中的蝶语,飘一池花的清香。在叶落风尘里轻舞飞扬,在时光静美中,把文字点亮。不管是春暖,还是冬凉,将一份柔柔的心醉铺满心房,将一缕深深的思念慢慢拉长。一份爱恋,静静的暖了月*,润了花香,丰盈了今生不变的守望……
水柔风轻,一季静美,期待一场花开的浪漫,将一份心动的爱恋,在岁月积淀里渐渐圆满。将一缕清新的思念,在时间长河中袅袅生烟。品一盏淡淡月光茶,将思念的心笺舒展,细细聆听夜*的柔媚,执守一场暖意盈盈的眷恋。让天荒化为青石,让地老融为炊烟。在清浅的时光里,唯美了花开诗意的缠绵。
一袭清风,花开一季。一展优雅,明媚了爱的花期,在最美的年华里,拥有了淡然静美的相依,留下了情醉朝夕的印记。紫萱飞絮,花开几许,皆为一场情爱缠绵的花雨,融化了弱水三千的欢喜。午夜,点燃一支烟,吸的是爱意,吐的是思绪,落下的都是想你的心语。
烟雨流沙,白雪映虹。在岁月过往的情怀里,多少个晨曦暮夜,多少载寒来暑往,让思念久久弥漫在爱的港湾,任眷爱把如歌的年华牵绊。月华如水的夜晚,馨香早已铺满,温柔浅醉阑珊,将心念拥入怀中,细品欢喜,不争朝夕。转瞬间,暮*平添了一丝长长久久的温暖。
一枚花灯,倒影在清澈温婉的香溪上,含着玫瑰的落红盛放,细数片片静美,瓣瓣柔香。拾起时光深处点点滴滴的美好,轻轻的会意,深深的珍藏。今夜,繁花逐风凝香,鸾衣轻舞霓裳,让思念的晚风摇曳在梦中,回响在心上。烟雨间,爱的流光在晶莹的岁月里静静流淌……
月光涓然如水,飘逸着美若*清的梦幻,轻落在眉宇间的那一抹温暖,如繁花般绚烂。取一段思念的温度,在缤纷繁华的世界里演绎一场爱恋。让眷念的脚步穿越寒冷,在漫天雪花中优雅的舒展,柔柔的,融化在你的心田。思念如风,风中送暖,丰盈了爱深情浓的眷恋。
轻柔的风儿,萦绕在月光若水的夜晚,嫣红的繁花在新年里静静绽放,深情的眼眸在眉弯里轻轻流淌。多想化作一缕柔风,翩然你的身旁,轻语呢喃,默默依恋。风起,凝聚成思念的潮汐,顺风聆听,是我绵绵心语。迎风耳畔,都是爱的心絮。风止,倾前世的思念,今生的情绵。
一树繁花凋落了冬的苍凉,一缕思念在爱的香溪里静静的流淌,一季*彩浸湿了一段芳香的美丽。多少温馨的浪漫,多少柔情的缠绵,在几许清宁的日子里,凝聚成一怀相依相爱的温暖。如果想念会有声音,是否,会惊醒睡在故事里的那些爱恋、那些缠绵?那些飘香的诗句里,美丽的思念只与你有关。
一片薰衣,芳香了多少爱恨情迷。一把花犁,趟过了多少思念相依。一叶叶的飘零,一瓣瓣的凋落,谁的眉间惹上这无端的思念?谁的素笔日夜为爱倾述衷肠?任一抹飘香的思念,在一场浓烈的爱恋里轻轻吟唱。让这场风花雪月的浪漫,伴着月光慢慢走远。
《第4篇:《早秋》唐诗赏析》
许浑——《早秋》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作者:
许浑古字仲晦,润州丹阳人,圉师之后也。大和六年李珪榜进士,为当涂、太平二县令。少苦学劳心,有清羸之疾,至是以伏枕免。久之,起为润州司马。大中三年,拜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尝分司朱方,买田筑室,后抱病退居丁卯涧桥村舍,暇日缀录所作,因以名集。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怀古,已见壮心,故为格调豪丽,犹强*初张,牙浅弦急,俱无留意耳。至今慕者极多,家家自谓得骊龙之照夜也。早岁尝游天台,仰看瀑布,旁眺赤城,辨方广于霏烟,蹑石桥于悬壁,登陟兼晨,穷览幽胜。朗诵孙绰古赋,傲然有思归之想,志存不朽,再三信宿,彷徨不能去。以王事不果,有负初心。
后昼梦登山,有宫阙凌虚,问,曰:“此昆仑也。”少顷,远见数人方饮,招浑就坐,暮而罢。一佳人出笺求诗,未成,梦破。后吟曰:“晓人瑶台露气清,庭中惟见许飞琼。尘心未断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他日复梦至山中,佳人曰:“子何题余姓名于人间“遂改为“天风吹下步虚声”,曰:“善矣。”浑才思翩翩,仙子所爱,梦寐求之,一至于此。昔子建赋《洛神》,人以徒闻虚语,以是谓迂诞不信矣。未几遂卒。有诗二卷,今传。
注释:
一叶下:此句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赏析:
写早秋的景*和感触,能自出新意。末句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点化,与前句天衣无缝。
《第5篇:《早秋》原文及赏析》
【诗句】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出处】唐·许浑《早秋》。
【意思】诗句写漫漫长夜之中,飘来阵阵清脆的琴瑟之声。秋风习习,吹拂着郁郁葱葱的青萝。诗人生动地描绘出了清凉的早秋夜景。“西风”、“清瑟”给读者以萧瑟、凄凉之感。
【全诗】
《早秋》
.[唐].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释】①泛:*,犹流荡。晋《吴声歌》:“黄丝伴素琴,泛*弦不断。”萝:泛指树梢悬垂的植物。②玉露:白露。拂:掠过。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秋属金。③还密:尚未凋零。远山句:意谓在明朗的阳光下更显得远山之多。④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之意。
【解析】
此诗是一首描绘早秋景物的咏物诗。诗人在夏末秋初中独具慧眼,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发现了初秋到来的痕迹进而兴发感物,付诸笔端。原题三首,此为靠前首。此诗句句扣紧早秋景*,细致而层次井然,疏朗有致,写景逼真,宛然一幅早秋立体图画。
前四句写夜间景象。首联写早秋萧瑟凄清气氛。“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遥”字即“长”,写出秋夜进入秋天,就变成昼短夜长了。在寂静的夜里,诗人似乎听到有清细的瑟声在浮动,仔细辨别,这声音乃是翠萝间生起的秋风之声。“翠萝”的“翠”字写出初秋藤萝的深绿颜*,是这个季节所特有的,它具有清凉之意,秋风从“翠萝”中生出,则凉爽、清新可想而知。
《第6篇:《太原早秋》翻译及赏析》
《太原早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前言】
《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注释】
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岁落:光*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图书编》:“大火,心星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
