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古诗注音版
导语:《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去二三里古诗注音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shāncūnyǒnghuái
山村咏怀
yīqùèrsānlǐ
一去二三里,
yāncūnsìwǔjiā
烟村四五家。
tíngtáiliùqīzuò
亭台六七座,
bājiǔshízhīhuā
*十枝花。
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简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与“六七”嵌于句中,“*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与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第2篇:一去二三里古诗拼音
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一去二三里古诗拼音,希望能帮助到您。
山村咏怀
yīqùèrsānlǐ
一去二三里
【sòng】shàoyōng
【宋】·邵雍·
yīqùèrsānlǐ
一去二三里,
yāncūnsìwǔjiā
烟村四五家。
tíngtáiliùqīzuò
亭台六七座,
bājiǔshízhīhuā
*十枝花。
【注释】
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题解】
这是一首儿歌。此诗选取诗的靠前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赏析】
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第3篇: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拼音
《一去二三里》这首诗描绘的是简单朴素的田园风光,有美丽的亭台,一座座排列整齐的房屋,还有屋前的鲜花,房屋上的炊烟随着风缓缓飘起,这是一副美丽的画,下面小编收集了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拼音,供大家参考。
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拼音
shāncūn
山村
sòng;shàoyōng
(宋)邵雍
yīqùèrsānlǐ;yāncūnsìwǔjiā;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tíngtáiliùqīzuò;bājiǔshízhīhuā;
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
难点:分辨“八”和“入”。三、教学方法
比较记忆法、以读代讲法四、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数字卡片、音乐磁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靠前课时
一、导入
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不少“拼音朋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授课
(一)揭题
1、边观察图画,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两个孩子看到什么?
2、揭题以及板书,并引导学生们读出题目。
3、引导学生们理解“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二)指导朗读
1、范读课文,让学生们圈出生字。
2、学生们自读课文,并用两种不同的符号划出会读和不会读的字,同桌互帮互学。
3、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们找出亭台、烟村以及花,并试在文中找出相关诗句。
4、全班交流,指名读课文。
5、学习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
(2)出示课文格式,利用生字卡让学生们把12个生字送回自己的“座位”。
(三)指导书写
1、认识田字格拼音的家——四线格,生字的家——田字格。顾名思义,田字格有四个小格,分横中线和竖中线。“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借歌谣帮助学生们认识田字格。
2、书写“一”
(1)介绍笔画名称“横”,范写“一”。
(2)教授要领:从左到右,起笔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且字要居中。
三、小结
[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拼音]相关文章:
第4篇:一去二三里古诗
<一去二三里>
又名<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第5篇:一去二三里古诗
作者:邵康节
翻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中赐谥康节。
第6篇: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诗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诗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村咏怀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①去:指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简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故事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诗意]相关文章: