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人怨》全诗翻译赏析
《春怨》是刘方平创作的七言绝句,流露了宫殿失宠者的幽怨。这首诗以黄莺啼叫为引子,揭示了主人翁在深宫孤寂中的心境。黄莺的啼鸣扰乱了她的梦境,令她无法抵达辽西。苦劝黄莺停止啼叫,以免打扰她的美梦。而“金屋无人见泪痕”一句点出了她孤寂无助的处境,即便她泣血无人得知。这句话的解读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因独处而无人倾诉而泣,二是身处孤寂之境,哭泣也无人理会,彰显了宫人命途的凄凉。这句话用了极少的字眼,却生动刻画了人物身份、环境和情感,成为整首诗的核心,其他句子都围绕、衬托着它。
诗的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让无人的“金屋”更显凄凉。尽管屋内早已无人,阳光或许能减轻些许孤寂感。然而,随着日落纱窗,昏暗渐浓,正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所描述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凸显了凄凉。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增添了“金屋”孤寂的氛围。无人的屋子本已令人感到寂寞,假若外面春意盎然,充满生机,或许能稍缓孤寂之感。然而,此刻空庭无人,又是春季将尽,如同欧阳修《蝶恋花》所言,“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或李煜的《虞美人》中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使“金屋”中的人更加感到孤寂难耐。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进一步承接前句“春欲晚”,同时衬托了诗中人的境遇。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提到“诗文需要主宾相衬”,此诗中的主人是第二句所描述的人物,而“梨花满地”则成为其陪衬。这样的编排使得人与花的凋零相映成趣,如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满地黄花堆积”与词中的忧愁共鸣。
时间上,靠前句描述了日暮,第三句描绘了春季将逝,由此引出了第二句中“金屋”中人的孤独,最后以花的凋零衬托出第四句。而从空间布局来看,前两句描述了屋内,后两句则描绘了庭院,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呈现出从“金屋”到庭院的凄凉景象。少女身处如此凄凉孤寂之地,不禁含泪而哭。诗中还通过符号手法点出了美人渐渐老去的感觉,进一步展示了主人公的可怜遭遇和青春的逝去。这首诗通过层层烘托和反复描摹,使“金屋”中人的凄凉孤寂达到了淋漓尽致,精致地表现了她的怨情和孤独。
第2篇:唐诗《征人怨》赏析
《征人怨》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解】
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玉门关的简称。
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马策:马鞭。
*环:*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黑山:一名***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韵译】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题解】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讲解】
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觉得有些熟烂。然而。诗人却不落窠臼。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马策”、“*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金河”和“玉关”、“马策”与“*环”相比并。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环。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精致。教人难以忍受。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表达。“马策与*环”对应“金河复玉关”,“朝朝”对应“岁岁”,音节增加一倍,意蕴上则产生相生互补的效果。从而诗的构思更显得细密周匝。
三、四两句是诗意的加深和扩展。“三春白雪”对塞外的环境特点稍作烘托,颇含悲凉之意;全句着重点则是落脚的三个字:“归青冢”。“青冢”所在,其时虽属唐辖境,但毕竟为胡域,诗人说“归青冢”(大约唐*无事时在这一带休整),由这个“归”字,即可知征人无还乡之期。“青冢”在这里似也有一种象征意味;难道说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结句说行*、转战。如果说前二句从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那么,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复以“绕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绕”是绕来绕去,不同于单线征程,走过不再回头。这个字,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环”的重复,单调感一脉相承。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而于字句间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
此诗似乎从总体上暗示给读者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这是人的生活么?远在一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过这一类哀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汉末古诗中所谓“十五从*征,八十始得归”。其怨甚深。前者是对戕害人*的统治者的反抗的呼声,后者则是血泪的控诉。
这首诗妙在:写怨而不著一字怨语,毫无迹象可求。诗人布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足以同王昌龄的作品相匹敌。
【评析】
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全诗每句皆对,语言精工自然。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读来别具情韵。
【唐诗《征人怨》赏析】相关文章:
1.唐诗《征人怨》原文及评析
2.唐诗三百首之《征人怨》
3.柳中庸《征人怨》诗词赏析
4.关于征人怨诗歌赏析
5.风雨唐诗赏析
6.《春望》唐诗赏析
7.《蝉》唐诗赏析
8.唐诗《春思》赏析
第3篇:《长亭怨慢》诗词翻译赏析
长亭怨慢① 姜夔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②,怎忘得、玉环分付。靠前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③,难剪离愁千缕。
[注释]
①长亭怨慢:姜夔自度曲。
②“韦郎”二句:韦皋少时游江夏,与姜使馆玉箫有情,约定几年后来娶,后终失约。
③并*:并州产的锋利剪*。
[赏析]
这是首惜别言情之作。词上阕先写暮春景象:百花与柳絮飘零,帆影在暮*中消失。树木见多了人间离别,也变得麻木起来,所以仍如此青青,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下阕写怀人愁绪。“望高城不见”二句是表现行者一直在痴望岸上送行者。“韦郎”三句表示绝不忘记盟约。最后是写岸上佳人的临别叮嘱及离别后的愁绪。全词以主客变换和内心独白,表现出行人与送行人的双向感情交流,较有特*。