故国:家乡。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翻译】
秋*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带过了汾河。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赏析】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渡河秋。”“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和视觉的感染*。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是合。“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说的“闻道***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在颔联运用镶嵌的修辞手法,在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匠心独运地点题slkj并照应诗题。其次,后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连绵不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第7篇:早秋山中作翻译赏析》
《早秋山中作》作者为唐朝诗人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前言】
《早秋山中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写早秋季节山林的环境以及山野林间昆虫的声音,表达了作者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的心绪。全诗情景交融,笔法微婉,但旨趣明白,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
【注释】
⑴早秋:初秋。唐王勃《秋江送别》诗之一:“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⑵明时:指*清明的时代。
⑶故篱:故乡。
⑷尚平:即尚长(尚子平)。魏嵇康《高士传》载,尚长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唐许浑《村舍》诗之一:“尚平多累自归难,一日身闲一日安。”一作“向平”。
⑸陶令:即陶潜(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元赵孟《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无酒难供陶令饮,从人皆笑郦生狂。”
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⑺蛩响:犹蛩声。唐王独肴嗽钩ひ垢场罚“远林而未有鸟啼,偏嫌耿耿;幽壁而徒闻蛩响,顿觉漫漫。”蛩:蟋蟀。
⑻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三国魏曹植《梁甫行》:“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⑼空林:渺无人迹的树林。晋张协《杂诗》之六:“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期:约,约定。
【翻译】
没有才能不能辜负圣明时代,思念回东溪守着竹篱故居。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却嫌恨陶潜辞官归隐年岁已迟。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鉴赏】
此诗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谦词反语出之,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
颔联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出句用的是东汉尚长之典,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汉建武(汉光武帝年号,25年六月—56年四月)中,尚长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对句是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的故事。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当县令,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有次有个督邮来督查,他觉得这个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县吏建议他穿得整整齐齐去拜见督邮,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于是挂印归去。此二句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颈联是从山野间的昆虫的声音,也就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寒凉萧瑟的特点。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预示着一个寥落季节的来临,予人一种萧索落寞的秋季感受。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
最后二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这里说自己寂处山中,空林独往,只和白云期会,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此诗主要申明作者自己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生活,抒发了一个隐士的情怀。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