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表情》的教学反思

综合 2024-10-20 06:39:06

《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尽管它被编排在第六单元第四篇,属于自读课文,但课后“熟读并背诵”的要求以及中考考点的设置都彰显了它不同于其他课文的重要*。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目标时,我将夯实基础作为重中之重,力求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当然,在教授课文内容的同时,我也时刻关注着中考的动向,并将中考的考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满足毕业班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我始终坚持“以读为主”的新课标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并鼓励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除了邀请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外,我还采用了“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关注到了那些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在文义理解方面,考虑到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我采用了“自愿结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也为他们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全班交流译文环节,我欣喜地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翻译出基本通顺的语句,这说明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确实有所收获。

对于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我则进行了重点讲解,并要求学生将这些重点内容记录在文言积累本上,以便于他们日后复习巩固。我相信,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和及时的巩固练习,学生们一定能够攻克文言文学习的难关,最终实现对《出师表》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陈情表》教学教案及反思2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2课时

靠前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靠前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闵(mǐn)凶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陨(yǔn)首逋(bū)慢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犹蒙矜(jīn)育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盘桓(huán)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陨首东宫伏惟伏渥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告诉区区不行沐浴无主上报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鲜息吊婴逮拜寻除矜听闻

⑤通假字

闵——悯蓐——褥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更(更相为命)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靠前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以孝治天下”,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身世孤苦祖母情深似海供养无主孝情

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圣朝恩重如山忠情

情理:祖母病笃尽孝日短(情)

孝治天下尽忠日长(理)

请求: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有意思的面部表情》教案及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由于面部表情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熟悉的,是我们所常见的。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与创作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思考的空间。而且,在备课上我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多于学生好动的实际情况,打破单一的绘画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对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表演法、交流法、情境法。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五年级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学习习惯比较好,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中开放*和立体*表现不出,在美术活动中不够大胆的采用各种绘画的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喜、怒、哀、乐等人物表情的五官特征。

2、能应用简笔画对人物表情进行简单的绘画。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表现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情*。

教学重点:能通过观察理解人物表情的五官特征,并能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了解眉、眼、嘴在不同表情中的变化特征,并能用漫画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人物表情。

教学过程

1、创景导入:拿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照片展现出来,让学生们回想往日生活的情景,然后说说照片中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情。揭示课题,然后思考:(人物表情中最常见的表情有哪几种?)

2、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创作欲望

多媒体播放,最常见的四种人物面部表情(板书:喜、怒、哀、乐)(引导学生了解我们是怎样通过眉、眼、嘴来表示不同的表情)出示四种表情的范画,注意观察眉、眼、嘴的特征。让学生先观察再相互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抽出几个学生表演四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再一次仔细地观察。教师和学生得出结论:喜若要画人喜眉开眼弯嘴上翘;怒若要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哀若要画人哀嘴向下弯眉头皱;乐若要画人乐眉开眼弯咧嘴笑。强调画表情时可以夸张些。

课堂练习:要求每个学生以写生或临摹的方式完成一幅人物面部表情的简笔画,教师巡视辅导时,表扬、鼓励认真绘画的同学,待学生画完后,可展示几幅学生优秀的作品。以便使其他同学受到启发。通过上述学生精彩的表演和讨论以及教师的启发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大班情景教学活动反思4

大班数学中“口述应用题”是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努力贯彻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并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应用题都是有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组成的。情节和数量组成一道口述应用题的结构框架。幼儿要解答口述应用题,必须对题的情节和数量进行分析,了解构成要素的概貌,然后才能解答。这也就是口述应用题所必须进行的结构训练。

情景一:

出示图片

师:草地上原来有几只兔子?又来了几只兔子

幼:草地上原来有2只兔子,又来了3只兔子

师:那老师想用加法来计算,应该问一个什么问题?

幼: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这几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哪两个已知数?最后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分析:草地,兔子是非常接近幼儿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引起他们的联想。

这样幼儿的思维闸门也就打开了。接着把“原来有2只兔子。又来了3只兔子”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寓于结构,容于情节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道理。

反思:口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算法是隐含在情节中,而情节又由多个客观要素构成,只有引导幼儿分析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选择方法,得出*。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不仅可以使幼儿达到真正理解题意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

既然是口述应用题,那么读题也就是训练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是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的。

情景二:

出示图片

师:看看这张图片上讲的是什么事情呢?

