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全诗及赏析

综合 2024-10-21 16:15:57

【诗句】树*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出处】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意思】树*随着关势渐次升高天树一*,黄河折向东流渐次遥远声断海边。

【全诗】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过中条。

树*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

①萧萧:象声词,树木摇落声。长亭:古时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用作饯别处。瓢(piao):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盛酒器。

②太华:山名,即华山,在陕西华*县,潼关西。因其西有少华山,故称华山为太华山。

③中条:山名,在潼关东北,山西西南部,东北——西南走向,处于太行山和华山之间,故名中条。

④迥(jiong):远。

⑤此句点“赴阙”。帝乡:皇帝住的地方,指京城长安。

⑥此句意谓还梦想着归隐过渔樵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远眺、写景抒怀诗。许浑从润州丹阳前往京城,经过潼关,登驿楼览景,兴会淋漓而赋此诗。首联写旅况萧瑟,离别悲凉,展示了一幅秋日行旅离别图。“红叶”,鲜艳而*暖,“萧萧”,则透露了秋气的萧瑟。“长亭”,是和东归故人魏扶离别饮酒之处,相逢即离别,岂不更觉悲凉?此二句翩然而来,韵味隽美。颔颈二联,笔势陡转,写潼关雄浑苍茫的景*和典型风物。三、四句言,关西之南有雄伟险峻之华岳,关东之北隔河有青苍绵延之中条,二山纵横绵延数百里,一卷残云,一挟疏雨,是多么壮美!“归”“过”二字,把静静的险峰峻山点活,更显示出飞动的意趣!五、六句言,迤逦而行,见树*苍翠,随关城而显得高远;横亘关前的大河,波浪汹涌,涛声悠远,直通渤海。“迥”“遥”二字,也用得极好。此二句真是写得绘声绘*,使人如亲历其境。此二联对仗圆稳工整,描摹四周景*,雄浑苍茫,表里山河,险峻壮美,真毫端得意之景也。尾联方言赴阙之事,却不念仕途荣利,反说回首故乡,犹梦渔樵,以表淡泊之志也。此诗写景“高华雄浑”(清吴汝纶语),飞动壮美;抒情含蓄委婉,饶有韵味,乃“雄宕高超”(俞陛云语)之上乘也。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古诗原文及赏析2

【诗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出处】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意思】诗句写作者举目远眺,南面是高高挺立的西岳华山,北面又可见连绵起伏的中条山。残云才去,疏雨已过,给人一种晴朗的秋日的清爽之感。

【全诗】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①题一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阙:代指长安。诗为许浑靠前次赴长安途经潼关时所写,描绘了潼关的山川形势和自然景*。②太华:即华山。因山西南有少华,为区别起见,故名太华。③中条:中条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地当太行山和华山之间,故名中条。④迥(jiǒng):远。⑤帝乡:京城长安。⑥梦渔樵:梦想回故乡去过隐逸生活。

【赏析】此诗大约成于大中元年(847)入京途中。此次进京后,许浑谋得监察御史一职,看来此次入京是*而去。许浑此前经历了当涂、太平县令、南海幕僚的挫折,早已厌恶官场,但为生活所迫,他又不能失去这份官薪,此次赴京正怀着这种矛盾的心情,而这首诗也正反映了他在进退之间的犹豫徘徊。这种心情的表达,几乎全是借助于风景的描写,其情景高度融合。前六句写景,其基调是自然的壮丽与心态的彷徨,这种心态反映到意象上就是朦胧渺远遥隔萧瑟。很显然,此诗虽统摄关河名山,气度阔大,且能融情于景,颇有盛唐气象,但其中的进退两难的犹豫心态,略无盛唐之雄心。然而,此诗的确是许浑诗歌美学风格的代表作。诗人说“气高诗易怨,愁极酒难降”,其风在于雅正。综观全诗,气不乖张,愁不外露,“萧萧”状红叶,美中有淡淡的愁;饮酒以瓢而止于一,绝无醉狂之态;山川渺远但阔大,怅惘中透出清新之气——这一切都准确地传达了诗人的心曲,体现了诗人清丽而蕴藉的诗风。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翻译及赏析3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过中条。

树*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译文】

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

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上,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

苍莽的树*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

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注释】

⑴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

⑵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⑶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⑷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县境内。

⑸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⑹山:一作“关”。迥:远。

⑺海:一作“塞”。

⑻帝乡:京都,指长安。

⑼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靠前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

从总体上说,许浑缺乏对现实的自觉关注与刚健高朗的*格,追寻旷逸闲适、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特出。所以,尽管他也写过不少咏史诗,如“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鹜占浅莎”(《姑苏怀古》),“行殿有基荒荠合,陵园无主野棠开”(《凌歊台》)之类,但他在叹息的同时并没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绪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叹岁华变迁,给人以灰暗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大量地写的是消极恬退的闲适诗。