第4篇:《闺怨》诗词翻译赏析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释:
雁尽书难寄:传说古人以飞禽传递信件,雁足传书出自《汉书苏武传》。
伏波营:“伏波”是将*的封号,此处用的是原意:平乱的*队。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在南方边境。
译文:
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传出,愁绪多得令人难以成眠。多希望能跟随那无处不在的月亮,将光辉照射到你的*营。
赏析: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臻,一往情深。
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成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诗一开头,就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来表达思妇想念征夫的心情,十分贴切。“书难寄”的“难”字,细致地描状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正是这无限思念的愁绪搅得她难以成寐,因此,想象着借助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愁多”,表明她感情复杂,不能尽言。正因为“愁多”,“梦”便不成;又因为“梦不成”,则愁绪更“多”。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象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戌守在南方边境。
其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靠前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因为,“雁尽书难寄”,信使难托,固然令人遗恨,而求之于梦幻聊以自我安慰亦复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则在感情上又进了一层,进一步由“愁”而转为写“解愁”,当然,这种幻想,显然是不能成为事实的。这三十层次的安排,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鸿雁难托,传书无人,愁多不寐,难以成梦,无可奈何之中,思妇只有寄情于明月,让它跨越时空的阻隔,把相思传递到亲人那里去。~两句生动细腻地表现了思妇的心理活动。
第5篇:《征妇怨》诗词赏析
征妇怨
张籍
九月匈奴***边将,
汉*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
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
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
妾身虽存如昼烛。
张籍诗鉴赏
在古典诗词中,良人从*、征妇哀怨是一大习见题材。张籍《征妇怨》却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
“九月匈奴***边将,汉*全没辽水上。”辽水,即今东北辽河,于辽宁营口东南入海。诗歌开门见山,点明征妇怨毒所由。诗中“全没”二字,力过千钧,从战况惨烈,伤亡惨重中突出事件的典型*,从而生发出征妇哀苦情感。“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招魂葬,旧时风俗,由于无法收尸入殓,生怕亲人灵魂不知所归,于是高声呼唤亲人姓名,招引魂兮归来,并以死者衣冠葬入棺木。诗题是《征妇怨》,诗人却视野开阔,勾勒出一幅场面浩大的“城下群哭图”,由面及点,迂回入题。“白骨”二字,读来触目惊心。骨骼支离,抛荒野,如在目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读此句可联及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杜甫“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一并玩索。“家家”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暗承“全没”,以哀哭号呼的普遍*,强化了悲剧气氛,为下文征妇之哀作好陪衬。
然后转入正题,引出主人公“征妇”。“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本应承上,直抒哀痛,诗人却横挽逆插,宕开一步,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的舒心光景。有此铺垫,波澜顿生。平凡生活,竟成奢望。面对现实,向往破灭,于是逼出下文“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夫死何以依靠?子生何以哺育?欲死则遗腹有子,求生则衣食无着。在家家痛哭之中,诗人择取这一特定家庭,主人公生既不愿,死亦不得的悲惨境遇,在众多不幸家庭中酷烈尤甚,体现出事件的典型*。如是“夫死战场子在腹”,则悲剧气氛,相差何止千里。结语以“昼烛”自喻,不仅以白昼烛光之多余见出痛不欲生情感,更以烛光之暗淡无光、摇曳不定展现出主人公的惨淡心境,动荡生计。设喻新颖贴切,内涵丰富。
清人刘熙载《艺概》曰:“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峭窄”二字,正见此诗特点。所谓“峭”,即情感激烈,指斥分明,不作温柔敦厚之状,但尽锋芒毕露之致。诗歌以小见大,以征妇的哀哭无告,严厉抨击了唐室不恤民情,战争频仍。反战情绪之奔流腾踊、仁政思想之深厚诚挚,洋溢于篇章之中。所谓“窄”,即篇章精短,不加发挥。将丰富的内容凝聚压缩于短小的篇幅之中。为此,事件必须典型突出、结构不得枝蔓衍生,造语务求精警凝炼。这一切都在此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此诗虽是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又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之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第6篇:古诗-征人怨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对中,四种*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古诗-征人怨赏析]相关文章:
第7篇:征人怨古诗赏析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环①。
三春②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①*环:*柄上的铜环,②三春指暮春③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发青,故称青冢。
(1)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环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请简要分析(3分)
(2)本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怨字,你能从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两句诗中品味出征人的哪些怨情?(3分)
参考*