教师*作卡片

幼:河边原来有4只红蝴蝶,又飞来了2只黄蝴蝶。

师:请你来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幼:河边原来有4只红蝴蝶,又飞来了2只黄蝴蝶,河边一共有飞来几只蝴蝶?

教师把幼儿的题目重新念一遍

请幼儿把题目跟念一遍。

提问幼儿:“原来有几只”,“又来几只”“一共有几只”等概念。

分析:在读题时,教师

口齿要清楚,速度要适中,先进行初读,使幼儿对题目形成一个总的初步的印像,能说出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其次,再进行强化,使幼儿在头脑中把题目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理解它们,能说出题中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突出主要信息;最后使幼儿能把信息综合起来,在头脑中把题目的各部分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反思:要素、数据和问题寓于口述应用题的情节中,情节蕴含着数据和问题的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中认识部分,在理解部分的基础上把握整体。

在最后把应用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又把教学问题转化为算式。

情景三:

师:那河边一共有几只蝴蝶呢?

幼:6只。

教师把蝴蝶拿下来进行演示。

师:对了,那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算的呢?

幼,是用加法。

师:那用算式题目表示该怎么写呢?

幼:4+2=6

师:你说的真棒,答对了!

分析:在幼儿回答出问题以后,老师把相应的图片来进行演示,使幼儿看到了两个数的合并过程,又看到了合并的结果。具体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也就将具体的情节转化成了数学问题,最后转化成了算式。

反思:转化的本身是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实现转化,既能促进幼儿把握数量关系的实质,又培养了幼儿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要求。转化训练,一方面是符合幼儿思维的水平和特点,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参与转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陈情表》语文教学反思5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习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近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晦*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学生们往往习惯于大段大段地熟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能背诵下来,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就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陈情表语文教学反思6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习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近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晦*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学生们往往习惯于大段大段地熟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能背诵下来,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就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乘法表教学反思7

乘法表的教学要如何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乘法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3、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先谈谈做得好的地方。

1、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落到了实处,学生对新知的掌握较好。特别是2、3的口诀,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来了。

2、创设情境教学,学生兴趣高,学习的效果好。在情境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有关的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亲身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因此对乘法口诀的理解非常好,印象很深刻,也有利于记忆。

3、能及时捕捉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进行调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既有基础题又有开放题,特别是“填一填”的设计很好,放开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活学活用。5、对口令的游戏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积极*高。

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很扎实这既是一个优点,但同时也是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扎实,有很多地方显得老师包得太多,放手不够,例题的呈现形式也显得过于单一,在设计时可放得更开一些。如3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可以改为先用课件出示3棵幼苗,接着再出示3棵,最后再出示3棵,让学生说说刚才的过程,并试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4的乘法算式,并编出4的乘法口诀。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从扶到放,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本节课还有一个很不足的地方就是教师的语言不是很规范。如不应该说几个几,而应说成几个几相加,板书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这都是不严谨的表现,以后钻研教材应更细致一些,多和其他老师商讨,数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规范,严谨。

3、问题的提出应准确,严谨,不能太琐碎。教师对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有价值,要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不能太繁琐。如我在教学时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3的乘法口诀里,每两句相邻的口诀之间相差多少呀?”这就显得不准确,指向不清楚,因而学生的回答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在提完靠前个问题,我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口误,因而接下来我改正了自己的提问:“4的乘法口诀里,每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得数相差多少呀?”这样一问,指向就清楚多了。但在说得数两个字时声音不突出,语速又较快,因而部分学生可能还是没听清是什么,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在提问时应有意识的突出关键的字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教学难点是: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复习课本身就是对已学内容的一个重新梳理,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及内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枯燥。因此,这节复习课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由此记忆区分所有的乘法口诀;在练习上并不是硬邦邦的去讲书上的习题,而是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种似曾相识的心理。在引导学生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拐弯看,发现规律,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使学生能利用规律有条理地记住全部口诀,而且有得于学生感受整理的必要*与价值。记忆口诀来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枯燥的,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对口令、对对碰等游戏来记忆口诀。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愉快地记忆口诀。但在作业检查中发现:学生背口诀,很多口诀只是“小和尚念经”式的背诵,没有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是记忆,这样的机械的记忆只能获得的短暂的记忆,而且在应用时,学生又不得又从头开始背,当背到问题这一句时才能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了学生口算速度的下降。同时因为口诀可以求商积,也可以来求乘除法中因数与被除数、除数,当学生面对后一种情况时,往往不知道使用哪一句口诀,其实是对乘除意义理解的不深刻。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的不是靠一两天,而是应注重课前、课中和课后训练想结合,学校与家庭训练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7--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9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及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口决的编制学习过程中。