从艺术角度来看,正因为他反复咏叹个人境遇和描写闲适的生活,诗的内容很单调,虽然技巧娴熟,意境却容易重复。像“扣舷滩鸟没,移棹草虫鸣”(《送同年崔先辈》),“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忆长洲》),这种以鸟禽虫鱼来点缀的句子单独地看还不错,写多了就成了俗套,后人所谓“许浑千首湿”(《苕溪渔隐丛话》引《桐江诗话》)的说法,就是对他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的讽刺。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另外,许浑是《清明》一诗的作者,由于南唐编《千家诗》时出错,导致《清明》一诗的作者至今仍误传为杜牧,在此改正。

其诗现存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许浑现存《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古诗原文和赏析4

【诗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出处】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意思】长安明日就到了,可是我仍然怀恋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诗人含蓄地表述了自己并非专为追名逐利而来长安的思想感情。

【全诗】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释】

1.阙(音que):宫前供了望的楼,此指唐代都城长安。潼(音tong)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西薄华山,北距黄河,是许浑由东吴西入长安的必经之地。驿(音yi)楼:古时供行途中歇宿的处所。

2.长亭:古驿站,此指潼关驿楼。

3.太华:即华山,在今陕西渭县东南,以其西有少华山得名。中条:即中条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与华山夹峙黄河。

4.帝乡:京城,与下文“渔樵”对举,双关仕途之所。渔樵:捕鱼砍柴的人,代指隐士。

【赏析】好男儿志在四方,岂能为儿女情长而多愁善感、不思进取?诗人为了摆脱这份愁绪,顺眼远眺,笔峰一转:“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这四句相辅相成,残云归岫,天必放晴,而山*经过疏雨的洗刷,倍加清丽,恰是这份清新洗去了作者心头的愁绪,天地之间,除了自然,便是身处险关、万物尽收眼底的自我,那种顶天立地的神圣早已化解了心中所有的疑虑,心是如此坦荡。接着,黄河之水在潼外猛地一转,那涛声不绝于耳,似乎让人感觉到了它归海的那份无拘无束,此时作者的心已净化到与自然物我归一的境地。于是末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也就没有丝毫的突兀之感。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诗词赏析5

【作品简介】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由许浑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由潼关到都城,夜宿驿站而题壁的诗。诗中虽无“宿”字,然而字句中却明显表露夜宿驿楼,秋晚雨过,四望风物而触景生情。颔联写潼关山川气势,泻宏苍茫。颈联写所见所闻,由近及远,无际无垠。两联对仗工整自然。末联点出赴京并非所愿之意,含蓄委婉。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作者: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解】

阙:宫阙,指长安城。

萧萧:形容风吹叶动的声音。

长亭:常用作饯别处,后泛指路旁亭舍。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县

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树*随山迥(jiǒng):一作“树*随关迥”。迥,远,此处有“向远处延伸”之意。

帝乡:京都。指长安。

犹自梦渔樵:是说自己还留恋着砍柴钓鱼的隐居生活。

【翻译】

在枫叶沙沙作响深秋傍晚,夜宿潼关驿楼要以飘香的美酒相伴。远处,华山上残云缭绕,中条山上疏雨飘落。遥看树*随着潼关山势伸伸向远方,黄河奔流入海的涛声在远远地回荡。明天就可到达繁华的京城长安了,我还梦想着回故乡去过砍柴钓鱼的渔樵生活。

【韵译】

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

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

遥看树*随着潼关山势延伸;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

明天就可到达繁华京城长安;我仍自在逍遥做着渔樵梦想!

【评析】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靠前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份的。

【讲解】

许浑,生卒年代不详,字用晦,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唐大和六年(832)进士,官监察御史,终睦州、郢州刺史。润州的丁卯涧附近,有许浑的别墅,他在那里自编诗歌“新旧五百篇”,因名《丁卯集》,集中均为近体诗,无一古体。许浑诗歌风格清丽,尤长于律诗,颇为杜牧、韦庄所称重。

这首诗是许浑靠前次从故乡润州丹阳去长安,途经潼关夜宿驿楼时,有感于潼关险要山势和优美动人的自然景*而作的。它再现了诗人在出仕为官和眷恋归隐山林过渔樵生活之间的矛盾心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枫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在着开篇两句诗中,诗人首先是从近处着笔,写的是充耳可闻的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清晰地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长亭”一瓢酒,唤起几多愁哇!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随山迥,河声入海遥。”从这四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并没有沉湎于离愁别绪之中不能自拔,而是笔锋一转,把着眼点推向远方,重笔描绘四周的远景,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苍茫“树*”,在远处奔腾激荡的阵阵“河声”。在诗人的笔下,山活了,树活了,水也活了,化静为动,赋予了他们以蓬勃的生机。空旷,悠远,宁静,清新,明快。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明天就要到京城了,可诗人却依旧梦着以往故乡的渔樵生活!按照常理,靠前次到京城,即使不像出仕为官,也用该想的是如何逛一逛繁华的都市吧?这就表明诗人此行的心里是矛盾的,起码是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个收束,着实令人深思。