(1)借代手法。金河、玉关边塞地名指代边关,马策、*环是马鞭、*柄上的铜环指代征战生涯(战争或战事),加上岁岁朝朝表现了征人长期换防戍边、频繁征战(练兵备战)的厌恶(怨恨)(对仗工整,岁岁、朝朝相对,强调戍边时间之长,金河、玉关,马策、*环并举,强调战事频繁,复字、与字虚词相对,强调戍边生活的单调困苦,表现了征人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情)
(2)三春白雪指边塞暮春季节还白雪纷飞,表达了征人对边塞天气极寒怨恨。征人每日看到的是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表达了征人对边塞景*单调、环境艰苦的怨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时应先指出手法,再具体分析。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环并举,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应结合诗句中的意象,诗句的内容来分析。三春白雪归青冢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如此,令人凄绝。万里黄河绕黑山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充分地表现出边地生活的单调困苦不尽无穷,厌倦之情自然流露。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显示出一片萧***凄绝的景象。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写征人联想到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在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既显示了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表明了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却具有回肠荡气的力量。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对中,四种*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第8篇:古怨别全诗翻译赏析
【译文】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人说,较早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赏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出自】孟郊《古怨别》
古怨别
孟郊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注释:
古怨别:古人离别的怨情。
飒飒:形容秋风吹的声音。
相向:面对面。
气先咽:因为伤心,气塞声断讲不出话来。
心曲:心事。
惟所思:(分别后)只有互相思念。
译文:
在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季节,一双相濡以沫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含怨辞别。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两人眼含热泪,面面相视,想要向对方说点什么,可尚未开口已是泣不成声。心中早有千言万语,可是在此刻,因悲痛至极而无法诉说。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人说,较早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赏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情人离愁的歌。此诗一、二句是离别的时间和环境,写的又是在秋天。中间两联诗句内容相重,强调地描写了两人因离别而泪眼相看、欲说不能、伤心之极的情景。最后两句写的是离别人的将来,两人只能在明朗的月光下共同想念了。表示了他们真切、坚贞的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秋日的离愁:“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交代离别时的节令,并用“飒飒秋风”渲染离愁别绪。接下去是写一对离人的表情:“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相向,就是脸对着脸、眼对着眼;从“含情”二字里,使人想象到依恋难舍的情景,想象到汪汪热泪对着热泪汪汪的情景;想对爱人说些什么,早已抽抽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这两句写得极为生动传情,宋代柳永,便把它点化到自己的词中,写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雨霖铃》)的名句。抽抽咽咽固然说不出话来,但抽咽稍定,到能够说话之时,却反而觉得没话可说了:“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原先对“离人”或稍有不放心,想嘱咐几句什么话,或表白一下自己的心迹,但看到对方那痛楚难堪的表情,已经没有什么需要说的了。“却难说”三字,确切地写出了双方当时的一种心境。这一对离人,虽然谁都没说什么,但“未说一言,胜过千言”,更表现了他们深挚的爱情和相互信赖。最后用一幅开阔的画面,写出了他们对别后情景的遐想:“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从这幅开阔的画面里,使人看到了他们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象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互祝愿。总起来看,诗人以秋风渲染离别的气氛;写“含情”之难舍,以“气先咽”来描状;写“心曲”之复杂,以“却难说”来概括;写别后之深情,以“共明月”的画面来遐想两人“唯所思”的情状。诗人换用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具体而动人。特别是“悲来却难说”一句,本是极抽象的叙述语,但由于诗人将其镶嵌在恰当的语言环境里,使人不仅不感到它抽象,而且觉得连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表现出来了。这正是作者“用常得奇”所收到的艺术效果。
第9篇:《月》全诗翻译赏析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这两句是说,秋天将到,天清气爽,人们看到的月亮也格外明朗、清晰。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又为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诗当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时两京未复,形势未容乐观,张良娣、李辅国用事,朝廷不宁。诗人借月言怀,希望政局如秋日之月朗影清,荡平叛逆,天下太平。
出自杜甫《月》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
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
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的*队。
简析
诗抒发了思家念亲之情,对国家战事与*疾苦的忧心。前两联描写秋期将至时的清朗月光,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家国之思和*之痛。(2分)直抒胸臆:后两联写月光只能增添内心的痛苦和头上的白发,劝告月亮不要去照“国西营”,以免将士们因睹月而思家念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