2、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用加法计算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这单元教学,我认为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合作的愉快,因此学生的积极*很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4、多种形式练习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送绕口令“数枣”、利用规律记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更多相关文章:

1.天窗教学反思

2.称象教学反思

3.《赶海》教学反思

4.《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5.马说教学反思

6.《燕子》教学反思

7.《望月》教学反思

8.《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9.爱之链教学反思

10.《阳光》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8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靠前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提高学习的积极*和趣味*,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天涯情思的教学反思9

篇一:《天涯情思》教学反思

五年级黄菲《天涯情思》是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除夕之夜,“我”到自动电话间给远在祖国的家人打电话,在打电话时发现了一个年纪和我相仿的姑娘“兰兰”。在“我”以为她没有硬币,所以拿出硬币询问她时,才发现她父母去世了,只有妹妹,家里没有电话。“我”当即做出了决定给家里拨了电话,让“兰兰”给远在他乡的祖国青年拜年。

本文抒发的思想怀亲之情如涓涓细流,无声无息却深深震撼了人心。本文如同它的标题一样,充满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让学生抓住文章主人公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探究和分析。

在新课的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重点词句,以及老师的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把握,对人物的特点和*格有一定的了解,对课文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最后拓展让学生把感受写在自己动手制作的“亲情卡”上,深化主题。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留学生”的印象不深,感受不够深刻,所以读的不够动情,这是需要我在引入时应该下功夫的地方。

篇二:《天涯情思》课后教研

《天涯情思》课后教研

学生仅有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时间一长,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因此而减弱。因而语文教学还必须适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把课堂教给学生,五年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本课的方法。如学习新知识阶段,要求学生阅读时养成下列习惯:a、边看边查,遇到生字词,随时查阅工具书解决;b、边看边想,能专心致志;c、边看边划,随手在书上圈出生字新词,点出重点词,划出段落层次;d、边看边批,在书的空白处或行间写出注释或疑难。学法的指导,不能采取一次*处理,应当分点、分层、分阶段地指点。学法指导,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来选择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课文,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文字优美的要多品味,意境深远的要多想象,感情丰富的要多体验的学习方法。

另外,这节课学生的讨论一直是在围绕着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来讨论的,没有学生的质疑。“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求才能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自问自解,通过存疑——质疑问难——释疑,促进思维发展。存疑包括存疑于字词的音形义;存疑于句子的表达形式;存疑于文章的内容;结合课后思考题存疑。对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其内在的动力。开始学生大多不会质疑,有的学生还会提出一些与课文无关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做到相机诱导,有的放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解题、抓关键词句,或从文章结构、写作等方面质疑。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要真正的体现合作精神,体现学习中的互帮互助,体现人人参与的精神,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三:《天涯情思》研讨材料

如何上好略读课

——《天涯情思》研讨材料

听了黄菲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那么略读课文到底应该如何上呢?这也是很多老师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惑,下面,就我个人的学习体会浅谈如下:

一、对略读课文的认识

略读课文的选材范围一般都是选择故事*较强,文字浅显,趣味*浓,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便于阅读理解的故事*作品或社科类作品。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阅读的*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度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

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就要注意抓整体、抓关键,每一步教学都以问题开路,每一步教学都应以读为基础,做到读、思、练相结合。

二、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环节

略读课是精读课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略读课文提倡整体把握,一般可分四步进行。

靠前步,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导入新课。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提示与教学目标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自学,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分组或全班的议论。

第三步,再读课文,体会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可以把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凝练成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在组内或班内进行讨论。

第四步,积累运用,总结延伸。在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把精彩的句段积累起来,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这样的拓展与延伸,密切地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黄菲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留学生和与思乡有关的文字资料,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在教学中,老师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联系

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如仍解决不了,提出来全班交流或查工具书。之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你从谁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思乡情,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每一个组的每一个学生都分配到任务,积极参与。汇报交流时,大家都认真倾听,对于说的不足或不对的地方及时进行补充或纠正。老师也适时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反复品读,以读促讲、读中悟情。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能凸显略读课的教学特点,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篇四:18、天涯情思