这是一首由潼关到都城,夜宿驿站而题壁的诗,诗人由近及远地抒写了夜宿驿楼是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场面宏大悠远,格律工整自然,运笔遒劲有力,意境含蓄委婉。

【作者介绍】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遂为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

从总体上说,许浑缺乏对现实的自觉关注与刚健高朗的*格,追寻旷逸闲适、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特出。所以,尽管他也写过不少咏史诗,如“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鹜占浅莎”(《姑苏怀古》),“行殿有基荒荠合,陵园无主野棠开”(《凌?R台》)之类,但他在叹息的同时并没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绪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叹岁华变迁,给人以灰暗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大量地写的是消极恬退的闲适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从艺术角度来看,正因为他反复咏叹个人境遇和描写闲适的生活,诗的内容很单调,虽然技巧娴熟,意境却容易重复。像“扣舷滩鸟没,移棹草虫鸣”(《送同年崔先辈》),“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忆长洲》),这种以鸟禽虫鱼来点缀的句子单独地看还不错,写多了就成了俗套,后人所谓“许浑千首湿”(《苕溪渔隐丛话》引《桐江诗话》)的说法,就是对他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的讽刺。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诗赏析6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过中条。

树*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月到,犹自梦渔樵。

作者:

许浑古字仲晦,润州丹阳人,圉师之后也。大和六年李珪榜进士,为当涂、太平二县令。少苦学劳心,有清羸之疾,至是以伏枕免。久之,起为润州司马。大中三年,拜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尝分司朱方,买田筑室,后抱病退居丁卯涧桥村舍,暇日缀录所作,因以名集。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怀古,已见壮心,故为格调豪丽,犹强*初张,牙浅弦急,俱无留意耳。至今慕者极多,家家自谓得骊龙之照夜也。早岁尝游天台,仰看瀑布,旁眺赤城,辨方广于霏烟,蹑石桥于悬壁,登陟兼晨,穷览幽胜。朗诵孙绰古赋,傲然有思归之想,志存不朽,再三信宿,彷徨不能去。以王事不果,有负初心。后昼梦登山,有宫阙凌虚,问,曰:“此昆仑也。”少顷,远见数人方饮,招浑就坐,暮而罢。一佳人出笺求诗,未成,梦破。后吟曰:“晓人瑶台露气清,庭中惟见许飞琼。尘心未断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他日复梦至山中,佳人曰:“子何题余姓名于人间“遂改为“天风吹下步虚声”,曰:“善矣。”浑才思翩翩,仙子所,梦寐求之,一至于此。昔子建赋《洛神》,人以徒闻虚语,以是谓迂诞不信矣。未几遂卒。有诗二卷,今传。

注释:

阙:指长安;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

太华:太华山,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县。

中条:中条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

赏析:

题诗在赴京的途中,却又做着渔樵的梦,写出诗人矛盾的心态。该诗笔力遒劲,工整自然。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诗词赏析7

【原文】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赏析】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靠前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

关于《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全诗赏析及翻译8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全诗赏析及意思翻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诗文解释】

夜晚红叶被秋风吹得萧萧作响,在长亭饮下美酒一瓢。残云飞到太华山,稀疏的雨点滴过中条山。苍苍的树*随着山势远去,奔腾的黄河水的声音远远地汇入大海。明天就可以到长安了,夜里还梦见隐居的生活。

译文1:

黄昏风吹红叶萧萧响,长亭里痛饮一瓢酒。落霞朵朵飞向华山顶,点点疏雨落在中条山头。城关远望树*苍苍,黄河咆哮声声入海流。虽然明天就能到达京城,可梦中犹向往渔樵的生活。

译文2:

在枫叶沙沙作响深秋傍晚,夜宿潼关驿楼要以飘香的美酒相伴。远处,华山上残云缭绕,中条山上疏雨飘落。遥看树*随着潼关山势伸伸向远方,黄河奔流入海的涛声在远远地回荡。明天就可到达繁华的京城长安了,我还梦想着回故乡去过砍柴钓鱼的渔樵生活。

韵译:

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

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

遥看树*随着潼关山势延伸;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

明天就可到达繁华京城长安;我仍自在逍遥做着渔樵梦想!

【词语解释】

萧萧:随风摇动的样子。

太华:指华山。

迥:远。

河:黄河。

帝乡:京城长安。

【诗文赏析】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靠前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刘逸生)

赏析二: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读者由此可见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靠前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翻译赏析9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浑。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前言】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开头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悲凉的意绪,传达出旅途的况味;中间四句大笔勾画四周景*,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最后两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

【注释】

⑴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

⑵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⑶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⑷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县境内。

⑸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⑹山:一作“关”。迥:远。

⑺海:一作“塞”。

⑻帝乡:京都,指长安。

⑼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翻译】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山势绵延千里,苍翠的树*随着关山伸向远方;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