18*、天涯情思

编写人:李丽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方面,感受身在异国的留学生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浓浓的思乡情,以读促讲,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

学会用细节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留学生的境况资料,以及他们在海外成立的各种爱国组织等资料。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你们搜集了有关留学生的境况资料,大家交流一下。

2.你有过离开亲人的短暂旅途吗?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情经历吗?如果有过,回顾一下,与大家分享吧。

3.今天,让我们走进《天涯情思》这个的故事。板书课题:《天涯情思》

4.质疑题目:问:题目怎样理解呢?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情思,思乡之情。)

二、一读初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新词,画出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可以查字典;也可以把不明白的提出来小组交流解决。

2.检查朗读。

3.默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写了远在澳大利亚的两位*留学生在除夕之夜分别与家人通电话的情景,表达了海外学子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及她们互帮互助美德。)

三、二读抓梗概

快速默读,画画批批,试着复述故事大意。

师:故事虽短,却很吸引人,我们一起讨论归纳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按时间顺序展开,以电话为线索。)

准备硬币——我给家人打电话——兰兰听人打电话——我送硬币给兰兰——兰兰无人打电话——我再给家人打电话——兰兰与我妈通电话——哽咽

四、三读悟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的游子思乡多么心切。

认真读课文,你体会到了哪些人的怎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依据,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感悟地读一读。

交流中,教师点拨学生:“课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格描写十分细致,请你品词析句找到并勾画下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预设:

(1)画出阿玲通话前通话时的细节描写,你觉得阿玲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话时:”“扑扑直跳”“立刻”“握紧”“颤抖”“嗫嚅”“温暖”放下话筒后对兰兰的注视:“一怔、注视、投去……”

返回送硬币:“托着、递到……拨号、投币……”

(阿玲是一位富有爱心、非常细心、为人友善真诚的阳光女孩。)

(2)画出对兰兰的细节描写,你觉得兰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闪到一边、埋下了头、默默地伫立、默默地凄然、低声地说、愣愣地望着、不知所措”

②“苍白、单薄、紧张、凄然、微笑中略带忧郁”

③“纯情、默默地伫立、噙满泪水的眼睛、?不,哦,我……?她忍不住用双手掩住了脸”

(兰兰失去了亲人,是一位怯弱、忧郁而纯情女孩。)

(3)画出环境和心理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妙处。

“尽管远在天涯,心已飞回祖国,回到亲人身旁。”

“尽管这里正弥漫……温暖”

(澳洲秋夜凉意,衬托了游子思乡之情;亲人的问候,又冲淡了飘泊的乡愁。)

(4)仔细体悟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五、四读升华感情

1.这篇文章以情动人,所抒发的思乡怀亲之情如涓涓细流,淌入我们每一位读者心中。阿玲、兰兰两位纯情少女,鲜明的个*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回顾课文的题目,你体会到了哪些人的怎样的感情?一起来总结

(思乡之情;同胞手足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让我们再次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海外赤子心中那份浓浓的思乡情。

3.当独居异乡时,我们总会情不自禁的思念,何不趁我们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好好珍惜这难得的亲子之情、同窗之情、师生之缘呢?

六、拓展阅读

1.出示文章《留学生在纽西兰的生活》,快速阅读,交流感受。

2.搜集有关描写亲情的名言诗句或歌曲读一读,唱一唱,从中体会到什?

七、课外练笔

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何不效仿作者的细节描写,写写自己的真情故事呢?

八、板书设计

18*《天涯情思》

电话拜年——产生疑惑——解除谜团——突发奇想——独特感受

(思乡怀亲情难抑、热心相助显真情)

教学反思: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把前面学到的学习课文的方法应用到这篇阅读课文中,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过程。

篇五:18.天涯情思教学设计

18天涯情思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情思满怀板块: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在除夕之夜,远在海外的留学生向祖国亲人拜年的故事,表达了海外学子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中华儿女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方面,感受身在异国的留学生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浓浓的思乡情以及作者博大的友爱之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抓住通话前通话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把这种思乡怀亲之情一点一点淌入每一个读者心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形象中去感受作者急切、激动的心情,体悟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浓浓的思乡情,以读促讲,读中悟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1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生搜集有关留学生的境况资料,搜集有关描写思乡的名言诗句或歌曲读一读,唱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